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邹忌讽齐王纳谏_第1页
22邹忌讽齐王纳谏_第2页
22邹忌讽齐王纳谏_第3页
22邹忌讽齐王纳谏_第4页
22邹忌讽齐王纳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教学目标(一)认识除蔽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二)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三)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四)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在今天有没有借鉴意义?分析:邹忌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设喻,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使齐国政治修明,国势强盛,这在当时有它的积极意义。因为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但是也应该看到,邹忌的进谏和齐王的纳谏,主要都是为了巩固齐威王的封建统治。由于战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夸大了策

2、士的作用,本文末尾所写齐王纳谏一年后,进谏者由多而少,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不过,封建国王们往往都是高高在上,刚愎自用,压抑迫害敢于向他进谏的人的,大臣们一般又都是奉迎谄媚,抬轿吹号,助纣为虐的。在这种情况下,邹忌的敢于讽谏,善于讽谏;齐威王在一定程度上的纳谏除蔽,修明政治也就成了难能可贵的事情了。(二)本文是怎样运用讽喻手法达到讽谏的目的的?分析:邹忌的善于进谏,表现在以自己切身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提到应该纳谏除蔽,往往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人和自己对这问题的看法是生活小事,很具

3、体,又能引起国君的兴趣。这个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课文先写比美的事情,以比美为后面的进谏除蔽作铺垫,这个铺垫写得比较详细。而且对各人的言行心理又刻画得生动形象,从而使“暮寝而思”悟出来的道理有很大的说服力,也就使得后面的讽谏有很大的说服力。比喻说理能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但必须设喻精妙,比喻切当。要做到这两点,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和较高的语言修养。古文观止有一段对本文的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4、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很好。(三)课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什么详写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事情?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所谓“讽”,指的是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邹忌所使用的比喻,喻体是他与城北徐公比美,问妻、问妾、问客,由于“妻私臣”、“妾畏臣”,“客欲有求于臣”,各有私心,俱不能从中得到“孰美”的正确答案。由此触发了邹忌的思考,联想到齐王必然受到更多的蒙蔽,“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因而必须纳谏除蔽。文章详写与徐公比美,正是为写讽齐王纳谏作铺垫,使读者明确“讽”时所用喻体的具体内容,透彻地显示纳谏除蔽的迫切性和

5、必要性;由于比美具有浓厚的喜剧色彩,详写比美也增添了文章的幽默效果。(四)“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妻、妾、客三个人的答话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分析:不能互换位置。三个人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可能那样热情,客人的答话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五)“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句话语法结构有何特点?分析:句中“孰与”是一种固定结构,它表示的是“与(和)比,哪一个。”上边这句话的意思

6、是“我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又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意思就是:“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一个厉害?”(六)疑难词句举要与辨析分析:1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别人。纳:采纳,指上对下而言。谏:臣子向国君提意见,是下对上。题目是个“兼语式”:邹忌讽齐王纳谏,意思是:邹忌规劝齐王纳臣民的意见。2不自信:即“不信自”,与上一篇课文中的“莫我肯顾”句法相同。3与坐谈:“与”字后面省略了“客”字。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孰与”、“与孰”意思相同,都是“跟比较,哪个?”表示比较和选择。“孰”是疑问代词,相当现代汉语“谁”、“哪个”。5孰视之:孰,同“熟”作仔细讲。之,指

7、代徐公。6暮寝而思之:寝,指在床上睡觉不一定睡着。之,指代白天的事情。7美我:美,形容词用作意动,即“以我为美”。8“今齐地方千里”一句中的“地方”二字:是两个词,“地”即土地、区域,“方”即面积、见方,与今天所说的双音词“地方”不同。9面刺:刺,指责。面,当面,是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七)本文在写作技巧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1刻画人物细腻,描绘了一个明智、精细、善于推理的谋臣形象。他不仅“形貌 丽”,内心也很美。试改写第1自然段,要求突出邹忌,从他的语言、行动、细节,写出他的思想发展,可适当加以想象。2

8、全文紧扣“除蔽纳谏”这个中心,抓住“私”、“畏”、“求”三字展开情节,层次清楚。试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要求尽可能在段以下再分层。提示:全文4个自然段为4段。写邹忌不因赞美自满,从中体察到直言之不易。a从开头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写了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b“明日又弗如远甚”:写邹忌与徐公相比,自知不如。c“暮有求于我也”:写邹忌领悟到受蒙有原因。写邹忌讽谏。写齐王纳谏。a“王曰受下赏”:写齐王下令纳谏。b“令初下无可进者”:写臣民纷纷进谏。写纳谏后的国际威望。3课文在不到五百字的篇幅内描述了五个人物,在复杂的关系中,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每个人物的某些性格特点,勾勒出一幅战国时代统治阶级内部

9、生活的图画,语言精炼,形象生动。能否举些例子并作适当分析,说明本文语言的精炼。提示:第1段最后“暮寝而思之”以下和第2段开头朝见威王时所说,两处叙事,句法有变化,叙述简炼清楚。第一次叙事第二次叙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臣之妻私臣妾之美我者,畏我也臣之妾畏臣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第3段第二层写臣民进谏的三个阶段,语言简炼地写出齐王改正的过程:令初下门庭若市:以场面的热闹侧面说明齐王原来过错之多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说明齐王虽有改正,过错还偶有发生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王纳谏,政治修明,已达无差错程度(显然是虚夸)三、教学过程设计(一)由旧课导入新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赤壁之

10、战,都是叙史作品,这一篇说的也是史实,但跟前两篇在体裁上显然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先不忙作答。到学完本文后再请大家回答。(二)齐读课文,正音,指出特殊句式。1学生齐读全文(学生齐读时,教师将以下各组语句依次写在黑板上。)2读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字,读错了的同学在书上标出它们的拼音。 (1)读准字音。     帙丽    朝服      衣冠    窥镜     期年

11、    朝于齐    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朝服衣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闻寡人之耳者    

12、60;今齐地方千里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忌不自信。   &#

13、160;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王之蔽甚矣。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确:(1)yì  zho  gun  ku  j  cháo  jiàn     (2)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14、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讽:委婉劝说。     谤讥:公开指责。     (3)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15、60;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3下面各组中的两句话内容是否相同?为什么句式不相同? (内容相同。说明句子构造的灵活性。) (内容相同。前者强调原因,后者强调结果。)(三)学生逐段自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自行概括大意,用铅笔写在书上。速度不要求一致。最先读完的学生可将自己概括出来的段意写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参考。下述段意也仅供参考:第1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第2段: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讽喻齐王。第3段:齐王

16、纳谏除蔽,内政修明。第4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全班,给学生解答问题,主要是解释词句,内容和写法上的问题可以只给提示,促其再思。说明:这一步是学生自读的主要环节,可用12至15分钟。学生读课文不是一次完结的,至少应当看一遍朗读一遍,务求能大体上疏通文义。(四)讨论文章内容。1教师问: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蒙蔽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是答案要点,下同。)可据此继续追问:“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说明什么?(国君权势大。)2权势大易受蒙蔽,但并非人人如此,历史上有不少贤明的国君就不受蒙蔽,可见邹忌以“私”“畏

17、”“有求”来证明“王之蔽甚”,理由显得不够充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邹忌已知威王受蒙蔽,却不直接说出受蒙蔽的真相,这正是他的高明处。)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确实受了蒙蔽?(从纳谏令下之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继续追问:“数月之后无可进者”这几句说明了什么?(因为纳谏除蔽,国内政治修明。)4教师补充史实:齐威王在齐国历史上算得一位有作为的国君,但在他即位之初好为长夜之饮,以致诸侯并伐,国事不治。第九年,他从受蒙蔽中醒悟过来,指出即墨大夫“不事吾左右以求誉”,却把地方上的事情治理得很好,因而赏了他,“封之万家”;阿大夫“以厚币吾左右以求誉”,而把政事弄得很糟,于是烹了他及左右曾称赞过

18、他的人。接着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详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这是前370年的事。由此可见,威王有振兴齐国的决心。邹忌见齐威王,三月后即拜相,是前358年的事。他讽齐威王纳谏,不会早于这一年,比赏即墨大夫、诛阿大夫一事至少晚12年。可见这是他又一次受蒙蔽了。5练习背诵第23段。用分段练习背诵方式。估计第2段读两遍即可背诵下来。第3段难一点,可以用提问方式进行启发,帮助记忆。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批评者勇气的大小。)威王为此颁赏意味着什么?(有改正的勇气,有振兴齐国的决心。)文中依次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说明了什么?(政治日益修明。)6小结:

19、邹忌谏王,切中时弊。齐王纳谏,国家振兴。(五)讨论邹忌的讽谏方法。1教师指出:历史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直谏和讽谏(兵谏和尸谏属于特殊方式,不要提及)。请同学们说说这两种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中最后一段话。)然后指出: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直接陈述出来。(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让同学联系初中学过的出师表,指出“臣宜开张圣听以塞忠谏之路也”这段话就是直谏,其内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大体相同。)2邹忌的设喻,跟简单的比喻辞格相比较有怎样的特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指出这个故事就是它的“喻体”。)还有哪些特点?(包

20、含的道理比较复杂:“私”“畏”“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指这就是它的“喻点”。)它可以给人怎样启发?(要想不受蒙蔽,须“不自信”,须“窥镜”即反躬自省,而后“思之”即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3提示学生将“自读提示”的最后一句话划出来。4大家再想想:邹忌的进谏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这说明对国君进谏应当注意什么?(要善揣摩国君的心理。)5现在给大家说一个故事,前面已经说过威王第九年,淳于髡他进谏所用的方式与此很相似。淳于有髡说的是隐语:“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

21、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一听,立即答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就是“一鸣惊人”这个典故出处。(六)总结全课。现在请大家回答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本文跟廉蔺列传和赤壁之战在体裁上的区别。学生讨论。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第1段,划出:“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句话此即区别之所在。指出战国策这本书的命名也与此有关。最后归纳策士言论的特点:有明确的针对性;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小资料(一)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 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

22、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二)齐威王事迹。据史载,齐威王田齐在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一切都交给大臣办理,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说:“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威王听后,顿然醒悟,回答

23、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决心任用贤才,修明政治,使齐国成了最强的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齐威王于公元前357前321年在位,凡 36年。(三)邹忌事迹。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记叙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四)关于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五)译文。邹忌身长八尺多,形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的徐公(比),哪一个(更)美丽?”他的妻子说:“您美丽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比徐公美丽),因而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