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寝不尸”新释-最新文档_第1页
《论语》“寝不尸”新释-最新文档_第2页
《论语》“寝不尸”新释-最新文档_第3页
《论语》“寝不尸”新释-最新文档_第4页
《论语》“寝不尸”新释-最新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语?“寝不尸新释?论语?乡党篇?中的“寝不尸,杨伯峻?论语译注?将其译为“孔子睡觉不像死?埔谎?直躺着".1107徐志刚?论语通译?译作“孔子睡觉时不是像死尸那样直挺的躺着,并将“尸注为“死尸.2如此等等的译注,是对?论语?原文的误解,问题出在以“尸字后出的引中义来解释春秋时期“尸字的含义.杨伯峻为名家,其?论语译注?又被高校作为教材,而将“寝不尸作如是解谬种流传以误人子弟:从而说明有进一步进行释解的必要性.今人将“寝不尸中的“尸误读作“?铺滩保?来自于战国之后古人的解读.如三国时之魏国何晏?集解?引包咸注“尸为“偃卧四体,布展手足,似死人;而?四库?本“义疏却作“苞氏日:不偃卧

2、四体,布展手足,似死人也;“注疏作“包日:偃卧四体,布展手足,似死人.3196宋代朱熹?论语集注?日:“尸,谓偃卧似死人也,并引范氏日:“寝不尸,非恶其类于死也.惰慢之气不设于身体,虽舒布其四体,而亦未尝肆耳.4103清代阮元?论语注疏校勘记?引段玉裁注“寝不尸,恶其生之同于死也.5这些注释皆似是而非,强作解语.问题在于误将“尸字为“?啤弊郑?且以“尸的引中义释解“寝不尸.对“寝不尸的正确理解,关键在于一个“尸字.即“寝不尸之“尸,究竟是?铺逮疲?还是祭祀之尸?而古人中固然有将“尸正解为“坐尸者,又由于古今之坐姿不同而生误解.一、“尸字概念史略任何一个字的意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

3、发展在具体的语境context中其内涵与外延甚至褒贬色彩等方面都有所变化.这个字的具体意义决定于其被使用的具体语境,即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语词的“意义即被使用".6“尸这个字也是如此.高亨?文字形义学概论?认为“尸字字形“从人而曲其胫".7康殷?文字源流浅说?称“尸字“像弯腿的人形.8周克庸?论语?乡党“寝不尸训解?认为,“寝不尸的“尸字,“应训为曲胫'".9从金文、小篆等字体来看,显然“尸字乃曲胫而“坐春秋时期的坐姿,是“屈着两膝,膝盖着地,而足跟承着臀部1107的象形,即“尸的姿态乃是代表死者受祭者的坐姿.“尸字本义是指“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10

4、438在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尸作“受祭者解,且采用春秋时期的“坐姿.孔子的弟子自然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记述孔子所谓“寝不尸,居不客一说为容?论语?乡党篇?的.“尸字作?铺滩?浦?意讲是战国时期人们由“如祭祀之尸,不言不为"严粲语引伸出来的,其意义是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开展而成的.战国之后的文献资料中,“尸字往往作“?铺滩苯裸?如司马迁?史记?周公世家?云:“以其?朴胫?.?说文解字?云:“尸,陈也,像卧之形.11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崩薨?曰:“尸之为言陈也,失气亡神,形体独陈.这里对“尸的理解,其实都是从祭祀之“尸的引中义.?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到安帝建光元

5、年公元121年之间,作者许慎对之前文字的含义未必尽皆通解,而主要依据当时文字通行的意义也参考以前的文献进行编纂而成的.因而?说文解字?对“尸字的解释乃其后来义,即“尸,象形.小篆字形,像卧着的人形.这是东汉时期人们对“尸字的理解.?说文解字?注解说:“尸,神像也.像卧之形.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尸之“像卧之形的注是:“卧下曰伏也.此字象首俯而背曲之形.?礼记?曲礼?中的“坐毋箕,寝毋伏,1256?礼记正义?云:“寝毋伏者:寝,卧也;伏,覆也.卧当或侧或仰而不覆也.1257以?礼记?所云“寝毋伏来理解“寝不尸也不确切,由于伏或覆之姿势与祭尸之坐姿还不完全一样.二、“祭尸及其姿势在夏、商、周

6、三代,人们祭祀先人,总是有代死者受祭之“尸,虽然尸或立或坐姿势不一.具体来说,夏是“立尸,商、周是“坐尸“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祭祀也是周礼的重要组成局部,祭祀之礼繁杂且分等级.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因而祭祀时出现了不恪守成礼的现象.春秋时期,正由于祭祀先祖时出现了没有“尸的社会现象,所以曾子产生了迷惑.曾子问日:“祭必有尸乎?假设厌祭亦可乎?孔子日:“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孙幼那么使人抱之;无孙,那么取于同姓可也.祭疡必厌,盖弗成也.祭成丧而无尸,是疡之也.121399从曾子与乃师孔子的问答可知:在春秋时期,人们祭祀先祖的时候,有的人遵循传统,仍然用“活人代表死者受祭;有的似乎已经不

7、用“尸了,即已经出现了不再按传统礼法“祭必有尸的情况.而孔子“吾从周和“克己复礼,教导学生学礼、习礼时根据周礼的规定要求“祭必有尸,从而导致了曾子的疑问,孔子也将它作为知识进行传授.否那么,如果大家都是“祭必有尸而习以为常,怎么会出现曾子这样的疑问呢?再如?论语?八侑篇?中子贡欲去告之馆羊.子日:“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从中可以推知,春秋时期,周礼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很多礼仪已经从简、被改变甚至不再遵守了.?礼记?曲礼?记载:“礼日: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1286?仪礼?特牲礼?注:“尸,所祭者之孙也.祖之尸那么主人乃宗子.祢之尸那么主人乃父道.除了孙可作尸,

8、弟似乎亦可以为尸.如?孟子?告子上云:“孟子日: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日:敬叔父.日:弟为尸,那么谁敬?彼将日:敬弟.子日: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日:在位故也.13746?仪礼?士虞礼?:“祝延尸.郑玄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又,男,男尸;女,女尸,必使异姓,不使贱者.1287其实,孔子告诉曾子“祭必有尸说的仅仅是一种情况,即“卿大夫以下阶层的情况.而汉代何休在?春秋公羊传?宣公八年?的注释中那么说得更为全面:“祭必有尸者,节神也.礼,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夏立尸,商坐尸,周旅酬六尸.142280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所使为尸者,

9、于祭者子行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此父子之伦也.1287从何休的注中还可知道,夏代的“尸是站立的姿态;商代的“尸那么是坐着的姿势;而周代“旅酬六尸没有说明“尸是站着的还是坐着的姿势,但?礼记?礼器?有明确的记载:“周坐尸,诏传武方,其礼亦然,其道一也.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12868唐代杜佑?通典?亦日:“自周以前,天地、宗庙、社稷,一切祭享,凡皆立尸.秦汉以降,中华那么无矣.151354杜佑又云:“周代大小神祀,皆有尸也.151354周礼“因殷也,也是“坐尸.由此可知,商、周祭祀时的“尸皆为坐姿.而当时的坐姿不是今日之“垂足坐现今“垂足坐之坐姿源于古代埃及、印度等国,魏晋南北朝

10、时期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土,宋代才开始成为人们标准的坐姿,而是跪式坐.宋代苏轼曰:“祭必有尸,无尸曰奠."16祭必有尸,由上引可知实乃战国之前的事.唐代李华?卜论?云:“夫祭有尸,自虞、夏、商、周不变,战国荡古法,祭无尸.明末清初顾炎武云:“古之于祭也,有尸以象神,而无所谓像也.?左传言尝于大公之庙,麻婴为尸;?孟子?亦曰弟为尸;而春秋以往不闻有尸之事.宋玉?招魂?始有像设君室之文.尸礼废而像事兴,盖在战国之时矣.17战国之后,“祭无尸;人们主要向木主或神像祭奠.从此之后,正如清代秦蕙田?五礼通考?所考证的,“祭不立尸,强名曰祭,实为荐、为厌、为奠而已.曾永胜?“寝不尸注辨?认为?论语?

11、“寝不尸用的是“引中义,即尸,陈也,从而将“寝不尸译为“人寝时不可展布四肢".18显然,这一理解是不正确的.以常识而论,哪一个人睡觉的时候“不可展布四肢?以字的“今义解释、论证“古义,这一做法很容易出现错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这个字所在的语境中即具体的时空和上下文中理解和解释它的含义.用它之前或之后的已经演变或变迁的词义来注解,只能导致误读或错解.?礼记?曲礼?云:“坐如尸,寝不尸.程树德?论语集释?认为?论语?中“寝不尸中的“尸,当如坐如尸之尸,非死?埔病?寝不尸言寝那么向晦入息之时,屈伸辗转尽可自如,不如此也.19724程树德将“寝不尸理解为“坐如尸之尸是正确的,但由于古今坐姿

12、之差异却把“寝不尸解释得不清楚、说得不明白,因而读者也往往不得其要领.?论语训?云:“尸,祭尸也.尸必宿斋居内寝,故在寝不为斋敬容.19724而“祭必有尸中的“尸在代死者受祭祀的时候,面容神色须矜持端庄.?礼记?郑玄注:“尸居神位,坐必矜庄.12但“尸并不是一直严肃的,从?小雅?楚茨?“神具醉止,皇尸载起看这里的“尸显然是活人替身之尸,且是一幅酒醉饭饱的神态.而到了“尸位素餐时,“尸那么成为了被嘲讽的对象.结语春秋时期,即孔子所生活的年代,“祭尸是坐着的,当时人们的坐姿跪式坐与今人垂足坐不同,近乎今天的跪姿,即“两膝着地,首俯而背曲.孔子所谓的“寝不尸,指的是睡觉的时候,不要以“祭尸之坐姿睡,也没有必要保持“矜庄的姿容.凭常识论,侧睡、仰睡或俯睡等睡姿因人因时而异,只要舒服即可;且一个人睡觉从未有一个姿势睡到天亮的.仰卧是最常见的睡卧姿势,中医学称这种睡眠姿势为尸卧.据调查,大约60%勺人选择仰卧睡姿,这也是医生推荐的最正确睡姿.由此看来,?论语?中孔子所主张的“寝不尸是有其科学道理的.而杨伯峻等人将“寝不尸解释为“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直躺着和把其中的“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