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预防与保健_第1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社区预防与保健重点第一章1. 预防医学的特点 1)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主要是群体; 2)预防医学的工作重点是健康及亚健康人群; 3)预防医学以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关系为主; 4)预防医学采用的是宏观与微观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研究方法; 5)预防医学的对策产生效应的时间多是疾病/传染病可能发生/流行之前,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2. 社区预防与保健的策略-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 主要针对无病期。对疾病发生的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社会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有害作用是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 措施:免疫接种、健

2、康教育、婚育咨询、高危人群保护、职业病预防、卫生立法、改善环境卫生 2)二级预防: 临床前期预防主要针对发病早期。在疾病尚处于临床前期时做好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以预防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止复发或变为慢性疾病等。 措施:筛检、病例发现、年度体检、自我检查 3)三级预防: 又称临床预防主要针对发病期和康复期。着眼于康复,力求减轻疾病的不良后果。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后遗症,防止伤残。 措施:积极有效的临床措施、各种干预、功能训练等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它体现对个体及群体在疾病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全方位预防,是实现人人健康这一最高医学目标的重要条件

3、。 3.影响健康的因素:1 环境因素。2 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3 卫生服务因素。4 生物学因素。4.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5.社区预防与保健的基本原则:1 以健康为中心。2 以人群为对象,群体与个体兼顾。3 以家庭为单位。4 以循证保健指导决策。5 实施综合性社区预防保健措施。6 注重实施过程的监测与评估。7 预防保健项目应坚持横向管理。第二章流行病学概述1、 流行病学的概念研究人群中的疾病、健康状况和卫生事件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研究,提出合理的预防保健对策和措施,并评价这些对策和措施的效果,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目的。2、 流行病学的特征 1)群体

4、特征(区别其他医学学科最显著特点)。 2)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3)对比的特征(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 4)卫生统计学的特征 5)社会医学的特征 6)预防为主的特征3、 流行病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1)观察法:不对被观察者的暴露情况施加任何干预。描述性研究:现况研究:又称横断面研究或现患率研究,包括普查和抽样调查。 筛检 生态学研究:包括生态比较研究和生态趋势研究。 常规资料分析和纵向研究 还包括:爆发调查、病例分析、个案分析。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2)实验法: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 人为控制条件;随机分组;均衡可比;干预措施3)数理法:又称理论流行病学,用数学公式和模型研究

5、疾病流行的规律,定量反映病因、宿主、环境和环境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4. 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和用途:1 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2 探讨病因和影响疾病流行的因素。3 临床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4 疾病的预防和控制。5 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效果评价。5. 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意义包含在里面)1 患病率是观察期间某时点横断面上人群存在某病的频度,是静态的、横向的;而发病率是对疾病进行动态的、纵向的观察。2 分子不同,发病率的分子是新发病例数,患病率的分子是新旧病例数;分母不同,发病率的分母是暴露人口数,患病率的分母是平均人口数。3 意义不同,发病率用于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

6、因假设和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患病率主要用于病程长的慢性病的研究,研究慢性病流行情况和防治效果,为医疗发展规划和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6、“疾病的三间分布”的概念: 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中的发生频率(人群、地区、时间) 常用指标:发病率、罹患率、死亡率、病死率、续发率、感染率、生存率第3节 现况调查1、现况调查概念对某一人群中的疾病或健康状况在某一时点或在短暂时期内的分布情况进行的调查,又称横断面调查或现患率调查。所用的主要指标是患病率2、现况调查的用途 1)描述分布: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 2)提供疾病致病因素的线索:描述某些因素与健康状态之间的关联,建立病因假说 3)疾病监

7、测:评价考核措施的效果 4)确定高危人群: 5)确定正常参考值范围3、现况调查又称现患率调查或横断面研究,计算出的率为患病率。4、普查计算出的率为期间患病率。适用:A.患病率高的疾病;B.有简便诊断方法的疾病;C.有切实治疗方法的疾病。5、抽样方法:(抽样误差:分层抽样<系统抽样<单纯随机抽样<整群抽样)1 单纯随机抽样。2 系统抽样(机械抽样、等间隔抽样)。3 分层抽样。4 整群抽样。5 多级抽样(多阶段抽样)。6、现况调查的种类 1)普查: 指为了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于一定时间内对一定范围的人群中的每一成员所作的调查或检查。 条件:有足够的人力、物资及设备用于发现

8、、治疗疾病普查的疾病患病率较高普查的疾病有较简易而准确的检测手段或方法 优缺点 优点:确定调查对象比较简单,可获得疾病的三间分布资料,对疾病的流行因素有一定的启示 缺点:普查对象多、期限短,易漏查,调查质量不易控制,不适用于患病率低,诊断复杂的疾病 2)抽样调查: 指只调查某人群中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人,即统计学上称为样本的人群,根据调查结果估计该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情况。“以小窥大”,“以局部估计总体” 原理: 随机化的原则、每个单位都有同等机会被抽中、样本足够大 优缺点 优点:节省人力、物力、时间,调查范围小,工作易做细致 缺点:设计、实施比较复杂、重复和遗漏不易发现、不适用于变异过大的

9、资料、不适用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第4节 病例对照研究1、 病例对照研究的原理 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2、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不用背,理解)优点:1 可同时研究多个因素与某病的关系。2 可以较快地得到对于危险因素的估计。3 省时、省钱、省人力,易于组织实施。4 适用于低发病率或罕见病的研究,因为不需要众多的研究对象。5 不仅适用于疾病的病因学探讨,而且可

10、广泛应用于其他研究,如暴发调查、健康状态、某些医学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因素的研究等。缺点:1 不适用于研究人群暴露率很低的因素研究,因为所需要样本量大,不易做到。2 不能直接计算发病率。3 暴露与疾病的时间顺序难以判断。4 难以避免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及混杂偏倚。5 论证强度较队列研究弱。3、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 按研究目的: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 检验性病例对照研究。 按配比分类:不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群体匹配、个体匹配)。匹配又称配比,即要求对照在某些非处理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4、暴露的定义以及暴露因素 指研究对象曾经接触过

11、某些因素,或具备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通常把导致疾病事件增加的暴露因素称为危险因素或致病因素; 把导致疾病事件降低的暴露因素称为保护因素。 5、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 1)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 与实验研究相区别 2)设立对照 与描述性研究相区别 3)研究方向由“果”到“因” 与队列研究相区别 4)不能确实证明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统计学关联6、病例对照研究的用途 1)广泛探索疾病的可疑危险因素 2)深入检验病因假说 3)为进一步进行队列研究提供明确的病因线索7、暴露与疾病联系关联强度(OR) 又称比值比(odds ratio,OR):表示疾病与暴露之间的联系强度。指病例组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

12、比值除以对照组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即病例组的暴露比值/对照组的暴露比值)。 它反映了暴露组的疾病危险性为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当OR1时表示暴露与疾病无关联; 当OR1时疾病的危险因素,称为“正关联”,说明暴露使疾病的危险度增加; 当OR1时疾病的保护因素,称为“负关联”,说明使疾病的危险度减少。 指标意义:可信限包括了无效值(OR1),说明联系无显著性。8、病例对照研究的偏倚包括:1 选择偏倚: 定义:是指由于选入的研究对象与未选入的研究对象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而引起的误差,常发生在研究的设计阶段 。 包括: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2 信息偏倚:

13、定义:又称观察偏倚或测量偏倚;是由于测量暴露与结局的方法有缺陷造成的系统误差;发生在研究的实施过程中。 包括:回忆偏倚、调查偏倚。3 混杂偏倚: 定义:由于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有关,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关的外来因素的存在,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这种现象或影响称为混杂,其所带来的偏倚叫混杂偏倚。 控制方法:A.研究设计阶段:随机化、匹配B.资料分析阶段:分层分析、多因素分析。第5节 社区干预试验1、 社区干预试验的概念 是指现场实验的一种扩展,是以一个完整的社区或行政区域为基本单位,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对某种预防措施或方法的效果进行考核或者评价所开展的实验观察。 研究现场:社区

14、 研究对象:人群 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对比分析两组之间效应上的差别,从而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常用指标:1 事件发生率: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生存率、保护率、保护指数发病率、抗体阳性率。2 绝对危险降低率(ARR)。3 相对危险降低率(RRR)。4 预防一例不良事件需治疗总例数(NNT=1/ARR)。 适用范围:1 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2 评价媒介生物控制的效果。3 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4 评价环境改变的效果。2、 社区干预试验设计的组成部分 计划、干预计划的实施、干预效果的评价、结果总结3、社区干预试验的设计原则 1)目标明确,方案步骤具体 2)干预措施具体,可操作性强,有针

15、对性,对人安全、无害 3)选择人群适合、接受干预措施 4)随访期限 5)评价指标客观、特意、易观察 6)根据资料性质选择适合统计学方法 7)符合伦理 8)有效、经济第6节 筛检1、疾病筛检的定义通过快速的试验和其他检测措施,在健康的人群中去主动发现有病、或可能有病但外表健康的人。筛检试验(screening test):就是用于识别健康人群中未被发现的某病患者或可疑患者,或高危个体的特殊方法。2、筛检的目的 1) 达到二级预防 2) 达到一级预防:危险因素的筛检可使某些慢性病达到一级预防 3) 了解疾病的自然史,开展流行病学监测3、筛检试验与诊断试验的区别 筛检试验 诊断试验对象不同:健康人或

16、无症状的病人 病人目的不同:把病人及可疑病人与无病者区分开来 病人与可疑有病但实际无病的人区分开来 要求不同:快速、简便、高灵敏度 科学性、准确性费用不同:简单、廉价 一般花费较贵 处理不同:阳性者须进一步作诊断试验以便确诊 结果阳性者要随之以治疗4、筛选试验评价的指标:1 评价真实性的指标:灵敏度与假阴性率、特异度与假阳性率、正确指数、似然比、符合率。2 评价可靠性的指标:一致率。5、筛检实施的原则 1)选择适当的筛检方法 2) 有确诊该疾病的诊断方法 3) 有有效的治疗手段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

17、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也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政府立即处置的危险事件。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1)突发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突然发生、突如其来的。一般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是不易预测的,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与转归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公共属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危及的对象,不是特定的人,而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所有事件发生时在事件影响范围内的人都有可能受到伤害。 3)危害的严重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这种危害既可以是对社会造成的即时性严重损害,

18、也可以是从发展趋势看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 8、暴发调查以及程序与步骤 暴发调查是指疾病暴发通常起初原因不明且发展迅速,欲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获得及时、真实和足够的资料。全面、深入的暴发调查是整个工作的关键。 步骤:(1)暴发的核实 (2)准备和组织 (3)现场调查 (4)资料整理(5)确认暴发终止 (6)文字总结 第七章1、 地方病 由于某些地区的土壤、水和食物中某些元素过多或不足影响到人体的总摄入量,致使在当地人群中出现特异性的地方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又称为地方病。2、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次生环境: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环境污染是主要问题。3

19、、环境污染与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环境污染物(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后者为主4、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 广泛性、多样、复杂、长期性5、公害以及公害病 公害(public nuisance):严重的环境污染。特点:区域性,多为人为,连续污染,受害人数多,动植物同时受害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

20、区域性的严重环境污染6、环境污染物的分布、迁移与自净1)分布与迁移(Distribution, transplantation ) 影响因素:污染物本身理化性质、环境条件 非生物环境中:物理作用(稀释、扩散、沉降):浓度¯ 化学反应(氧化、还原、水解、中和):分解、无害化 生物体内: 生物转化、生物蓄积、生物分解、生物放大、生物富集: 污染物种类、浓度、毒性(多数无害化)改变 例如:Cd、Hg、DDT:生物富集、无机汞®甲基汞2) 环境污染物的自净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自净是运用环境自身能力消除污染物的重要

21、途径。环境的自净能力有限,主要取决于环境的结构、状态和污染物的性质、数量7、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2)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3)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1)急性损害(acute effect):环境污染物在短期内突然增高时,引起机体急性中毒 (2)慢性作用(chronic effect):是由于毒物在体内的蓄积(物质蓄积)或由于毒物对 机体微小损害的累积(机能蓄积)所致。 (3)远期作用(remote effect):致癌作用 、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第2 节 空气与健康8、大气圈:地球表面包围的很厚的并随地球旋转的空

22、气层。包括对流层(是贴近地面的一层,最靠近地表且密度最大气象变化复杂和人类生命活动的关系最密切)、平流层、中间层、热层。9、太阳辐射光谱紫外线(波长200-400nm)、可视光线(400-760nm)、红外线(760nm-1mm)10、紫外线有利有害作用 UV-A 320400nm,长波紫外线:色素沉着作用 UV-B 275320nm,中波紫外线:抗佝偻病作用、红斑 UV-C 200275nm,短波紫外线:杀菌作用 紫外线的有害作用:1)眼损伤:白内障、雪盲、电光性眼炎 2)皮肤损伤:光照性皮炎、光感性皮炎 3)皮肤癌 4)产生光化学烟雾11、红外线(infrared ray)作用 生物学作用

23、的基础:热效应,具有抗炎、镇痛作用 长波红外线(14003000nm):穿透能力较弱,主要加温皮肤表层。 短波红外线(7601400nm):穿透能力较强,可加温组织深部。有害作用:皮肤烧伤、热射病、红外线白内障12、可见光(visible light):产生视觉、生理现象发生节律性变化 13、空气负离子含量较多,有利于人体健康。14、大气污染只要来源 工业企业:燃料的燃烧和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气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交通运输:主要指汽车、飞机、火车、轮船、拖拉机、摩托车等机动交通工具 生活炉灶:生活用燃料主要是煤制品,其次是煤气、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15、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 (pr

24、imary pollutant):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次污染物的新的、毒性更大的污染物16、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1 急性中毒:烟雾事件a. 煤烟型烟雾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事件、伦敦烟雾事件b. 光化学型烟雾事件(汽车尾气在紫外线光化学作用下经转化产生光化学烟雾而引起):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生产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印度异氰酸甲酯泄漏事件2 慢性危害及远期影响a. 长期刺激作

25、用产生炎症 b. 心血管疾病c.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d. 慢性中毒e. 变态反应f. 致癌作用17、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1 温室效应-CO2。2 臭氧层破坏-CFCs(氟利昂)。3 酸雨-pH值小于5.6。4 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5 其他。18、光化学型烟雾事件:由于汽车尾气中NOx和烃类在强烈日光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的光化学烟雾而引起的。著名的光化学型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温室效应的定义及其产生原因、对人类的影响由于人类活动造成CO2等温室气体释放过多,温室气体大量吸收来自地表辐射的红外线引起的近地面气温增高、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大量燃料燃烧、大面积

26、森林砍伐引起的CO2温室效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 对发病率的影响:病原微生物繁殖,改变生物传媒和病原体的地理分布,原始病毒从冰川融化而进入环境2) 对死亡率的影响:炎热地区炎热季节:死亡率、寒冷地区寒冷季节:死亡率20、臭氧层空洞及其对健康的影响臭氧层空洞是人类使用含氯氟羟CFCs各类化学物质造成的。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紫外线强度升高。臭氧层空洞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皮肤癌增多 2)大气光化学氧化剂增加导致的健康危害 3)免疫系统抑制 4)白内障发病率增加21、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SO2、NOx、颗粒物、光化学烟雾、二噁英、多环芳羟22、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1 燃料燃烧:SO2、颗粒物、CO

27、、CO2、NOX、烹调油烟。2 人类活动:呼气、大小便、汗液、烟草烟雾。3 建筑和装饰材料:矿渣砖、瓦、水泥、再生材料、化工产品、石棉。4 家用化学品:洗涤剂、清洁剂、粘合剂、涂料、除害药。5 室外大气污染物进入:大气中SO2、NOx、颗粒物、冷却空调(军团菌)。23、空气污染的卫生评价标准指标:1 二氧化碳:居室内的CO2浓度0.1%(日平均值)。2 微生物:室内细菌总数2500cfu/m3。3 悬浮颗粒:室内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日平均值0.15mg/m3。4 其他有害气体:A.CO,室内CO浓度1小时均值10mg/m3 B.SO2,室内SO2浓度1小时均值0.50mg/m3。5 其他评

28、价参数: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对夏冬两季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新风量以及其他室内有害物均作了量值规定。第3节 饮水与健康24、介水传染病流行特点 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出现爆发性流行,绝大多数病例的发病日期集中在该病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但如水源经常受污染,则病例可终年不断 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 一旦对污染源采用治理措施,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25、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1 流行病学上安全,饮用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不会有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的危险。2 化学组成对人体有益无害,水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物

29、质,不引起急、慢性中毒,不影响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3 水的感官性状良好,水应无色透明,无臭异味,不含肉眼可见物,为人们乐于饮用。4 水量充足、取用方便,能满足居民用水的需要。26、生活饮用水常规检验项目分为四类: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放射性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保证水的感官性状良好。毒理学指标和放射性指标:保证水质对人体健康不产生毒素和潜在危险。细菌学指标:保证水质在流行病学上安全。27、富营养化-氮、磷。 水俣病-汞、甲基汞。 痛痛病-铬。28、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迅

30、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29、氯化消毒的机制 消毒剂:漂白粉(Ca(OCl)Cl)、漂白精(Ca(OCl)2) 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 反应式:Cl2+H2O-HOCl+H+ +Cl- 杀菌机制:穿过微生物细胞壁、强氧化作用、对病毒的作用:对核酸的破坏30、常用的氯化消毒方法 1)普通氯化消毒法:加氯量0.5mg/L2.0mg/L,加氯接触时间30min60min 适用于水质变动小、污染轻、不含酚的水 游离性余氯:水中0.3mg/L;管网末梢0.05mg/L 2)过量加氯消毒法:加氯量达5mg/L以上,余氯量达1mg/L5mg/L,消毒后需脱除过高 的余氯。适用

31、于严重污染的水源水 3)持续加氯消毒法:适用于农村井水17、 普通氯化消毒方法 1) 煮沸消毒 2) 紫外线消毒;253nm处消毒力最强 消毒方式:浸入式;水面式 优点:接触时间短、效率高、不影响水的臭和味 缺点:无持续杀菌作用、耗资大 3) 臭氧消毒 优点:效果好;用量少;接触时间短;pH值适用范围广;不影响水的感官性状;不产生副产物 缺点:技术要求高;投资费用大;投加量不易调节;需用第二消毒剂4) 碘消毒第4节 职业与健康31、职业性有害因素包括:1 生产工艺过程的有害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2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3 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32、职业病以及特点:(重点)

32、定义: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通称为职业病。 特点: 病因明确。 一般具有明确的剂量(接触水平)-效应关系。 发病有群体性。 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随病情发展,后果愈来愈严重。 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预后较好。 诊断:1 病人的职业史。2 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情况。3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20. 工作有关疾病:1 由于生产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疾病的病情加重。2 不属法定职业病。21.职

33、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应遵循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原则。第8章 营养与健康第1节 营养素1、 营养与营养素 营养 是指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成分,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健康状态的动态过程。 营养素 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称为营养素。通过食物获取并能在人体内被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组织及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2、 营养素需要量与营养素供量给 营养素需要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营养素的量。 营养素供量给 :在生理需要量的基础上考虑了人群的安全率、饮食习惯、食物生产、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而制定的适宜数值。3、 营养素功能:供给机体热能、构成机体组织成分、调节生理功能4、 蛋白质(

34、protein)功能 1)构建机体组织细胞的主要原料 2)组织更新、修补的主要原料 3)构成酶和某些激素的成分 4)调节渗透压5) 供给热能 营养价值评价:1 食物中蛋白质含量。2 氮平衡。3 蛋白质消化率。4 蛋白质利用率。产能:16.7KJ(4.0kcal)/g。占每日总能量10%-15%为宜。5、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及原则 由于各种蛋白质中EAA的含量和比值不同,可将富含某种EAA的食物与缺乏该种EAA的食物互相搭配来混合食用,使混合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原则:1、搭配的食物品种越多越好。 2、搭配的食物种属越远越好。 3、食用时间愈近愈好,最

35、好同时食用。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优质蛋白1/36、脂 类 (lipids)功能 1)供能与储能 2)提供脂溶性维生素并促进其消化吸收 3)参与肌肉运动、血液凝固、心脏活动等 4)增强饱腹感 5)供给必需脂肪酸产能:37.6KJ(9.0kcal)/g。占每日总能量20%-30%为宜。7、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功能 1)供给热能 2)为其他有机物代谢提供条件 3)节约蛋白质 4)避免酮中毒 5)参与构成生命物质产能:16.7KJ(4.0kcal)/g。占每日总能量55%-65%为宜。8、 能量系数:1g生热营养素在体内氧化燃烧所产生的能量。能量系数反映其相对的产热密度:1g碳水化

36、合物产生4kcal、1g脂肪产生9kcal、1g蛋白质产生4kcal、酒精产生7kcal9、 基础代谢:维持人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 基础代谢率(BMR) :单位时间内人体基础代谢所消耗的能量。10、按维生素的溶解性将其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1 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2 水溶性:B族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PP、叶酸、泛酸、生物素等)和维生素C。11、维生素A: 动物体内叫视黄醇,植物体内叫类胡萝卜素。 缺乏对人体影响:1 暗适应能力下降、 夜盲症、干眼病。2 毛囊角化症。3 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易感染。 食物来源:1 动

37、物性食物:肝脏、蛋黄、奶类等。2 植物性食物:深绿色和红黄色的蔬菜与水果。9.维生素D: 体内的活性形式:1,25-二羟基胆钙醇(1,25-(OH)2-D3)。 人体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光照射可分别转化为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 缺乏对人体影响:1 影响牙齿钙化,延缓牙齿萌出。2 严重缺乏时,儿童:佝偻病;成人:骨质软化症 。 食物来源:1 含量最丰富:鱼肝油制剂。2 其次:蛋黄、肝、海鱼等 。10.维生素E(生育酚):抗氧化,保护生物膜免受自由基损害,抗衰老作用。11.维生素B1(硫胺素): 缺乏对人体影响:脚气病。 食物来源:未精制的谷类、动物内脏、豆类、瘦肉、坚果、酵母。12.维

38、生素B2(核黄素) 生理功能:1)在体内经磷酸化后形成黄素单核苷酸、黄素腺嘌吟二核苷酸,均为黄素酶 的辅酶,参与氧化还原反应,能量生成。 2)与铁、VitB6、烟酸等代谢有关。13.维生素B6:食物来源:肉类、肝脏、豆类、蛋类等某些坚果和蔬菜、水果也含有一定数量。14.烟酸(尼克酸): 缺乏对人体影响:癞皮病-3D症状:腹泻、皮炎、神经性痴呆。15.维生素C(抗坏血酸): 缺乏对人体影响:1 坏血病(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2 骨钙化异常。3 伤口愈合缓慢。 食物来源:新鲜蔬菜、水果。16.钙: 生理功能:1 构成骨骼和牙齿。2 维持神经与肌肉的活动。3 促进某些酶的活性。4 参与凝血、激素释

39、放过程。 最好的食物来源:奶及奶制品。17.铁:1 过多摄入导致血色素沉着症。2 蛋类中的铁因受卵黄高磷蛋白的干扰,吸收率仅为3%;牛奶中铁含量也较低,且吸收率不高,故牛奶是一种贫铁食物。18.锌缺乏对人体影响:1 生长期儿童:生长迟缓、垂体调节功能障碍、食欲不振、味觉下降、伤口愈合不良、易感染、性发育迟缓等。2 孕妇缺锌,胎儿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19. 硒缺乏-克山病。第2节 平衡膳食18、合理营养的定义与条件是指不同种类的食物合理搭配食用,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种类、数量及比例)具备条件: 1膳食提供的营养素和热能,满足机体需要 2食物多样化,且搭配合理 3. 烹调方法适当

40、 4. 膳食制度合理,三餐比例适宜 5食物对人体无毒害19、平衡膳食的特点 1保证三大营养素的合理比例 2碳水化合物主要由谷类、薯类提供 3脂肪以植物油为主,减少动物脂肪 4蛋白质中的优质蛋白占1/3以上 5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20、平衡膳食宝塔:(五层)1 谷类:300-500g/d。2 蔬菜、水果:蔬菜:400-500g/d;水果:100-200g/d。3 动物性食物(鱼、禽、肉、蛋):125g-200g/d。4 奶类、豆类:奶类:100g/d;豆类:50g/d。5 油脂类:25g/d。22、糖尿病饮食治疗:1 限制总能量:合理控制能量摄入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2 保证碳水化合物摄入:合理控

41、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 碳水化合物 约占总能量50-60%。3 蛋白质适量摄入:蛋白质约占总能量12-15%。4 限制脂肪摄入。5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35g/d。6 补充维生素供给。7 注意微量元素补充。8 餐次(至少一日3餐,定时、定量,可按早、中、晚各占1/3或1/5、2/5、2/5 的能量比例分配)。23.高脂血症的营养治疗:1 限制胆固醇摄入:<200mg/日。2 限制脂肪摄入:总热量<30%,限制动物性脂肪20-30g /日。3 合并肥胖或超重,限制能量。4 增加膳食纤维。5 增加有降胆固醇作用的食物摄入。24.痛风的营养治疗:1 控制总能量,限制碳水化合物

42、摄入。2 适量限制蛋白质和脂肪。3 严格限制嘌呤饮食。4 多喝水,忌饮酒。5 补充维生素。第4节 食品安全与食物中毒25、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定义 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26、食物中毒的特征 1)潜伏期短,发病突然,呈爆发性 2) 病人的临床表现类似 3) 发病者均与某种食物有明确的关系 4) 病人对健康人无传染性27. 细菌性食物中毒: 特点:1 食物中毒中最常见。2 发病率高,以夏秋季为主。3 病程短,病死率低,预后好。4 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常见菌属:沙门菌属。副溶血性弧菌

43、。葡萄球菌。肉毒杆菌。28. 河豚鱼中毒:1 有毒成份:河豚毒素。2 临床表现:发病急速并剧烈,潜伏期10min-3h,恶心呕吐,腹痛,口、舌、手指麻痹,严重者呼吸麻痹、循环衰竭致死亡。第9章 社会环境与健康1. 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1 经济发展是提高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前提。经济发展可为人们提供充足的食物营养、良好的生活与劳动条件,有利于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2 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卫生事业的发展又改善了居民的健康状况。3 经济发展通过对教育的影响间接促进人群健康。文化水平的提高将增强人群接受卫生保健知识的能力,从而促进人群健康。4 总之,经济发展,生产力水

44、平提高,科学技术先进,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卫生状况、保健水平都随经济水平的提高有显著改善。2. 经济发展对健康的负面作用:1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2 生活方式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3 现代社会病的出现。4 心理健康问题。5 社会负性事件增多。6 社会流动人口增加。3. 人口与健康:1 人口数量与健康: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数量过多。Ø 加重社会负担,影响人群生活质量。Ø 加重教育及卫生事业的负担,影响人口质量。Ø 加重环境污染和破坏。2 人口质量与健康:人口质量(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对健康有促进效应。3 人口结构与健康:&

45、#216; 人口年龄结构与健康。a. 老年(儿童少年)人口系数=老年(儿童少年)人口数/总人口数*100%。b. 60岁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为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为老年型社会。Ø 人口性别结构与健康。4. 家庭结构:1 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2 主干家庭:又称直系家庭,是由父母与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3 联合家庭:又称大家庭,是由两对或两对以上同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4 其他类型。第12章 常见传染病的社区预防与控制1. 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传播和终止过程,称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2.流行病的三个环节: 1)传染

46、源:指体内的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的的人和动物。1 病人。2 病原携带者。3 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经: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1 经空气传播:包括经飞沫传播、飞沫核传播、尘埃传播。2 经水传播。3 经食物传播。4 接触传播。5 垂直传播。6 经节肢动物传播。7 经土壤传播。8 医源性传播。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疾病病原体容易感染或缺乏保护的人群。1 新生儿的增加、易感人群的迁入、免疫人口的死亡或免疫的自然减退及病原体的变异等因素,都可导致人群易感性的增高。2 有计划地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传染病流行后或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的增加等因素都会降低人群的易感性。3.传染病的经常性预防措施:1 改善环境卫生条件。2 加强卫生知识宣传。3 开展免疫预防接种。4.人工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