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新课程理念改革数学计算教学_第1页
运用新课程理念改革数学计算教学_第2页
运用新课程理念改革数学计算教学_第3页
运用新课程理念改革数学计算教学_第4页
运用新课程理念改革数学计算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运用新课程理念,改革数学计算教学最近,听闻一同事在一周的时间内教完了两周的计算教学内容,甚感惊讶,迫不及待地想讨教其“独门妙方,听完了他的一节课,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先用5分钟复习,再用5分钟传授计算方法,剩余的几非常钟那么在学生一遍遍地练,老师一遍遍地强调中渡过,遇有简单的计算内容,老师便继续传授,学生也继续练习-一节课下来,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纯熟度居然很高。这不由引起了我的深思:计算内容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的掌握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根底,也是他们今后参加工作所必须的最根本技能。广阔数学老师一直很重视这部分的教学,在教学中也积累了不少经历。但假如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教育理念

2、来审视,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问题一:过分强调“知识性。即重知识,轻才能。这主要表如今:课堂上老师“一言堂地教,学生“正襟危坐地学、“紧锣密鼓地练;或者是师生打乒乓式地一问一答,一问一齐答;甚至还有些老师把抄法那么,默法那么作为教计算的法宝,常用不倦-这样的教学过多地注重学生运算知识的掌握,过多地强调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而无视了他们多方面数学才能的开展和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长此以往,致使许多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问题二:过分追求“形式化。即重形式,轻实效。我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当老师出例如题,学生列出 + 后,老师引导学生着重分析了这两个分数

3、的意义,眼看学生就要齐答出= 了,这时老师的引导“嘎然而止,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出答案-在公开课上,常看到这样单纯为表达新课程理念而精心设计的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环节,而究其实效,又有多大?还有些数学课堂中充满了繁琐的计算和推导,并美其名曰:“训练思维-这样的大搞形式,无视了数学计算的真正价值,学生看不到数学的用处,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更谈不上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了。问题三:过分依赖“熟能生巧。即重“纯熟轻“巧练。确实,熟是能生巧,但它必须建立在通过老师施行有效、富有个性的教学,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真正理解了问题本质的根底上,他们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否那么,单纯地想利用多练

4、、搞“题海战术来到达“巧,恐怕是“欲速那么不达,只会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把学生变成了习题的“奴隶。那么,如何改革传统的计算教学,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和活力的数学计算课堂呢?一、注重过程,开展学生探究才能。1、动手“做数学,理解算理的科学性。“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过程、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能促进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认知,能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表象的建立,算理的探究。如教学“需要进位的笔算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一课,例题是 362,最简单最省时间的方法

5、是直接列竖式教给学生“二六十二,二三得六,六加一得七,但“为什么要进位,“怎样进位对一些学生来说,还是没搞清,而这恰恰就是本课的难点。如何打破?我设计了师生共同摆小棒,操作362的环节,用小棒上下分别摆出1个36后,学生直观地看到左边共有6捆60根小棒,右边共有12根小棒,可把12根里的10根捆成一捆,进到左边的6捆里,得7捆-通过这样的一摆、一捆、一放,在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进位的表象,直观地理解了进位的方法,为以后自主探究“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打下了根底。2、鼓励自主探究,体验知识的系统性。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

6、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的数学教学,许多时候是运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使知识得到开展的。而这就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可能。假如我们能抓住知识上的联络或者类似、相通之处,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规律,鼓励学生自主尝试,大胆探究,就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不断扩大、构建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三年级的“笔算乘法这一章节,由于前后知识联络严密,都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所以每节课我都给足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计算的时间,再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例题的计算方法。当他们发现自己独立探究出来的结果与例题一样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充分感觉到了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当他们始终计算不出来或计算有错时,心理上

7、就处于“愤、“悱状态,急迫地想知道应该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计算中要注意什么,这时候老师的点拔、指导,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渐渐地,他们探究的意识越来越强,常会主动自学新的计算内容,所学的知识越来越系统,迁移类推的才能也开场逐步进步。3、重视互动交流,提倡算法的多样性。“新课标对计算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又快又准,而是看谁的方法多“算法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本质上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开展,提倡个性化的学习。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从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中吸纳别人的经历,把别人的思维精华纳入到自己的认知领域,以进步和开展自己。所以提倡“算法多样化,与让学生开展互动交

8、流、讨论是分不开的。出现了多种算法后,老师要正视每一种算法,创造条件,组织和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中求真,在应用中内化。如教学“简便计算2532时,学生得出了“2548,2584,2530+2,5532,25408等算法,针对这些解法,我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看看哪种方法更简便,最实用。其间学生各抒已见,据理力争,思维频频碰撞,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实,这里的认定“哪种方法最好本无太大价值,因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程度和思维才能,但学生通过对各种解法所进展的互动交流、讨论比较,经历了对各种算法的再认识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是最有价值的,有利于构建起学生优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激活学生自主

9、探究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也有利于增进他们学习数学的情趣,从而进步数学计算的才能。二、注重反响,强化学生数感意识。“新课标首次提出了“数感一词。概括地说,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如简便计算时,对25、4、125、8这几个数的敏感等。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才能,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响。但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认真扎实的知识学习,更需要及时有效的反响练习,通过一些必要的练习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知,附着于学生的知识构造,久而久之,以到达强化数感的目的。1、注意反响时效。这方面传统的计算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历。既有短时反响

10、,如“铺垫引路及时练,“稳固新知当堂练等;也有长效反响,如“根本口算天天练,“易错习题时常练等。这些练习,进一步稳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也潜移默化地训练了学生的数感。2、变换反响形式。针对不同年级计算上的要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反响的形式可开放些,多样些。如,低中年级小朋友,可组织“口算夺红旗,“数数传花,“小啄木鸟找虫等活动,以“玩促“练;高年级学生可开展“视算听算结合练,“谁是巧算王等活动,着重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化性和灵敏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起良好的数感。3、升华反响内容。高效的反响练习,需要不断变换角度,突出重点,打破难点,突击疑点而精心设计。如学完了分数除法后,我常喜欢练

11、一些诸如:+, , , 这样的一组组分数四那么运算题。将这些相似又相异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练习,让学生细细地比比、看看、想想,领悟其中的联络与差异,在比较中强化感知性、感应性和感受性。还可以在计算练习中经常性地出一些找规律、巧算的题,如“我与11交朋友,先计算出1111,1112,1113的答案,观察题目与计算结果的特点,指导学生大胆猜测11与其它两位数乘的规律,并通过计算小心验证自己发现的这条规律的适用性。这样的练习,学生乐练,爱练,从中也增强了对数和运算的敏感度,这对培养起他们良好的数感是大有裨益的。三、注重应用,增强学生理论才能。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

12、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根底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进步学生的写作程度,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成效。1、丰富式题呈现的方式。现有的数学教材中对计算式题的呈现方式极其简单,根本上是以直接出现为主。“新课标强调要通过现实生活的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与运算的意义,要呈现给学生大量的现实背景,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更深化地理解数学,认识

13、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能结合详细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或用生活题、对话题的形式、或用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方法赋计算式题予生活的活力。如教学“小数乘整数6.54一课时,我是以生活题的形式引入的:商店里一支圆珠笔卖6.5元,王强准备买4支这样的圆珠笔共要付多少钱?再如,“分数乘分数一课,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引入例题:小明请华华到家里做客,请华华吃西瓜,先切了一半留给父母,两人吃的各占了西瓜一半的一半,问小明吃了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样的呈现方式“把数学生活化,虽然比直接出示要费事些,但却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所学的计算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购物问题、分物品问题联络在一起,从而明确了所学

14、知识的现实意义。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那么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老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那么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

15、、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那么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如今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渐渐“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老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老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2、理论计算学习的作用。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l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还要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而计算就是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工具。要想真正理解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计算知识积极理论。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估算的实用价值。估算是日常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