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成长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创新质量评估模式研究_第1页
基于企业成长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创新质量评估模式研究_第2页
基于企业成长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创新质量评估模式研究_第3页
基于企业成长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创新质量评估模式研究_第4页
基于企业成长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创新质量评估模式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于企业成长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创新质量评估模式研究赵永强,曾又其作者简介:赵永强(1976-),男(汉),宁夏永宁人,西安邮电学院信息与管理工程系讲师,管理学硕士曾又其(1980-),男(土家),湖南张家界人,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西安邮电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8)摘要:本文以质量管理的观点探讨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建立了一套创新质量评估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创新质量的现状,找出影响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创新质量的关键因素,以提高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创新质量,促进中小高科技企业成长。关键词: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创新质量、评估模式、企业成长【中

2、图分类号】 F276.44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是近年来在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最引人注目、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是未来高新技大企业的萌芽和基础,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活力,是推动社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成长一直是政府、企业及学术界所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如马永红等学者认为良好的企业文化与合理的企业外部成长环境对中小高科技企业成长至关重要12。王中提出了通过企业组织结构创新来推动企业成长等3。这些研究多是从企业外部、或者从企业的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推进企业成长的。然而,国内外实践表明,企业真正成长的动力源自于企业自身的

3、内在能力,而企业创新则是提升企业自身能力的最佳途径。Kakat(2003)运用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全球五百家新型高科技企业的成长过程进行了研究,认为创新无疑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4。但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实力小,我国大多数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创新质量水平都比较低下,发展的稳定性较差和抗风险能力较弱,其死亡率也相当高。因此,如何提高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创新质量水平,推动企业的成长和良性发展已迫在眉睫。有鉴于此,本文通过质量管理的观点,以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为研究范畴来探讨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创新质量。通过对以往文献探讨说明创新质量,提出了创新质量评估模式架构,并以此架构设计问卷

4、,进行问卷调查与资料分析,以了解目前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创新质量的现状及关键影响因素。2 文献探讨 2.1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创新 自从二十世纪初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的概念以来,创新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如 Betz (1993)认为技术创新作为创新的一部份,依照其应用内容不同将创新分为三种: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服务创新5。Daft(1978)提出创新双核心理论,该理论将组织创新分为管理创新及技术创新两大类。本研究将综合管理与技术创新及Betz 的分类法,将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创新型态分为产品/服务创新、过程创新、企业经营型态创新三个类别,并依此将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创新分为三个领域

5、来讨论。 产品/服务创新 产品创新是企业经常运用的策略之一,因为持续性的产品创新可以使得企业保持其竞争力,而且产品创新的绩效比起过程创新或是经营创新,最易于被评估,创新投入也能获得最显著的回报。Papinniemi (1999)认为创新通常被认为是新的构想与解决方案的创造与发展过程,然而创新必须直到构想、概念发展完成,产生经济影响力为止才算完整6。故在此概念下,产品创新的概念应包含实际商品化的过程。针对产品或服务创新绩效的衡量指标,包含 R&D 费用、雇用员工数量、研发部门人员、新产品占总销售额的比率7;产品或服务对顾客的价值、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成本、产品设计的稳定性、产品的投资报酬、及

6、产品的绩效水平8。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产品/服务创新定义为:利用现有的科学科技,整合供货商、顾客、市场的需求信息,由一企业独自研发,或是与学校、政府单位、研究中心等合作研发新产品或新服务。 过程创新 Currie (1999)则将过程创新定义为大规模的变革管理方案,融合了信息科技与人力资源管理,以达到改善企业绩效的目的9。Gopalakrishnan(1999)等学者从知识基础的观点出发,通过实证研究,评价了在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过程中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的作用10,结果发现(1)过程创新比产品创新更系统化、更复杂,(2)过程创新比产品创新更倾向于从组织内部获得、需要花更多经费建

7、设、也更有效率。而且当产业发展越成熟时,企业会将其经营策略由强调差异化,转变为强调低成本,关于创新的重心,也会从产品创新转为过程创新。对于过程创新的绩效的衡量,Haner (2002)列举出衡量过程创新的相关指标如下:(1)企业进入市场的时机、(2) 效率与生产力的改善、(3)产品研发过程中人员的有效参与、(4)项目管理的有效性、及(5) 弹性的增长。 综合上述,本研究将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过程创新定义为:将完成工作的一系列活动,利用新科技或者工具,完全地、彻底地变更为新的方法。 经营创新 根据Damanpour及Gopalakrishnan (1998)对经营创新的定义,认为经营创新包含组织架构

8、创新及管理过程创新等等,它与组织基层的工作活动没有直接关联,而与其管理有一定关联。Malhotra et al.(1996)、Drazin和 Schoonhoven(1996)都认为,高层管理者的支持,是创新及新产品发展的成功关键要素11,而 Claver (1998)等学者更进一步阐述,技术创新必须要有原料、财务、人力资源等整体性的配合才能达成,若缺乏明确的企业文化、功能性组织间有效的沟通与协调,以及创新性的经营理念,技术创新亦将难以发展,显示了领导者经营理念的重要性12。Hurley 和 Hut (1998)认为若组织文化强调创新,则会提供资源使创新更多并发展竞争优势,组织创新性(Orga

9、nizational innovativeness)就如组织文化的一部份,是创新的前导者。故企业领导者对于企业创新方向,是否能有正确的判断与支持,以及对于市场及顾客需求的洞察力,是影响企业经营创新及其绩效的重要因素。 对于经营创新的绩效的衡量,Haner (2002)列举出衡量企业经营创新的相关指标包括:(1)所有员工的接受度、(2)对顾客需求的了解程度、(3)所拥有的专利权、(4)创新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的比率、及(5) 期望成功创新的比率。综合上述,可将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经营创新定义为:对于组织架构、经营型态及管理过程等,与组织基层的工作活动没有直接关联,而与其管理有关联的创新皆属于经营

10、创新。 2.2 创新质量 创新与质量可合成为质量创新或是创新质量,就字面来看似乎意思相同,但根据Haner (2002)的定义8,创新质量(innovation quality)并不等于质量创新(quality innovation)。质量创新指的是创新的显著特性,代表一产品创新的特殊型式,例如一个已存在产品的新版本,而非全新的产品,也就是说,质量创新是在已存在的范围内,关于质量的改善以及绩效提高的方式。而创新质量重视的是创新绩效在每个领域的总合,包含了最终显现的产品或服务质量、企业实际运作的过程质量、以及最高层次的企业经营质量,强调创新与策略间的相关性,以及创新的潜能-过程-结果(poten

11、tial-process-results)。因此,创新质量为一项动态特征,可以通过数量、绩效、有效性、特色、可靠度、时间、成本、对顾客的价值、创新的程度、复杂度等变量来衡量。创新质量从字面上看,创新与新奇、创造力有关,代表非常规、非既有的,代表一新产品或服务产生的过程;而质量的概念为标准化、低偏差,并且伴随着系统化的过程,对已存在的事物追求持续改善。因此将创新与质量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结合成创新质量的新概念,似乎并不恰当。但企业致力于追求创新的数量时,此项新的产品、服务、过程,或是经营管理的方法,对于采用新产品或新服务的外部顾客、依据新过程或是经营管理方法的内部员工或是供货商而言,此项创新是否能

12、让他们感到更满足,亦即此创新是否具有质量,进而能提升企业经营的绩效,是企业经营者在追求创新数量的增加外,必须深思的问题。 综合以上文献探讨,本文将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创新质量定义为:企业经营绩效在每个子领域的总合,包含了最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企业运作的过程质量、以及企业经营质量三个方面。3 研究方法 Haner(2002)将创新质量区分为产品/服务质量、过程质量、经营质量,而Gunasekaran与 Mavondo(1999)等人探讨创新与组织绩效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企业创新与绩效间有显著相关13。另外,国家经贸委等联合课题组推出了一套评估成长型中小企业的GEP评价方法,该方法将企业经营绩效作为评

13、价企业成长性的五大综合指标之一14。故此本文将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创新质量视为这三类创新绩效的总合,而企业成长性则通过企业经营绩效来表现,设计研究框架(如图一)。创新质量 P1 P3 P2 产品/服务创新经营绩效过程创新 P4 经营创新图一 创新质量评估模式架构本研究样本选择标准,主要以符合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认定标准,且具有质量管理观念的中小型高科技服务业和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样本选取范围主要为西安高新区中小型高科技制造企业与服务企业,包括机电、制药、电子信息、软件开发等行业。在样本数的决定上,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 15 家制造业者,及 24家服务业者为问卷调查对象,共计39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

14、,作为本研究问卷发放的调查对象。问卷总体设计是按照定性与定量结合,基于李克特量表(Liket Scale)法进行设计。共发放问卷132份,回收问卷82份,其中有效问卷69份,另13份问卷由于多数选项未填写或者出现大面积雷同,被视为无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52%。问卷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包。主要分析方法有因子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4 研究结果本研究将问卷调查所获得的资料,通过统计方法,对西安市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创新质量自我评估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验证本研究 表一 企业创新质量测度因子表类别因子名称系数产品/服务创新企业研发能力0.861市场信息把握0.883过程创新生产

15、技术水平0.734过程管理能力0.764经营创新企业创新文化0.814领导着参与0.792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按照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将产品/服务创新类别提取出的因子命名为企业研发能力与市场信息的把握;过程创新类别提取出的因子命名为生产技术水平与过程管理能力;经营创新类别提取出的因子命名为企业创新文化与领导者参与。因子分析结果共得到了6个因子,为了确保因子的可靠性,我们采用Cronbach的一致性系数(系数)15来分析因子的信度(见表一)。表一显示,各类别因子一致性系数值均高于0.7,显示其信度均可接受。4.1 产品/服务创新、过程创新、经营创新之间的相关性 产品/服务创新与过程创新之间的相关性以

16、产品/服务创新为自变量,过程创新为因变量,经典型相关分析后可得其典型相关系数为0.698,故可验证研究假设P1:产品/服务创新与过程创新之有相关性(如图二所示)。过程管理能力生产技术水平市场信息把握产品/服务创新过程创新企业研发能力0.8610.5110.7290.6830.698图二 产品/服务创新与过程创新的典型相关模型 4.1.2过程创新与经营创新之间的相关性以过程创新为自变量,经营创新为因变量,经典型相关分析后可得其典型相关系数为0.721究假设P2:过程创新与经营创新之间相关性(如图三所示)。领导者参与企业创新文化过程管理能力过程创新经营创新生产技术水平0.8910.6840.875

17、0.4790.721图三 过程创新与经营创新的典型相关模型4.1.3经营创新与产品/服务创新之间的相关性以经营创新为自变量,产品/服务创新为因变量,经典型相关分析后可得其典型相关系数为0.681,故可验证研究假设P3:经营创新与产品/服务创新之间有相关性(如图四所示)。市场信息把握企业研发能力领导者参与经营创新产品/服务创新企业创新文化0.5830.9030.9570.3950.681图四 经营创新与产品/服务创新的典型相关模型4.2 创新质量与经营绩效之间相关性探讨 为了探讨经营创新、过程创新、产品/服务创新所提取出的因素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本研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利用后向

18、消去法检验回归模型的结果,如表一所示。模型4调整后的R2=0.562,显示此模式具备一定的解释能力,并可验证研究假设 P4:经营绩效与创新质量之间具有相关性,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经营创新中的企业创新文化、产品/服务创新中的创新能力、市场信息的把握。而过程创新中两项因素的影响皆不显著,可能是因为过程创新的构建成本高、对经营绩效的影响需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表二 经营绩效与产品/服务创新、过程创新、经营创新的回归分析经营绩效 模型自变量1234企业研发能力 0.267*0.332* 0.386* 0.454*市场信息的把握0.168 0.194* 0.237* 0.255*生产技术水平0.2170.2

19、420.193-过程管理能力0.1360.114-企业创新文化 0.332* 0.294* 0.309* 0.415*领导者参与0.102-R0.7850.7820.7760.764R20.6160.6120.6020.584Adjust R20.5730.5740.5730.562F值14.01716.75220.55625.904p-值 0.000* 0.000*0.000*0.000* (注:*表示显著水平为0.05,*表示显著水平为0.01,*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05) 5 结论及对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创新管理上的启示 有鉴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本研究的目的是为

20、了建立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创新质量评估模式,包括产品/服务创新、过程创新、经营创新、经营绩效四个方面,并以此模式,对西安市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进行现况调查。根据问卷资料分析结果发现: 1. 产品/服务创新、过程创新、经营创新彼此间具有相关性,其中过程创新与经营创新之间的相关性最高。 2从三个方面与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经营创新类别的企业创新文化、产品/服务创新类别的创新能力与市场信息的把握,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而过程创新对于企业经营绩效虽然也为正向影响,但影响不显著,这是因为过程创新对经营绩效的影响需长时间才能显现所致。由于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一般都没有大型企业所具备的

21、丰富资源,为了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生存,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提高经营创新与产品/服务创新能力是最快、且最具成效的方法。 3.本研究所提出的四个方面彼此之间皆为正相关关系,从各个类别之间的相关性与假设检验的结果可以发现,创新质量的提升,应具备整体性的思维。故在创新质量的提升上,可考虑从培养经营管理者的质量管理理念着手,并协助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化、制度化的营运模式,使各个类别之间互相促进,从而能够加速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推动企业成长。参考文献:1马永红.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环境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3):141-143.2田宇欣.中小

22、型高科技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与核心竞争力培养J.北方经贸,2004,(7):72-74.3王中.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组织结构创新J.统计与决策,2005,(8):145-1464M.Kakati. Success criteria in high-tech new venturesJ.Technovation,2003,23(3):4474575Betz, F. Strategic Technology ManagementM. New York,McGraw-Hill, 1993 6Papinniemi, J. Creating a model of process innovation for

23、 reengineering of business and manufactur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9, 60(6): 95-101.7 Uzun, A.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Turkey: the cas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1995-1997J. Technovation, , 2001, 21(8):189-196.8Haner, U. E.,Innovation quality-a conceptual

24、 framewor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2:80,31-37.9Currie, W. L.Revisiting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change programmes: strategic vision or tunnel vision?J. Omega, , 1999, 27(1): 647-660.10 Gopalakrishnan, S., Bierly, P. and Kessler E. H. A reexamination of product and process

25、 innovations using a knowledge-based view, an exploratory survey among SMEs in the Netherlands J.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 1999, 10(1):146-16611 Malhotra, M. K., Grover, V. and Desilvio, M. Reengineering th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A framework for innovation and

26、flexibility in high technology firmsJ.Omega, , 1996, 24(4):425-441.12 Claver, E., Llopis, J., Garcia, D. and Molina H. Organizational culture for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ical behaviorJ.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1998,9 (1):55-68.13 Yamin, Shahid and Gunasekaran, A. and Mavondo, Felix T. Innovation index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 study of Australia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9,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