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规范辞书编纂与社会语言生活_第1页
语言规范辞书编纂与社会语言生活_第2页
语言规范辞书编纂与社会语言生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言规范辞书编纂与社会语言生活    2012-03-27     论文导读:社会语言生活,即人民群众的语言实践,是语言规范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检验语言规范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辞书是语言规范标准的重要载体,是在语言规范标准与语言使用者之间架起的桥梁。 辞书对语言规范标准的执行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它在贯彻规范标准的同时,还要.    社会语言生活,即人民群众的语言实践,是语言规范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检验语言规范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辞书是语言规范标准的重要载体,是在语言规范标准与语

2、言使用者之间架起的桥梁。辞书对语言规范标准的执行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它在贯彻规范标准的同时,还要弥补标准的不足,纠正标准的失误。辞书负有指导语言使用规范和解决社会语言生活中提出的问题的双重责任,要把正确地体现规范与满足读者查考需要很好地结合起来。语言实践语言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交际工具作用的实现,依赖于它的稳定和规范。但是,语言的稳定与规范又是相对的,因为语言中时时存在着变异。从稳定与规范,到稳定与规范受到变异的冲击而被突破,再到通过约定俗成和人工调节而实现新的层面上的稳定与规范,这就是语言发展的辩证法。如果把语言的发展简化为一个公式,

3、那就是"规范-变异-规范",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语言规范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前,是通过约定俗成原则实现的。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语言规范的形成,除了约定俗成这个基本原则起作用之外,社会力量的制约和调节也起着不容忽视的辅助作用。当然,10社会力量的制约和调节离不开约定俗成原则。所谓社会力量的制约和调节,主要是通过政府部门制定标准和权威人士著书立说。在制定和贯彻语言规范方面,辞书向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语言规范、辞书编纂和社会语言生活三者的关系发表一些浅见。人们的语言实践,即社会语言生活,是语言规范的基础。语言规范的要求是在社会语言生活的某些歧异现象影响了人们的正常交际的情况下

4、提出来的,同时,社会语言生活实践又为语言规范的形成提供了依据。语言从歧异到规范的过程,说到底,是语言自身通过淘汰、选择而达到统一的过程。语言变异引起语言歧异现象产生,语言规范工作是从几种歧异现象中确定一种为标准,淘汰其余的一种(或几种),而不是在几种歧异现象之外重新建立一个"标准"。语言规范的形成,准确地说,是确认,而不是制造。选为标准的一式,应是多数社会成员所使用的;选为标准的一式,应是经历较长时间,早已形成强势地位,选取它为标准已是水到渠成;淘汰标准以外的歧异现象不会引起很大阻力或者造成某种损失。以"荨麻疹"一词读音的变化为例。"荨麻疹&q

5、uot;原是以qiánmázhn为规范读音的。其中的"荨"字,由于受声符"寻"的影响,被许多人读为xún,于是xúnmázhn的读音就成为与qiánmázhn并存的一种变异现象。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皮肤病,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说xúnmázhn,而不说qiánmázhn。在一段时间里,qiánmázhn与xúnmázhn并存,前者存在于词典中,后者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口语里。1985年经过修订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

6、审音表,把xúnmázhn确定为规范读音,是尊重语言实践的表现。这个读音的变化是在语言使用者"不经意"间完成的,足以体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在实际语言中,这种变异与规范并11存的情况还很多。例如,清蒸鲩鱼是餐馆中常见的一道菜,"鲩"字怎么读?词典上注为huàn,鲩鱼就是草鱼。北京人大都把"鲩"字念成wn(可能因为与"皖"字字形相近),"清蒸鲩鱼"说成qngzhng wn yú。你到餐馆里向服务员要qng zhng huàn yú,服务员

7、会觉得莫名其妙。"鲩"字的读音今后会作怎样的规定尚且不知,但是wn这个强势变异现象的存在,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如果某一天,像"荨麻疹"的"荨"由qián改读xún那样,"鲩鱼"的"鲩"由huàn改读wn,也是在意料之中的。语言规范是在人民群众语言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正确性也要接受人民群众语言实践的检验。正确的语言规范应该与人民群众的语言实践相一致,大多数语言使用者甚至感觉不到它的约束力的存在。如果某项语言规范标准与人民群众的语言实践严重脱节,甚至形成对立,这项规

8、范标准的正确性就要受到质疑,这项规范标准就要进行修改。语言规范标准为什么会与语言实践脱节,甚至形成对立呢?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语言的规范标准也必须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变化。语言发展了,规范标准没有随着改变,就会出现脱节,甚至对立。就汉语而言,几千年来,从春秋以来的雅言、通语,到明清时代的官话,直到现代的国语、普通话,无论是词汇,还是语法、语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点是没有人怀疑的。汉语发展变化了,汉语的规范标准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与实际语言相脱离。语言规范标准与语言实践不一致,除了语言在不断发展而规范标准不能及时反映这一原因之外,有些规范标准在制定的时候就不够完善也是一个

9、原因。规范标准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受历史条件限制,指导思想出现偏颇,规范标准出现全局性的问题。另一种是制定标准的方法上存在问题,12使得某些具体规定与语言实际不相符合,因而得不到语言使用者的认同。前一种情况,最突出的例子是1977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拟订、国务院批准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这个方案(草案)的试用加剧了社会用字混乱,1978年教育部和中宣部即先后发出通知,在教科书、报纸、刊物、图书等上面停止使用,1986年国务院发出通知正式宣布停止使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存在的问题,也与制定时的大背景有关系。这个整理表制定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确定的汉字改革方针是&

10、quot;彻底改革","走世界文字拼音化的共同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片面强调减少汉字字数,把许多读音相同而意义并不完全相同的字当作异体字"整理"了,于是就出现了"渺"取代"淼"等一系列问题。后一种情况属于局部性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多数是方法上的,当然也同一定的学术思想联系着。规范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大多与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语言实践有关。人民群众的语言实践是语言规范标准形成的基础和依据,正确的规范标准一定是与多数人的语言实践相一致的。以"作"字的读音为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制定的普通话异

11、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里,"作"分立三个音,在大多数词语中读zuò在"作坊"、"作弄"、"作死"、"作揖"等词中读zu;在"作践"、"作料"等词中读zuó。这样区分虽然略显烦琐,但与人民群众使用语言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容易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1985年经过修订重新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强调"统读",规定除"作坊"一词中"作"读为zu外,其余一律读zuò。这样规定表面

12、上看整齐划一,便于掌握了,但与语言实际距离大了,群众不认可了。语言规范标准与语言使用实际严重脱节的情况,使这一项规定的正确性受到怀疑。语言规范标准与人民群众的语言实践之间存在的矛盾如何解决?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及时修订规范标准。在推广国语和普通13话的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语言规范标准的修订是经常进行的。这里面,有某项标准被彻底否定的,如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被废止使用。更多的是规范标准作局部的修改,例如,由"老国音"到"新国音"的变化,就是对国音标准的一次重要的修改。老国音指的是1919年公布的国音标准。在这套标准音中,北京语音占有重要地位,但却保留入声,并且分尖团,是"折中南北,牵合古今"的产物,成为典型的"人造语言"。这个读音标准由于脱离语言实际,推行中遇到巨大阻力。1932年,老国音被以北京语音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