1背影导学案教师用_第1页
1背影导学案教师用_第2页
1背影导学案教师用_第3页
1背影导学案教师用_第4页
1背影导学案教师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背影导学案(教师用)【教学目标】1、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示。2、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3、 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学重点】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预习导引】1、 你了解朱自清多少?把你知道的写在下面:2、 查找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文中也有所提及,找出相关句子。3、 积累词语,解释词义正音练习:给加点的词注音变卖典质(din zhì) 颓唐(tuí) 狼藉(jí)交卸(xiè) 奔丧(bèn sng) 簌簌(sù

2、)晶莹(yíng) 迂腐(y) 琐屑(suxiè)栅栏(zhà) 差使(chi) 照看行李(kn)妥帖(tu) 蹒跚(pán shn) 踌躇(chóu chú)根据解释填词语。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赋闲:失业在家。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二连三的发生。变卖典质:把自己的财产、衣服出卖和典当出去。颓唐:精神不振作。4、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5、划分文章结构层次。6、熟读课文,体会其中情感

3、,找出能体现情感的句子。第一教时1、 导入课文 父亲是我们在生活之中最亲近的人,关于父亲的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很多的,也是无声的。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们,告诉孩子们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活;告诉孩子们应该怎样学习,怎样去拼搏奋进。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请同学们给大家讲一讲关于你父亲的事。(老师)这是我们的父亲,那么,朱自清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是通过什么来描写自己的父亲的?下面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2、 介绍作者,检查预习1.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 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有很多

4、篇,第一次结集时以背影命名。三、听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体会情感。1、检查预习3.2、整体感悟课文,检查预习4. 父子浦口送别。 四次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

5、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4、 理清文章结构,检查预习5. 一(1):思念父亲,难忘“背影”(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第一层(2、3):交代家境,渲 染悲凉气氛 第二层(4、5):写父亲送行时背影 二、(26):回忆往事,追述车站 的细心观照、 离别情景,刻画“背影”,表达父亲 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三层(6):描写父亲过铁道买 橘子的“背影”,抒发离别之情。三、(7):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结尾扣题,照应开头)五、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能体现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的句、段。   

6、60;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补充。  体现父亲爱儿子的深情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家境惨淡,父亲强抑悲苦,给我以劝慰,可见父亲对儿子的体贴爱护。   再三嘱咐,两次“踌躇”, 决定亲自去送   车站送行,悉心关照两个“忙着”拣定 座位,叮嘱再三  穿铁道买橘  离别时的惦念。  父亲来信。 2、找出文中能体现儿子理解父亲、怀念父亲的句、段。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补充。  体现儿子对父子的理解,怀念之情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7、60;首尾的思念。  “真是太聪明”的自嘲、自责、追悔。  父亲买橘时,对父亲的细致观察、描写(外貌、动作)。  三次流泪。  描述父亲“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是对父亲的理解、讴歌。 3、 合作探究,明确文章的线索 (1)“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文章开头,点出背影;父亲买橘子,刻画背影;父子分手,分别背影;文章结尾,照应背影。 结论:文章的明线一背影。 (2)文章开始引出回忆;而后渲染浓重的悲凉氛围;接下来的送别,更是直接表现父子情深;结尾思念,催人泪下。 结论:文章的暗线父子深情。 小结:文章通过“背影”将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

8、并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照应了标题,使文章贯穿一气,浑然一体,所以说“背影”是文章的明线;同时文章处处涌动着挚热的情感,所以说父子深是文章的暗线。两条线索一条主外,一条主里,和谐统一,结构文章。 六、教师小结:整篇文章抒情气氛浓郁,通过日常生活中一连串细小的事情,用朴实的语言直抒胸意,表达了父子深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再创造学习情境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背影这篇课文,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朱自清父子很少生活在一起。成为大学生的儿子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太漂亮”,“暗笑他的迂”。但衰老的父亲倾尽全力,攀越月台,体现了坚韧、真诚、执拗的性格,反衬出了作者脆弱,面对生活琐事急躁无奈,对人对事缺少

9、真诚与耐心的的缺点,面对这样一个浓缩历史沧桑、人生使命和自强不息精神的背影,作者理解了父亲的伟大、坚强,怎能不怦然心动,潸然泪下泥! 二、合作探究板块一:赏析精彩片段(望父买橘情节)1、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2、作者是怎样描写(从哪些角度)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父亲的衣着: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教师追问: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 教师追问: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父亲走路的姿势:教师追问: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

10、势?(蹒跚)教师追问: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教师追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教师追问: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攀”、“缩”、“倾”)教师追问: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教师追问: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

11、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教师追问:用“倾”字有什么好处?“倾”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3、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

12、泪来,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但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三、合作探究板块二:体味文章朴实的语言蕴含的情感本文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能用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无限深情,1、写父亲在送子上车的过程中,

13、前后只说了四句话。我们应怎样来理解这四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呢?明确:(1)第一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儿子已二十岁,可是在父亲心目中仍是一个小孩,总觉得有人送他上车才好;自己因为事忙,本不能去,可是叫别人替代又不放心,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去送。“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才是他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深切地体现出了他对儿子的关怀。(2)第二句话:“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上了车,替儿子拣定了椅子,铺好了座位,既关照儿子自己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要做的几乎都做了,要说的几乎都说了,但又忽然想到儿子路上口喝怎么办;“我买

14、几个橘子去”,正是他想到这一点时自然地迅速地作出的决定。他怕买橘子回来找不到儿子,又怕车上东西丢失,于是又象关照小孩那样,向儿子叮咛了一声:“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从这句话可看到这位慈父对于儿子的照顾是多么周到、多么细心!(3)第三句话:“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分别在即,今后就是关山阻隔、天各一方了,你经常来信吧,好让老父减轻对你的刻骨思念!这一句话所表现的,就是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这样的真挚而深切的期待!(4)第四句话:“进去吧,里边没人。”依依惜别,不胜留恋,多希望再看上儿子一眼呵!可是又想到“里边没人”而有东西,也担心儿子在车外久立受寒,所以还是叫儿子“进去吧”。从这句话同样可看到这位父

15、亲对于儿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这四句话都很简短,然而饱含感情,有丰富的潜台词,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地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2、作者在文中三次写了流泪,每次写法各有什么不同,各自在什么情况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文中作者三次流泪,都是在三个部分的最紧要时刻。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第二次流泪是在浦口送别时,作者眼看父亲跨过铁道蹒跚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这一次掉泪,因为是在车站上,又是在临别之前,特定的情况决定了作者的举止,“我赶

16、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仅是怕自己显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第三次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一次闪出“泪光”,应是别父两年多的现在,即执笔为文的时候,想象两年多前离别时的情景,不禁黯然长叹。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四、小结课文 背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纪实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文章语言朴实,饱含深挚的情感,只有细心玩昧才能真正有所领悟。五、当堂

17、检测(一)、填空题1、背影体裁_,作者_,字_,_代散文家、诗人。2、课文以_为线索组织材料,脉络分明。运用_法来选材构思,突出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3、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背影( ) 差使( ) 奔丧( )勾留( ) 踌躇( ) 蹒跚( )(二)、选择题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入夜,亮化扩建后的朝阳路华灯齐放,流光溢彩。B、哈利·波特以其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引人人胜。C、湖北省黄金寺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其手段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D、我们对别人的成功经验固然需要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5、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施展才华的时候,生活跟他开了个玩笑,他自己却中风了。 B、晋文公当上晋国国君以后,发展生产,整顿政治,训练军队,成为当时北方的一大强国。C、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的一些医院,像当年在战场上听到冲锋号声一样,立即组成医疗队,火速奔赴灾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