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之一:国家经典_第1页
听课笔记之一:国家经典_第2页
听课笔记之一:国家经典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听课笔记之一:国学经典谢定生2010年7月4日主讲:王裕成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热”的兴起,深层次的根源毫无疑问与中国在新世纪全面崛起有关,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闪耀亮相的标志。换言之,在我们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对话的时候必须有自由的平台和载体,要在传播自己的思想时赢得最广阔的人们的认同,即找到文化的“最大公约数”。  国学一词 ,本指国家一级的学校。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云:“乐师掌国学之政。” 唐会要:“贞观五年以後,太宗数幸国学、太学,遂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 近代意义的国学概念,是在清末明初形成的 。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

2、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

3、倾向于经部。 假设一定要给“国学”下个简明扼要的定义,即“国学就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 具体地说,“国学”包含有三个层面: 第一,它是一种知识体系 第二,它是一种思维智慧,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最后,“国学”就是它的核心价值观,比方“和而不同”、“天人合一” 在强调价值理念为“国学”核心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国学”综合性与整体性的特征,不能把“国学”收缩为单纯的精神、理论层面,而应该系统梳理“国学”演变的轨迹,区分“国学”的原生态与次生态,界定“国学”的“道”与“术”的关系。 依据 隋书经籍志所最终确定的经史子集的四部之学 ? 复振 汉书艺文志所系统构建的六艺、诸子、诗赋等六略

4、之学 ? 回归以经典传承为中心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六艺” ? 回归以全人培养为宗旨的礼、乐、书、数、射、御的“六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二、如何认识“国学” “国学”如同世间其他事物一样,也有它的软肋,也有它的局限性 “国学”的不少内涵有的本身就是落后腐朽的,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三纲思想 。孙子兵法鼓吹“因粮于敌”、主张“掠于饶野”“掠乡分众”,提倡在战争中对敌方实施“堕其城、毁其国” 本来是正面积极的内容,但随着时空变化,时过境迁,渐渐落后于变化了的形势,已无法应对时代的挑战,而成为了历史的惰性与包袱。譬如孙子兵法所提倡的原始民本观“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5、”。 传统的文化理念,在许多情况下,是知行割裂的 。如孙子兵法乍读之下,会觉得它很爱兵,体恤士卒,视如爱子,“视卒如婴儿”、“视卒如赤子”,云云 。其实在孙子的眼里,士卒不过是牛羊而已,“假设驱群羊,驱而来,驱而往”,所以,可以“上屋而抽其梯”,能够“置之死地然后生,投之亡地然后存”,不存丝毫怜悯之心,只有赤裸裸的敲骨吸髓,还美其名曰“慈不掌兵”。三、怎样弘扬“国学” 传承与弘扬“国学”方面,提倡“三纲九目”: 第一,要强调“三个回归”,即回归文本,回归主流,回归核心。 第二,要完成“三个沟通”,即沟通古今,沟通中外,沟通知行。 第三,要实现“三个超越”,即超越文本,超越四部,超越国界。 民国

6、的国学教育与国学研究可以分为三大类 : 第一类就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完全是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理念、中西文化汇通的角度进行科学的研究,用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借鉴西方学术、理论、文化及其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进行综合性研究。特点是求真务实 。第二类可以无锡国专为代表。那里注重国学教育的博雅性,不但践行“文以载道”的理想精神,也注重“游于艺”的艺术陶冶,追求“全人”人格的滋育培养。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均有较高的造诣,那里出来一大批人,比方饶宗颐、钱仲联、冯其庸、王遽常 等。特点是崇尚博雅 还有就是马一浮,他搞复性书院,强调“六艺”为一切学术之本,就是坚守原则,比较传统的做法。特点是追求纯粹 我们今天弘扬

7、国学,应该有全新的理念与方法。要做到两个“超越”: 第一,超越单纯的汉族畛域 第二,超越经史子集 为什么后来国学变成大家觉得无用的了 汉书艺文志,实用之学与理论之学是结合在一起的,“七略”实际上只有“六略”。第一略通论,对下面六艺略就是理论指导,就相当于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诸子略,就是中国的学术学派;诗赋略,就是文学创作;兵书略,就是用于指导战争实践的理论及其相应的操作方法;术数略、方技略,这些都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但经史子集里淡化了这些操作、实践性的东西 西周时期的“六艺”,是培养“全人”人格的,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有精神思想的指导:“礼”“乐”,有自然科学知识、文化技能的掌握:“书

8、”“数”,也有军事技能、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射”“御”。但孔子之后的“六艺”却变成了纯粹的课本、书本知识。 四、如何学“国学”?目的何在? 古人说,学贵在立志。 孟子里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朱熹也说过,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国学的本质就是一些哲学思想,学习哲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自我,提高自我,从而到达培养自己德行的目的。 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又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古人读书是很看重真正按着去做的。比方朱熹就有句话,叫“致知为先,力行为重”。照着去做是很重要的,从小时候就要培养。 论语开篇第一句,子曰:

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里,孔子有个学生叫子夏,他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答了两个字:“色难。”色难即时时对父母和颜悦色,从脸色上表示恭敬 论语里说孝道还有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读懂不难,难在于做到。 什么是仁?孔子也只是说:“已所立而立人,已所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太多的大道理。大道理在书的后面。你要真正去身体力行,才能切身体会出道理来。 小学做事,大学明理。古人小学后,大学开始读经 。读孝经 论语一开篇就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对父母好叫孝,对兄弟好叫悌。孝悌是仁的根本。所谓的“孝”,就是回过来还报的爱。 中国传统文化,一旦经过时间与历史的考验和磨洗,为民族所认同与熟识,变成元典,也就具有了永恒性。黑格尔在其美学中指出,古典传统之美中表达出来的理想境界,是时间性与无时间性的统一,是非可逝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古典的东西在这样的辩证统一中发生、发展和解体,在这样的统一中展示自己的命运。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