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无机化学?知识要点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表达式:PV=nRTP:气体压力,SI单位PaV:气体体积,SI单位m3n:气体的物质的量,SI单位molT:气体的热力学温度;SI单位KR:摩尔气体常数,通过实验测得:8.314 J mol-1 K-12、道尔顿气体分压定律:当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P 总=Pa + Pb + Pc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同样适用于气体混合物。(1) 如混合气体中各气体物质的量之和为n总,温度T时混合气体总压为 P总,体积为V,那么P总V=n 总 RT如以m表示混合气体中气体 i的物质的量,Pi表示其分压,V为混合气体体积,温
2、度为 T,那么PiV=n iRT(2) 当组分气体的温度和压力与混合气体相同时,组分气体单独存在时所占有的体积称为分体积,混合气体的总体积等于各分体积之和V总=Va + Vb + Vc且:PVi=niRT推导可得:Pi/P总=Vi /V总10.0%,其它气体为30.0%。求混合气体中,(1) CO和H2的分压;(2) CO和H2的物质的量;解:_V(CO )(1). P(co) = P 总 x= kPaV总例:在27C, 101.3kPa下,取1.00L混合气体进行分析,各气体的体积分数为:CO 60.0% ,出V(H2)P(H2) = P 总 x= kPaV总(2). n (CO)P CO小
3、总RT60.8103Pa 1.0010 3m38.314J mol -1 K-1300K= 2.40 10 m6n(H2)333P H2)V总10.110 Pa 1.0010 m= -1 -1RT8.314J mol K 300K4.00 X0-3mol3、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量大类。与非晶体比拟,晶体的特征:有一定的几何外形、有固定的熔点及各向异性。4、 质量守恒定律: 参与化学反响前各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响后全部生成物的总质量,这是化学反应的一个根本定律。5、 生成焓:在一定温度通常选定298K及标准压力下 由元素的稳定单质 生成单位物质的量的某化合物时的焓变。石墨为碳的稳定单质。所以:表
4、示 CO2 生成热的反响是C 石墨+ 02g T C02g; ArHm? = - 393.5 kJ mol-1习题多项选择题指出以下方程式中何者是正确的A .p 总 V总=n 总 RTB. pVi = niRTC. piV总=niRTD.piVi= n 总 RTE. p 总 Vi = niRT名词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第二章: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1、影响反响速率的因素:化学反响速率的大小首先决定于反响物的本性,此外,还受浓度、温度、催化剂 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增加浓度反响速率加快,其本质原因是增加活化分子数 。催化剂加快反响速度的本质原因是:改变反响历程,降低反响的活化能。2、可逆反响的平衡常数表
5、达式。标准平衡常数 也称为热力学平衡常数,以K 表示,它 只是温度的函数。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是以配平后的化学计量数为指数的反响物的C/C 或P/P 的乘积除以生成物的C/C或P/P 的乘积所得的商对于溶液取 C/C ,对于气体取 P/P 。反响式中假设有纯固态、 纯液态,它们的浓度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必列出。如12NO(g) + O2(g)-2NO2(g)PH422Fe3O4(s) + 4H 2(g) - 3Fe(s) + 4H2O(g)pNo2PO2Ph4在相同条件下,如有两个反响方程式相加或相减得到第三个反响方程式,那么第三个反响方程式的平衡常数为前两个反响方程式平衡常数之积或商。例: H
6、2g+ Ss- H2S g; K1?S(s) + 02(g)S02(g);K2那么反响:H2g + S02g02(g) + H2S (g)的平衡常数为Ki/K 23、化学平衡的移动可逆反响在一定条件下到达平衡时,其特征是V正=V逆,反响系统中各组分的浓度或分压不再随时间而改变。当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等发生改变,这种平衡状态就会被破坏,其结果 必然是在新的条件下建立起新的平衡。1浓度:增加反响物的浓度,反响向增加生成物的方向移动;增加生成物的浓度,反响向增加 反响物的方向移动;假设将生成物从平衡系统中取出,平衡向右移动。2压力:当AV。,即生成物分子数大于反响物分子数时,平衡向 左移动。当
7、AWO ,即生成物分子数小于反响物分子数时,平衡向右移动。当AV=O,即反响前后分子数相等时,平衡不移动。上述讨论可得出以下结论: 压力变化只对反响前后气体分子数有变化的反响平衡系统有影响;在恒温下增大压力,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力,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加的方向 移动。3丨温度:对于放热反响AH0,升高温度,会使平衡常数变大,平衡向右移动;4催化剂:能降低反响的活化能,加快反响速率,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由于它以同样倍率 加快正、逆反响速率,因此不会使平衡发生移动。吕查德里原理一一平衡移动原理:对于已达平衡的动态平衡系统,如以某种形式改变一个平衡系统的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等,平衡
8、就会向着减弱这个改变的方向移动。习题单项选择题:.为了提高CO在反响 CO + H 20(g)-CO2 + H2中的转化率,可以( )A .增加CO的平衡浓度B.增加水蒸气的浓度C .按比例增加水蒸气和 CO的浓度D.三种方法都行.增加浓度反响速率加快,其本质原因是 A 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B.增加活化分子数C 降低活化能D.增加速率系数.可逆反响到达化学平衡后,各反响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 A.不再随时间而发生改变B.均随时间而发生改变C.是否改变不确定D.反响物浓度改变,生成物浓度不改变.以下那些因素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 A .浓度B.压力C.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A .加压B .使用催
9、化剂C.加热D 减少C的浓度4Cg放热反响,到达平衡时,假设改变一个条件能使.催化剂加快反响速度的本质原因是.当反响 2A g+Bg.增加浓度反响速率加快,其本质原因是A 升高活化能C 降低活化能多项选择题B 增加活化分子数D .增加速率系数温度升高导致化学反响速率明显增加的原因是A 分子碰撞次数增加B.反响物压力增大C.活化能升高D 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E.活化能降低填空题 对于C s+C02(g) - J 2C0(g)反响在某一温度下,到达平衡,假设增加体系的总压, 平衡朝 _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减小、不变 。名词解释:吕查德里原理第三章: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1、弱酸、弱碱的离
10、解平衡离解常数K 0表示弱电解质的离解程度,K0越大,离解程度越大,该弱电解质相对较强。离解度、离解常数和浓度之间的关系:对某一指定的弱电解质,因 K 0定,当浓度越稀 时,离解度越大,该关系称为 稀释定律。2、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人含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使弱电解质离解度降低的现象叫做同离子效应。3、缓冲溶液: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缓冲溶液通常由弱酸及其盐或弱碱及其盐组成。缓冲溶液同时具有抵抗外来少量酸或碱的作用,其抗酸、碱作用是由缓冲对的不同局部来担负的。缓冲溶液的pH值是由缓冲溶液的组成和组分浓度比 决定的。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一般为PKa 1或PKb 14
11、、盐类的水解影响水解平衡的因素:盐的本性、浓度、温度、酸碱度5、酸碱质子理论: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6、沉淀和溶解平衡难溶电解质 溶度积常数表达式 对于相同类型的电解质,溶度积大的溶解度也大。因此,通过溶度积数据可以直接比拟溶解度的 大小。对于不同类型的电解质如 AgCl 和 Ag 2CrO 4,前者溶度积大而溶解度反而小,因此不能通过溶 度积的数据直接比拟它们溶解度的大小。7、溶度积规那么1当溶液中离子积 Q 溶度积Ksp?,溶液呈过饱和状态,有沉淀从溶液中析出,直到溶液呈 饱和状态。2当溶液中离子积 Q 溶度积Ksp?,溶液呈不饱和状态,无沉淀析出
12、,假设系统中原来有沉 淀,那么沉淀开始溶解,直到溶液饱和。3当溶液中离子积 Q =溶度积Ksp?,溶液呈饱和状态,沉淀和溶解处于动态平衡。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小于1 X10-5 mol L-1时,沉淀就达完全,即该离子被认为已除 尽。8、盐效应: 由于加人易溶强电解质而使难溶电解质溶解度增大的效应称为盐效应。 在沉淀操作中利用同离子效应的同时也存在盐效应。故应注意所加沉淀剂不要过量太多,否那么由于盐效应反而会使溶解度增大。沉淀剂的用量一般以过量20%-50% 为宜。9、分步沉淀: 溶液中往往含有多种离子,随着沉淀剂的参加,各种沉淀会相继生成,这种现象称为 分步沉淀。当一种试剂能沉淀
13、溶液中几种离子时,生成沉淀所需试剂离子浓度最小者首先沉淀,即离子积 首先到达其溶度积的难溶物先沉淀。 如果各离子沉淀所需试剂离子的浓度相差较大, 借助分步沉淀就 能到达别离的目的。10、沉淀的溶解有以下几个途径: 转化成弱电解质、发生氧化 -复原反响、生成难离解的配离子、转化为另一种 沉淀再行溶解。比方由于 AgCl 可溶于弱碱氨水,却不溶于强碱氢氧化钠是因为Ag+ 与 NH3 结合,生成了稳定的配离子Ag(NH 3)2 +,从而大大降低了溶液中 Ag+浓度,使Q Ksp,沉淀溶解。习题:单项选择题:. 向 1L 0.1 mol L-1 的醋酸溶液中参加一些醋酸钠晶体,会使()A. 醋酸的离解
14、常数增大B. 醋酸的离解常数减小C. 溶液的 pH 值增大D. 溶液的 pH 值减小.有 关 缓 冲 溶 液 的 描 述 中 错 误 的 选 项 是A.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与弱酸及其盐的浓度有关B.缓冲溶液可由弱酸及其盐组成C.缓冲溶液能保持溶液的 pH值相对稳定D.缓冲溶液一定显碱性.欲使CaC03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增大,可以采用的方法是A.参加0.1molL-1 的 Na2CO3B.升高溶液的pH值C.参加0.1molL -1 的 CaCl2D.降低溶液的pH值.向AgCI表达正A. AgCI的溶解度增大B. AgCI的溶解度、溶度积均不变C. AgCI的溶度积增大D. AgCI的溶解度、溶
15、度积增大.按酸碱质子理论,在反响NH3 + H2O .NH4+ + OH-中,属于酸的是。A. H2O 和 NH3 B.H2O 和 NH4+C. H2OD. NH4+.室温下,某弱酸 HB的Ka=1.0相-5。0.1 moI L-1HB溶液的pH值是。A. 2B. 3C. 5D. 6.在NaCI饱和溶液中通入 HCI(g)时,NaCI(s)能沉淀析出的原因是A. HCI是强酸,任何强酸都导致沉淀B. 共同离子CI-使平衡移动,生成NaCI(s)C. 酸的存在降低了 Ksp(NaCI)的数值D. K sp(NaCI)不受酸的影响,但增加CI-离子浓度,能使 Ksp(NaCI)减小 . AgCI
16、溶度积为 1.8 x 1&0,-在 100 mL mol L-1 的 KCI 溶液中,参加 1 mL0.01 mol L-1 AgNO 3溶液,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B.无AgCI沉淀A. 有AgCI沉淀析出C.无法确定D.有沉淀,但不是 AgCI.按酸碱质子理论,在水溶液中属于酸的物质是A. NaAcB. NaHCO 3C. NH 4CID. NaCI.以下物质中,不属于共轭酸碱对的是A. NH 4+NH3B. H3O+ H2OC. H2PO4-PO43-D. HAc Ac.A.B. 、KaKaC. . Ka1Ka2mol L-1 Na2HPO4溶液H +的近似公式是.A.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
17、与弱酸及其盐的浓度有关B. 缓冲溶液可由弱酸及其盐组成C. 缓冲溶液能保持溶液的 pH值相对稳定D. 缓冲溶液一定显碱性.以下溶液能组成缓冲溶液的是A. H2SO4-Na2SO4B. HAc-NaAcC. HCI-NaOHD. NH3-NaCI.Ag2CrO4在水溶液中溶解到达平衡时的溶解度为S mol L-1,那么其溶度积为A. S2B. 2S2C. S3D. 4S3. 设 AgCl 在纯水中、0.01mol L-1CaCl2、0.01mol L-1NaCI、0.05mol -1AgNO 3 的溶解度分别为So、S1、S2、S3,这些数据之间的正确关系应是D. SS2S3S1A. SS1S2
18、S3B. S0S2S1S3C. SS1 =S2S3.以下物质的水溶液定显碱性的是A.强酸强碱盐B.强酸弱碱盐C.弱酸弱碱盐D.强碱弱酸盐多项选择题.在HAc溶液中分别参加以下物质,可使其离解度减小的是A. NaAcB. HClC. NaOHD.水E. H2SO4.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A.盐的本性B.浓度C.温度D.溶液的酸碱度E. 压力填空题. 一般情况下,溶度积 的沉淀容易转化为溶度积 的沉淀,两者的溶度积相差越大,转化的越完全。. 缓冲系的缓冲范围是 。.同离子效应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 。. AB2与AB型的溶度积都为 Ksp,在它们的饱和水溶液中溶解度大的为 型。.根据酸
19、碱质子理论,CO32-, NH4+属于酸的是 属于碱的是 。. 缓冲溶液的 pH值是由 和 决定的。. H2PO4-的共轭碱是 ,共轭酸是 。.当被沉淀离子浓度小于或等于 mol L-1时,认为该离子沉淀完全了。. Mg(OH) 2与Fe(OH)2的溶度积分别为 5.61 W12和4.87 XI0-17,在它们的饱和水溶液中,Fe2+比Mg 2+。判断题.酸性水溶液中不含 OH-碱,性水溶液中不含H+。.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随电解质浓度的降低而增大。.任何一个可逆的化学反响,当到达平衡时各反响物和生成物的浓度相等。.多元弱酸在水中的离解是分步的。.在常温下,Ag2CrO4和BaCrO 4的溶度积分
20、别为 2.0 W12和1.6 10-10,前者小于后者,因此, Ag2CrO4要比BaCrO4难溶于水。.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 H+和OH-的相对大小。.对于共轭酸碱对,酸的酸性越强,其相应的共轭碱的碱性就越弱。.盐效应与同离子效应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相同。名称解释.盐效应.同离子效应.分步沉淀.缓冲溶液简答题: .相同温度下,将 HAc的解离度从大到小排列。a. 0.1mol /L HAc 溶液b. 0.1mol /L HAc 溶液加少量 NaCIc. 0.1mol /L HAc 溶液加少量 NaAcd. 0.05 mol /L HAc 溶液加少量 NaCI.如何用溶度积规那么来判断沉淀的
21、生成和溶解。.请解释AgCl可溶于弱碱氨水,却不溶于强碱氢氧化钠计算题:.工业上分析水中的 Cl-含量,常用AgNO 3作滴定剂,K2CrO4作指示剂。在水样中逐滴加人 AgNO 3 时,有白色AgCl沉淀析出。继续滴加 AgNO 3,当开始出现砖红色 Ag2CrO4时,即为滴定的终点。1试解释为什么 AgCl比Ag2CrO4先沉淀;2假定开始时水样中 CCI-x 10-3 mol/L , CCrO42-x 10-3 mol/L,计算当Ag2CrO4开始沉淀时,水样中的Cl-是否已沉淀完全?:Ksp?AgCI = 1.8 x 10-10KSP?Ag 2CrO 4 = 1.1 x 10-12提示
22、:1欲使沉淀生成,溶液中离子积应大于溶度积设生成AgCl和Ag2CrO4沉淀所需的最低 Ag+浓度分别为 G和C2AgCl和Ag2CrO4的沉淀-溶解平衡式为AgCl(s) - Ag+ Cl- ,Ag 2CrO4(s)- 2Ag+ + CrO42-C1= Ksp?(AgCI)/C Cl-= 1.8 M0-10 / 7.1 何3 = 2.5 10-8Ci2.5 XI0-8 mol L-1C2= . I.ClO 12 / 5.0一10X10-5C2 =X10-5 mol L-1从计算得知,沉淀Cl-所需Ag+最低浓度比沉淀 CrO42-小得多,故参加AgNO 3时,AgCI先沉淀。(2)当Ag2C
23、rO4开始沉淀时,溶液中 Cl-浓度为C(CI-) Ksp?(AgCI)/C Ag+= 1.8 1O-10 /( 1.5 1(X5 )= 1.2 10-5C(Cl-)=1.2 0-5 mol L-1Cl-浓度接近1 10-5 mol L-1,故Ag2CrO4开始沉淀时,可认为Cl-已根本沉淀完全。.25C时,K? (HAc) = 1.751O5mol L-1的HAc溶液中H +、Ac-离子的浓度以及溶液的PH,并计算该浓度下HAc离解度。提示:HAc的解离平衡式为:起始浓度C0/ mol L-1平衡浓度C/ mol L-1HAc H +Ac-0.10000.10 xxx2KhAc =C(H )
24、C(Ac )C(HAc )x0.10 x=1.75-5因K?(HAc)很小,可近似地认为 0.10-xx ,1.75 10 5 0 10 10-3C(H+) = C(Ac-) 10-3 mol L-1PH = - IgC (H +)= - lg 10-3a =10-3/0.10100%= 1.3%.某溶液中含有 0.10 mol L-1 Ni2+和0.10 mol L-1 Fe3+,试问能否通过控制PH的方法到达别离二者的目的。:Ksp? Ni(OH) 2 = 2.0 115Ksp? (Fe(OH) 3 = 41-33提示: 欲使Ni2+沉淀所需OH-的最低浓度为C1OH-= . KSp Ni
25、 OH 2 /C, Ni2 ) =2.0 10 15/0.10 10-7C1 (oh) =10-7 mol L-1欲使Fe3+沉淀所需OH-的最低浓度为C2oh- = 3 KSP Fe(OH )3/C,(Fe3 ) = 3 4 10 33/0.10 10-13C2OH-=10-13 mol L-1可见当混合溶液中参加 OH-时,Fe3+首先沉淀。设当Fe3+ X10-5 mol L-1时,它已被沉淀完全,此时溶液的OH-浓度为3 4 10 33 /1.0 10 5 xio-113.2PH7.2,就能使二者到达别离。C3oh- = 3 Ksp Fe(OH )3/C(Fe3 )=C3oh-= X1
26、0-11 mol L-1PH=3.20时,Ni(OH) 2还未沉淀。因此只要控制第四章:氧化和复原1、氧化复原反响在氧化复原反响中, 失电子的过程称为 氧化,失去电子的物质为 复原剂;得到电子的过程称为 复原, 得电子的物质为 氧化剂。氧化与复原必然同时发生。每个氧化复原反响可表示为两个半反响。每个半反响中包括着同一种元素的两种不同氧化态物种, 如Fe2+和Fe; Cu2+和Cu,它们被称为氧化复原点对。电对中氧化值较大的为氧化型,氧化值较小的为 复原型。2、离子-电子法配平化学反响方程式的根本原那么1反响中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必须等于复原剂失去的电子总数。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方程式两边各
27、种元素的原子总数必定相等。同时,方程式左右两边的离子电荷总数也应相等。3、原电池在原电池中,给出电子的电极称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响;接受电子的电极称为正极,发生复原反响。习题单项选择题A. Fe t FeB. Co3+ t Co2+C. NO t nq-D. H 2O2 t O2E. Ag+ t Ag.以下各半反响中发生复原过程的是D. H 2O2TO 2()A.FeT fW+B. Co3+t Co2+c. NO t no3-.在半电池Cu | Cu2+溶液中,参加氨水,可使Ecu | Cu2+ 的值A.增大B. 减小c.不变D.等于零.E? Mn2+ / Mn=1.029V ,E?Fe3+ /
28、 Fe2+= 0.771V , E? I2 / I- = 0.535V,判断氧化剂强弱的顺序是A.Mn2+ Fe3+ 12B. |2 Fe3+ Mn2+c.Fe3+ Mn 2+ I2D. I2 Mn2+ Fe3+多项选择题.以下各半反响中,发生复原过程的是填空题.原电池中,发生复原反响的电极为 极,发生氧化反响的电极为 极。.单质中元素原子的氧化数为 ,氧在H2O2和BaO2中的氧化数为 。第五章、原子结构域元素周期律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1波函数与原子轨道:波函数屮是量子力学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数学函数式,波函数屮称为原子轨道函数或简称原子轨函、原子轨道,但此处的原子轨道绝无宏观物体固
29、定轨道的含义,它只是反映了核外电 子运动状态表现出的波动性和统计性规律,表示电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概率。(2)四个量子数 主量子数n:其取值为从1开始的正整数1, 2, 3, 4,5,6.。主量子数表示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n越大,电子离核平均距离越远。电子离核越近,其能量越低。n是决定电子能量的主要量子数。n值又代表电子层数,不同的电子层用不同的符合表示:K , L , M , N , O , P 角量子数I :是用来描述不同亚层的量子数,I的取值受n的制约,可以取从0到n-1的正整数。每个I值代表一个亚层,亚层用光谱符合s, p, d, f表示。同一亚层中,随着 I数值的增大,原子轨道能量也依
30、次升高。 磁量子数m :是用来描述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的。磁量子数的取值受角量子数的制约。当角量 子数为I时,m的取值可以从+I到-I并包括0在内的整数,即 m = 0, 1, , , 。每个取值表示亚层 中的一个有一定空间伸展方向的轨道。因此,一个亚层中m有几个数值,该亚层中就有几个伸展方向不同的轨道。用n, I, m三个量子数即可决定一个特定原子轨道的大小、形状和伸展方向。 自旋量子数ms:是描述电子自旋运动的量子数,取值是 +1/2和-1/2,符合用 屛口俵示,由于自旋量子 数只有两个取值,因此 每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 2个电子。2、原子中电子的排布1基态原子中电子的排布原理能量最低原
31、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电子总是优先进入能 量最低的能级。泡利不相容原理: 泡利提出:在同一原子中,不可能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2个电子。换句话说,在同一轨道上最多只能容纳2个自旋方向相反的 电子洪德原理:在同一亚层的等价轨道上,电子将尽可能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习题单项选择题C. n, I, msD. n, I.决定原子轨道的量子数是A. n, I, mB. m, ms.在n = 5的电子层中,能容纳的电子数是A. 50B. 30C. 25D. 15.以下各组量子数中n ,l , m , ms合理的一组是A. 2 , 1,-1,0B. 3 , 1
32、,2 , +1/2C. 3,2,0,-1/2D.2, 0, 1 , +1/2多项选择题.基态原子中电子的排布原理包括A.能量最低原理B.泡利不相容原理D.平衡移动原理E.黑斯定律.关于原子轨道的下述观点,正确的选项是A 原子轨道是电子运动的轨道;B. 某一原子轨道是电子的一种空间运动状态,即波函数収C. 原子轨道表示电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概率;D. 原子轨道表示电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概率密度;E. 原子轨道反响了核外电子运动状态表现出的波动性和统计规律;.同一原子中,可能存在以下量子数的两个电子11A. 1 , 1, 0, + 和1, 0, 0,-2211B. 2, 0, 1 , + 丄和2, 0
33、, 0,-丄221 1C. 3, 2, 0,匕和3, 2, 1, -211D. 1 , 0, 0, -_和1 , 0 , 0 ,-22名词解释.泡利不相容原理:.洪德原理第六章、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1、共价键:两个原子由于共用电子对吸引两个相同的原子核而结合在一起,电子成对并共用之后,每个原子都到达稳定的8电子结构。这种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键叫做共价键。一般来说,电负性相差不大的元素原子之间常形成共价键。1价键理论的要点: 电子配对原理: 两个键合原子互相接近时,各提供1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彼此配对,形成共价键,故价键理论又称为电子配对法。最大重叠原理: 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重叠越多,那么两核间的
34、电子概率密度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牢固。2共价键的特征: 饱和性和方向性3键参数:键长、键能、键角2、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几何构型1SP杂化:同一个原子的1个S轨道和1个P轨道之间进行的杂化,形成 2个等价的SP杂化轨道。两 个轨道在一直线上,杂化轨道间的夹角是1800.如HgCl2分子的几何构型为直线型。2SP2杂化:同一个原子的1个S轨道和2个P轨道之间进行的杂化,形成3个等价的SP3轨道,分子几何构型是平面三角形,键角为1200. 如 BF3 分子。3SP3杂化:同一个原子的1个S轨道和3个P轨道之间进行的杂化,形成 4个等价的SP30CH4分子的几何构型:C原子的价层电子为2S22P2,只
35、有两个未成对电子。成键过程中,经 过激发,成为 2S12Px12Py12Pz1, 4 个 H 原子的 S 轨道以“头顶头方式与 4 个杂化轨道形成 4 个 b键。所以,CH4分子为正四面体,C原子位于其中心。3、分子间力与分子晶体 1分子的极性:对于双原子分子来说,分子的极性与化学键的极性一致。对于多原子分子来说,分子 有无极性,由分子的组成和结构而定。 2 分子间力:包括色散力、诱导力和取向力,通称为范德华力。习题 单项选择题:A. 由 N 和 H 原子的半径比决定的C. 由 N 和 H 原子电子总数决定的 . 以下各组物质之间,能形成氢键的是A. HCl 和 H2OB. CH4 和 HCl
36、. 每个氨分子中 1 个氮原子只能与 3 个氢原子结合,这是B. 由 N 和 H 原子的非金属性决定的D. 共价键的饱和性和方向性决定的C. N2和 H2OD. HF 和 H2O多项选择题. 以下说法那些是不正确的A. SP3杂化轨道是指1S轨道与3P轨道混合而成的轨道B. 极性键组成极性分子,非极性键组成非极性分子C. Hg 原子在基态时,最外层 2 个 6s 电子已成对,所以不能形成共价键。D. 所有 AB 3 型分子的偶极矩都不为零,故都是极性分子。E. 原子晶体中只有共价键,故但凡以共价键结合的物质一定都形成原子晶体;. 以下分子中的共价键为极性共价键的是D. N2E. H2SA. HClB. NH 3C. H2. 分子间力包括哪几种A. 色散力B. 诱导力C. 取向力D. 共价力E. 弹力. 以下属于非极性分子的是A. CO 2B. H 2OC. CH4D. 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A级船舶检验法律法规)考前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 2025年知识产权法考试备考模拟题及答案
- 贵港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 桃花心木课件
- 2025年注册会计师CPA面试宝典及模拟题
- 2025年中级经济师面试实战模拟财务管理案例分析预测题集萃
- 公务员审计面试题及答案
- 2026届北京市延庆区市级名校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旅游公司招聘导游面试预测题与技巧
- 2026届江苏省启东市建新中学化学高三上期中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师带徒培训计划和方案
- 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光缆
- 5.2.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1
- 2025年建筑师考试答案-建筑师考试答案解析
- 新疆的历史文化课件
- 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 代理记账风险管理制度
- DBJ04-T487-2025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监测技术标准
- T/CGAS 026.1-2023瓶装液化石油气管理规范第1部分:安全管理
- PEP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英语课后辅导计划
- 餐饮劳务合同协议书样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