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的监测与防治_第1页
美国白蛾的监测与防治_第2页
美国白蛾的监测与防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美国白蛾的监测与防治摘要介绍了美国白蛾的分布及危害特点,阐述了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习性,并提出美国白蛾的防治措施,以为美国白蛾的监测与防治提供。 关键词园林树木;美国白蛾;危害;防控 白蛾在华北地区传播速度快、繁殖量大,幼虫食性杂,危害植物种类多,且危害严重。北京地区树木种类繁多,据记载,北京可应用的树种达700余种,常见树种达100多种1。北京地区有树木6 000多万株,其中阔叶树1 000多万株。如此多的树木给白蛾的生长及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加之北京地区夏季较长,温度高,雨量多,湿度大,为白蛾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繁殖环境,给北京园林白蛾监控和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现结合对美国白蛾

2、的监测,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1分布及危害特点 美国白蛾原产于北美洲,分布于美国、加拿大、东欧各国及日本、朝鲜等国。学名Hlyphantria cunea(Drury),名Fall Webworm、American White Moth,又名美国白灯蛾、秋幕毛虫,中文异名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1979年在辽宁省首次发现,目前在西安市、唐山市及周边地区都有此虫危害,2003年传入北京,最早在北京平谷金海湖的一株杏树上被发现,2006年在北京地区各区县被普遍发现。美国白蛾初孵幼虫有吐丝结网、群居危害的

3、习性,每株树上多达几百只、上千只幼虫危害,常把树木叶片蚕食殆尽,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对园林树木的危害主要是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重。近些年来的监测发现,白蛾危害的北京地区的树木品种主要有毛白杨、核桃、臭椿、桑树、榆树、白蜡、紫叶李、碧桃等。叶片宽大的树木更利于白蛾产卵。 2形态特征 2.1卵 圆球形,直径约0.5 mm,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卵单层排列成块,覆盖白色鳞毛。 2.2成虫 白色中型蛾子,体长912 mm。复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色,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雄成虫触角黑色,栉齿状;翅展2

4、334 mm,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雌成虫触角褐色,锯齿状;翅展3344 mm,前后翅通常为纯白色。比较易于识别的方法是一对前足上部呈黄色棒状。 2.3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835 mm,头黑,具光泽。体黄绿色至灰黑色,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腹足外侧黑色。气门白色,椭圆形,具黑边。根据幼虫形态,可分为黑头型和红头型,其在低龄时可明显分辨。3龄后,从体色、色斑、毛瘤及其上的刚毛颜色上更易区别。 2.4蛹 蛹体长815 mm,暗红褐色,腹部各节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臀刺817根,每根钩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状,中凹陷。 3生活史及习性 美

5、国白蛾在北京地区1年发生3代,每次产卵8002 000粒。以每次产卵1 000粒、成活率为60%、50%为雌虫记算3代数量分别为:1代600头;2代18万头;3代5 400万头。美国白蛾以蛹结茧,在老树皮下、地面枯枝落叶和表土内越冬。翌年4月开始羽化,3代成虫发生期分别在4月中下旬、7月上旬、8月中下旬;幼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上旬至6月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中旬。9月上旬至10月中旬、10月中旬开始陆续化蛹越冬。7、8月之间有世纪交替现象出现。美国白蛾喜欢生活在阳光充足而温暖的地方,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其,但高湿对幼虫发育有利,平均温度15 以上为其活动的界限,越冬蛹能忍受-20 的低温。但对早

6、春温度的骤然变化十分敏感2。美国白蛾幼虫的耐饥饿能力强,远距离传播主要靠5龄以后的幼虫和蛹,随工具、包装等传播。 成虫喜夜间活动和交尾,飞翔和趋光性均不强3。交尾后即产卵于叶背,卵单层排列成块状,一块卵产8002 000粒,卵期10d左右。幼虫孵出几个小时后即吐丝结网,开始吐丝缀叶13片,随着随虫体长大,食量增加,更多的新叶被包进网幕内,网幕也逐渐扩大,最大网目可达1 m多3,最后犹如一层白纱包缚整个树冠。幼虫共7龄,3龄后幼虫爬出网目分散危害,5龄以后进入暴食期,受害叶片呈缺刻状或网状。幼虫7龄把树叶蚕食完后,转移危害4。大龄幼虫可耐饥饿15 d,这有利于幼虫随运输工具传播扩散。幼虫蚕食叶片

7、,只留叶脉,使树木生长不良,甚至全株死亡。 1 4防治措施 4.1对蛹的防治 幼虫下树化蛹前采取树干绑草绳的方法诱集下树化蛹的幼虫,草绳长为10 cm左右,用水喷湿,白蛾幼虫下树时遇到温暖湿润的环境,会在草绳中产卵,注意定期检查并集中处理。 4.2对成虫的防治 (1)性诱捕器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在管辖区阔叶树木集中的地区放置性诱捕器,将诱芯放入诱捕器内,白蛾雄成虫对此敏感,可直接诱杀,阻断害虫交尾,降低繁殖率,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定期对性诱捕器进行检查,白蛾成虫近几年在北京出现的时期为4月中下旬、7月上旬、8月中下旬。其中以7月最为活跃。2009年7月6日,在1个观测点的性诱捕器中发现22只白蛾

8、成虫。由于高湿的环境对其幼虫有力,因此在夏天的雨后,白蛾成虫在性诱捕器中发现的数目明显增多。 (2)生物防治。白蛾周氏啮小蜂是新发现物种,原产于我国,却成为美国白蛾的天敌。这种小蜂可以找到在各种隐蔽场所化蛹的美国白蛾,产卵寄生。该项研究成果保护生态环境,不杀伤天敌,是防治美国白蛾的先进技术。在管区内56株树上悬挂1枚白蛾周氏啮小蜂卵即可达到防治效果。 4.3对幼虫的防治 实施监测、人工剪网和化学药剂防除并举,将管区分片进行检查,做到每3 d循环1次。特别应注意在卫生环境较差的地区和树木密集的地区白蛾网目发现的机率也较高。越冬后第1代幼虫总体数量较少,能力较差,而且此时树木叶片较嫩,白蛾幼虫还集

9、中在树冠下方,随着第2代幼虫及第3代幼虫适应性的加强和树木枝叶底部的逐渐老化,网目发展到达树冠的中部和上部。观察时要细致认真,必要时使用10倍以上的望远镜。发现网幕后人工剪除,将幼虫销毁。对发现网目病虫枝的树木及周边地区进行药物防治。但切忌不剪除网目直接喷施农药。8 000倍的除虫脲和2 0003 000倍的高渗苯氧威是防治白蛾的有效药剂。1、2龄幼虫抗药能力差,粘到药滴即死亡,防治效果好。幼虫在3龄以后可爬出网目,在树上自由爬行,且爬行速度很快。随着虫龄的增大其采食量增大,其抗药性增强。并且由于此时幼虫的活动范围加大,很难清除干净。因此,人工剪除网目的方法在低虫龄时效果最佳。但如果幼虫已长大并爬出网目,应对留有幼虫残网及周边地区阔叶树木进行药物防治,适当增大药物浓度5%10%并细致均匀的喷药,可达到防除病虫的效果。 5 1 陈向远.城市大园林集:遵循生物物种多样性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