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建筑外部形态重构_第1页
旧建筑外部形态重构_第2页
旧建筑外部形态重构_第3页
旧建筑外部形态重构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立面改造 ”是时下国内建筑界比较常见的改造方式, 但大多数人把立面改造误解为仅仅是通过对建筑立面的 “涂脂抹粉 ”而达到建筑的再生, 在我国的城市美化运动中这种方式被大量应用。 不可否定, 这种做法生效快, 但它只适用于一个特定的时期。全面地讲,旧建筑外部形态重构主若是在维持建筑物现有大体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和功能,在形态上对旧建筑进行修理、补建、更新、扩建,以完善建筑物美的视觉感知,延长建筑物的利用寿命。一目的和意义1 对城市环境的意义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城市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无法复得的东西,很多历史建筑被成片、成街、成坊的拆除。这种破坏已经威胁到城市形态的

2、相容性和延续性。众所周知,建筑是城市发展不同时期的象征,是时间的载体, 在市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而保护更新旧建筑正是为了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 为了保留提供人们追忆往昔的城市片断, 因此建筑师在改造中应力图使人们从新旧形态的对比中感受到历史的纵深感与时间的张力。2 建筑本体的意义旧建筑外部形态重构的另一思想基础是来自于建筑本身。 从建成之日起, 建筑就慢慢开始老化, 但其老化并不是必然地由建筑物的年龄直接决定 , 而是取决于社会发展带来的功能变化, 这种变化相应地会引起其形态上的变化; 另一方面,建筑的结构寿命也通常要比其功能长。 这使人们意识到有必要检讨现代城市建设中无节制的 “拆

3、了重建 ”的开发模式,而愈来愈多地开始重视对旧建筑形态的改造,以知足新的社会要求。另一缘故是 5 0 60 年代的 “现代 ”式建筑多呈方正形式,风格上过于呆板、 单调。随着信息时期的到来, 这种形象已不能符合社会、时期及人们审美情感的转变。 因此在再开发利用中,需要对其外部形态进行更新。二概念的引入外观的形态重构泛指建筑外围护结构中源于不同系统的形式在新系统中的转变与重组。也确实是在旧建筑改造中将建筑外观从头处置以适应新的功能, 以其专门性和新颖性感动观众,让建筑艺术再也不凝固。所谓形态,多用于指事物的结构和状态。 形态可以包含形状和情态, 是建筑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形式等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

4、。 所谓重构,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重新组织构成, 李敏泉在 “重构 今世建筑文化的标志 ”一文中对 “重构 ” 下了如下的概念:(重构意指) “破坏(打散、分散)原有系统之间或某一系统内部的原始形态之间的旧的组成关系,依照社会客观现实需要和创作者主观意念,在本系统内或系统之间进行从头组构,形成一种新的秩序,这种 破坏 、重组 和 新秩序 必需以适应时期新需求为全然立足点。 ”1三手法的导出建筑师在旧建筑改造时必需先对原有的场地予以充分的了解, 分析其外部形态的保留价值, 通过对旧建筑本质要素及深层结构关系的研究, 充分挖掘原有建筑的潜在价值, 依照具体情形确信如何重构旧建筑形态。 事实上,这要

5、求建筑师有更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所谓 “改园更比改诗难 ”(陈从周)。以下是建筑外部形态重构中的几种常见手法:1 质地重构质地是表现建筑个性与丰富性的重要方面。 在对旧建筑进行改造时, 引入新材质也是一种形态重构的方法。 正因为质地的多样性使得建筑师拥有更多解决方案的可能性。一些新的饰面材料被大量运用于老建筑改造和翻新中, 通过这些材质本身的色彩组合和各种材质间精细的构成对比, 获得良好的艺术表现力, 使旧建筑变得更加生动, 更具现代感。法拉利公司总部的立面改造就是将织物与现代化的玻璃材料相结合, 满足了建筑本身的通透性, 实现了室内外环境之间的一种“对话 ”。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卷起织物系统于

6、结构内, 如此既可不能遮挡室内人们的视觉需求, 也可不能破坏建筑的整体风格; 当织物展开时, 建筑物外观即呈现出一个 “柔性 ”的立面, 通过这种处置手法, 旧建筑的形态始终处于动态的转变中(图1 )。但在对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进行形态重构时,必须注意采用的新材料数量尽量要少,尽量选用轻质、通透的材质,尽可能显示出旧有的建筑部分,从而唤起人们对时间连续统一的体验。2002 年,安藤与日建设计合作完成了上野公园附近的一个国际儿童图书馆扩建方案。这个图书馆始建于明治 3 9 年。新建部分以钢、玻璃及混凝土等新材料并应用新手法来处理,而不去模仿古建筑的砖石结构。改造后的图书馆,新旧对比强烈,体现了建筑的

7、历史连续性。 设计者用新颖的材料、严谨的手法,将老建筑的许多经典部分以博物馆陈列方式保护起来,创造了一个典雅的氛围(图 2 )。2 色彩重构色彩是建筑形态的另一重要表现特征, 它作为感知要素很容易被人感觉。 有分析认为,人在空间中首先感觉到的是色彩, 其次才意识到形。 位于德国南部的劳芬堡是一座建于 2 0 世纪 5 0年代的公寓。改造前建筑整体为浅黄色调, 立面造型简单,视觉效果单调苍白。 2000 年这栋建筑被整修翻新。在不改变原有造型元素的情况下, 为打破建筑单元的简单重复带来的视觉疲劳感, 设计师仅应用色彩设计,将每一单元通过橙、紫、绿加以对比,使建筑获得新的视觉效果。为了在强烈的冷暖

8、对比中求得统一, 三种颜色采用了同一明度, 从远处看,这栋建筑仍是一个整体(图 3 )。3 尺度重构“在建筑学中,尺度感这一特性能使建筑物呈现出适当的预期的某种尺寸,这是一个独特的似乎是建筑本能上所要求的特性。”在旧建筑改造中尺度重构是较为常见的手法。 当将建筑的功能转化为一种全新性质的功能时,由于其新功能的要求,必需从头组合外部形态的开口方式,改变其尺度感,使形式能反映功能。但尺度的转变会使改造后的建筑给人陌生感和错觉。因此关于有必然文化价值的旧建筑形态改造必需慎重。图4 为 B E W A G 事务所的一项工程改造实例,是将一座历史上的办公建筑改建成一个 100 kV 变电站。由于功能改变

9、,新建筑不需要保留原立面上的窗户,如此一来,立面配置了一种全新的开口组合 1 0 多个不同形式的开口构图,使立面的尺度发生了转变,具有了新的雕塑般的尺度。4 立面层次重构由于经济和技术上的原因, 在建筑改造设计中对原有旧建筑的结构主体很难做出大的变动,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 可以借助界面的重组构成, 使建筑具有丰富的层次感。(1 )化体为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打破建筑围护结构的二维构成,利用面的凹凸, 形成体量交叉的效果, 在立面上重构层次。 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但的确可以使建筑物的外貌焕然一新。墨弗西斯( Morphosis)为洛杉矶赛立克卫生保健大楼所做的改建设计, 体现了建筑

10、师处理形体和阴影的独到能力,通过对转角区域的改造, 丰富了呆板的建筑形象, 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图5 )。(2 )“双层表皮 ”结构。建筑物的墙面,就其功能而言,要紧起保护空间的作用,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是单层的, 但在改造设计中能够尝试用 “双层表皮 ”结构,即双层墙体结构。 一层是旧建筑真正的围护结构, 另一层是改造后的附加层。 这种 “双层表皮 ”的存在, 使空气的流通和视觉流通充满了转变。 因为有了外部的这层表皮,使立面造型的轮廓与比例产生了奇异的成效。 若是在旧建筑外层表皮上种植藤蔓植物, 还可减小西晒的程度, 将生态理念引入旧建筑中。 在深圳坪山镇的改造中,设计师将原先养鸡场的农舍

11、改造为地址的国土办公楼(图6 )。这座旧建筑有两层高, 由于大部份的墙为繁重墙, 大体不能动, 这给改造带来了必然的难度。于是设计者斗胆创新, 在原有建筑的外围又加建了一层 “表皮 ”构架,它将建筑立面统一在这一附加层内, 建筑形态产生了奇异的成效。 介于两层表皮间的灰空间,提供了一种休憩和安放空调设备的场所。 另一个实例是瑞士卢那么恩某马厩的改造(图 7 )。改造前的建筑只剩下残缺不堪的砖石结构框架和木质的屋架。建筑师丹尼尔 ?马克力图将一个新的木质实体塞到一个老建筑的外壳里,使之成为整体。 马厩充当形体的基础, 而内部的容器是新的元素, 建筑师通过将粗糙的旧马厩和精致的新容器相结合, 成功

12、地建造了一个非凡的建筑。 改造后的建筑立面完整而有秩序,各时期的建筑语汇一起组成一幅有感染力的画面。5a 5b6a 6b8a 8b5 洛杉矶赛立克卫生保健大楼改建a 改造前b 改建设计丰富了建筑形象6 深圳坪山镇某改建实例a 改建前为养鸡场一农舍7b 改建后为地方的国土办公楼(2002)7 瑞士某马厩改建成公寓8 某公寓改建a 改建前b 改建中应用预制阳台丰富立面5 穿插入新的功能要素这种手法比较常见的是在旧建筑的外立面上加建阳台和卫生间。 在比较老的公寓中 , 特别是小型公寓 , 一般没有阳台和独立的洗浴单元。然而,阳台的加建会对外观的美化起很大的作用,它同时也可以极大地改善建筑室内的通风和

13、效果。一栋建于 1930 年的公寓改造设计时,在整个建筑的框架外安装了预制阳台和洗浴单元,利用这种手法将原先平淡无奇的立面变得层次丰富, 同时改善了居住单元的功能标准,大大加强了公寓的可居住性(图 8 )。另一常见的手法是在旧建筑中加建电梯, 一方面因电梯的缺乏, 给老年人、有行动障碍的人和有小孩的家庭生活造成困难;另一方面加装电梯对立面垂直的装饰起着很大的构图作用。具体处理上, 电梯可以安装在一个大的楼梯井或预留的井道内, 或者在建筑本体之外加建一个全新的电梯井。 在楼梯井里建造电梯的好处是建筑的立面可以保持不变;而在建筑外部加建电梯一方面对于建筑的承重结构没有特别要求, 而且可以对整体外观

14、在构图上起到垂直统领的作用,丰富整个建筑群的构成效果(图9 )。6 屋面形式重构屋面是外部形态的构成元素之一, 其形式影响着整体效果。 随着现代建筑设计语言和空间的有效利用两个建筑理念的传播, 平屋面获得广泛的普及, 但从城市景观的观点来看, 这种情况造就了乏味的千篇一律。 在欧洲,对旧建筑改造时,通常将屋顶改造为新的塑性屋面形式, 如斜屋面、四坡屋顶、单坡屋顶等。一来,改造后的建筑丰富了环境景观, 为城市提供了一种更为宜人的尺度; 二来,当白雪覆盖时,屋面也给城市带来更多的光线折射。然而在这种改造中须注意的是:将平屋面改建为塑性屋面, 应根据城市景观和建筑因素的需要而变化, 不可千篇一律。另

15、一种改造手法是在平屋顶上加建一些构架,以丰富街景和立面天际线。在功能使用上,可以为人们界定区域,提供休息、纳凉的场所。7 综合效应以上所述,采用的是分析的方法。 为使表达清晰, 所选的实例都是在某一方面最具典型性的。 其实从整体上看, 这些美学和技术手法的运用都是综合发挥作用的。在改造创作实践中,是不可能预先设定采取哪种手法来塑造外观形象的,应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灵活应变。四重构的原那么(1 )立面更新对城市景观的阻碍。从技术上说,在更新中应针对建筑的不同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 但必需注意的是在历史环境里改造需要认真地考虑,完整和精细地计划,应用优质的材料,正确的工作方式和良好的

16、尺度感觉,如此才能建造出成功的城市空间。(2 )改造中 “度”的把握。度是指人的熟悉发生转变的量的限度。 在改造中,能够将其明白得为原有建筑形式与新建筑形式二者各占的比例、比重或分量关系。由于建筑是有时刻性的, 是一个时期的技术和审美的综合体。 因此在对旧建筑的改造工程中, 要把握好改造的度, 做到与场所精神相和谐, 既尊重作为旧建筑的传统特点,又不被它的历史形式所局限,充分展现新时期的建筑特点。(3 )技术性原则。建筑形态更新现象本身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潮影响下,对旧建筑进行再利用的行为活动。 因此在建造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更应直接回应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原则。 将外观更新的各种不同手法进行比较, 根据不同建筑物各自的结构特性, 充分利用和顺应这些特性, 这样方能设计出经济节约、 安全可靠的改扩建设计,反之则会耗资巨大,并有可能对原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