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教案:19.扁鹊见蔡桓公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教案:19.扁鹊见蔡桓公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教案:19.扁鹊见蔡桓公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教案:19.扁鹊见蔡桓公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教案:19.扁鹊见蔡桓公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设计【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通读课文,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增强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才能。2.掌握本文按时间顺序表达故事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朗读全文,感悟文中蕴含的深化道理。2.梳理文章,理解文章的构造与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1.理解韩非及其著作,进步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才能。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寓理于事的写法。3.学习本文运用比照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诵读法。2.分角色朗读法。3.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兴趣导入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生病了,你们会怎

2、样做?学生答复:看医生,吃药是的,有病求医是根本的生活常识。可是就有人明明有病,也有条件医治,却回绝承受治疗,最后病入膏肓死去。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扁鹊见蔡桓公?。 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又称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是韩王室宗族,韩王歇的儿子。?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搜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韩

3、非为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其峻刻峭拔的文风,与孟子、庄子、荀子相媲美。他利用大量历史资料和寓言故事作论据,深化浅出,引人入胜。2.背景链接 ?扁鹊见蔡桓公?选自?韩非子集解?。作者表达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3.语基积累1生难字桓hun 腠cu 应yng 悦yu 汤tng扁bin 鹊qu 髓su 遂su 熨wi2通假字望桓侯而还走通“旋,回转,掉转3古今异义臣是以无请也古义:询问;今义:恳求,邀请使人索扁鹊古义:寻找;今义:绳索,索取立有间古义:一会儿;今义:中间4一词多义应 桓侯不应动词,理睬河曲智叟亡以应动词,答复居 居十日动词,停

4、留,经历面山而居动词,居住病 君之病在肌肤名词,疾病未果,寻病终动词,生病属 司命之所属动词,隶属,管辖属予作文以记之动词,同“嘱,嘱托故 桓侯故使人问之连词,于是既克,公问其故名词,缘故间 立有间名词,一会儿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动词,参与以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介词,把臣是以无请也连词,因为,由于将 不治将恐深副词,将要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之 君之病在肌肤助词,的桓侯故使人问之代词,扁鹊针石之所及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5特殊句式判断句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也是判断句的标志省略句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前省略主语“病使人索扁鹊,已逃秦

5、矣“使的前面省略主语“桓侯,“已的前面省略主语“扁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在“以的后面省略宾语“之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无奈何前面省略主语“我,指扁鹊倒装句臣是以无请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三、整体感悟一初步感知1.文题讨论“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蔡桓公,蔡国国君。“见,拜见,题目的意思是扁鹊拜见蔡桓公,交代了故事的内容。2.分层解读第一层开头至“桓侯又不应:三见桓公,不予理睬。故事的发生。第二层“扁鹊出至“臣是以无请也:四见桓公,扁鹊还走。故事的开展。第三层“居五日至“桓侯遂死:扁鹊逃走,桓公病死。故事的结局。二深层领

6、悟1本文中多处对扁鹊和蔡桓公的语言、神态以及动作进展了描写,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1首先扁鹊三次进见蔡桓公都指出了他的病情正逐渐加重,而蔡桓公从开场的“寡人无疾到“不应又到后来的“又不悦,充分表达了他讳疾忌医的严重程度。2而扁鹊第四次见蔡桓公时他无药可救,便“望桓侯而还走。作者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使扁鹊的耐心奉劝和蔡桓公的固执己见形成了鲜明的比照,更增强了文章说理的生动性,从而使文章更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承受。 2桓侯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桓侯的悲剧其实是其性格的悲剧。起初听到病情,他一句“寡人无疾,甚至是诬蔑医生无中生有便显出其讳疾忌医、固执己见

7、的性格。当第二次、第三次听到病情,他仍然“不应甚至“不悦,冷冷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继而“又不应“又不悦,他的顽固使他的病终致无药可救。他的死,是讳疾忌医的结果。3课文是怎样描写扁鹊第二次、第三次进见蔡桓公和蔡桓公的反响的?扁鹊第二次、第三次进见蔡桓公:先后指出“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准确地判断出了蔡桓公病情的开展;两次说出“不治将益深,说明了假如不治,病情将会越发严重;“将益深,语气肯定,劝告之中更包含警告的意味。蔡桓公的反响:先是在扁鹊两次警告之下,“不应“又不应,都不答复扁鹊,不理睬扁鹊的警告;后是在扁鹊分开后,两次“又不悦,更表现出对扁鹊警告他务必医治疾病的不快乐,固执地认为

8、自己没有病。4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最后,扁鹊为什么要分开蔡国,逃到秦国去?扁鹊“还走是因为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至不可救药。扁鹊逃到秦国去是为了防止惨遭迫害,这表达了他的机敏果断,也从侧面反映出桓侯为人非常的蛮横与残暴。5蔡桓公的病开场并不严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因为扁鹊屡次提出要帮桓侯治病,都屡遭回绝,致使桓侯病情一步步加重,最后当桓侯真正觉察自己生病时,已是无药可治。启示:如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主观猜忌,切勿回绝忠告;要防止祸害,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等等。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回绝批评和帮助。【完毕语】本文通过讲述蔡桓公回绝扁鹊几次忠告而致死的故事,说明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的道理。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要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承受批评,防患于未然。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回绝批评和帮助。【板书设计】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第一层 一见: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无疾,以为功二见: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不应,又不悦 固执自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