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克·昂内斯:低温物理学的奠基人_第1页
海克·昂内斯:低温物理学的奠基人_第2页
海克·昂内斯:低温物理学的奠基人_第3页
海克·昂内斯:低温物理学的奠基人_第4页
海克·昂内斯:低温物理学的奠基人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海克·昂内斯:低温物理学的奠基人海克·卡末林·昂内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18531926,荷兰物理学家,雅号“绝对零度先生,1911年发现了物体的超导性,低温物理学的奠基人。191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以表彰他对低温物质特性的研究,特别是这些研究导致液氦的消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低温的实验研究上展开过一场世界性的角逐。在这场轰动科坛的竞赛中,领先的是荷兰小城莱顿的低温实验室。昂内斯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对低温物质特性的研究,特别是这些研究导致液氦的消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低温的实验研究上展开过一场世界性

2、的角逐。在这场轰动科坛的竞赛中,领先的是西北欧的一个小国荷兰首都莱顿的低温实验室。19世纪后半叶,在研究气体的性质随压强和温度变化的关系上,荷兰物理学家曾作出过重要奉献。1873年,范德瓦耳斯Vander Waals在他的博士论文“气态和液态的连续性中,提出了包括气态和液态的“物态方程,即范德瓦耳斯方程。1880年,范德瓦耳斯又提出了“对应态定律,进一步得到物态方程的普遍形式。在他的理论指导下,英国人杜瓦J. Dewar于1898年实现了氢的液化。他所在的荷兰莱顿大学开展了低温实验技术,建立了低温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创始人就是著名低温物理学家卡末林·昂内斯。自从1823年法拉第第一次

3、观察到液化氯以来,各种气体的液化和更低温度的实现一直是实验物理学的重要课题。但实验的规模始终不能满足需要。1877年,盖勒德L.P. Caillettet和毕克特P.P. Pictet分别在法国和瑞士同时实现了氧的液化。1895年德国人林德C.V.Linde和英国人汉普逊W.Hampson利用焦耳汤姆孙效应即节流膨胀效应开场大规模地消费液氧和液氮。著名的林德机成了低温技术的根本设备。几年后,英国皇家研究所的杜瓦实现了氢的液化和固化。他本来以为到达了低温的极限,但接着发现氦还存留在剩余气体中。但是经过多年努力,用了许多方法都未能实现氦的液化。卡末林·昂内斯决心攻克这个低温堡垒,他狠抓了

4、低温设备的建立。当时低温的获得主要是采用液体蒸发和气体节流膨胀。要得到很低的温度,往往需要采用级联的方法,即首先把要液化的气体压缩,同时利用另一种液体的蒸发带走热量,然后再让气体作节流膨胀,气体对外做功消耗内能而降温。这个原理在物理上都已解决,没有什么新内容,但在理论上却存在许多技术问题。设计者必然要考虑到各种物理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时所需的技术装备,很多仪器都需要自己制造,甚至在开场时连电力都需要自己提供。卡末林·昂内斯以极大的精力改善了实验室装备,使之由初具规模开展到后来居上。但是他更重视人才培养。他创立了一所技工学校,让学生晚上学习,白天在实验室工作。他培养的玻璃技师不但满足了本

5、国的需要,还受聘到许多国家的物理实验室工作,为开展低温物理学和真空技术作出了奉献。他为工业培养人才,对荷兰的工业开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卡末林·昂内斯还广招科技人员,包括来自国外的访问学者,集中到他的周围。在他的组织和指导下,莱顿低温实验室于1894年建立了能大量消费液氢和其它气体包括氦气的工厂和一栋规模甚大的实验楼馆。他以工业规模建立实验室,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就是从这里开场。物理学由手工业方式走向现代的大规模程度。1908年7月10日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卡末林.昂内斯和他的同事在精心准备之后,集体攻关,终于使氦液化。它标志着20世纪“大科学首次登台,初战告捷。为了做

6、好这个实验,卡末林昂内斯的准备工作极其细致,他事先对氦的液化温度作了理论估算,预计是在5K6K。氦气大量储藏,有充足的供给。液氢是自制的。在实验前一天,制备了75L液态空气备用。凌晨5时许,20L液态氢已准备好,逐渐灌入氦液化器中。用液氢预冷要极其小心,假如有很微量的空气混入系统就会前功尽弃。下午一时半,全部灌进氦液化器后开场令氦气循环。液化器中心的恒温器开场进入从未到达过的低温,这个温度只有靠氦气温度计指示。然而,很长时间看不到指示器有任何变化。人们调节压力、改变膨胀活塞,用各种可能采取的措施促进液化器的工作,温度计都似动非动,很难作出判断。这时液氢已近告罄,仍然没有观察到液氦的迹象。晚7点

7、半,眼看实验要以失败告终,有一位闻讯前来观看的教授向卡末林·昂内斯建议说,会不会是氦温度计本身的氦气也液化了,是不是可以从下面照亮容器,看看终究如何?昂内斯顿开茅塞,立即照办。结果使他喜出望外,原来中心恒温器中几乎充满了液体,光的反射使人们看到了液面。 这次卡末林·昂内斯共获得了60cm的液氦,到达了4.3K的低温。他们又经过屡次实验,1918年到达1.38K1.04K。然而,卡末林·昂内斯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更低的温度,实现气体的液化和固化,他更注意讨论在极低温条件下物质的各种特性。金属的电阻是他的研究对象之一。当时对金属电阻在接近绝对零点时的变化,众说纷纭,猜测

8、不一。根据经典理论,纯金属的电阻应随温度的降低而逐渐降低,在绝对零度时到达零。有人认为,这一理论不一定适用于极低温。当温度降低时,金属电阻可能先达一极小值,再重新增加,因为自由电子也许会凝聚在原子上。按照这种看法,绝对零度下的金属电阻有可能无限增加。两种看法的预言截然相反,孰是孰非,唯有实验才能作出判断。卡末林.昂内斯先是用铂丝作测试样品,测量电阻靠惠斯通电桥。测出的铂电阻先是随温度下降,但是到液氦温度4.3K以下时,电阻的变化却出现了平缓。于是卡末林·昂内斯和他的学生克莱Clay在1908年发表论文讨论了这一现象。他们认为是杂质对铂电阻产生了影响,致使铂电阻与温度无关;假如金属纯粹

9、到没有杂质,它的电阻应该缓慢地向零趋近。为了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卡末林·昂内斯寄希望于比铂和金更纯的水银。水银是当时可以到达最高纯度的金属,采用连续蒸馏法可以做到这一点。1911年4月的一天,卡末林·昂内斯让他的助手霍尔斯特G.Holst进展这项实验。水银样品浸于氦恒温槽中,恒定电流流经样品。测量样品两端的电位差。出乎他们的意料,当温度降至氦的沸点4.2K以下时,电位差突然降到了零。会不会是线路中出现了短路?在查找短路原因的过程中,霍尔斯特发现当温度上升到4K以上时,短路立即消失。再度降温,仍出现短路现象。即使重接线路也无济于事。于是他立即向卡末林·昂内斯报告

10、。卡末林·昂内斯起初也不相信,自己又屡次重复这个实验,终于认识到这正是电阻消失的真正效应。卡末林·昂内斯在1911年4月28日宣布了这一发现。此时他还没有看出这一现象的普遍意义,仅仅当成是有关水银的特殊现象。1911年11月25日他作了“水银电阻消失速度的突变的报告,明确地给出了水银电阻与常温下电阻相比较随温度变化的曲线。他在报告中说:“在4.21K与4.19K之间,电阻减少得极快,在4.19K处完全消失。1912年1913年间,卡末林·昂内斯又发现了锡Sn在3.8K电阻突降为零的现象,随后发现铅也有类似效应,转变温度估计为6K后来证实为7.2K。1913年,卡末林·昂内斯声称,这些材料在低温下“进入了一种新的状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