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X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29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中图版_第1页
202X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29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中图版_第2页
202X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29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中图版_第3页
202X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29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中图版_第4页
202X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29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中图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9讲PART 29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基础自主梳理考点互动探究教师备用习题 考纲解读知识导图1.掌握区域的概念和特点2.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结合实例,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基础自主梳理1.区域的含义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图(图29-1)和三大经济地带分布图(图29-2),归纳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图29-1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图 图29-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分布图基础自主梳理(1)概念: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和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单位。如,综合地貌、气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成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和青藏高寒区。20世纪80年代,我国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2)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 区域既是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区域。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 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方法指标空间区位特征边界相对一致上一级区域下一级地理环境基础自主梳理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读长江三角洲图(图29-3)和松嫩平原图(图28-4),完成表格内容。 图29-3长江三角洲 图29-4松嫩平原区域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位置位于30N 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

3、部,长江的入海口大致位于43N48N,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地处 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地处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基础自主梳理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区域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土地条件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等矿产 基础自主梳理水田低于旱地高于石油 区域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耕作方式耕作业 耕作业 主要作物、油菜、棉花等 玉米、大豆等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其他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

4、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基础自主梳理水田旱地水稻春小麦 区域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工业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 商业贸易规模相对较小基础自主梳理综合性重化发达基础自主梳理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读长江中下游平原示意图(图29-5),完成表格内容。图29-5长江中下游平原示意图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农业生产发展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

5、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 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气候条件优越,劳动力,精耕细作 成为我国粮食(水稻)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棉花生产基地现代社会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耕地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棉生产在全国的地位 基础自主梳理缓慢下降丰富核心突破探究点一区域特征分析考点互动探究1.明确区域地理特征的要素构成(1)自然地理要素构成构成要素包括内容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地形、地势 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地形分布、主要地形区、特殊地形等气候气候类型、气候特

6、征、气候因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河流水文河网密度、水系分布、流向、流量及其变化、补给类型、含沙量等考点互动探究(2)人文地理要素构成构成要素 包括内容经济特征 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经济结构、工农业生产与分布、国际贸易等居民人种、人口及其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城市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化水平、城市环境问题等交通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密度、交通运输方式、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等考点互动探究2.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思路图29-6考点互动探究命题点一区域地理特征分析1.2017全国卷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

7、,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图29-7)。据此完成(1)(3)题。命题探究图29-7考点互动探究(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1)C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特征。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一条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出来的;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不与自然河道一致;在洪泽湖以东,该地理分界线没有对应的自然标志;该地理分界线不明确,具有过渡性,故其两侧地理差异不明显考点互动探究(2)习惯上苏南

8、、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2)D解析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对两岸之间交通的阻隔,导致两岸之间交通不便、联系较少,故习惯上苏南和苏北的划分以长江为界。考点互动探究(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3)D解析 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材料中可知,江苏境内修建了多座长江大桥,两岸之间交通更加便利,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考点互动探究命题点二区域地理特征差异

9、比较2.2018天津卷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图29-8 图29-9考点互动探究我国的攀枝花市与俄罗斯的新库兹涅茨克市都是本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两市发展钢铁工业共同的有利条件是靠近煤、铁矿产和水源,不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请各举一例。2.攀枝花市:附近河流水能丰富(靠近钛矿)。新库兹涅茨克市:地表相对平坦开阔。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条件。两市不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攀枝花主要是靠近河流、水能丰富等,新库兹涅茨克主要是地表相对平坦开阔等。核心突破探究点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点互动探究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具体区域,顺着历史发展的过程,探究地理环境与区域发

10、展的关系,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图29-10考点互动探究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农业经济所占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一二三或一三二考点互动探究区域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二一三或二三一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

11、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产业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三二一考点互动探究命题点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2018江苏卷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2017年2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图29-11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图29-12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命题探究考点互动探究图29-11 图29-12(1)图29-12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A.甲B.乙C.丙D.丁(1)D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坑院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

12、下挖67米深、1215米长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作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窑洞。读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得出丁村地势较高,且平坦开阔,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所以D正确。考点互动探究(2)A解析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地坑院的发展方向。地坑院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对地坑院有选择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在合理开发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是地坑院今后正确的发展方向,所以A正确。考点互动探究(2)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A.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B.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C.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D.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考点互动探究命题点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

13、境的影响4.2018河北武邑中学上学期开学考试 图29-13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图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图b)。读图回答(1)(2)题。a b图29-13考点互动探究(1)该流域开发过程中()A.降水量增加 B.蒸发量增加C.地表径流减少 D.下渗减少(1)D 解析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流域开发造成植被不断减少,地表失去植被,下渗减少,雨水降落到地面,迅速汇集成地表径流流走。因此,若三个阶段经历相同的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地表径流流量变化逐渐增大,故三条流量变化曲线对应该流域三个阶段的顺序应为、,故答案选D。考点互动探究(2)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

14、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分别对应的是()A.、 B.、C.、 D.、(2)D解析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流域开发造成植被不断减少,地表失去植被,下渗减少,雨水降落到地面,迅速汇集成地表径流流走。因此,若三个阶段经历相同的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地表径流流量变化逐渐增大,故三条流量变化曲线对应该流域三个阶段的顺序应为、,故答案选D。教师备用习题2018广西南宁三中二模 某校学生到我国的一个村落进行地理考察。下车后,只见水田沟渠纵横,前方高山耸立,左侧椰林成排(如图B29-1)。他们步行进入村落,但见民居间涌泉处处。村长带领他们参观该村的祠堂,提及当初祖先因受连年灾荒,不得不渡海来此。据此完成13题

15、。图B29-1教师备用习题1.该村落所处地形为()A.山地 B.冲积扇C.三角洲 D.高原2.该地所处自然带最可能为()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热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D.热带(季)雨林带 解析 1.B2.D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村落位于高山山前地区,地势较高,且有喷泉分布,判断该村落所处地形为冲积扇,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足。第2题,由材料可知,该处与大陆之间有大海相隔,且岛上有椰林分布,应位于热带地区,自然带为热带(季)雨林带。解析 3.C第3题,在村民的祖先到来之前,这里人烟稀少,由于人口增加,为了获得充足的粮食供应,人们对自然环境中的植被进行了改造,开垦成为耕地,种植水稻等作物。教师备用习

16、题3.村民的祖先渡海来此后,对当地改造最显著的自然景观是()A.地形B.河流C.植被 D.道路教师备用习题图B29-22018河南郑州一中上学期摸底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一般低纬度地区的物种丰富度高于高纬度地区。山地中坡地的面积大小也会影响生物的数量,从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产生影响。图B29-2为秦岭主峰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积和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46题。解析 4.B第4题,图中横坐标表示海拔高度,先在图中找出物种丰富度最高的点,向下作垂线,与横坐标有一个交点,交点的数值约为1300米,说明1300米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坡面面积越大,坡度越小,图中在海拔18002200米处坡面面积最大,且面积变化最小,说明18002200米海拔范围内平均坡度最小,B正确。教师备用习题4.太白山区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海拔范围和平均坡度最小的海拔范围是()A.1200 米左右,700900 米B.13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