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地貌发现过程_第1页
丹霞地貌发现过程_第2页
丹霞地貌发现过程_第3页
丹霞地貌发现过程_第4页
丹霞地貌发现过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发现过程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的矿床学家冯景兰,在我国粤北仁化县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1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2而“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天上的彩霞。31938年,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11977年,地貌学家曾昭璇才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

2、学术语来使用。11982年,素有“丹霞痴”之名的地理学家李见贤(黄进)发表了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这是中国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旅游业大规模发展的起始阶段,丹霞地貌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11983年地质辞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义,“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这是学术界对丹霞地貌所下的第一个定义。1从此之后,不同的辞书、专家对丹霞地貌的定义达到20种以上,甚至同一位专家对丹霞地貌所下的定义在几

3、年之间也会发生很大变化。而这些定义中的不同之处若从岩石地貌学的角度来看,是属于原则性的,各种定义彼此是不能合理共存的。岩石地貌中的关键因素是构成地貌的岩石类型,对于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来说,多数人主张是碎屑岩中的砾岩和砂岩,有的则认为还应包括火山碎屑岩、红色碳酸盐岩、浅变质岩,甚至有人主张只要是能形成赤壁丹崖群的红色岩系就行。此外,关于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的成岩环境也没有达成统一认识。多数人主张应该是陆相(即当时应是在河流或湖泊环境中)沉积的岩石,有人则认为应包括海相(即当时应是在海洋环境中)沉积的岩石,还有人提出:“凡红色碎屑岩,不论它是陆相、海相、火山相(即是由火山活动所生成的岩石),只要形成

4、丹崖赤壁的都称丹霞地貌。”对于构成丹霞地貌岩层的时代,学者们持有截然相反的见解。有人主张岩石地貌只有和构成它的地层的时代联系起来,而且限制在特定的层位才有对比意义,有人主张不应受时代限制,有人甚至认为把自己原来定义中的地层时代删去代表着进步,认为只要是形成赤壁丹崖的红色岩层就都可以被考虑进来。然而,在岩石地貌学中,岩石的时代是用来进行地球演化过程对比研究的必要条件之一,失去了时代限定的岩石地貌,其对地质学研究所能提供的参考阶值就大打折扣了。在地貌形态上,多数人强调赤壁丹崖才算丹霞地貌,但也有人把拱门、巨丘、石蛋、石蘑菇、劣地、土柱林等划入丹霞地貌,目前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最终的结论。最后,对岩石

5、的色彩讨论也出了问题。所有丹霞地貌的定义都承认岩石是红色的,但对色调并没有定量标准,甚至有人认为某些灰白色岩层形成的陡崖也是丹霞地貌,因为它可能是由红色退化而变成灰白色的。1中国学者们在中国境内所发现的丹霞地貌几乎全发育在不早于中生代(距今两亿多年前)的地层上,而且岩石的成分以陆相沉积为主(岩石是由当时的河流或湖泊沉积物所形成的,而不是在当时的海洋环境中形成的)。然而,随着研究的范围向全世界扩展,学者们发现,其他国家的丹霞地貌也有发育在更古老的地层或者海相沉积岩层中。于是,有的学者就建议放宽对红色岩层的时间及成分限制,以利于把丹霞地貌的概念向全世界推广。在早期对丹霞地貌的定义中,地貌的形态往往

6、会被不厌其烦地描述,这样的定义充分说明,丹霞地貌是有着许多曼妙优美的形态的,这种形态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把它们归为一类地貌。然而,随着研究丹霞的人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的丹霞地貌都有人去考察,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丹霞地貌的定义变得越来越简洁和有概括性,再也不罗列具体的地貌形态了,而是把这些形态归结为“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一类地貌”(即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2)。学者们规定“丹崖”的高度应大于10米,“丹崖”的坡度则应满足悬崖坡的条件:55°至90°之间。高度和坡度低于上述标准的丹崖不能算是丹霞地貌,应归入红层丘陵山地中,这是划分丹霞地貌与红层地貌的界限。12009年,中国国家地

7、理杂志社与中国地理学会共同发起了“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的评选活动,丹霞地貌的发现就名列其中。4编辑本段分布区域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到2008年1月31日为止,中国已发现丹霞地貌790处,分布在26个省区。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为特色,由红色沙砾陆相沉积岩构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层、构造、地貌、发育和环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区中最为详尽和深入。在此设立的“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319平方公里,2004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2。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

8、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福建泰宁、武夷山、连城、永安;甘肃张掖张掖(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东北部万佛山、邵阳新宁县 崀山(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青、壮、晚年期丹霞地貌均有发育);云南丽江老君山;贵州赤水(中国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区,约有1300平方千米);江西龙虎山、鹰潭、弋阳、上饶、瑞金、宁都;青海坎布拉;广东仁化丹霞山、坪石镇金鸡岭、南雄县苍石寨、平远县南台石和五指石;浙江永康、新昌;广西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四川江油的窦山、灌县的青城山;重庆綦江的老瀛山;陕西凤县的赤龙山以及河北承德等地,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质地貌。形成原因红

9、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

10、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

11、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中国丹霞”一、“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2009年3月,“中国丹霞”申遗材料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审核,正式成为“申遗”提名项目,2010年7月提交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56六个捆绑申遗的提名地贵州赤水(青年早期)福建泰宁(青年期)湖南崀山(壮年早期)广东丹霞山(壮年期)江西龙虎山(老年早期)浙江江郎山(老年期)1、“中国丹霞”命名来源丹霞地貌申遗的最大困难:“地貌是一个地理、地质学概念,但

12、丹霞地貌只是中国学者的命名,没有得到国际地学界认可。”丹霞地貌所处的地层,国际地学界已有定论,叫做“红层”。拿一个国外学者没见过的名词去申遗,无异于问道于盲。丹霞景观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因此有专家建议用“丹霞景观”代替“丹霞地貌”来申遗。但此建议遭到丹霞地貌专家彭华教授的反对,在他看来,“景观”失去了地理地质学上的意义,贬低了中国学者研究了近一个世纪的学术成果。“如果一堆红色石头景观都可以申遗,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显得太低!”以申遗促学术,是中国学者希望达到的成果之一。如果丹霞地貌能成功申遗,意味着这一概念得到国际地学界的认可,这是丹霞地貌走出国门的一个途径。但国外专家认为,科学无捷径,只有通过在

13、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先确立丹霞地貌的国际学术地位,然后用“丹霞地貌”申遗才顺理成章。经过会议讨论,最终采纳折中方案,将申遗名称中的“丹霞地貌”改为“中国丹霞”。2、世界自然遗产系列提名类型依据世界遗产操作指南第137款,中国丹霞系列提名6个提名地属于:b)the same type of property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geographical zone;中国丹霞提名地是华南湿润区、临水型丹霞的代表,具有共同地域特征的同类自然遗产。所有提名地都位于中国南部及东南部,完全可以代表本区内的中国丹霞景观。c)the same geological,

14、 geomorphological formation, the same biogeographic province, or the same ecosystem type;中国丹霞同处于中生代活化的华南板块大地构造区,具有相同或近似的地质演化历史和地质构造背景,全部发育在白垩纪红色陆相粗碎屑沉积岩上,共同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之下,形成丰富多彩的丹霞景观,发育了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陆地生态系统。因此,中国丹霞符合b)、c) 两种情况,在地球科学、生物与生态学和景观美学方面具有共同的突出普遍价值,因而以“系列遗产”的方式提名。73、中国丹霞与世界遗产标准根据操作指南137段,系列遗产必须

15、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在此基础之上,中国丹霞如操作指南II.D部分第77段所示,满足以下突出普遍价值标准:(vii) 包含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独特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的地区:高耸的山峰、陡峭的崖壁和幽深的峡谷,加之绝美的瀑布、河流、湖泊以及广为覆盖的植被,构成了中国丹霞壮美的景观。这6个提名地最能展现中国南部最美丽的丹霞景观。它们具有景观和美学的突出普遍价值。(viii) 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记载和地貌演变中的地质发展过程或显著的地质或地貌特征:丹霞是区域大陆性地壳发育到特定阶段的标志。提名地的盆地演化清楚地记载了白垩纪以来区域地壳演化的历史。中国丹霞同时也是体现抬

16、升与强烈断裂沉积盆地长期地貌演化历史的模式地,它同时包括了过去与当前正在进行的地貌过程。80余年的研究历史证明了丹霞地貌是一类具有区域和全球价值的特殊地球科学现象。(ix) 突出代表了陆地、淡水、海岸和海洋生态系统及动植物群落演变、发展的生态和生理过程:提名地处于全球生物地理系统中古北界和印马界的“中国亚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省”和“中国南方雨林生物地理省”,该系列突出而完整地代表了最具世界特色的由东南季风驱动下发育形成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群落结构及演替的生理生态过程。它同时代表了生物地理背景下冰后期的生态演替。(x) 是生物多样性原地保护的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栖息地

17、:提名地是世界生物地理系统中2个生物省(“中国亚热带森林”和“华南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突出代表,共包括有高等植物5772种,有脊椎动物836种,昆虫3073种。位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全球200生物区的“中国东南部-海南潮湿林生态区”, 具有区系的古老性和群落的原始性,栖息着近400种各级珍稀濒危生物物种,具区域特有的生物物种40多种,有突出的保护价值。此外,中国丹霞各提名地又分别独立满足至少两条标准。74、中国丹霞系列提名地的选择中国丹霞系列提名包括最能代表中国丹霞地貌的区域,展现了中国丹霞全面的特征以及主要的自然价值。提名地全部位于中生代到新生代红色沉积层之中,并且最能代表中国丹霞的地球

18、科学价值。另外,它们还包括了中国丹霞在纬度、气候以及生态系统方面的显著差异。系列提名地还同时包括了中国最美的丹霞景观,这些景观相比较世界范围内任何一个具有相似地貌的地区,无论是在科学价值方面还是在美学价值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中国丹霞系列提名的6个提名地全部分布在中国亚热带湿润区,选择的主要理由如下:(1)中国湿润区丹霞地貌(尤其东南部峰丛峰林丹霞地貌),将丹山-绿林-碧水紧密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壮观、最具有吸引力和最丰富多彩的丹霞景观。虽然赤水位于中国西南部,但它却地处中国丹霞连续分布面积最大的贵北川南丹霞地貌区。它同样可以很好地代表丹霞地貌的高原峡谷瀑布森林组合。(2)系列

19、提名代表了丹霞地貌演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每一个提名地都拥有演化阶段典型而鲜明的地貌类型。这些提名地组合在一起,展现了一个中国东南地区全面的、完整的且具有逻辑性的丹霞景观和地貌系列。(3)提名地全部位于保护区内,是中国丹霞地貌研究最深入的地区。良好的保护传统以及扎实的学术基础使得这些提名地成为推动科教和旅游产业发展、推广自然资源可持续保护与利用的理想地区。二、“中国丹霞”申遗进程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专家提议丹霞山申报世界遗产。但因为种种原因,丹霞山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一直未能真正进入政府决策。2006年7月24日,甘肃省张掖市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上,由湖南省崀山风景区管理处提

20、议,中山大学彭华教授起草的关于“中国丹霞地貌”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倡议书被作为大会文件通过。2006年12月12日,由国家建设部主持,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湖南省人大、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丹霞地貌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成立了“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协调领导小组,由各省推荐专家组成申遗专家组,彭华被推选为专家组组长,标志着中国丹霞地貌系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正式启动。2007年3月,根据建设部和中国丹霞申遗领导小组的安排,彭华编制了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中国丹霞地貌简本。2007年4月,建设部和丹霞申遗领导小组从报名的十几个单位中初步遴选出中国南方6个省

21、9个提名地参与申遗工作。在建设部的指导和丹霞申遗协调领导小组的组织下,各提名地邀请专家考察与进行基础研究、编制各提名地分文本和遗产地管理规划,先后召开了30多次申遗研讨会和分文本及规划论证会。先后组织了国内专家全面考察和邀请国际专家30多人次分头考察提名地;召开了3次综合性的国际专家论证会和咨询会,4次国内专家研讨会、审稿会和改稿会;23次小型国际专家座谈会和咨询会。申遗总文本八易其稿,并请英国和新西兰的世界遗产专家帮助修改英文文本。2009年1月161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自然遗产与混合遗产预备名单审查会上,中国丹霞系列申遗项目以其扎实的准备工作和过硬的科学成果,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的一致好评。综合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中国丹霞”作为2009年的国家提名,正式呈报世界遗产中心。(中国丹霞是一个世界自然遗产“系列提名”,根据国际、国内专家的意见,经过几轮筛选,最后上报的提名地由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贵州赤水、浙江江郎山等中国南方湿润区6个著名的丹霞地貌景区组成。)2009年1月23日,“中国丹霞”联合申遗得到建设部部长签字;建设部与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呈报国务院。2009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