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_第1页
金三角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_第2页
金三角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_第3页
金三角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_第4页
金三角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金三角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金三角煤矿2010年9月建井,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年,设计可采储量1035.30万吨,服务年限24.65年。采用斜井开拓方式,井田范围内可采煤层有号煤层(煤层发育不稳定,为局部可采煤层)上¹号煤层(煤层发育不稳定,为局部可采煤层),上²煤层(煤层发育不稳定,但井田范围内全区可采),号煤层(全区可采煤层,煤层发育较稳定),矿井自建井以来,一期、二期工程已基本完成,三期工程正在施工中。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第十三条“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应当每三年进行重新确定。当发生重大突水事故后,矿井应当在一年内重新确定单位的水文地质类型的规定”为确保矿井安全生产,有计

2、划性的做好矿井的防治水工作,编制本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一、 矿井所在位置,范围及四邻关系,自然地理等情况(一) 位置金三角煤矿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罕达气镇境内。本井田地理中心坐标为、东经126°0038,北纬50°1912(二)范围及四邻关系 东侧与东兴煤矿井田相邻,西侧与同工煤矿井田相邻(两矿开采#煤层与#煤层层间距平均在220左右)北侧是#煤层露头线,南侧是二分场,井田走向长1.1Km,倾斜宽2.15km,面积2.368km²。(三) 交通距罕达气镇1Km黑河市130Km,加黑公路在井田北侧经过,距嫩江170Km,新建地方铁路黑金站至嫩江有地方铁路

3、相连距离153Km,自嫩江可通往全国各地,交通较为便利。(四) 地形地貌金三角煤矿位于小兴安岭西坡,居黑宝山木耳气煤田中段,属低山丘陵区,区内海拔高度在393m左右,地势西北高、西南低。工业广场主要建筑物有主井、副井、风井,综合办公楼,机修厂、变电所、火药库,其地面标高为393m,主井、风井标高为395.3m,副井标高为395m,根里河由东北向西南流经区内,属季节性河流,河宽一般在520m左右,水深在0.52m,2006年7月最高洪水位标高为391.98m,其河床为第四纪沉积。(五) 气象、水文1、气象 本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夏季凉爽多雨、春秋两季多风,年平均气温60.2,

4、最高气温31.5。最低气温37,年降水量531.3586mm,每年9月为初霜期,10月到次年4月为结冻期,5月为解冻期,降雪量最高可达0.51.0m。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均有发育,季节冻土厚度为1.52.0m,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河谷附近和潮湿地带,属岛状冻土,厚度可达15m,夏季多东南风,秋冬多西北风,风力一般56级。2、水文 根里河由东北向西南在矿区流过,该河属季节性河流,最大流量为33.06m³/s,年平均流量为281m³/s,距井口较近的红旗桥最高,洪水位标高为391.98m,工业场地地势较高,地表自然坡度为0.7%,2010年矿将根里河进行改造,改造后取消河流弯曲部分

5、,河水流淌顺畅,同时在河床两侧设筑堤坝,使防洪标准提高了一大步。(六) 地震本区地震烈度区划为V度区,在有震史记载以来,仅1975年4月10日,在多宝山铜矿附近(距本区北西直距约20kw)发生一次3.0级地震。(七) 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状况井下排水设施,甲、乙水仓容积1500m³,水泵站型号为MD85-67×9型,每台排水能力为85m³/h.两台工作,一台备用。排水管路使用108×4无缝钢管2趟,最大排水能力为170m³/h。经过建井期间矿井水性观测,收集整理与分析,矿井充水主要以大气降水的垂直补给河流的侧向补给,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和煤系风化裂隙

6、含水带的静储量为主。经统计矿井涌水量最大70m³/h,正常涌水量为30m³/h(正常涌水量小于1000m³/h)。甲、乙水仓有效容量为1500m³,能够容纳8小时的正常涌水量,两台工作水泵能力为170m³/h,能够在20小时内排出矿井24小时的最大涌水量,-208水泵房在井底车场有三个安全出口,分别通往井底车场,副井底弯道,风井、设有易于关闭的防水防火密闭门,水泵房底板标高-207m,甲乙水仓底板标高为-212m,以上排水设施能力现状符合煤矿防治水规定具有抗灾能力和满足疏水降压的要求。二、 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一) 地质和水文地质195

7、8-1959年省地质矿产局黑河专署局第三、四区测队在该区进行了1200000地质测量,大致圈定出九峰山组含煤地层分布范围。1972-1974年省地质矿产局第一区测队在本区开展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提交M-51-V卧都河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对九峰山组含煤地层分布进行了重新圈定。1982-1984年省地质矿产局地调二所203、202、211队先后做过1:100000地面电法,1:50000地质填图等工作,在物探19线、21线、M11线及28线共布钻孔8个,工程量2977.17m,进一步圈定了含煤地层的分布范围,划分了上、下含煤组,指出工业煤层存在。1985年由省地质矿产局探矿二公司承担3

8、400m钻探工程量,并由204队于1986年3月提交了普查报告。涉及本区的工程量中有19线、21线的4个孔1311、44m。1988年由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进行普祥查工作,范围从物探测线的19线至28线。此次勘探程度低于详查,高于普查,只提交了详查中间报告。涉及本区的有3条线7个深孔6个浅孔工程量2612.01m。1991-1992年由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勘察院在本区进入详查阶段,施工了深钻孔26个潜孔21个,总工程量15376.94m,于2006年10月提交地质勘探报告。我矿建井、生产采用此报告。三、地质概况1、地层黑宝山木耳气煤田地处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之内,为新华夏系次级沉积盆地,而本区位于黑宝

9、山木耳气煤田的中东部,煤盆地基底为奥陶系-泥盆系的一套古生代地层,中生代主要沉积了下白垩统九峰山组(K1j)含煤地层、姚家泉头组(K2y-q)以及上白垩统的嫩江组(K2n)一套陆源碎屑沉积地层;上部为新生界的第四系(Q4)冲洪积层。区内含煤地层为下白垩统九峰山组(K1j),为陆相含煤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沉积建造,岩相变化大,以粗碎屑岩为主,岩石中碎屑成分复杂,胶结疏松,含煤十余层,其中全区可采一层为号煤层,局部可采为、上1和上2号三层,含煤地层厚度大于1000m,根据岩石组合、煤层发育及岩性变化等特征,将九峰山组划分为四段,由下而上为:(1)一段(K1j1):底部砾岩段岩性主要为灰绿色中细砾岩、

10、杂色复成分砾岩、凝灰质砂岩、凝灰岩、凝灰角砾岩,偶见紫红色泥岩,灰绿色泥岩,夹煤线,厚度310-365米,与下伏泥盆系地层为不整合接触。(2)二段(K1j2):下部含煤段岩性以灰-灰黑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和凝灰质粉砂岩为主,夹凝灰岩,中细砂岩,底部发育薄层凝灰角砾岩,含上、下等煤层,地层厚度为128160m,与一段为整合接触。(3)三段(K1j3):上部含煤段岩性为粒度较粗的灰白-灰色中、细砂岩,夹透镜状河道砂体砾岩,有厚层灰白色沸石化中、粗粒凝灰质砂岩,下部为含砾粗砂岩,含号煤层,地层厚度160m。(4)四段(K1j4):砂砾岩段岩性为灰绿色砾岩、砂砾岩、粗砂岩夹灰绿色细砂岩和粉砂岩、凝灰质

11、粉砂岩、炭泥岩。本段粗碎屑较多,粒序结构杂乱,旋回性差,夹0号煤层,地层厚度278m。2、构造该区总体上看是一个不完整的向斜构造,向斜的转折端在邻区的金水四分场精查勘探区,由三分场向东向斜逐步展开,向斜轴的展布方向为NEE,扬起端在勘探区的西部边界向东倾伏,除边界的F8、F24号断层外,区内发育有多条北东及北西向的断层,将井田分割为大小不同的断块。本井田构造复杂程度应为中等偏复杂类型。本矿区内共查明断层5条,其中倾向断层2条,近似走向断层3条,这5条断层又将本扩大区分割为大小不同的块段。 现将断层发育情况介绍如下:F8:正断层,为本扩大区西部边界断层,走向北北东,倾向西北,倾角70,断层落差由

12、北向南增大(40m150m),平均落差80m,该断层由91-18孔与ZK21-4号孔及四分场精查区的89-16、91-16号孔实见,为可靠断层。F21:正断层,走向为近似南北向,倾向东,倾角80左右,落差50-90m,该断层浅部由QMX007与QMX008控制,深部由MX002控制,属较可靠断层。F17:正断层,走向为北西向,倾向北东,呈弧形展布,倾角75,落差2060m,该断层由89-17孔和生补09-1孔控制,属较可靠断层。F18:正断层,走向为北东,倾向北西,倾角70,落差80150m,该断层由91-6号钻孔实见,属较可靠断层。F24:为正断层,为南部边界走向断层,走向为NE35-45,

13、倾向南,落差大于200m,据MX026,88-16等钻孔推断,较可靠。3、岩浆岩区域内的侵入岩主要有华力西期花岗岩(4b3),燕山期次安山玄武岩()。华力西期花岗岩呈岩基状侵入古生界地层中,构成煤系地层基底,侵入煤系地层九峰山组中的为燕山晚期中性偏基性的次火山岩,在本井田北部有小范围侵入,对浅部煤层煤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4、煤层及煤质1、煤层根据黑龙江省黑河市黑宝山-木耳气煤田木耳气区煤炭详查地质报告和本次补勘工作施工钻孔揭露煤层情况,将本扩大区内批复煤层、上1、上2、号发育情况介绍如下:号煤层:煤层发育不稳定,为局部可采煤层,该煤层全层最大厚度为2.95m,其中纯煤厚度2.95m,最小厚度为

14、0.65m,平均厚度1.24m,总的看井田北部煤层发育较厚,向南部逐渐变薄,且被河流冲刷。该煤层为单结构复结构煤层,含01层夹矸,其厚度在0.080.29m,其岩性多为粉砂岩。上1号煤层:煤层发育不稳定,为局部可采煤层,扩大区全层煤层最大厚度为1.45m,纯煤厚度为1.25m,一般厚度为0.400.70m,该煤层以单结构煤层为主,仅个别地段(91-6号钻孔)含夹矸1层,厚度在0.20m,岩性泥质粉砂岩。上2号煤层:煤层发育不稳定,但井田范围内全区可采,全层最大煤层厚度为2.65m,纯煤厚度2.25m,最小厚度为1.09m,纯煤厚度为0.85m,一般厚度在0.851.84m,单结构复结构煤层,含

15、夹矸为03层,厚度在0.150.24m,夹矸岩性为粉砂岩和炭页岩。号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煤层发育较稳定,全层最大厚度8.35m,其中纯煤厚7.96m,最小厚度3.58m,纯煤厚度为2.99m,一般厚度2.993.89m,该煤层为复结构煤层,一般含夹矸在24层,其厚度在0.140.65m,夹矸岩性多为粉砂岩。自上至下各煤层间距如下:0号煤层距号煤层平均距离为143m;号煤层距上1号煤层平均距离为206m;上1号煤层距上2号煤层平均距离为10m左右;上2号煤层距号煤层平均距离为29m;号煤层距下号煤层平均距离为10m左右。2、煤质特征(1)煤岩物质组成依据本区详查地质报告,本区煤层显微组分组总量

16、一般在80%左右,其中镜质组含量在76%左右,镜质组以结构镜质体和无结构镜质体为主,壳质组主要是孢子体及角质体,惰质组以半丝质体和丝质体为主,条带状结构,块状构造;各煤层矿物组分中粘土含量在12.7-20.90%之间,平均为15.55%,硫铁矿在0.4-4.1%之间,平均2.03%;碳酸盐在0.6-2.7%之间,平均为1.78%;氧化硅在0.6-2.2%,平均1.58%。(2)煤岩化学成分(1)元素分析依据详查报告,本区煤的Cdaf含量平均为81.48%,Hdaf含量平均为5.32%,Ndaf含量平均为1.18%,(O+S)daf含量平均为12.03%,(2)稀散元素依据本区详查报告,煤中锗(

17、Ge.ad)的含量最大为5ppm,最小为0ppm,平均含量为2.06ppm。镓(Ga.ad)含量最大值为20PPM,最小值为4PPM,平均含量为9PPM,从稀散元素锗和镓的分析结果来看,均达不到各自的工业品位的要求(工业要求Ge含量最低为10PPM,Ga含量最低为30PPM)。(3)煤岩风化特征 根据该区详查地质报告,本区煤的风化带深度为20米,风化带部分的煤呈黑褐色,质脆易碎,灰分增大,发热量低等特征。3、煤岩类型和品级本区煤岩类型属一套陆相火山碎屑岩沉积建造。其物理性质如下:号煤层:黑色,沥青或玻璃光泽,阶梯状断口,粉状或块状,条带结构,性脆,真密度最大为1.67 t/m3,最小为1.33

18、 t/m3,视相对密度平均为1.35 t/m3。上1煤层:黑色,沥青光泽,贝壳或阶梯状断口,多为块状,条带结构,性脆易碎,真密度最大为1.52 t/m3,最小为1.48 t/m3,视相对视密度平均为1.43 t/m3。号煤层:黑色,沥青光泽,块状,真密度最大为1.64 t/m3,最小1.46 t/m3,视相对密度平均为1.36 t/m3。上2煤层:黑色,沥青光泽,粉状,真密度1.68 t/m3,视密度1.32-1.57 t/m3。平均为1.40 t/m3。本区宏观煤岩类型与金水四分场勘探区基本一致,以光亮型为主,少量为半亮型及半暗型。号煤层的煤岩鉴定结果为:矿物含量18.5%,显微组分组中,镜

19、质组含量79.7%,半镜质组含量1.0%,惰质组含量0.4%,壳质组含量0.4%,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ºmax为0.6420%。上1号煤层煤岩鉴定结果为:矿物组分含量20.8%,显微组分组中,镜质组含量74.5%,半镜质组含量达0.6%,惰质组含量为2.9%,壳质组含量为1.2%,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ºmax为0.6543%。号与上2号煤层煤岩鉴定结果为:矿物组分含量25%,显微组分组中,镜质组含量72.8%,半镜质组含量0.8%,惰质组含量0.60%,壳质组含量0.8%,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ºmax为0.6630%。现将扩大区批复各煤层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依据本次生产补

20、充勘探施工钻孔取样化验结果介绍如下:号煤层:平均原煤水分为2.51%,精煤水分2.97%;原煤灰分最大为35.15%,最小为34.81%,平均为34.98%;精煤挥发分最大为42.28%,最小为38.64%,平均为40.46%;粘结指数为16.2;干燥基低位发热量(Qnet,d)最高值为20.74 MJ/kg,最低值为19.90MJ/kg,平均发热量为20.32 MJ/kg;原煤全硫(St,d)含量平均为0.71%;磷(Pd)含量为0.021%。上1号煤层:平均原煤水分为1.87%,精煤水分为2.45%;原煤最大灰分为48.60%,最小为10.49%,平均原煤灰分为29.55%;精煤挥发分最大

21、为42.57%,最小为41.30%,平均为41.94%;(粘结指数最低值为15,最高值为70,平均值为39,此项未做化验,现依据详查报告);干燥基低位发热量(Qnet,d)最高值为28.63 MJ/kg,最低值为15.68MJ/kg,平均发热量为22.16MJ/kg;原煤全硫(St,d%)含量平均为0.61。上2号煤层:平均原煤水分为2.08%,精煤水分为2.48%;原煤最大灰分为21.51%,最小灰分为16.96%,平均原煤灰分为17.92%;:精煤挥发分最大为44.59%,最小为39.04%,平均为41.78%;粘结指数为15.1;干燥基低位发热量(Qnet,d)最高值为26.31 MJ/

22、kg,最低值为25.21MJ/kg,平均发热量为25.66MJ/kg;原煤全硫(St,d%)含量平均为1.16、磷(Pd%)含量为0.042。号煤层:平均原煤水分为2.16%,精煤水分为2.91%;原煤最大灰分为39.17%,最小灰分为15.28%,平均原煤灰分为29.96%;精煤挥发分最大为45.20%,最小为40.00%,平均为42.60%;粘结指数为0;干燥基低位发热量(Qnet,d)最高值为27.27MJ/kg,最低发热量为18.76 MJ/kg,平均发热量为22.04MJ/kg;原煤全硫(St,d%)含量平均为0.78、磷(Pd%)含量为0.035。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补勘工作中只采取了

23、一个钻孔(09-2号钻孔)的煤质化验样品进行了精煤粘结指数和磷含量的测试,虽点位较少,但具代表性。综上所述本扩大区批复煤层(、上1、上2)应属低特低磷、低硫特低硫的长焰煤,根据其煤质特点可做民用煤、动力用煤以及汽化用煤等。四、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及含水层和隔水层分布规律和特征(一)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本井田地表虽然有根里河和沼泽湿地、煤系地层之上全部覆盖有富水性强的第四纪冲积层,由于可采煤层埋藏较深,开采煤层不受重要含水层水害危害,井田内共查明断层5条,将井田分割为大小不同的块段,地质报告确定本井田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类型。(二)含水层1、第四系砂砾含水层为现代河流,洪水堆积层,主要分布于根里河及其

24、支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内,厚度1.55.0m,总的变化趋势是由北西向南东逐渐变薄。其上为1.5m左右厚,发育稳定的亚粘土类盖层,其下为煤系地层,含水层成份为砂和砾石,含少量粘土类透镜体,砾石含量1030%,砾径一般为2030mm,中粗粒居多,砂砾磨圆和分选好,由于岛状永久冻土分布范围较广,以及上部粘土质盖层的存在,地下水类型在枯水期表现为潜水,丰水期表现为承压水,水位埋深0.21.78m,水位标高389.78388.20m,变化幅度1.56m,据邻区四水四分场勘探区内SD号孔抽水成果,钻孔平均涌水量1.126L/S.M,渗透系数29.72m/d,富水性强,水化学类为HCO3-SO4CaMg,矿化度

25、0.106g/L。2、煤系风化裂隙含水带煤系强、弱风化裂隙含水带划分的依据:根据金水四分场勘探区资料,分段抽水试验水文地质参数值相差较大,从上部抽水段和下部抽水段有关数据中可以看出其差异性:上部抽水段下部抽水段孔号抽水层厚(m)Q1(l/s.m)K1(m/d)抽水层段(m)Q2(l/s.m)K2(m/d)Q26S678.700.3840.33090.000.00380.00074106S1726.040.8013.99078.800.0130.1961抽水试验钻孔岩芯采取率和工程地质描述说明岩芯破碎和裂隙发育程度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弱,一般在180m以下的深度不见裂隙,风化裂隙8095m以上RQ

26、D平均值为27.43%,以下为49.51%。3、强风化裂隙含水带 岩性为九峰山组各段浅部沉积碎屑岩,主要有粉砂岩、细砂岩、中粗砂岩、含砾砂岩和中砂细砾岩、凝灰岩等,胶结物多为泥质,凝灰质。钙质胶结的岩石少见,硬度较高,岩石风化程度较强,顶部为黄褐色,岩石破碎,下部岩石较完整,但风化裂隙很发育。根据钻孔单位涌水量、透水性、埋深和水力性质、含水带划为二个含水区:东部丘陵较强富水性区:漏水钻孔较多,风化裂隙发育深度为8090m,含水带厚度88m,水位埋藏较深,为10.9713.04m,水位标高409.38411.45m,地下水类型为潜水,据金水四分场勘探区S27钻孔抽水成果,钻孔单位涌水量0.80L

27、/S.M,渗透系数3.89m/d,水化学类型为HCO3-Na-Ca。两部河谷中等富水性区:钻孔漏失较少,风化裂隙含水带位于第四系含水层下,发育深度为7090m,一般厚度为78.70m,水位埋深1.85m,水位标高387.54m,地下水类型为承压水,据金水四分场勘探区S6号孔抽水成果,钻孔单位涌水量0.384L/S.M,渗透系数0.530m/d,水化学类型HCO3-SO4-Na-Ca,矿化度0.240g/L。4、弱风化裂隙含水带位于强风化裂隙含水带之下,岩性为九峰山组三、四段深度的粉砂岩、细砂岩、中砂粗岩、砂砾岩和凝灰角砾岩等,风化作用较弱,裂隙不发育,埋藏深度约180m,厚度约80100m,水

28、位埋深1.10710.97m,水位标高388.278411.45m,地下水类型为承压水,富水性与上部强风化裂隙带相比明显减弱,钻孔单位涌水量0.00360.013L/s.m渗透系数0.00380.19m/d,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Na-Ca型。(三)、隔水层 (1)第四系粘土类覆盖层全区分布,丘陵台地一般为13m,含少量碎石,直接与下伏煤系地层接触,河谷平原粘土层一般厚1.5m,覆于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之上,在低洼处因喜水植物发育,表层腐植土较厚,隔水性能较好。(2)次玄武安山岩隔水层以岩床形态穿插于各煤层上或下部,产状基本与煤层一致,最厚可达50米左右,分布范围较大,倾向上由浅部露头延

29、伸至深部500m左右尖灭,岩石致密坚实,无裂隙,隔水性能良好。(二)地表水与地下水动态变化及含水层的补给排泄条件井田东部丘陵台地地形平缓,沼泽洼地处水流排泄不畅,井田西部河谷平原区为地表水体发育地带,根里河呈蛇曲状由北向南流经区内,属季节性河流,河流主要参数见下表:平均水深(m)平均流速(m/s)流量(m3/s)水位标高(m)观测时间年平均流量(m3/s)根里河最小0.430.2351.522389.2371991.6.302.808最大1.891.08533.056390.5551991.6.20夏季泾流通畅,冬季冰封断流,河流两侧的河漫滩上沼泽湿地遍布,并有牛轭湖和水泊发育,地表水受大气降

30、水影响极为明显,每年春汛(4月份)和夏汛(69月)洪水期,大气降水通过冲沟小溪汇于河谷,河水暴涨,地面水体连成一片,红旗桥最高洪水位点H2 标高391.98m,二分场最高洪水位点H3 标高为388.72m,地表水泾流排泄明显受地形控制,除部分下渗和河流侧向补给第四系含水层外,大部分通过根里河向下游排泄。 第四系含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垂直补给与河流的侧向补给,地下水对大气水反应明显,水位基本与降水量同步升降,观测期间的变化幅度为6.90m,地下水流向的总趋势是向南西部汇集。丘陵区低洼处沼泽地发育,排水不畅,有利于大气降水的积存,其风化裂隙含水带可透过上覆较薄的粘土质盖层和裸露处接受大气降水的垂

31、直入流补给,河谷平原区与丘陵区风化裂隙含水带为同一含水层,河谷区裂隙水的补给主要为丘陵区的侧向来水以及上覆第四系含水层的垂直补给。弱风化裂隙含水带埋藏较深,补给来源主要为上部强风化水,煤系基底裂隙含水带富水性较弱,对其它含水层(带)补给能力差,井田内风化裂隙水流向受地形控制,由高向低泾流,总体流向是由北西向南东。五、 矿井充水因素分析、井田及周边老空区分布状况(一) 矿井充水因素分析(1)地形地貌与地表水体:本区地貌特征与地表水体的蒸发利于大气降水补给,矿区位于山间盆地中部,集水蓄水条件好,尤其是矿区西部河谷区,也是洪水淹没区,地表水体发育,为第四系含水层和煤系裂隙含水带的主要补给来源。东部丘

32、陵区处于较高地势,地形较平缓,但在沼泽洼地积存的地表水亦可长期下渗补给煤系裂隙含水带。(2)气象:本区为高寒区,冻结期长达67个月,季节冻土深度可达近3m,相当于暂时隔水层,地表水下渗补给不明显,但春汛和夏汛地表水极为丰富,对地下水补给剧增,矿井涌水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3)岩性、岩层: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容水空间以裂隙为主,但粗粒物的富水性相对较好,揭露含水层遇到胶结疏松的粗砂岩、砾岩时,涌水量可能会增加。矿区含水层(带)上部普遍发育的第四系粘土类隔水层,可以削弱大气压水的垂直补给量,煤层上部的次玄武安山岩隔水性能良好。(4)岛状永久冻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隔挡作用。(二)井田及

33、周边老空区分布状况本井田东侧与东兴煤矿井田为邻,西侧与同工煤矿井田为邻(两矿开采#煤层,#煤层层间距平均在220左右),两矿井正在生产,矿井之间有技术境界,井田内没有老空区、小煤窑采空区和废弃的老空积水。六、矿井涌水量的构成分析、主要突水点位置突水量及处理情况1、矿井涌水量的构成分析(1)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垂直补给与河流的侧向补给占60以上。(2)风化裂隙含水带和第四纪冲积含水层占30。(3)工程用水排泄水占10.2、矿井涌水量本矿井正常涌水量为30m3/h,最大涌水量70m3/h。3、 主要突水点的位置、突水量及处理情况无七、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一)对矿井开采

34、受水害影响程度的评价 1、风化裂隙带含水层和第四纪冲积含水层水。由于本井田的煤层埋藏较深,煤层开采后形成的顶板冒落带和导水裂隙带,不能导通风化裂隙带含水层和第四纪冲积含水层,因此不受风化裂隙带含水层和第四纪冲积层含水层的威胁。2、煤系层间承压含水层水。井巷工程和工作面回采可能导通部分煤系层间承压含水层,其含量较小,从建井实践中看不会对煤层开采构成威胁。3、断层。断层是薄弱的地质体,它往往成为地下水进入矿井的通道,但本矿断层由钻探和物探已基本控制,掘进过程中见断层具有不导水性。4、钻孔封闭。以往勘探时期的钻孔,搜集封口质量情况的相关资料。5、煤系层间承压含水层。富水性很小,各含水层之间及风化裂隙含水带之间不具水力联系。6、矿井涌水量。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Q1Q2)均小于180m³·h¹。7、突水量。无(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金三角煤矿防治水的重点工作有三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