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的预防_第1页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的预防_第2页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的预防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的预防          作者:任犹骏,徐炳文,熊 艳,李连如【摘要】  目的  探讨预防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中胆道损伤的方法。方法  对本组15131例MC中发生的18例胆道损伤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994年12月前施行MC 2321例,发生胆道损伤9例(0.39%),1995年以来实施MC 12810例,发生胆道损伤9例(0.07%)。结论  思想上高度重视、规范手术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是预防MC中胆道损伤的关键。

2、60;       【关键词】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预防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eans of preventing bile duct injury in mini-cholecystectomy(MC).Methods  Among 15131 cases of MC,18 cases of bile d

3、uct injury were analyzed in retrospect.Results  2321 cases MC had been performed before Dec 1994,and resulted in 9 cases of bile duct injury(0.39%).12810 cases MC have been operated since 1995,and caused 9 cases of bile duct injury(0.07%).Conclusion  The key of preventing bile duct injury

4、in MC is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ink,standardize operation indication and standardize operation performance.        【Key words】  mini-cholecystectomy;bile duct injury;prevention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ini-cholecytectomy,MC)具有切口小、创伤轻、术后疼痛

5、少、恢复快、费用低的优点。但也有切口视野小致操作难度、手术风险增加的隐忧。我院自1990年3月至今共施行MC 15131例,发生胆道损伤18例。其中1990年3月1994年12月2321例,发生胆道损伤9例(0.39%),自1995年以来经过规范手术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实施MC 12810例,发生胆道损伤9例(0.07%)。本文重点讨论如何预防术中胆道损伤。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胆道损伤,

6、男11例,女7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65岁,平均52.5岁。        1.2  胆道损伤发生时间和类型  术中发现胆道损伤13例,术后发现胆道损伤5例,其中术后621天4例,术后30天1例。胆总管横断伤7例,胆总管侧壁伤3例,肝总管横断伤3例,右肝管横断伤2例,右肝管电刀灼伤3例。        2  讨论        如何预防MC中胆道损伤,我们体会如下。 

7、0;      2.1  思想上重视  造成术中胆道损伤常发生在一些年资不浅的医生中,主要还是思想麻痹,对手术风险重视不够,过于自信,片面追求速度,牵强小切口,在Calot三角未充分显露的情况下误伤胆道。因此,要从思想上重视每一例手术,把每一例胆囊切除术都作为第一例手术来对待,重视手术中的困难,警惕胆管的变异,采用正确的手术方式是预防MC中胆道损伤的前提。本组胆道损伤1994年以前达0.39%(其中1991年前高达1.02%1),由于加强了对医源性胆道损伤的研究,严格掌握MC的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1995年至今胆道损伤率降至0.07

8、%。对于MC的适应证,蔡珍福参照患者体重、腹围、腹壁厚度、胆囊位置、胆囊的炎症程度等因素总结出MC适应证参数值,认为参数值18分是为MC适应证,参数值19分为MC禁忌证2。这对于术前选择MC术式是很重要的。但选择了MC术式,在术中亦应根据病灶的具体病理情况作出必要的调整。不可不顾病情的变化,只拘泥于小切口,粗疏操作,酿成不良后果。        2.2  必须熟悉胆管变异的各种类型  肝外胆管的变异十分多见,如认识不足,易导致术中胆道损伤。在本组病例中见到胆囊管开口于右肝管、左右肝管在肝外过低的联结、胆囊管细长与右

9、肝管并行、右肝管开口于胆囊管等,处理不当均有可能误伤胆道,其中尤以右肝管损伤为多见。本组右肝管损伤2例均为此故。所以我们力争做到:(1)若条件允许,术前尽可能行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以全面了解患者肝内外胆管解剖走行。本组有4例术前经该项检查发现上述肝外胆管解剖变异,术中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了可能发生的胆道损伤。(2)钝性分离解剖Calot三角,在弄清胆囊管与肝总管的联结点后,放松过分牵拉的胆囊,再结扎胆囊管。若有疑惑,可用丝线暂时牵引胆囊管,待逆行法切除胆囊,解剖至胆囊颈部,确定为胆囊管后再予切断。这是胆囊切除术规范操作的关键。MC中,因切口小,常

10、由于过分牵拉胆囊,使肝总管或胆总管成角,而误伤胆管。本组1991年前胆道损伤高达1.02%大都与此有关。(3)在肝总管显露欠佳时,一般紧贴胆囊壁切断胆囊管,若残留胆囊管过长,在钝性分离确定无异常管道开口于胆囊管后,再将过长的残留胆囊管进一步处理。(4)将胆囊顺利切除时,处理完胆囊动脉、胆囊管后,对胆囊与肝门区间的结缔组织应钝性分离至较薄组织时才钳夹切断、结扎,切勿盲目电灼,防止右肝管或右副肝管的灼伤。因此灼伤的肝管局部闭锁,无胆汁逸出,术中难以发现胆漏,术后灼伤的肝管壁坏死破损,发生胆漏,造成腹腔感染或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本组3例右肝管电刀灼伤教训深刻。(5)术毕检查胆囊标本有无除胆囊管以外

11、的异常管道开口,或牵拉胆囊管残端以再明确其与肝总管和胆总管的关系,帮助确认有无胆道损伤。此虽已是亡羊补牢之举,但对于术中及时发现胆道损伤予以及时处理是有益的。        2.3  个体化灵活的手术方法是避免因病理因素致胆道损伤的重要因素         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  胆囊及其周围组织严重充血水肿,Calot三角粘连,难以解剖,应切开胆囊吸尽内容,取出结石。从胆囊内找胆囊管口,辨明胆囊三角关系后再切断胆囊管。若仍难分清胆囊管与肝总

12、管的关系,可从胆囊内将胆囊管口缝合,行胆囊大部切除。若因急性炎症致胆囊周围有严重粘连,亦可逆行法浆膜下胆囊切除(亦称为胆囊内切除术)3。若病变所致周围组织粘连包裹难以分离时,应暂行胆囊造瘘术,不要勉强切除胆囊而造成胆道损伤。      萎缩性胆囊炎  若胆囊极度萎缩、胆囊壁增厚,Callot三角难以分离,可切开胆囊取出结石,从胆囊内找到胆囊管,切除胆囊。若胆囊周围粘连致密难以分离,可于十二指肠上缘切开胆总管,插入胆道探子引导分离,避免胆道损伤。但要注意,此法避免了肝、胆总管的损伤,在切除胆囊时还要防止低位右肝管或右副肝管的损伤,尽可能

13、在胆囊浆膜下锐性分离,切除胆囊黏膜。我们曾遇到3例萎缩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在胆总管置管引导下,避开了肝、胆总管,在钝性分离胆囊壁时,发现局部胆汁黄染,仔细检查为右肝管裂伤2例,右副肝管裂伤1例,裂口在12mm左右,予以细线缝合,术后无胆囊发生。此后改用上述方法后,处理30余例萎缩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未再有胆管损伤发生。对B超检查为萎缩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若术中发现胆囊内无结石,且胆囊与胃、十二指肠紧密粘连,局部可触增厚的瘢痕样的组织,要注意检查有无胆囊内瘘的存在,防止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胃肠瘘的并发症。        Mirrizi综合征  对Mirrizi综合征应逆行法胆囊大部切除,保留胆囊颈部,作相应的胆管修补。         胆囊颈大结石嵌顿  对有胆囊颈大结石嵌顿,胆囊管过短或显示不清者,应向胆囊体部推移结石后再处理胆囊管。有时嵌顿的结石与胆囊黏膜粘连,并使得胆囊颈部膨大,壁菲薄,若强行推移结石可能会撕裂胆管,应即切开胆囊,松动、取出结石,再切除胆囊。         近期有上腹部手术史者  常有肝门区瘢痕化的致密粘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