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安全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第四章_第1页
《化工安全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第四章_第2页
《化工安全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第四章_第3页
《化工安全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第四章_第4页
《化工安全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第四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化工安全技术与环境保护化工安全技术与环境保护2 第四章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工业防毒技术 第一节第一节 工业毒物及其分类工业毒物及其分类 第二节第二节 工业毒物的危害工业毒物的危害 第三节第三节 急性中毒的现场救护急性中毒的现场救护 第四节第四节 综合防毒措施综合防毒措施 3第一节第一节 工业毒物及其分类工业毒物及其分类1 1、工业毒物与职业中毒、工业毒物与职业中毒u毒物:毒物:有些物质进入机体并积累到一定量后,就会与机体组织有些物质进入机体并积累到一定量后,就会与机体组织和体液发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和体液发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进

2、而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变,甚至危及生命常生理功能,进而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变,甚至危及生命。这些物质称为毒性物质。这些物质称为毒性物质。u工业毒物:工业毒物: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或生产的毒物。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或生产的毒物。u中毒:中毒:由毒物侵入机体而导致的病理状态称为中毒。由毒物侵入机体而导致的病理状态称为中毒。u职业中毒:职业中毒: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业毒物引起的中毒。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业毒物引起的中毒。u职业中毒的三要素:职业中毒的三要素:生产过程、工业毒物、中毒。生产过程、工业毒物、中毒。4第一节第一节 工业毒物及其分类工业毒物及其分类按按物物理理形形态态分分类类2 2、工业毒物

3、、工业毒物分类分类5第一节第一节 工业毒物及其分类工业毒物及其分类(2 2)按化学类属分类)按化学类属分类 无机毒物无机毒物主要包括金属与金属盐、酸、碱及其他无机化合物。主要包括金属与金属盐、酸、碱及其他无机化合物。 有机毒物有机毒物主要包括脂肪族碳氢化合物、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及其他有机物主要包括脂肪族碳氢化合物、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及其他有机物(3 3)按毒作用性质分:)按毒作用性质分:u刺激性毒物:刺激性气体和蒸气尽管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有所不同,刺激性毒物:刺激性气体和蒸气尽管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有所不同, 但它们直接作用到组织上时都能引起组织发炎。但它们直接作用到组织上时都能引起组织发炎。u窒息性毒

4、物:可分为物理性窒息及化学窒息性毒物两种前者窒息性毒物:可分为物理性窒息及化学窒息性毒物两种前者 如氮氢、氦等,后者如一氧化碳、氰化氢等。如氮氢、氦等,后者如一氧化碳、氰化氢等。u麻醉性毒物:芳香族化合物、醇类、脂肪族硫化物、苯胺、硝基苯麻醉性毒物:芳香族化合物、醇类、脂肪族硫化物、苯胺、硝基苯 及其他化合物均属此类毒物。该类毒物主要对神经系及其他化合物均属此类毒物。该类毒物主要对神经系 统有麻醉作用。统有麻醉作用。u全身性毒物:其中以金属为多,如铅、汞等全身性毒物:其中以金属为多,如铅、汞等6第一节第一节 工业毒物及其分类工业毒物及其分类二、工业毒物的毒性二、工业毒物的毒性1 1、毒性及其评

5、价指标、毒性及其评价指标 毒性是用来表示毒性物质的剂量与毒害作用之间关系的一个概念。毒性是用来表示毒性物质的剂量与毒害作用之间关系的一个概念。 * *常用于评价毒性物质急性、慢性毒性的指标有以下几种:常用于评价毒性物质急性、慢性毒性的指标有以下几种:(1 1)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LD100100或或LCLC100100) ),是指引起全组染毒动物全部,是指引起全组染毒动物全部(100(100) )死亡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死亡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2 2)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LD5050或或LCLC5050) ),是指引起全组染毒

6、动物半数,是指引起全组染毒动物半数(50(50) )死亡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死亡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3 3)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MLD或或MLC)MLC),是指全组染毒动物中只引起个别,是指全组染毒动物中只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动物死亡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4 4)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LD0 0或或LCLC0 0) ),是指全组染毒动物全部存活的,是指全组染毒动物全部存活的毒性物质的最大剂量或浓度。毒性物质的最大剂量或浓度。7第一节第一节 工业毒物及其分类工业毒物及其分类u 另一种反映物质

7、毒性的指标:另一种反映物质毒性的指标:u (1 1)急性阈剂量或浓度,是指一次染毒后,引起试验动物某种)急性阈剂量或浓度,是指一次染毒后,引起试验动物某种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u (2 2)慢性阈剂量或浓度,是指长期多次染毒后,引起试验动物)慢性阈剂量或浓度,是指长期多次染毒后,引起试验动物某种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某种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u (3 3)慢性无作用剂量或浓度,是指在慢性染毒后,试验动物未)慢性无作用剂量或浓度,是指在慢性染毒后,试验动物未出现任何有害作用的毒。出现任何有害作用的毒。2 2、毒物的急性

8、毒性分级(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毒物的急性毒性分级(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 (P58P58表表4-14-1)8第一节第一节 工业毒物及其分类工业毒物及其分类3 3、影响毒性的因素、影响毒性的因素 (1 1)物质的化学结构对毒性的影响)物质的化学结构对毒性的影响 ( (如在碳氢化合物中如在碳氢化合物中)在脂肪族烃类化合物中,其麻醉作用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加;在脂肪族烃类化合物中,其麻醉作用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加;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其毒性增加,如乙烷的毒性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其毒性增加,如乙烷的毒性 乙烯的毒性乙烯的毒性 乙炔的毒性;乙炔的毒性;

9、一般分子结构对称的化合物,其毒性大于不对称的化合物;一般分子结构对称的化合物,其毒性大于不对称的化合物;在碳氢化合物中,一般情况下,直链比支链的毒性大;在碳氢化合物中,一般情况下,直链比支链的毒性大;毒物分子中某些元素或原子团对其毒性大小有影响。毒物分子中某些元素或原子团对其毒性大小有影响。例:烷烃类的氢若为卤族元素取代时其毒性增强,对肝的毒作用增加;例:烷烃类的氢若为卤族元素取代时其毒性增强,对肝的毒作用增加;且取代愈多,毒性愈大,且取代愈多,毒性愈大, 9第一节第一节 工业毒物及其分类工业毒物及其分类(2 2)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对毒性的影响)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对毒性的影响溶解度溶解度-毒物

10、在水中的溶解度直接影响毒性的大小,水中溶解度越毒物在水中的溶解度直接影响毒性的大小,水中溶解度越大,毒性愈大。大,毒性愈大。挥发性挥发性-毒物的挥发性越大,其在空气中的浓度越大,进入人体的毒物的挥发性越大,其在空气中的浓度越大,进入人体的量越大,对人体的危害越大。量越大,对人体的危害越大。分散度分散度-粉尘、烟、雾等状态物质,其毒性与分散度有关。颗粒越粉尘、烟、雾等状态物质,其毒性与分散度有关。颗粒越 小分散度越大,比表面积越大,生物活性也越强,因而毒作用越大。小分散度越大,比表面积越大,生物活性也越强,因而毒作用越大。(3 3)毒物的联合作用)毒物的联合作用 生产环境中,作业人员可能同时接触

11、多种毒物,多种毒物对人体生产环境中,作业人员可能同时接触多种毒物,多种毒物对人体的联合作用而产生的综合毒性可能等于、大于或小于这几种毒物毒性的联合作用而产生的综合毒性可能等于、大于或小于这几种毒物毒性的总和。的总和。 相加作用;相乘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 ; 拮抗作用。拮抗作用。 10第一节第一节 工业毒物及其分类工业毒物及其分类(4 4)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与毒性的关系)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与毒性的关系 生产环境中毒物的存在状态、浓度,人与毒物的接触机会生产环境中毒物的存在状态、浓度,人与毒物的接触机会是与生产工艺直接相关的。环境中的物理因素与毒物也有联合是与生产工艺直接相关的。环境中的物理因素

12、与毒物也有联合作用。作用。 劳动强度对毒物吸收、分布、排泄都有明显影响。劳动劳动强度对毒物吸收、分布、排泄都有明显影响。劳动强度大,呼吸量大,空气中有毒物吸入的量也随之增多。同时强度大,呼吸量大,空气中有毒物吸入的量也随之增多。同时汗量增多,代谢和吸收毒物速度加快,耗氧量增加,使人对一汗量增多,代谢和吸收毒物速度加快,耗氧量增加,使人对一些导致缺氧的毒物更敏感。些导致缺氧的毒物更敏感。11第一节第一节 工业毒物及其分类工业毒物及其分类(5 5)个体因素与毒性的关系)个体因素与毒性的关系 同一条件下接触相同剂量的同一毒物,有的人不中毒有的人则中毒,同一条件下接触相同剂量的同一毒物,有的人不中毒有

13、的人则中毒,中毒的症状也有轻重不一,这种个体的差异是人体对毒物耐受性不同所致中毒的症状也有轻重不一,这种个体的差异是人体对毒物耐受性不同所致引起个体差异的因素有:引起个体差异的因素有:性别:一般女性比男性敏感,尤其是孕期、哺乳期、经期妇女。性别:一般女性比男性敏感,尤其是孕期、哺乳期、经期妇女。年龄:胎儿、婴儿、儿童、未成年人、老年人对毒性耐受力差,中毒年龄:胎儿、婴儿、儿童、未成年人、老年人对毒性耐受力差,中毒 程度往往较严重。未成年人的器官尚处发育阶段,抵抗力弱,程度往往较严重。未成年人的器官尚处发育阶段,抵抗力弱, 也易中毒。也易中毒。身体状态:健康状态欠佳、营养状态不良和高敏感体质也容

14、易发生中毒身体状态:健康状态欠佳、营养状态不良和高敏感体质也容易发生中毒 将耐受性差的个体区别出来,使之脱离或减少接触并加强医学监护,将耐受性差的个体区别出来,使之脱离或减少接触并加强医学监护,有利于预防职业危害。有利于预防职业危害。12第一节第一节 工业毒物及其分类工业毒物及其分类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及其应用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及其应用1 1、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因素职业接触限值1 1)时间加权平均允许浓度)时间加权平均允许浓度-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每日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每日8h8h工作日的工作日的内平均允许接触的浓度值

15、。内平均允许接触的浓度值。 2 2)最高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应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应超过的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超过的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3 3)短时间接触允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允许浓度-指一个工作日内,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的指一个工作日内,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的15min 15min 时间加权平均的允许接触水平。时间加权平均的允许接触水平。2 2、应用、应用职业接触限值时的注意事项职业接触限值时的注意事项 (现场检测需要仪器,一般企业不会配备,由有资质的职防院或卫生现场检测需要仪器,一般企业不会配备,由有资质的职防院或卫生机构承接机

16、构承接)13第二节第二节 工业毒物的危害工业毒物的危害 一、工业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一、工业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毒性物质一般是经过毒性物质一般是经过呼吸呼吸道道、消化道及、消化道及皮肤接触皮肤接触进进入人体的。入人体的。14呼吸道呼吸道有毒物质如何通过呼吸道被吸收?有毒物质如何通过呼吸道被吸收?进入呼吸道的毒物,通过肺泡直接进入大进入呼吸道的毒物,通过肺泡直接进入大循环,其毒作用发生快。循环,其毒作用发生快。气态毒物进入呼吸道的深度与其水溶性有气态毒物进入呼吸道的深度与其水溶性有关。水溶性较大的毒物易为上呼吸道吸收,关。水溶性较大的毒物易为上呼吸道吸收,除非浓度较高,一般不易到达肺泡除非浓度较高

17、,一般不易到达肺泡(如氨如氨)。水溶性较差的毒物在上呼吸道难以吸收,而水溶性较差的毒物在上呼吸道难以吸收,而在深部呼吸道、肺泡则能吸收一部分在深部呼吸道、肺泡则能吸收一部分(如氮如氮氧化物氧化物)。第二节第二节 工业毒物的危害工业毒物的危害15皮肤和黏膜皮肤和黏膜主要是通过表皮到达真皮而进入血循环。另主要是通过表皮到达真皮而进入血循环。另外,毒物经皮肤吸收后也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外,毒物经皮肤吸收后也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大循环。大循环。通过汗腺和毛囊吸收,但其总截面积仅占表通过汗腺和毛囊吸收,但其总截面积仅占表皮面积的皮面积的0.1l.0左右,实际意义不大。左右,实际意义不大。皮肤最易吸收毒物的部

18、位为腋窝、腹股沟、皮肤最易吸收毒物的部位为腋窝、腹股沟、四肢的内侧、颈部和薄嫩而潮湿的皮肤。四肢的内侧、颈部和薄嫩而潮湿的皮肤。 第二节第二节 工业毒物的危害工业毒物的危害* *能经过皮肤进入人体的毒物有三类:能经过皮肤进入人体的毒物有三类:(1 1)能溶于脂肪或类脂质的物质。)能溶于脂肪或类脂质的物质。(2 2)能与皮肤的脂酸根结合的物质。)能与皮肤的脂酸根结合的物质。(3 3)具有腐蚀性的物质。)具有腐蚀性的物质。16消化道消化道个人卫生习惯不好和发生意外时可经消化道进个人卫生习惯不好和发生意外时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主要是固体、粉末状毒物。入体内,主要是固体、粉末状毒物。毒物经口腔和食道黏

19、膜吸收很少,但有些毒物毒物经口腔和食道黏膜吸收很少,但有些毒物如有机磷、氰化物等可迅速由该处吸收而进入如有机磷、氰化物等可迅速由该处吸收而进入血循环。血循环。不可忽略的是,进入呼吸道的难溶性气溶胶被不可忽略的是,进入呼吸道的难溶性气溶胶被清除后,可经由咽部而进入消化道。清除后,可经由咽部而进入消化道。进入消化道的毒物主要在小肠吸收,经门脉、进入消化道的毒物主要在小肠吸收,经门脉、肝脏再入大循环。肝脏再入大循环。 生产性毒物经消化道进入体内而致职业中毒的事例甚少。生产性毒物经消化道进入体内而致职业中毒的事例甚少。第二节第二节 工业毒物的危害工业毒物的危害17第二节第二节 工业毒物的危害工业毒物的

20、危害二、职业中毒的类型二、职业中毒的类型 1 1、急性中毒、急性中毒 2 2、慢性中毒、慢性中毒 3 3、亚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 三、职业中毒对人体系统及器官的损害三、职业中毒对人体系统及器官的损害 职业中毒对人体的损害主要包括神经系统、血液和造职业中毒对人体的损害主要包括神经系统、血液和造血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肾脏及皮肤等。(血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肾脏及皮肤等。(P63P63) 18第二节第二节 工业毒物的危害工业毒物的危害四、常见工业毒物及其危害四、常见工业毒物及其危害1 1、金属与类金属毒物、金属与类金属毒物 ( 铅、汞、锰、铍、)铅、汞、锰、铍、) 2 2、有机溶剂、有机溶

21、剂 (苯、甲苯、汽油、二硫化碳、四氯化碳)(苯、甲苯、汽油、二硫化碳、四氯化碳) 3 3、苯的硝基、氨基化合物、苯的硝基、氨基化合物 (苯胺、三硝基甲苯)(苯胺、三硝基甲苯) 4 4、窒息性气体、窒息性气体 (一氧化碳、氰化氢、硫化氢)(一氧化碳、氰化氢、硫化氢) 5 5、刺激性气体、刺激性气体 (氯、氨、氮氧化物)(氯、氨、氮氧化物) 6 6、高分子聚合物、高分子聚合物 (氯乙烯、丙烯腈、氯丁二烯)(氯乙烯、丙烯腈、氯丁二烯) 7 7、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 (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危害具体:见课本危害具体:见课本P63-73P63-73案例:案例

22、:职业病及职业病危害典型案例职业病及职业病危害典型案例案例:案例:19841984年印度博帕尔毒气泄露事故年印度博帕尔毒气泄露事故19第三节第三节 急性中毒的现场救护(简单介绍)急性中毒的现场救护(简单介绍)一、现场急救设施一、现场急救设施 有剧毒物质的工厂、车间、作业场所、应设置救护室或救护站。有剧毒物质的工厂、车间、作业场所、应设置救护室或救护站。1 1、急救设备和器械、急救设备和器械2 2、抢救药剂和药品、抢救药剂和药品 二、急性中毒的现场急救应遵循的原则二、急性中毒的现场急救应遵循的原则 1 1、急救者的个人防护、急救者的个人防护 2 2、切断毒物来源、切断毒物来源 3 3、采取有效措

23、施防止毒物继续侵入人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毒物继续侵入人体4 4、促进生命器官功能恢复、促进生命器官功能恢复(第六章内容,可提前讲、第六章内容,可提前讲、现场心肺复苏术现场心肺复苏术)5 5、及时解毒和促进毒物排出、及时解毒和促进毒物排出 20综综合合防防毒毒技技 术术防毒技术设施防毒技术设施防毒管理教育防毒管理教育个体防护措个体防护措施施预防措预防措施施净 化 回净 化 回收措施收措施有毒作业有毒作业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有毒作业有毒作业管理管理劳动者健劳动者健康管理康管理l呼吸道呼吸道l皮肤皮肤l消化道消化道第四节第四节 综合防毒措施(简单介绍)综合防毒措施(简单介绍)21防防毒毒技技术术措措施施

24、改革工艺改革工艺从设备改造、作业方法和选取工作程序三从设备改造、作业方法和选取工作程序三个方面,来考虑去毒和降毒工艺改进路线,并将防毒技个方面,来考虑去毒和降毒工艺改进路线,并将防毒技术费用纳入工艺改造预算。不要仅把追求经济目标作为术费用纳入工艺改造预算。不要仅把追求经济目标作为工艺改进的重点。工艺改进的重点。生产设备的密封性能是防毒的重要手段,工艺操作中要生产设备的密封性能是防毒的重要手段,工艺操作中要尽可能使得密封的设备中保持负压,以增强设备自身的尽可能使得密封的设备中保持负压,以增强设备自身的密封性密封性隔离操作隔离操作将操作人员与生产设备隔离,隔离室内保将操作人员与生产设备隔离,隔离室

25、内保持负压;若不行可以考虑将操作人员与生产设备同处一持负压;若不行可以考虑将操作人员与生产设备同处一室,但要大量通风,使室内保持正压。视操作人员多寡室,但要大量通风,使室内保持正压。视操作人员多寡采用隔离时间操作。采用隔离时间操作。以无毒或低毒物质替代有毒或高毒物质以无毒或低毒物质替代有毒或高毒物质第四节第四节 综合防毒措施(简单介绍)综合防毒措施(简单介绍)22净净化化回回收收措措施施通风排毒通风排毒局部排风局部排风适宜于高毒区,有专用的设备和风适宜于高毒区,有专用的设备和风道,集中收集净化处理。道,集中收集净化处理。全面通风全面通风主要针对低毒区,主要目的是通过主要针对低毒区,主要目的是通

26、过大量通风来稀释生产场所中的有毒有害气体,使大量通风来稀释生产场所中的有毒有害气体,使之降到极限浓度以下。之降到极限浓度以下。净化回净化回收收注意事项注意事项风的流向应是先低毒后高毒;风量风的流向应是先低毒后高毒;风量以每小时通风量以每小时通风量/通风空间容积来进行配给,有多通风空间容积来进行配给,有多种有毒气体存在时,应以各种毒物稀释至容许极种有毒气体存在时,应以各种毒物稀释至容许极限值以下的风量的总和为准。限值以下的风量的总和为准。l淡化至国家容许排放浓度以下排放;淡化至国家容许排放浓度以下排放;l吸收后综合利用,变废为宝,降低成本。吸收后综合利用,变废为宝,降低成本。第四节第四节 综合防

27、毒措施(简单介绍)综合防毒措施(简单介绍)23第四节第四节 综合防毒措施(简单介绍)综合防毒措施(简单介绍)二、防毒管理教育措施二、防毒管理教育措施1 1、防毒管理措施、防毒管理措施(1 1)有毒作业环境管理)有毒作业环境管理 组织管理措施组织管理措施 定期进行作业环境监测定期进行作业环境监测 严格执行严格执行“三同时三同时”原则原则 及时识别作业场所出现的新有毒物质及时识别作业场所出现的新有毒物质(2 2)有毒作业管理(正确操作方法,减少接触或不接触)有毒作业管理(正确操作方法,减少接触或不接触)24第四节第四节 综合防毒措施(简单介绍)综合防毒措施(简单介绍)(3 3)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对劳动者个人进行卫生指导。对劳动者个人进行卫生指导。由卫生部门定期对从事有毒作业的劳动者做健康检查。由卫生部门定期对从事有毒作业的劳动者做健康检查。对新员工入厂进行体格检查。对新员工入厂进行体格检查。对于有可能发生急性中毒的企业,其企业医务人员应掌握中对于有可能发生急性中毒的企业,其企业医务人员应掌握中 毒急救知识,并准备好相应的医药器材。毒急救知识,并准备好相应的医药器材。对从事有毒作业的人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按期发放保健对从事有毒作业的人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按期发放保健 费及保健食品费及保健食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