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关系研究综述_第1页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关系研究综述_第2页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关系研究综述_第3页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关系研究综述_第4页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关系研究综述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关系研究综述0增加农村金融供给的一个制度视角【英文标题】ASummaryofStudyontheRelationshipofRegularandIrregularFinanceAnInstitutionalProspectofIncreasingRuralFinanceProvision【作者】左臣明/马九杰【作者简介】左臣明/马九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左臣明(1975),男,山东新泰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马九杰(1967),男,山东郑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村金融、发展经济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内容提要】

2、正规金融具有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非正规金融具有信息优势,但长期以来,我国非正规金融一直处于被压制状态。因此,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正确对待非正规金融,给其合法的地位,应正视其在审查、监督、实施方面的优势,积极促进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联接。为此,我们建议,第一,增加正规金融向龙头企业的资金供给;第二,增加正规金融向各类合作社的贷款;第三,增加正规金融向各类农产品销售商的贷款,增加其向农户的授信能力。【摘要题】农村金融【英文摘要】Thereissizeadvantageandcostadvantageinregularfinancewihlethereisinformationadvantagein

3、irregularfinance,however,inChinairregularfinancehasbeenpressedforquitealongtime.Therefore,whatisthemostimportantistocorrectlytreatirregularfinance,givingalegalstatusandfacingitsadvantageinexamination,supervision,andenforcement,soastoactivelypromotecombinationofregularfinancewithirregularfinance.Ther

4、efore,suggestionsaregivenasfollows:increasingmoneysupplyforleadingenterprisesfromthesideofregularfinance;increasingloanforvariouscooperativesfromregularfinance;increasingloanforvariousproduce-sellersinordertoimprovetheircredit-grantingability.【关键词】农村金融/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金融改革ruralfinance/regularfinance/irre

5、gularfinance/financialreform【正文】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96(2005)06004604一、引言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向穷人提供贷款,但目前的金融改革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特别是1998年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撤并31000多家县级以下基层机构,在广大农村领域的正规金融机构仅剩下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家。农村信用社由于规模不大、不良贷款率高、亏损严重,为三农融资能力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户的融资需求。2003年,创造了GDP勺14.6%的农业,其贷款额在各类贷款中仅占5.29%(中国统计年鉴,2004)。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

6、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20842个样本户中,农户贷款总额为2947.92万元,其中银行、信用社贷款为769.16万元,仅占26.09%。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这些有限的正规金融资源大多被富裕和拥有较高社会资本的农户所运用(叶敬忠等,2004)。农行、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只能到达20%25%的农户(温铁军,2002),更多的农户不得不依赖于非正规金融。虽然长期以来,我国非正规金融一直处于被压制状态,但其形式多样,规模相当巨大。其主要形式包括四种:临时借贷,主要指亲朋好友借贷、商业信用;专职性放贷,包括高利贷、银背、私人钱庄、农村合作基金会(已关闭)、其他民间借贷组织(如金融服务社、财务服务公

7、司、股份基金会等);捆绑信贷,主要指互联性信贷交易;小组金融,主要指小额信贷、合会、资金互助社等。由于缺乏统计数据,对于非正规金融的具体规模,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只能进行大体估算。比如郭沛(2004)得出2002年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为2001.03亿元-2750.31亿元。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2004)认为中国地下信贷规模在7400亿元8300亿元之间。花旗银行(2004)估计中国非正规资本市场大约为9000亿元,约占2004年GDP勺6.5%。钱小安(2003)估计全国的民间资金大约有3万亿元左右。在广大农村领域,信贷市场具有分割的趋势。一方是具有充足资金的正规金融,他们具有由规模经济带来的

8、成本优势,如向大中型企业的贷款;另一方是以自身资金放贷的各种非正规金融,它们具有信息优势,如向农村中小企业、小农户贷款等。面对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正规金融的做法是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品和实行信贷配给政策,结果是大量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被排斥在外。而非正规金融具有灵活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了较高的还贷率。比如小组金融采取借款人团体相互监督、承担连带责任的方式;捆绑信贷通过交易的互联起到抵押、担保的作用;临时借贷主要靠社会舆论、社会制裁的作用;而专职放贷者往往可以接受特殊的抵押品(比如房屋、树木等)。但是由于非正规金融规模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信贷需求。因此,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互补

9、关系。Diagne(1999)发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是不完全替代关系。特别是正规信贷能获得的地方,减少了但并不能完全地消除非正规信贷。这暗示着这两种信贷方式在家庭资源转移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既然一方具有规模优势,另一方具有信息优势,能否通过一定途径促进两者的联接?两者联接的效果如何?对当前的农村金融改革有何启示?这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文章第二部分考察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结合,第三、四部分对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渠道与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结论与政策建议。二、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结合关于如何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进行结合,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建议(Christen,1992;Se

10、ibel和Parhusip,1992;Seibel,1997)。Seibel(1997)提出了促进两者结合的四种战略:一是“自上而下”战略,通过正规金融的制度适应,使得非正规金融更易于与其打交道;二是“自下而上”战略,帮助大的非正规金融将资金聚集在一起,形成正规金融;三是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联接起来;四是在缺少足够的正规和非正规金融的地方,进行制度创新,创立新的微观金融组织。这四种战略各自的条件及有关实例如表1所示。表1合适的制度调整战略战略条件例子使正规金融适存在有效尼泊尔农业发展银行,泰国农业应农村非正规的正规金和农业合作银行,印度尼西亚人部门环境(自融民银行,菲律宾北部Mindanao

11、发上而卜)展银行促进非正规存在有效E|3尼MahaBoghaMarga(MBM)银金融的发展的非正规行及非政府组织银行,信用合作(自卜而上)金融社将正规金融所有金融与非正规金机构都有亚太地区农业信贷协会(APRA-融联接起来效CA)的成员国(联接)创造新的微缺少与效格莱明银行,越南农业银行,老挝观金融机构的金融机农业促进银行(APB),尼日利亚(创新)构社区银行资料来源:Seibel(1997)。当然,这些条件并不是绝对的,在一些正规金融发展很好的地方也可能会发生自下而上的战略调整,比如1988年成立的浙江路桥银座金融服务社,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不但在激烈的同行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而且在199

12、2年经人民银行批准,更名为浙江路桥城市信用社,成为正规金融。有时这些战略互相结合在一起。比如正规金融主要向大中型企业和富裕阶层服务,但它们有适应中小企业和穷人融资需求的潜力,关键是如何发挥这种潜力。当进行制度调整,适应了微观金融市场的需求时,正规金融可以慢慢的向下层扩展。当然,为了向整个市场的人群服务,正规金融的制度适应策略必须以非正规金融的制度提升策略作为补充(Seibel,1997),比如在既定法律框架下进行组织创新;或是向更高形式的组织发展,如信用合作社或社区银行等。同样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联接不但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而且能够促进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提升,以及正规金融向下的制度适应。世

13、界发展报告(1989)指出,正规和非正规金融的联接是金融体系发展的一个有前途的战略。事实证明非正规金融能够向农户、农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持续的融资服务。将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联接的措施能够促进这些服务并创造出一种竞争的环境水平联接和垂直联接。水平联接是指正三、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渠道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联接主要有两种形式: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在资金提供上展开直接的竞争(Bell,1990;Kochar,1992)。这种观点认为,借款人首先向正规金融申请贷款,对于无法满足部分则求助于非正规金融。垂直联接是指非正规金融从正规金融取得贷款,然后将其贷给农户。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垂直联接,主要通过

14、三种方式:一是正规金融与专职放贷者的联接;二是正规金融与捆绑信贷的联接;三是正规金融与小组金融的联接(Ghate,1992)。通过正规金融将低价的信贷资金提供给专职放贷者,一方面可以降低他们直接面对中小农户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另一方面专职放贷者获得充裕的资金可以实现资金的规模效益,并且专职放贷者间的竞争可以降低贷款利率水平。通过这种联接,可以增加贫困农户信贷资金的可获得性,降低融资成本。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自斯里兰卡。1988年10月两大国有银行开始实行PrajaNayaNiyamaka(PNN)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联接起来。具体措施是两大国有银行向资信良好的专职放贷者发放抵押

15、贷款,年利率为18%,要求他们放贷利率在年利率30%内,银行对PNN计划提供指导,但不介入具体的经营活动。第二种方式是正规金融与捆绑信贷的联接。捆绑信贷,或称互联性交易,是指信贷与商品交易的互联,这在发展中国家非常普遍。通过这种互联,可以增加借款人获得贷款的数量和降低交易成本。在菲律宾稻米种植地区,稻米的销售是通过稻米商、领取佣金的代理人、稻米加工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进行的。这些代理人往往是非正规放贷者。他们从正规金融获得信贷资金,然后向稻米生产者即农户提供信贷,在稻米成熟时农户将稻米销售给这些代理人,同时还贷(Floro和Ray,1997)。Umali(1990)发现稻米加工商80%的资金来

16、自于正规金融。第三种方式是正规金融与小组金融的联接。小组金融包括合会、小额信贷等。1989年,印度尼西亚的13家银行在12个非政府组织的帮助下,向420个互助组织(SHG)提供贷款,然后由它们向组织内成员贷款。到1990年3月,7家私人银行和11家政府银行分支机构向互助组织提供了229笔小组贷款,这些资金被3500个成员所运用,增加了其信贷可获得性。四、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效果对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效果,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通过这种联接,正规金融可以利用非正规金融的信息,降低贷款风险,增加资金供给;而非正规金融可以降低融资成本,从而使得农户所面临的贷款条件得到改善,增加农户信贷

17、资金的可获得性。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市场结构的不同,联接的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并不能增加金融供给或者改善借款人所面临的贷款条件。支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Conning、Jain、Fuentes和Varghese等。Conning(2000)提供了一个银行通过放贷者向农户贷款的例子。只要放贷者提供一个其向农户贷款的证明,就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Jain(1999)考察了银行借助于放贷者所拥有的客户信息来区分好坏借款人的情况。他们向好的借款人提供一部分资金,让他们通过非正规放贷者来获得其他的资金。Fuentes(1996)考察了当正规金融机构利用乡村代理

18、人来审查潜在客户和帮助收款时的激励问题。最好的激励机制是正规金融和代理人共同承担向小农户贷款的风险。当贷款收回时,代理人得到比他不努力时更高的报酬,也就是他获得奖励;如果贷款没有被收回,代理人得到比他不努力时还低的报酬,也就是他要受到惩罚。Varghese(2004)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与银行间的竞争相比较,结果发现,由于信息限制,联接前,银行必须拒绝向不能按时还款的借款人再次放贷;联接后,借款人可以从放贷者那里取得贷款,还银行贷款,然后从银行取得进一步的贷款。通过联接,银行不仅能够向高收入者提供贷款,而且能够向低收入者提供贷款。联接比增加银行间的竞争更有效。另外,结果显示,借款人更偏

19、好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联接而不是他们间的竞争。另外一些学者指出在特定条件下,联接的效果可能不好(Hoff和Stiglitz,1997;Bose,1996;Floro和Ray,1997)。Hoff和Stiglitz(1997)提出在垄断竞争格局下,增加放贷者的正规金融信贷补贴,会导致放贷者数量的增加,每个放贷者市场势力的减小,贷款实施成本的增加,从而可能不会增加他们对非正规借款人的贷款,甚至会导致非正规利率水平的提高。Bose(1996)认为,在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联接情况下,正规金融的低价信贷政策,会使得具有信息优势的放贷者增加向风险较低客户的放贷,导致不具有信息优势的放贷者所面临的客户群中

20、风险较低的客户比例降低。结果是这部分放贷者减少贷款活动,总放贷量减少,一部分客户所面临的贷款条件恶化。Floro和Ray(1997)以菲律宾为例,从非正规借款人的角度考察了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间垂直联接的效力。结果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联接都能够促进放贷者之间的竞争,降低市场利率,满足小农户的贷款需求。这种联接的效力取决于放贷者的市场结构。如果放贷者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正规信贷的扩展可能会加强非正规放贷者之间合谋的能力,最终使得非正规借款人所面临的贷款条件恶化。五、结论与政策建议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联接的实际效果有待进一步实证考察,但毕竟从理论上给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促进两者的联接,即使不能改

21、善中小农户的贷款条件,也能够促进正规金融的可持续性,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虽然可能会增加其可持续性,但只会使其离三农越远;在农村信用社独家垄断的格局下,扩大利率浮动范围的结果必然是利率的一浮到顶。因此,当前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为三农融资问题。我们认为,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正确对待非正规金融,给其合法的地位,不能因小范围高利贷的存在而彻底否定非正规金融,应正视其在审查、监督、实施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这种优势,积极促进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增加正规金融向龙头企业的资金供给。在农业

22、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处于主导地位,只有其资金实力雄厚,才能进一步向农户提供贸易信贷,促进农业生产。第二,增加正规金融向各类合作社的贷款。合作社是联接农户与大市场的中介,可以充分利用其所具有的信息优势,向社员提供贷款。第三,增加正规金融向各类农产品销售商的贷款,增加其向农户的授信能力。此外,正规金融要充分发挥信贷员的作用,在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前提下,充分利用其所掌握的信息合理授权,满足农户的融资需求。收稿日期:20050920基金项目:“98U程”二期建设项目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基地”科研子项目农村金融市场的结构、行为及其对农户福利的影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责任编辑】李慧【参考文献】1德布拉吉

23、瑞.陶然等译.发展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郭沛.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估算J.中国农村观察,2004,(2):2125.3钱小安.金融民营化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一一兼论发展民营金融的定位与对策J.金融研究,2003,(2):4世界银行.1989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A5熊景明,温铁军.错位:农民需求与制度供给之间的矛盾J/OL.6何凤霞,陈宝杰.全球化与金融混业经营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2,(4):2729.7贾新政.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5,(4):8890.8崔慧霞.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民间金融及其作

24、用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18121.9叶敬忠,朱炎洁,杨洪萍.社会学视角的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J.中国农村经济,2004,(8):3143.10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中国地下金融已近一万亿之巨,东北成为新灾区N.中国新闻周刊,2005-1-20.11苑德军.民间金融: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712.12 Bose,P.Formal-informalsectorinteractioninruralcreditmarkets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1998,(2):265.13 Conning,J.OfPiratesandMoneylenders:ProductMarketCompetitionandtheDepthofLendingRelationshipsinaRuralMarketinChileM.Mimeo,DepartmentofEconomics,HunterCollegeinNewYork,2000.14 Diagne,A.DeterminantsofHouseholdAccesstoandParticipationinFormalandInformalCreditMarketsinMalaw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