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课例_第1页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例_第2页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例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说话等方法,理解“扶老携幼、登高远眺、天各一方、思绪万千”等词语。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理解课文大意 ,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3、通过朗读 ,理解并积累课外古诗两首。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 :我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很会背古诗 ,下面我们来比赛一下 ,看谁能根据图片中的内容背出相应的古诗,背得又对又好。 (我们背古诗的时候要背出诗歌的味道来,谁再来试一试 ?)(你背得真有韵味 ,我们学着他的样子 ,也来背一背。 )(指名背和齐背相结合。 )1、山行2、回乡偶书3、赠汪伦4、夜书所见5、静夜思一、导入1、刚才我们

2、看图背古诗 ,同学们背得真好 ,徐老师这里还有一幅图 ,你知道是哪首诗吗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背 )同学们背得真有韵味 ,我知道两个月前我们刚刚学了这首诗,下面徐老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里,我们来默这首诗 ,看谁默得又快又好。(生默写在方格本中 )2、(出示整首诗 )请同学们校对一下 ,错误的同学请订正好。 让我们再有感情地吟诵一遍。3、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的题目。齐读课题。 (倍思亲这三个字读得真有味道 ,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也来读一读。 )二、初读1、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先请同学们

3、打开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 ,读之前 ,有两个要求 :( 请一个学生读要求。 )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圈出难读的词语 ,多读几遍。2、想一想 ,说一说 :,王维 ,于是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检查词语预设出示 :扶老携幼 登高远眺 思绪万千 手挽着手 头插茱萸 兴高采烈指名读, 下面我们一起读。师点生读。3、检查填空。 (交流时及时反馈 ,如果学生说得不好 ,要马上给予纠正。 )预设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王维看到人们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于是提笔写下了九月 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节又到了 ,王维看到家家户户欢度佳节的情景,更佳思念

4、家乡的亲人 ,于是提笔写下了 九月九日忆山 东兄弟。重阳节又到了 ,王维想起以前在家乡时 ,每逢重阳节 ,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于 是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再读1、王维为什么会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呢?请大家默读课文 ,边读边划出相关的句子。2、反馈板块一 :出示 :15 岁那年 ,他就离开家乡 ,来到京城长安 ,不觉已经两年了。1、你为什么划出这个句子 ? 15岁:我们几岁 ?是啊,也就只比我们大了 4、 5年,跟我们一样 ,也是一个孩子呢 !年纪小出示 :那么小的年纪 ,本该呆在父母身边好好地享受父母的关爱,而王维却独自一人远走他乡 ,这中间

5、 ,他一定饱受离别之苦。 京城长安 :出示地图王维的家乡在这里 ,京城长安在这里 ,两地直线距离有 1300 里,中间还隔着高高的太行山 ,古时候出行靠的 是步行和马车 ,如果乘马车 , 一刻不停地走 ,也要走 5 天 5 夜多。王维和他的亲人一个在太行山的这面,一个在太行山的那面 ,课文中用了一个词天各一方。出示 :天各一方 齐读。是啊 ,王维离家非常的远。 两年 :两年,700 多个日日夜夜 ,离家已经很久了。出示 :离家久2、我们读书的时候 ,可以把关键的词语圈出来 ,将自己的感受在旁边注一注 ,学着老师这样试一试。 王维那么小就离开家乡 ,而且时间那么久了。所以他时时都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6、。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 2 个学生读。3、读着读着 ,我想到了白居易的一句诗 ,它非常形象地刻画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苦无依。出示 :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 还应说着远行人。师诵读,指名三人读。读完 ,问:懂吗 ?(不懂没关系 ,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字的意思猜一猜。 ) (生自由说 )你猜得真对 ,就是这个意思。4、只有影子和自己相伴 ,多么地孤独啊 !齐读。 (如果读得不好 ,可再读一遍。 )5、出示并覆盖 :独在异乡为异客。 (红色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 ,有多少个夜晚 ,他都是抱膝灯前影伴 身。板块二 :1 、你还找到了什么句子

7、?出示 :一大早 ,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2、这里有个词语“扶老携幼” ,“携”就是“带”的意思 ,那么“扶老携幼”呢 ?3、大街上人们扶老携幼去登高游玩,真是热闹啊 ,谁来读一读 ?4、记得清朝诗人叶燮有一句诗将节日的欢乐景象描写得十分生动。让我们一起来看。出示 迎春 叶燮gu律转鸿钧佳气同 ,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 ,春在千门万户中。注释:肩摩 :肩膀相互摩擦。形容人很多 ,很拥挤。毂击 :指并行的车子相触击 ,形容车马川流不息。 师读。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句诗。这句话能读懂吗 ?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 ,借助注释先说说每个字的意思 ,再连起来说说整句

8、诗的意思。5、大街上行人摩肩接踵 ,车来车往 ,多么的热闹阿 !齐读诗句。板块三 :1、肩摩毂击的热闹、扶老携幼的亲热让王维更感受到了自己抱膝灯前影伴身的孤独,此时 ,王维想了很多。出示 :王维想 ,以前在家乡时 ,每逢重阳节 ,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 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师引读句子。2、这里有个词语“登高远眺” ,“眺”是“向远处看”的意思 ,(出示 :向远处看 ) 那么 ,“登高远眺”是什么意思 ?3、你能读出当时王维高兴的心情吗?生读句子。4、他还会想什么呢 ?出示 :王维想 ,以前在家乡时 ,每逢重阳节 ,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去城外登

9、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 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王维想 ,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 ,父亲总要。生练习说话。预设:王维想 ,以前在家乡时 ,每逢重阳节 ,父亲总要带着我们去城外登高远眺 ,那一幕幕至今还难以忘怀。王维想 ,以前在家乡时 ,每逢重阳节 ,父亲总要和我们赛一赛 ,看谁登得高 ,那一幕幕至今还难以忘怀。王维想 ,以前在家乡时 ,每逢重阳节 ,父亲总要事先为我们采好茱萸 ,让我们一大早就能头插茱萸 ,去登高远 眺。5、他还想了什么呢 ? 出示 : 王维想 ,以前在家乡时 ,每逢重阳节 ,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 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王维想 ,以前在家乡

10、时 ,每逢重阳节 ,父亲总要。王维想 ,以前在家乡时 ,每逢重阳节 ,母亲总要。6、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出示 :预设:王维想 ,以前在家乡时 ,每逢重阳节 ,母亲总要为我们亲手做香甜的重阳糕,那滋味 ,至今还难以忘怀。王维想 ,以前在家乡时 ,每逢重阳节 ,母亲总要为我们亲手酿造甘甜的菊花酒,那滋味 ,至今还留在心间。王维想 ,以前在家乡时 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每逢重阳节 ,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王维想 ,以前在家乡时王维想 ,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 ,父亲总要。,每逢重阳节 ,母亲总要。王维想了很多很多 ,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就是思绪万千。出示 :思

11、绪万千一起读词语。7、是啊 ,王维思绪万千 ,他还想 ,师引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 ,不能相会 , 此时此刻 ,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 ,西望长安 ,思念着我 呢。四、读诗1、于是 ,他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一起吟诵。2、“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说诗人仅仅在重阳节的时候才更加思念亲人吗?(对 ,不是的。 )你怎么知道的 ?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是啊 ,每逢佳节 ,中秋节 ,端午节 , 除夕之夜 ,元宵佳节等 ,王维都会加倍地思念亲人。出示 :除夕之夜 ,王维看到 ,于是情不自禁地吟诵 :。大年初一 ,王维看到 ,于是情不自禁地吟诵 :。中秋之夜 ,王维看到 ,于是情不自禁地吟诵 :。自己说四人小组说 (师巡视指导 ) 后面两句你为什么不背了 ?你真聪明 ,后面两句是写重阳节的 ,用在这里不合适。3、小结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十分深切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所以 ,它就成了千古传唱的名句 ,一直流传至今。4、记得有一年的元宵节 ,我在外地培训 ,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 ,看着家家户户吃着团圆饭 ,我也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