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重难点突破_第1页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重难点突破_第2页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重难点突破_第3页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重难点突破_第4页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重难点突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重难点突破 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陈菊娣(初稿)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汤骥(统稿)一、理解分数的意义突破建议:1多角度了解与揭示分数的来源,促进学生对分数本质的理解。在小学数学里,认识分数是学习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因此,教学中要从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背景出发,帮助学生领会分数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数是用来表示量的。如6支笔、8个人等这些量的共同特征,可以用自然数6、8来表示。但除了上面列举的有一些单位量合成的,可以用自然数表示的量之外,还存在许多可以分割的、无法用自然数来表示的量。历史上,分数正是为了比较精确地测量这类需要分割的量而引入的。另外,从

2、数学的角度来看,分数的引入是为了解决整数集合里除法不是总能实施的矛盾。比如,2÷3在整数范围内不能计算,引入分数就能记作2÷3=。再引出分数概念之后,又通过分蛋糕、分月饼的实例,抽象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悟:利用分数,可以解决整数除法除不尽的矛盾。即从数学内部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分数的来源。总之,教学通过多角度呈现分数的来源,使学生感悟到分数是为了适应客观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理解分数意义的教学素材,从而为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意义提供了牢固的学习平台。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与学习经验,在学习活动中及时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本单元的教学是学生在

3、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即学生已有将一个图形、实物等平均分可以得到分数的认知基础。因此,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将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分数单位“1”的相对性与自然数“1”的确定性,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是相互矛盾的,进而导致分数的意义不为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所接受和同化。也就是说,单位“1”它不仅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由多个物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如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可以称作单位“1”,一些物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称作单位“1”,即与单位“1”相对应的量是动态的,具有相对性。当单位“1”表示为一个物体(如一个苹果、一个圆形、一米线段)时,与学生已

4、有经验中所确定不变的自然数“1”相一致,当单位“1”表示为多个物体(如10个苹果、23个圆形、35条1米长的线段)时,与自然数“1”就有了冲突,学生的理解也随之产生偏差。因此,本单元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帮助学生重构与拓展单位“1”的含义,进而揭示分数的本质。由此,教学不妨如下展开:(1)重温旧知,导入新课揭题:分数。板书: ,对这样的分数有哪些认识?(各部分名称、产生过程等。)你能想办法表示吗?预设三类表示方式:(前两类)为什么不同的图形都可以表示?概括: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1份用表示。(板书)那这第三类能不能用表示呢?引发思辩。(2)操作体验,概括意义用这幅图表示,和之前用图形表示有

5、什么区别?(看成一个整体,完善表示方法。)如果有更多的圆,怎么表示?你能画一画吗?(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用磁铁摆)形成:三种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整体数量不同,表示的数量也不同);为什么数量不同都可以表示?(板书:一个整体)。归纳:1个是4个的,2个是8个的,3个是12个的。 更多的圆,怎样表示?(平均分成4份,用一份表示)形成:小结:部分是整体的。如之前的平面图形、线段、圆看成的整体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为单位“1”。(板书)问:为什么1要带上引号?(区别自然数1,表示特定称谓)观察下面的图形,你看到了哪些分数?你是怎么想到这些分数的?整体是12个,部分是4个,为什么可以用不同的分数表示?

6、总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显然,该环节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认知无疑是一个很好地提升。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分数意义,还可以尝到探索活动的趣味,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3在练习纠错中不断积累数学经验,正确表征分数内涵。分数概念的多重意义性意味着学生必须要跟随教学进度,不断激发已有的分数学习经验,由浅入深,分步扩展,主动建构新的分数经验,不断扩充、完善对分数内涵和分数概念的认知与把握。在此基础上,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意义情境下,全方位地认识分数,了解其各种不同的表征方式,理解其不同的内涵,正确地建立分数概念,否则,学生难以运

7、用知识灵活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错例1】在下面的数轴上,和之间,可以找到(A)个分数。【错例2】虚线框中代表的是根小棒,请你估计一下,选项(B)代表的是1根小棒。错例1反映出学生缺乏分数的数感,分数稠密性知识掌握不牢,他们只是把数轴上和之间能看到的,已经标记出来的3个刻度线,作为可以找到的分数,其实,无论哪两个分数之间,都存有无数个分数。错例2中学生没有选A,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1根小棒”的长度肯定比“根”要长,实际调查中还发现,有的学生通过计算,知道要长“根”,但究竟“根”是谁的他们很模糊,于是就把已知的根小棒,作为需要估计的“”的单位“1”,认为要求的一根小棒就是比已知的小棒多,从而出

8、现错误。因此,只有牢牢把握分数概念的不同表征方式,深刻理解分数概念的多重意义,才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提升数学素养,发展数学能力。二、运用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突破建议:1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改变了原实验教材将解决问题与概念引入结合在一起的编排,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新版教材将这部分的编排改为先给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本质,然后探索它们的求法,最后在解决问题的应用中体会它们的现实意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虽然这部分内容与

9、生活联系紧密,但实际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在运用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是有相当的困难。因此,如何实现生活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教学时一方面应尽可能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生活认知;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重视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阅读与理解题意,通过交流,收集有关信息,使学生明白,在储藏室的长方形地面上铺正方形,要求是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进而思考:边长是多少的整块正方形地砖正好铺满?接着在“分析与解答”环节,通过操作实践,合

10、作交流,使学生明白,要符合用正方形方砖铺地,满足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的条件,只要使正方形地砖的边长同时符合长方形地面长与宽的要求,即正方形地砖的边长既能整除长方形地面的长,又能整除长方形地面的宽,即地砖的边长必须既要是16的因数,又要是12的因数,进而认识到可以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最后,通过可以让学生再画一画、相互验证交流,使学生明白: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数,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要是12的因数。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与策略。2充分关注操作与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运用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就是帮助实现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实现这一转化,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要在教学上实现这一突破,引导学生展开操作与想象,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用公倍数、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时,在让学生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学具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