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美溢油事件处理差异及启示_第1页
浅谈中美溢油事件处理差异及启示_第2页
浅谈中美溢油事件处理差异及启示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中美溢油事件处理差异与启示The Different Measures Taken in Chinese AndAmerican Oil Spill Event And ItsEnlightenment To Us2021 年 10 月目录摘要 31 深海地平线溢油事件和渤海湾溢油事件回放 51.1 深海地平线溢油事件 51.2 渤海湾溢油事件 52 两国在发生溢油事件后政府、媒体和学术界等渠道的反响和互动62.1 深海地平线溢油事件后美国各方反响 62.1.1 政府 62.1.2 媒体 62.1.3 学术界 62.2 渤海湾溢油事件后中国各方反响 72.2.1 政府 72.2.2 媒体

2、72.3 思考与启示 72.3.1 建立应急指挥体系 72.3.2 加强政府监管 82.3.2 增强信息透明度 83 深海地平线溢油事件和渤海湾溢油事件造成的环境破坏情况83.1 根本情况 82.3.1 建立应急指挥体系 92.3.2 加强政府监管 92.3.2 增强信息透明度 93.2 比照分析 94 海洋石油污染的危害 94.1 生态危害 94.1.1 影响光合作用 94.1.2 影响海气交换 94.1.3 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 94.1.4 毒化作用 94.2 社会危害 104.2.1 对渔业的影响 104.2.2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05 海洋石油污染的环境治理措施 105.1 两起溢油

3、事件的环境治理 10115.2 海洋石油污染常见的环境治理措施5.2.1 物理处理法 115.2.2 化学处理法 125.2.3 生物处理法 135.2.4 燃烧法 13参考文献 13摘要:美国深海地平线溢油事件和中国渤海湾溢油事件的发生之际,中国和美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和态度,因而这两起溢油事件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和影 响。这两起事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海洋石油污染危害,凸显了人类在海洋开发 活动中的风险和石油污染应对的重要性。比照分析两起事件的处理方法,在我国 今后面对相关事件中应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管体系、提高信息透明度、建立适宜的 应急指挥体系,与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关键词:处理差异石油污

4、染体系AbstractConfronted with the Deepwater Horizon oil spill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oil spill in the Gulf of Bohai, Chinese government and American government adopted different measures and attitude, thus these incidents caused different degree of harm and impact. The damage of environment cause

5、d by these two incidents and the hazards of marine oil pollution have highlighted of the risk in the marine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oil pollution respons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in dealing with the oil spill incident, have brought some im

6、plications for China's oil spill handling. Therefore, China should establish a long-term supervision system and an emergency command system in order to detect and solve problems timely.Keywords : Difference ; Oil pollution ; System1 深海地平线溢油事件和渤海湾溢油事件回放1.1 深海地平线溢油事件 12021年 4月20日夜间,位于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

7、平台发生 爆炸并引发大火,约 36 小时后沉入墨西哥湾,造成 11 名工作人员死亡。据 悉,这一平台属于瑞士越洋钻探公司,由英国石油公司BP租赁。钻井平台底部油井自 2021年 4月 24起漏油不止。事发半个月后,各种补救措施仍 未有明显突破, 漂浮的钻井平台每天漏油到达大约 5000桶,海上浮油面积在 2021年4月30日统计的9900平方公里根底上进一步扩 X。这次漏油事件造 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损失, 也给美国与北极近海油田的开发带来巨大变数。图1: 2021年6月,深海地平线溢油事件后墨西哥湾漂浮的油污图片来源:Kari Goodnough/Bloomberg/Getty1.2渤海湾溢

8、油事件渤海湾溢油事件是指中海油与美国康菲公司合作开发的渤海蓬莱19-3油田自2021年6月中上旬以来发生的油田溢油事件。据康菲石油中国统计, 共约有700桶原油渗漏至渤海海面,约2500桶矿物油油基泥浆渗漏并沉积到 海床。国家海洋局表示,这次事故已造成5500平方公里海水收到污染,大致 相当于渤海面积的7%2两国在发生溢油事件后政府、媒体和学术界等渠道的反响和互动。2.1深海地平线溢油事件后美国各方反响2.1.1 政府 |2: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号钻井平台爆炸导致溢油事故后,美国政府依托1990年美国?石油污染法案(The Oil Pollution Act )?和1994年?溢油应急方案?建立

9、的应急体系,启动了国家、区域和地方的各级应急指挥体系,统一协调各部门进行海上溢油的堵漏、治理和回收。4月20日,即深水地平线号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当天,美国启动了国家海 上溢油应急反响体系,成立了以海岸警卫队为核心的地方应急指挥中心,协 调沿岸各州与地方政府控制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4月21日,体系中的区域应急小组启动,协调海岸警卫队、美国国土安 全部、商务部和内政部等部门,提供技术建议并调集物质展开全面防治和搜 救行动。4月22日,应急响应继续升级,体系中的国家溢油应急反响小组启动, 负责协调应急准备和应对石油与有害物质的污染。«料阳1¥音只口力哎心的卜 W闊旳耳:.警卫认、I

10、啊 土畫电欄.内聯 st爭劇IMIS.卜联挥 1辭1直耙猊图2: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号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后美国政府采取的应急措施媒体L 3?纽约时报?侧重报道美国政府尤其总统的反响和应对策略以与本国受灾民生状况。同时,美国媒体表现出对BP的否认态度和公众对于奥巴马总统 的反响和应对措施的失望和不满。学术界美国的学术界致力于溢油的处理和去除方法以与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的探究例如: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专家指导帮助去除溢油;国家海洋和大气 管理局提供溢油漂移轨迹预测,使得溢油去除小组能够根据天气的变化调整 溢油防治方法2.2 渤海湾溢油事件后中国各方反响2.2.1 政府2021年6月 30日,国家海洋局介入

11、调查。2021年7月 5日,国家海洋局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中海油渤海油 田漏油事故的调查情况。随即命涉事公司展开自查。此时距离第一起事故已 经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媒体漏油事故于 6月 21日通过微博举报进入环保人士和媒体的视野。 ?南方 周末?经多方求证于 6月 30日发出第一篇报道。在这起事件中,群众媒体承当了重要的作用,不断揭露出当事企业和主 管部门在事故信息披露方面的缺陷,抨击焦点集中在瞒报问题上。摘自:马军?渤海湾漏油考验环境信息公开? 2021 2.3 思考与启示2.3.1 建立应急指挥体系。通过两起溢油事件中两国反响的比照,可以看出面对溢油事件美国政府 的反响更为迅速、有序。因

12、而,中国应明确立法,加强溢油应急响应工作, 明确职责与法律体系,形成应急指挥体系。E+-v-滋胡爭件/-匹盘吕井托个或掃厂图3:中国和美国海上溢油应急体系中国政府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和海上溢油污染的防治工作。在中国,交通 部海事局在全国各沿海港口建立起以海事部门搜救中心为依托的船舶溢油应 急反响中心。同时,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石油企业也有各自的海上溢 油应急中心。但与美国的应急体系相比,中国的各应急中心普遍存在规模小、 独立作战的问题,需要加强各应急中心间的联系与协调,建立完善的应急体 制机制。:2:加强政府监管。在渤海湾溢油事件中,中海油与康菲公司有意隐瞒真实情况,政府相关 部门涉入较晚,且

13、缺乏有力行动。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对于石油企业与其开 采工程的监控十分重要,包括平时有关数据和开采情况的监控和事故发生后 的情况调查和应急处理。增强信息透明度。渤海湾事件污染调查结果并没有明确公开,民众对根本情况了解甚少。 且中海油与康菲公司的瞒报使事件一波三折,影响了事件的与时处理。与时 将事件处理进程公开,让民众看到政府的作为,也能够提高政府的公信力。3深海地平线溢油事件和渤海湾溢油事件造成的环境破坏情况3.1 根本情况深海地平线溢油事件:海上浮油面积在 2021 年 4 月 30 日统计的 9900 平方公里根底上进一步扩 X。10月27日刊登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 研究报告显示,一

14、大局部漏油被储存在横贯 3200平方公里的深海沉积物中。渤海湾溢油事件:根据国家海洋局 7 月 5日公布的调查结果,事故油田 单日深幽面积达 158平方公里。 截至 7月 11 日,周围海域 840平方公里的一 类水质海水下降至劣四类,周边 3400 平方公里海域由第一类水质下降为第 三、四类水质。3.2 比照分析这两起事件中,深海地平线溢油事件造成的环境破坏情况更为严重。深 海地平线溢油事件中,在溢油发生前,深海地平线平台发生了爆炸并引发大 火。且深海地平线事件中漏油口封禁工作耗时较长,原油泄漏量大。深海地 平线事件中海上浮油面积在9900平方公里上进一步扩X,而渤海湾溢油事件 海水污染面积

15、约为 5500平方公里。但深海地平线溢油事件在钻井平台爆炸前,相关部门就采取了行动,事 件处理较为与时。而渤海湾溢油事件前期存在瞒报现象,没有与时进行石油 污染的相关处理。4 海洋石油污染的危害 44.1 生态危害4.1.1 影响光合作用。石油污染破化海洋固有的 CO2 吸收机制,形成碳酸氢盐和碳酸盐,缓冲 海洋pH值。同时,油膜减弱了透入海水的太阳辐射,使水温下降,破坏海 洋中 O2、CO。 2的平衡,即破坏了光合作用的客观条件。4.1.2 影响海气交换油膜覆盖于海面,阻断了 Q、CO等气体的交换,不利于海洋pH值的稳 定和海洋生物的的生存。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石油分解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同

16、时油膜的覆盖影响正常的海气交换, 造成海水缺氧。进而引起海洋中大量藻类和微生物死亡, 厌氧生物大量繁衍, 海洋生态系统失衡。毒化作用石油泄漏到海面后会发生光化学反响,生成酮、醇、酚的氧化物等,危 害海洋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石油中含有的芳烃也会经过食物链富集, 进而危害人类健康。图4:海洋石油污染对生物的迫害4.2社会危害对渔业的影响一方面石油会覆盖在海面上,影响海气交换,进而使海水中溶氧量降低; 另一方面,石油中存在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会进入水生生物体内。因而, 石油污染会破环海洋生态系统,使水生生物大面积死亡,降低海洋渔业产量422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石油中的有害物质进入海洋中不易被分解,

17、经过生物富集进入人体内,危害内脏器官,影响人类社会。5海洋石油污染的环境治理措施5.1两起溢油事件的环境治理深海地平线溢油事件:运用大量撇油器,开阔水域收油。溢油受控 燃烧。救灾人员把数千升泄露原油圈在栏栅内,移至距离海岸更远海域,进 行点燃。空中喷洒分散剂。,布控围油栏。沼泽清污。采用一些技术 使生态系统自我恢复以保护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海岸清理。迅速与时清 除海岸附近的油污,以保护海岸不受污染。:5渤海湾溢油事件:这次发生泄漏有两个平台,B平台和C平台。B平台经过减压措施,C平台经过水泥封堵措施,得到根本控制。图5:燃烧溢油在对溢油进行处理时,需结合海面状况,对风速、水流速度、浪高、溢 油

18、粘度进行综合分析,进而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法进行优化组合。5.2.1 物理处理法物理法主要是围堵和回收海面上残留的石油。常见的有围栏法、撇油器 和吸油材料。围栏法: 石油泄漏到海面后, 用围栏将其围住, 可以阻止其在海面扩散, 利于进一步处理溢油。因此,围栏应具有滞油性强、随波性好、抗风浪能力 强、使用方便、易于维修、海洋生物不易附着等性能,一般为橡胶、PVC等材料制成。围栏既能防止溢油在水平方向上的扩散,又能防止原油凝结成焦 油球,在海面垂直方向上的扩散。撇油器:撇油器是在不改变石油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根底上将石油回收。 主要利用油粘附在某些物质上的能力,让浮油吸附在一个运动的外表上,带 出水面,最

19、后通过刮擦或挤压转移至贮油槽或输油泵中。吸油材料:使用亲油性的吸油材料,使溢油粘在其外表而被吸附回收。 吸油材料主要用在靠近海岸和港口的海域,用于处理小规模溢油。一般用高 分子材料、无机材料和纤维作为制作吸油材料的原料。5.2.2 化学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的主要特点是改变石油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直接应用于溢 油处理,也可以作为物理处理法的后续处理。常见的有分散剂,凝油剂和燃 烧剂等。分散剂:溢油分散剂是由外表活性剂、渗透剂、助溶剂、溶剂等组成的 均匀透明液体。分散剂可以减少石油和水之间的外表 X 力使溢油在水面乳化 形成乳化液,从而使石油分散成细小的油珠分散在水中,使溢油微粒易于与海水中的化学物质反响,易于被能降解石油烃的微生物所降解,最终转化成 二氧化碳和其它水溶性物质,加速海洋对石油的净化过程。分散剂使用方便, 效果不受天气、海水状况所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