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行船更数”考-文档资料_第1页
中国古代“行船更数”考-文档资料_第2页
中国古代“行船更数”考-文档资料_第3页
中国古代“行船更数”考-文档资料_第4页
中国古代“行船更数”考-文档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行船更数考提要:中国古代航海过程中,“更是一个重要名词,与针位、航线标志物及天星共同构成平安航海的几大要素.因此,将中国古代对“更的相关记载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正确解读古代更路箭和海图,有其必要性.在此,欲从“一昼夜为十更、“定更之法、“更数应用和“更数今读等方面作一论述,希望能引起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与重视.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解释:“更:夜里的计时单位,一夜为五更,每更约二小时,在此,“更无疑是我国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每更时间约为两个小时.之后,“更从陆地走向海洋,出现了“夜五更,昼五更、“更者,每一昼夜分为十更,以焚香支数为度的记载,在流传于世的更路箭和航海图中,“更更成为一个

2、重要的航海术语.于是,在研究航海史过程中,对“更是一个什么单位、古人如何以“更引航和每“更几里等方面做出了各种不大一致的解释,这对研究中国古代航海史是个需要进一步澄清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一、一昼夜为十更对于“一昼夜为十更,古人多有记载,如“一日一夜定为十更,以焚香几枝为度“舟人渡洋,不辨里程,一日夜以十更为准;“海道不可以里计,舟人分一昼夜为十更,故以更计道里;“盖海道不可以里计,舟人分一昼夜为十更,故以更计道里.以更计程,是我国古代航海经验的结晶,受到先贤的关注,并有过诸多探讨.范中义、王振华在?郑和下西洋?一书和?对郑和航海图中“更的略析?一文中认为,“更

3、在“一昼夜分为十更中为计时单位,而在更路箭和航海图中那么为计程单位,类似此说者尚有韩胜宝的“中国古代航海船舶航行中是用更数多少作为航行距离的计时和计程单位的.从计时角度来说,每一昼夜为十更;从计程角度来说,每更有60里.因此,更不仅是计时单位,还包含航行的里程、南炳文、何孝荣的“在航海中也用更计时,但它不仅用于夜间,而且也用于白天,一昼夜分为十更.止匕外,在行海中还用更来指称在一更的时间里船只在标准航速下航行的距离等等;止匕外,孙光圻、王莉和郭永芳等认为的“更“是时间与空间统一的计量单位;向达认为“中国古代航海上计里程的单位是更";朱鉴秋亦在?海图学概论?一书和?我国古代海上计程单位

4、“更的长度考证?.一文中将“更定为海上航行的计程单位,即船舶在一更时间内的航程;徐玉虎在?郑和时代航海术语与名词之诠释?一文中认为“更为海舶航速的计算单元.陈希育在?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一书中那么认为“更有三种含义,“第一种表示时间,一昼夜等分为10更:第二种表示速度,即一更时间里船速是多少里;第三种表示里程,这是从速度引中来的.综上,我们知道,更路海和海图等文献记载中的“更为计程单位得到普遍认可,而对于“一昼夜为十更中的“更包含什么内容却有不同说法,相当一局部人倾向于将其解读为时间单位,即2.4小时.这大概是受“一昼夜这几个字的影响,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昼夜二十四小时似乎已为常识,不须任何说

5、明,因此,将一昼夜等分为十更之后,一更2.4小时也就顺情顺理了.但这里的“一昼夜和陆上一样仅仅是一个的时间单位吗愚以为不然.如前所引,这“一昼夜为十更乃舟子所分,而舟子脑中的“昼夜不仅是一个时间单位,还是一个计程单位.在“更进入航海世界之前,航海书籍如?岭外代答?、?诸蕃志?、?岛夷志略?、?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都是以时间来计算航程的.?岭外代答?记:“诸蕃国之入中国,一岁可以往返,唯大食必二年;?诸蕃志?有“自泉州舟行顺风月余日可到.?岛夷志略?亦有“自泉州二昼夜可至"澎湖的记录;?瀛涯胜览?有“福建福洲长乐县五虎开虹,往西南行,好风十日可到占城国;?星槎胜

6、览?有“十二月于五虎开洋,张十二帆,顺风十昼夜至占城国,“自占城顺风十昼夜可至暹罗国,“自占城顺风三昼夜可至真腊国等;?西洋番国志?有“自福建长乐县五虎门开船,往西南行,好风十日可至占城国,自占城开虹,向西南行,顺风七昼夜至新门台海口,入港方到暹罗国.这些用以计程的时间单位,从“年、“岁到“月再到“昼夜、“日,虽有一个从大到小的变化过程,但都是在“顺风、“好风、“利风的条件下的时间单位.而“更那么为这些时间单位的升华,同时包含了时间单位“昼夜和速度单位“利风,正所谓“如欲度道里远近多少,准-昼夜风利所至为十更,因此清时郁永河如是说:“海洋无道里可稽,惟计以更一一分昼夜为十更.向谓厦门至台湾,水

7、程十一更半;自大旦门七更至澎湖,自澎湖四更半至鹿耳门.风顺那么然;否那么,十日行一更,未易期也,亦因此方有“验风之迅缓,定更数之多寡这一定更之法.二、定更之法“更进入航海世界后,合时间和速度而成为一个航程单位,即一更等于2.4小时乘于利风时船的速度.在这个公式中,2.4小时可依更香、沙漏等海上计时工具而定,如能将利风时的船速固定下来,更数即可随之而定,因此古人通过“木片测速法将航速具体化,从而实现以更计程.对此木片测速定更法,史籍中记载颇多,兹试举如下:船在大洋,风潮有顺逆,行驶有迟速,水程难辨.以木片于船首投海中,人从船首速行至尾,木片与人齐至,那么更数方准.假设人行至船尾而木片未至,那么为

8、不上更;或木片反先人至船尾,那么为过更,皆不合更也.持木片一块,在船头放于海中,人即疾趋至船尾,其木片亦即并流至船尾者,此其气力相称,即可随漏以计更矣.更者每一昼夜分为十更,以焚香枝数为度,以木片投海中,人从船面行,验风迅缓,定更多寡,可知船至某山洋界.凡行船先看风汛急慢,流水顺逆.可明其法,那么将片柴从船头丢下与人齐到船尾,可准更数;凡行船先看风汛顺逆.将片柴丢下水,人走船尾,此柴片齐到,为之上更,方可为准.如上,这个方法有两个先决条件,即要懂得风汛缓急和流水顺逆,而风汛缓急是这个测速法的目的,流水顺逆是测试时的客观条件,人必须依此采取不同的行走速度,或疾行、速行,或走.下面试分顺流和逆流两

9、种情况对这个测速法进行解读.船只顺流行驶时,船只与木片前进方向相同,船只航程为木片流程与人行程之和.如以人行速度为V人1,木片流速为V木1,船只航速为V船1,人行至船尾的速度为t1,据准更时“人与木片齐至船尾之法,那么准更时:V 船1*t1=V木1t1+V人1t1=>V船1=7人1+V木1逆流行驶时,由于船只与木片方向相向,因此船只航程与木片流程之和为人之行程.如以人行速度为V人2,木片流速为V木2,船只航速为V船2,人行至船尾的速度为t2,据准更时“人与木片齐至船尾之法,那么准更时:V 人2*t2=V2木*t2+V船2*t2=>V船2=丫人2-V木2而更的航程数是一定的,也就是说

10、船的航速在准更的情况下是一样的,即:V船1=丫船2,.V人1+V木1=丫人2-V木2=:丫人22人1=丫木1+V木2止匕外,古人在航海实践中,知道海流流速比拟稳定,将V木1,和V木2等同视之,因此,在测速时只要按经验知道流水顺逆之后采取不同的行速,顺流时以V人1速度行走,逆流时以V人2速度行走,即可对准更与否做出估算,从而判断航程.至于判别之法,明时郑假设曾有过记载:船在大洋,风潮有顺逆,行使有迟速,水程难辨.以木片于船首投海中,令人从船首速行至尾,视木片至何处,以验风之大小,以定此风此潮.如何方为一更必须木片与人行不差,而后所谓一更者方准.人行至船尾矣,而木片方至船腰,那么香虽焚至某处,尚是

11、半更;或流过船腰,那么断其为大半更;或舟行如飞,其风或逆,亦用此法验船退程多寡,而后复进.故行几更,船至某山地界,皆可以坐而知.由于以更计程的运用,使航海者可坐而知船至某山地界,使航程更加安稳,在航海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三、更数应用“更由于它的相对精确性,很快运用于航海实践中,与针路等搭配而成海图和更路箭,使帆船远洋引航术走向成熟,到达“舟子各洋,皆有秘本.保存在海图中的,以录于?武备志?中的?郑和航海图?最著;而以文字传袭至今的,以向达整理的?顺风相送?、?指南正法?这两种海道针经影响最大.?顺风相送?记载了闽粤与东南亚之间航线网络,不仅有福建往交趾、柬埔寨、暹罗和广东往满刺加等国内出发的航

12、线,还有赤坎往彭亨、柬埔寨往大泥、暹罗往大泥、磨六甲同暹罗、万丹往池汶、旧港往杜蛮、古里往忽鲁谟斯等东南亚各地之间往返针路;?指南正法?那么更多记录了温州、普陀、宁波、厦门、广东、暹罗等与日本长崎之间的往返针路,是研究中国海外贸易路线及海洋社会经济史的重要史料.此外尚有民间存抄的各种更路箭,如韩振华等编的?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中就有苏德柳抄本的?更路箭?、许洪福手抄的?更路箭?、郁玉清抄藏本?定罗经针位?和陈永芹抄存的?西南沙更箭?等更路记载.此外,1976-1981年间,华南师大地理系在浙、闽、粤、琼等省进行天文航海课题时亦收集到?王国昌本?、?李根深本?等更路箭.另外,在当时的文献中亦有

13、大量关于更路的记载,在此略举几种:取官塘之山,又五更取东沙之山,过东甲之屿,又五更平南澳,又四十更平独猪之山,又十更见通草之屿,取外罗之山,又七更收羊屿.昔年,中国由普陀趋长崎,水程四十更,风浪巨险.由厦门趋长崎,水程七十二更,商民渡海皆由之.日本,倭奴之地,与中国通贸易者惟长崎一岛.长崎与普陀东西对峙,水程四十更,厦门至长崎七十二更.但是,由于更数测算法主观性较重,如上分析,不但要懂风汛缓急、水流顺逆,还需对自身的行速有很好的掌控,因而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如传承过程中失传问题、更数计算差异问题等.现以汪楫在其?使琉球杂录?中的记载为例.首先是失船问题,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奉使琉球的汪

14、楫这样写到:“问何以为更之验曰,从船头投木稀海中,人有船面疾行至稍,人至而稀俱至,是合更也;稀后至,是不及更也;人行后于稀,是过更也.问过、不及,何以损益之,皆不能对;其次是同一航线上各种关于更数的记载有所出入,?使琉球杂录?中汪楫引述了三种过去的文献:第一种是萧崇承业?使琉球录?中所载的?过海图?,说是需时“四十二更;第二种乃夏子阳?过海图?,“不载东沙屿以前针路,及马齿山以后更数,亦四十三更";第三种郑假设曾?日本图纂?那么认为需要七十四更.因此,在实际航海过程中,往往将更路和“探打水色深浅、“观山屿等引航技术连在一起,综合分析前方可得到较准判断,如“太仓港口开船,用单乙针,一更

15、船平吴淞江,用单乙针及乙卯针,一更平宝山,到汇嘴,用乙辰针出港口,打水六七丈,沙泥地是正路,三更见茶山.四、更数今读“更乃海上里程单位,类于今之海里,于舟子而言,“更有如陆上的“里,而对于在陆上生活的人来说,常须将“更换算为“里,于是出现了“更之说不一,或曰百里为一更,或曰60里为一更这一问题.如清代陈伦炯说:“以风大小顺逆较更,每更约水程60里.风大而顺那么倍累之,朝迎风逆那么减退,而同时代的释大汕那么记有:“去大越七更路.七更,约700里.如何解读,愚以为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察:第一,从古时舟子所言入手,应约为每更60里.徐葆光的?中山传信录?中有载:“海中航行里数,皆以更计.或云百里为一更,或云六十里为一更,或云分昼夜为十更,今问海舶夥长,皆云六十里之说为近.而后被船为“海行之法,60里为一更.第二,沿古代针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