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γ-氨基丁酸菌株的筛选与发酵_第1页
产γ-氨基丁酸菌株的筛选与发酵_第2页
产γ-氨基丁酸菌株的筛选与发酵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产-氨基丁酸菌株的筛选与发酵1. 实验目的(1)学习运用代谢控制发酵理论设计筛选产-氨基丁酸菌株的方法。(2)对5L发酵罐的使用方法有初步了解。2. 实验原理-氨基丁酸在茶叶、米胚芽等植物细胞中含量较多,可直接提取制备。或者利用大肠杆菌,霉菌和乳酸菌等微生物细胞生产-氨基丁酸也同样可以达到很高的产量。在微生物细胞中,一分子谷氨酸(L-Glu)在有一个H+存在的条件下脱去-羧基得到一分子-氨基丁酸和一分子CO2(L-Glu+ H+GABA+CO2),催化反应的酶是谷氨酸脱羧酶(EC .15, GAD)。谷氨酸脱羧酶是GABA合成过程中的唯一关键限速酶,最适pH在4-6之间,底物谷氨酸对它有激活作

2、用。在反应过程中随着H+的消耗,培养基pH会逐渐升高,当pH大于6.8时,能够使溴甲酚紫由黄变紫。还原糖可作为微生物生长发育的碳源和能量来源,pH是调控GAD活性的关键因素,OD600可以用来衡量菌体量的多少,L-Glu和GABA的浓度变化直接反映出底物转化率和产量。因此,在5L发酵罐的发酵试验中,需要对以上几个因素进行检测,以便为优化发酵条件提供试验依据。3. 实验材料(1) 酸菜汤:来自于市售酸菜或家庭自制的东北酸菜。(2) 培养基 初筛培养基:在MRS培养基中加入溴甲酚紫 0.2%, L-Glu 3%(可用同物质的量的谷氨酸钠代替)和琼脂粉 2%,pH5.0,121灭菌20min。溴甲酚

3、紫用过滤器除菌。种子培养基:液体MRS培养基。发酵培养基:在液体MRS培养基中加入3%的L-Glu(可用同物质的量的谷氨酸钠代替),pH5.0。L-Glu可用110灭菌10min,以减少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损失。(3)仪器及其他用具 5L发酵罐,紫外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层析缸,培养皿,锥形瓶,试管,pH计等。4. 实验步骤及方法(1)以无菌操作,用移液管取酸菜汤汁1mL吹于装有9mL生理盐水的试管中,充分振荡摇匀,再从这支试管中取1mL吹于下一支装有9mL生理盐水的试管中,充分震荡摇匀。如此往复,将酸菜汤汁稀释10-10-10-14倍。取稀释后的汤汁0.1mL涂布在初筛平板培养基上,30,

4、培养36-48h。(2)挑取在初筛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周围培养基变成紫色的单菌落,转接于300mL种子培养基中,30静置培养14-16h。(3)取30mL种子培养液转接于另一瓶300mL种子培养基中,30静置培养14-16h。(4)将300mL种子培养液接入3L无菌发酵培养基中,30静置培养72h。在发酵过程期间采用自动流加HCl和NaOH的方式调节发酵液pH为5.0。以无菌操作,每隔6h取4mL发酵液于无菌试管中,测量OD600,并对pH进行记录。(5)将取出的发酵液离心取上清,参考DNS测还原糖的方法1测定发酵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做记录。(6)利用纸层析法测定L-Glu和GABA的浓度。展开

5、剂为正丁醇: 冰醋酸: 水=6: 1: 3 (V/V/V)。展开剂中含茚三酮(0.4%、W/V)。发酵液5000r/min离心后,取上清1L点样,放入层析液中层析8h,90烘干20min。以硫酸铜(0.1%):乙醇(75%)=1:19的洗脱剂将层析点上的颜色洗脱下来,52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值。(7)还可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L-Glu和GABA的浓度。取发酵液上清10L,加入衍生缓冲液100L、衍生剂2,4-二硝基氟苯100L,定容缓冲液790 L于1.5mL离心管中,混匀,60水浴1h。20l进样。用KromasilC18柱,流速0.8mL/min, 360 nm检测。流动相为乙腈、醋酸钠溶

6、液和水,梯度洗脱(表1)。测定发酵液中L-Glu和GABA的浓度。表1 梯度洗脱程序TimeA(%)B(%)C(%)Flow(mL/min)010122333232323235444540.80.80.8注:A:水。B:乙腈。C:pH6.4 醋酸钠溶液。(8)发酵结束后将发酵液从罐体中吸出,清洗发酵罐,清洗pH电极、温度电极等,并对其进行正确的保养与储存。(9)整理实验记录。5. 试验数据处理OD600和pH直接从仪器上读取。葡萄糖浓度的数据处理方法参照“DNS法测定葡萄糖的方法”。L-Glu和GABA的数据处理方法参考文献产-氨基丁酸菌株的分离和选育2。6.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方法可参照下表:

7、Time/hOD600葡萄糖/%pHL-Glu/%GABA/%0005506.12.18.7. 结果与讨论(1)结合发酵试验数据分析该菌株是否有GAD活力。(2)仔细观察初筛平板上的单菌落形态,做详细记录并拍照。(3)对种子培养液中的菌体进行革兰氏染色试验,用油镜仔细观察并拍照。(4)结合代谢控制发酵原理分析葡萄糖浓度和菌体量之间的关系。(5)分析pH、L-Glu和GABA之间的关系。计算产物含量和底物摩尔转化率。(6)在优化发酵条件控制方面提出展望,如是否补糖、是否补底物等。8. 参考文献(1)袁道强,生物化学实验和技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2:126-127。(2)冯宇,张颖,潘超强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