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权区铜钴矿预查_第1页
矿权区铜钴矿预查_第2页
矿权区铜钴矿预查_第3页
矿权区铜钴矿预查_第4页
矿权区铜钴矿预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刚果(金)加丹加省7879矿权区铜钴矿预查设计书1前言1.1任务来源2007年浙江华友钴镍材料有限公司在刚果(金)取得7879探矿权,拟作为华友钴镍材料有限公司在刚果(金)的后备资源勘查基地,为了探明该矿权区的资源状况,2007年6月份,浙江华友钴镍材料有限公司委托广州瑞镒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对7879探矿权区进行地质预查工作。1.2目的任务1.收集与本区相关的区域地质和矿权区以往的工作成果资料,购置与本探矿权区相对应的资源卫星数据资料,开展遥感地质解译调研工作,分析研究矿权区成矿地质条件;在矿权区内开展踏勘调查,了解测区地层、地理、水文、交通以及施工条件等特征,对矿权区的找矿远景进行预测评价,

2、编制提交预查地质工作设计书。2.在矿权区内开展地质、物探、化探综合剖面测量及面积性测量工作,圈定物、化探异常,建立地质-物探-化探综合找矿标志,指导本区找矿工作,尤其是指导探矿工程的设计。3在圈定物化探异常的基础上,开展地质测量工作,初步查明异常区地层、构造分布情况及地质特征,结合区域成矿地质控制条件,通过面中筛选,初步确定有利成矿靶区,首选重点查评地段开展预查地质工作。4.开展成矿靶区15000地质测量工作,投入适量的轻型山地工程对有利地段进行揭露,对矿体及蚀变矿化体进行采样分析,了解成矿地质条件,大致查明矿体规模、形态、产状、矿化强度,对找矿远景作出评价。当覆盖层很厚,轻型山地工程达不到预

3、期效果时,可拟采用少量钻探工程予以揭露验证5.总结预查阶段地质找矿成果,编制提交预查地质报告,并编制下一步地质找矿设计。1.3矿权区及工作范围1.3.1矿权范围7879矿权区矿权区总共有115个区块,面积达96.73 km2。拐点坐标如表1:号探矿权区拐点坐标一览表序号拐点经 度纬 度备 注1AE 26°5130S 10°41002BE 26°5130S 10°38303CE 27°0000S 10°38304DE 27°0000S 10°42305EE 26°5500S 10°42306FE

4、26°5500S 10°41001.3.2工作范围根据浙江华友钴镍材料有限公司前期勘查委托书,工作范围是东经 26°5500以西部分,即矿权区的西部,坐标范围是东经 26°513026°5500,南纬10°3830 10°4100,共有35个区块,面积约29.44 km2。经过双方地质人员的共同踏勘后,一致认为:矿权区西部找矿标志不明显,矿权区中东部找矿标志更为明显,从整个矿权区全面认识着眼,优选靶区,才能更快、更好、更经济、更系统地开展本区地质找矿工作。据此,根椐浙江华友钴镍材料有限公司的要求,在整个矿权区内工作开展1:1

5、0000路线地质填图,总面积达100 km2。对整个矿权区的地层分布状况、褶皱断裂构造型式、找矿标志分布空间等特征进行了较系统调查。根椐补充的1:10000路线地质填图成果,在编制本设计时,浙江华友钴镍材料有限公司将委托勘查范围确定为东经 26°5630以西部分,即矿权区的西部及中部偏西一小部分,坐标范围是东经 26°513026°5630,南纬10°3830 10°4230,共有59个区块,总面积约49.56 km2。7879矿权区区块和委托勘查区范围详见图1。*;图1 7879矿权区地质草图及区块/委托勘查范围示意图1.4自然地理经济及交通

6、条件1.4.1自然地理与经济状况矿权区地貌单元属中非高原的一部分,最大海拔标高1268m,最低海拔标高为1230m,最大相对高差约8m,自然地面的地形坡度多小于10°,属微丘地形地貌,通视条件较差,不利于地质勘查及施工。区内地表水体不发育,在矿权区南部25公里处,仅有罗安博河,矿权区南西侧湿地中仅有一小溪。矿权区气候属热带高原气候,一年分为旱季和雨季,其雨季为11月至翌年4月,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2000mm,年平均气温为20,气候较干燥。矿权区内植被属热带高原原始森林边部,森林高大、灌木茂密、杂草丛生,植被覆盖率高达95%以上,通视条件不好。矿层覆盖厚,含铁质粘土、粉砂岩坡积层厚

7、度大于10米,不利于地质勘查及施工。矿权区西部、南部为黑人居民相对集中区。当地的粮食植物主要是玉米和木薯,经济作物主要是芒果和油梨,采矿和烧炭是其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当地各种物资相对缺乏,大部分物资要从卢本巴西转运而来,品种单一,价格昂贵。1.4.2交通条件矿权区位于利卡西市以北约50 km, 利卡西市到罗安博镇有土质公路相通,罗安博镇至矿权区西部自然村,仅有简易崎岖土质山路相通,雨季道路难通行, 交通条件差。7879矿权区交通情况详见7879矿权区交通位置图(见图2)图2 7879矿权区交通位置图瑞镒公司2以往工作程度及综合评述经初步收集资料及调查后发现: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已有外国地质矿

8、业公司在矿权区及周边进行过少量的地质工作,进行了地质剖面测量,施工了少量地表探矿工程,但并没有系统地开展地质工作。在矿权区西部约四公里处分布有KAKONGE 铜钴矿区,其矿体就位于背斜构造南翼,受背斜与北西走向断层叠加复合控制,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南,总体倾角约58°,上部为氧化钴矿,下部为铜矿,曾有一外国矿业公司在该矿区内开发铜钴矿,后来停止了开发,目前矿区内民采兴盛。本区虽然已开展过一些地质找矿工作,邻近矿区也有已知矿体分布和开发,但总体上来说,区内地质工作程度低,地质工作系统性差,地表露头少,矿层出露不好,主要含矿层位不明,找矿难度大。3 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地质条件3.1 区域地

9、质背景本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赞比亚刚果(金)铜(钴)成矿带的中部 (见图3) 。为板块缝合线的抬升块,带内分布有多个世界级大型层状铜钴矿床,不同的矿床产于区域性大型推覆构造的不同部位,明显地受后期叠加构造的控制,在次级断裂两侧相对富集成矿。区内成矿作用具有明显的多期迭加成矿的特征,原始深海裂谷型含矿沉积经后期挤压褶皱和推覆作用的改造,形成层状热液铜钴矿床。之后,刚果(金)加丹加高原新构造运动明显,地壳缓慢抬升,造成地下潜水位的变迁,前期形成的铜钴矿体在表生成矿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以铜钴氧化矿为主的浅表矿床,少部分保留原生铜钴硫化物矿;而成矿带南东部赞比亚部分地壳升降运动不明显,矿体的埋藏较深,仍

10、以原生铜钴硫化矿矿床为主。3.1.1 区域地层区域资料显示,区内出露地层较简单,主要是前寒武纪加丹加系(Katangien),顶部覆盖为第四系松散层,分述如下:1、第四系(Q)除局部区段外,第四系松散层呈层状连续分布,主要由含砾石砂土、砂质粘土组成,部分地区为风积粉细砂。2、加丹加系属前寒武纪地层,由于无生物化石,其实际地质年代难于确定。加丹加系由库迪朗古群(Ks+Ki)和罗安群(R)组成。(1)库迪朗古群按岩性组合,自上而下分为上库迪朗古群(Ks)、下库迪朗古群(Ki),上下群间存在一层冰积岩。岩性组合如下:上库迪朗古群(Ks):上部(Ks3)为红色紫红色,细粒中粒长石砂岩,呈不规则状分布,

11、厚度大于400m;中部(Ks2)为淡绿色、灰绿色砂质页岩,夹不纯灰岩,含丰富的云母和赤铁矿,厚度约300m;下部(Ks1)又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岩性段:上段为细砂岩或细砂岩与页岩互层,厚度150160m;中段为玫瑰色、肉红色(鲕状)灰岩为主夹白云岩,厚度250400m;下段为淡灰紫色冰碛砾岩(粘土质页岩、白云质灰岩),厚度约3050m。下库迪朗古群(Ki):上组(Ki2)由页岩、白云质页岩、砂岩、灰岩等构成不同的岩性组合,岩相变化较大;下组(Ki1)由上、中、下三个岩性段:其中上段为块状砂岩与白云质页岩互层;中段为白云质灰岩和白云质页岩;下段为微量白云质页岩冰碛岩。(2)罗安群(R):自上

12、而下分为R4、R3、R2和R1四个岩性段:(R4)黑色炭质页岩段;(R3)灰色白云岩与暗绿色砂质页岩段;(R2)白云岩、白云质页岩、硅化白云岩夹砂岩段和(R1)砂质页岩夹白云岩段。不同岩性段的岩性组合差异明显,其中,块状硅化白云岩,风化后呈蜂窝状硅化白云岩为地层对比的标志层,也是区域性铜钴原生矿的赋矿地层。3.1.2 区域构造 区域上位于近东西向科卢韦齐利卡西卢本巴希大型推覆构造带的北部,处于利卡西东西走向紧密褶皱束的北束,成矿作用明显地受背斜与断裂构造的叠加复合控制。3.1.3区域岩浆岩区内岩浆活动相对较弱,地表无岩浆岩出露。3.1.4区域矿产本区位于科卢韦齐-利卡西-卢本巴西近东西向铜(钴

13、)矿带北部外带的利卡西东西向的紧密褶皱束的北束部位,在利卡西东西向的紧密褶皱束的南部分布有KAMBOVE、KAMATANDAD等五个矿床,中部分布有NIMOHA矿床,与本矿权区相邻的西侧分布有大矿床KAKONGE和KAKONGE小矿床。KAKONGE铜钴矿区的矿体位于背斜构造南翼,受背斜与北西走向断层叠加复合控制,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南,总体倾角约58°,矿床上部为氧化钴矿,稍深部为氧化铜矿。已发现及开发的铜钴矿床均赋存于罗安群第二亚群中,主要矿物是硫铜钴矿、辉铜矿、黄铜矿,孔雀石和水钴矿。但是目前主要的开发利用对象,为主矿体浅部的铜钴氧化矿,主要矿物为水钴矿、孔雀石等。原生矿多赋存于

14、罗安群下部块状薄层状硅化白云岩(R2.1)中,主要金属矿物有硫铜钴矿、辉铜矿、黄铜矿,一般矿石质量分数相对较低。详见矿权区区域地质图(图4) 图4 7879矿权区区域地质图3.2矿权区地质特征3.2.1地层根椐区域地质资料,矿权区有罗安群分布,但出露较少,仅在中南部地段断续有罗安群上部岩层露头分布,中南部有大面积铁质层露头,南侧为库迪朗古群下部岩层分布,北部为大片沙土区。1、罗安群(R)可分为四个亚群,其中,第二亚群岩性是最主要的赋矿层位。罗安群四个亚群及岩性组合概述如下: 第四亚群(R4):上部为黑色页岩,含炭质约10%,沿层面分布有细粒黄铁矿及少量绢云母;下部为页岩夹黑色硅质岩和赤铁矿。第

15、三亚群(R3):上部为白色、灰色微晶白云岩,含绢云母、滑石、石英、自生长石(025%)及少量黄铁矿,局部夹暗绿色粗砂岩及少量赤铁矿;下部为铁灰、灰色、淡紫色及少量灰暗绿色的砂质页岩、砂岩,含绿泥石,碳酸盐岩化较强。第二亚群(R2):上部(R2.3)为灰色、灰白色、淡紫色的含泥质滑石白云岩。向下硅质含量较高或相变为含细砂岩、页岩等;中部(R2.2)为黑色、灰色、浅灰色绿色白云质页岩夹砂岩,中间白云质含量较高,见较多厚层状白云岩(风化后呈砂糖状),两端硅质含量较高;下部(R2.1)为块状、层状、薄层状、纹层状硅化白云岩,底部为绿泥石白云质细砂岩,其中硅化白云岩中含较多硫化物,如辉铜矿、黄铜矿、硫铜

16、钴矿等,是原生铜钴矿最主要的赋矿地层或氧化矿的原始含矿层位,块状硅化白云岩在地表氧化后具有较多不规则的蜂窝状孔洞,是重要的地层标志层。第一亚群(R1):地表仅零星出露,其岩性以富含白云质的页岩与粉砂岩互层,含绿泥石,薄层状构造为特点。2、下库迪朗古群(Ki)为科卢韦齐复式推覆体的基底岩石,一般岩性为紫红色、红色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局部含1020%、直径310cm的砂岩质、灰岩质、页岩质砾石,岩石具有浅色花斑状构造和管状构造。3、第四系以褐黄色、砖红色残坡积砂质粘土、粉土等为主,部分地段含高铁质层。 3.2.2构造矿权区位于一推覆体背斜构造向南东东倾伏部位,轴部主要分布罗安群的第一亚群(R1)、

17、第二亚群(R2)、和第三亚群(R3),且三者挤压破碎强烈。第二亚群(R2)多被第一亚群(R1)及第三亚群(R3)穿插破坏,并重新包裹,第二亚群(R2)可能显断续孤岛状分布在等轴背斜核部,两翼由中心向外对称出露R4.1、R4.2、Ki1.1、 Ki1.2、Ki1.2及Ks1.1、 Ks1.2、Ks1.3。推覆体与下伏库迪朗古群以推覆断裂相接。矿权区南侧覆盖层很厚,根椐局部地层露头和遥感影像推断,南侧可能发育由罗安群岩层构成的向斜推覆体,推覆体超覆在库迪朗古群之上。背斜与向斜之间推测为一组逆断层错位相接(见图5)。 图5 A-A理想剖面图3.2.3矿权区成矿地质影像特征、区内隐约发育北西、南东东、

18、近东西、近南北向的线性影像。调研结果可能为后期断裂分布所致。、在矿权区的中部,零星分布有片状深色色斑,调研结果为硅化白云岩,硅化白云质角砾岩;中部有较系统的旧探矿浅井工程,总体呈南北方向展布,揭露到罗安群的上部层位,但没有见矿,仅铁帽较发育。、在矿权区南部远离背斜南翼的广阔地段,有几块深色色斑分布,实地检查深色斑为湿地分布,在湿地的边缘部位,发育有几处大面积的钴笋、铜树、铜草等生物标志。、在矿权区北部,有几块浅色色斑分布,实地检查浅色斑为罗安群上部与下库迪朗古群的接触部位,发育有稀疏的铜树、钴笋植物群,偶见旧探矿浅井及民间探矿废坑,没有见矿,仅局部铁帽分布范围较大。、矿权区的北西部位呈现诸多深

19、浅相间的杂色斑,实地检查杂色斑为铁红色高铁质层,且大多数连续性较好。在矿权区外北西侧约250米外的小山丘边,见稀疏发育的钴笋、铜树等生物标志,硅化钙质砂页岩有一定的铜钴矿化。矿权区的地质特征详见(图6)。 图6 7879矿权区地质草图 4 找矿方向及成矿远景预测4.1找矿地质条件分析4.1.1.区域成矿构造条件分析本区位于科卢韦齐-利卡西-卢本巴西近东西向铜钴矿带北部外带附近,处于利卡西紧密褶皱束的北束;近东西走向的推覆构造,控制着铜钴矿化集中区的展布。区内有已知大中型铜钴工业矿床多处,为刚果 (金) 加丹加省的主要成矿区之一,成矿地质条件十分完备,具有良好的找矿远景。4.1.2.成矿地层岩性

20、分析矿权区西部分布有KAKONGE铜钴矿床,本矿权区与KAKONGE铜钴矿区成矿地层岩性条件一致。已知矿区的情况表明,该区分布有罗安群第一亚群(R1)、第二亚群(R2)、和第三亚群(R3),且三者挤压破碎强烈,第二亚群(R2)多被第一亚群(R1)及第三亚群(R3)穿插破坏,并重新包裹,第二亚群(R2)可能显断续孤岛状分布在等轴背斜核部。本矿权区的背斜核部,零星出露有罗安群地层,局部发育白云岩、硅化白云岩, 拟似滑石化白云岩;局部还发育高炭质层的风化产物,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其铜钴元素的含量偏高。在矿权区南部背斜的南翼,零星见硅化白云岩、拟似滑石化白云岩及高炭质层风化产物。可见铜钴矿体的主要控矿层

21、位在矿权区内分布广泛。4.1.3.找矿标志(1)本矿权区的背斜核部,零星出露有罗安群地层,分布硅化白云岩, 拟似滑石化白云岩;局部发育高炭质层的风化产物,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其铜钴元素的含量偏高,是重要的矿化蚀变直接找矿标志。(2)、在矿权区南部,背斜构造的南翼,发育大量的铜树、铜草、钴笋植物群;在矿权区北部、南部,罗安群上部与下库迪朗古群的接触部位,发育有稀疏的铜树、铜草、钴笋植物群;在矿权区的南部、西部普遍分布高铁质层,这些都是重要的生物找矿标志。(3)、矿权区卫片影像显示,矿权区内隐约发育的线性构造及色斑异常,可能显示后期断裂构造和矿体的表生变化的特征。这是重要的遥感影像间接找矿标志。(4

22、)、区内局部地段已有一些民间探矿坑、旧探槽、旧浅井等探矿工程,由于浮土覆盖太深没有见矿,但揭示了前人找矿的共识。也是重要的探矿遗迹找矿标志。4.2找矿方向综上所述,确定本区的找矿方向主要为:1首先着眼主要含矿层位罗安群第二亚群(R2)的分布部位。2工作重点置于罗安群第二亚群(R2)与后期断裂构造的复合位置。3在上述部位特别是直接找矿标志和间接找矿标志明显的地方,应作为首期工作的突破点。4有意义的物探异常和化探异常的复合部位应作为深部找矿的重点,查明异常原因,做出正确的评价。4.3成矿远景预测依据卫片遥感影像组合异常特征,综合野外调查成果,具体分析矿层分布、线性构造、探矿工程(遗迹)、色异常带、

23、植物群(铜树群、铜草群、钴笋群)等找矿标志,在矿权区内圈定五个组合异常区。编号分别是、。综合分析矿权区成矿地质条件,结合圈定的组合异常区特征,对矿权区进行了成矿预测,初步圈定五个成矿预测的靶区,对应的编号分别是、。其中,号找矿预测靶区对应的是号组合异常区,号找矿预测靶区对应的是号组合异常区,号找矿预测靶区对应的是号组合异常区,号找矿预测靶区相对应的是号组合异常区,号找矿预测靶区对应的是号组合异常区。各组合异常区、找矿预测靶区特征详见表2。本次委托勘查范围内,只包含了号找矿预测靶区、号找矿预测靶区和号找矿预测靶区。号找矿预测靶区、号找矿预测靶区在委托勘查范围之外。找矿预测靶区圈定情况详见7879

24、矿权区铜钴找矿预测及预查工作部署图。 表2 组合异常区特征表组合异常编号预测靶区编号组合特征说明面积矿层分布线性构造探矿工程色异常带铜树群铜草群钴笋群铁质层空格:缺失标志:不明显标志:明显标志面积单位:km2612810125工作部署5.1 工作部署总体原则 预查工作总体原则是“从面着眼,面中选点,由表及里,重点突破,循序展开”。5.2具体地质任务及方法手段选择1. 收集与研究测区前人地质工作资料,开展遥感影像地质工作,结合现场路线调查,分析研究区内的成矿地质条件,对委托区成矿远景进行预测,编制预查设计书。2实测1:2000地质-物探-化探综合剖面,初步查明测区地层岩性特征及含矿特征,划分填图

25、单位;实测综合剖面垂直重要矿层、矿化蚀变地质体、生物标志分布带,在委托勘查区中部(A-A)、西部(B-B)测置两条贯穿全区的实测长剖面。3、进行1:10000地质填图,初步查明测区地层岩性分布状况,褶皱断裂的构造型式,矿体与矿化体特征,找矿标志的分布空间。填图方法以路线穿越为主,追索为辅。观测路线网度一般为100×50米,在重点地段进行加密,非重点地段可以适当放稀。4、开展1:10000物探、化探面积性测量,圈定物化探异常,研究异常与非矿异常的特征,建立物化探异常的找矿标志。物探方法暂拟选择激电中梯测量和自然电场法测量试验,化探方法选择土壤次生晕测量,并辅以原生晕测量。5、开展综合研

26、究工作,圈定成矿远景地段,选择成矿远景较大的地段、矿点及物化探异常区开展1:5000地质测量。填图方法以路线穿越为主,追索为辅。选择成矿有利地段进行轻型山地工程揭露,对矿体、矿化体进行系统采样化验,作出成矿远景初步评价,必要时,开展深部钻探验证工作。工程布置遵循由稀到密,由浅入深的原则,根据矿权区的具体成矿地质特征,初步确定早期探矿工程间距在200-400米之间,不得大于400米。6、总结预查阶段地质找矿成果,编制并提交预查报告及下一步工作设计。5.3 具体工作安排和方法5.3.1遥感地质收集矿权区15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10000遥感数据影像资料,结合COOGLE EARTH区域卫星图像,开

27、展区域及矿权区的遥感影像地质解译,以初步了解测区内域构造轮廓,进一步研究区域内矿床就位规律,矿层分布特征,综合分析成矿远景。重点解译110000遥感数据影像资料,对区内线性影像、色斑异常进行调研,初步调查构造、基岩露头、有利矿层、蚀变带、标志带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地质物化探成果,圈定成矿远景区,进一步指导区内地质找矿工作。5.3.2地形测绘及工程点定点测量1、D级控制网布设,由于区内尚未收集到刚果(金)国家大地测量控制点,拟在全区布设D级控制网,建立测区独立坐标系统。D级控制网布设采用高精度立式GPS全球卫星定位仪测量定位。2、1:10000、1:5000地质填图一般观察点定位,采用手持GPS全

28、球卫星定位仪测量。矿体、物化探异常、构造、地层重要控制点,采用全仪器法测量定位。3、实测地质剖面、勘探线剖面、物化探剖面采用全仪器法实测。4、槽井探轻型山地工程和钻孔定位采用全仪器法测量定位。5、物化探测网基线布设采用全仪器法测量,测线和测点定位采用森林罗盘仪导向,测绳量距定位。6、1:5000地形图测量:根据D级网控制点成果,按规范采用全仪器法测绘成图。5.3.3综合剖面测量由于矿权区内浮土层较厚(大于10米),综合剖面测量采用地质、物、化探相结合进行,比例尺为1:2000。对局部的露头地段,地质剖面要求详细观测地层岩性、产状及矿化特征,并采集岩石标本、原生晕样品或刻槽取样。对浮土覆盖较浅的

29、地段,应尽量采取轻型山地工程揭露完整。物探化探综合剖面测量,应根据测区铜钴硫化物矿体的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与区内同类型矿床卡松博矿区的物化探成果资料进行对比;物探方法选择激电中梯测量和自然电场法测量试验;化探方法选择土壤次生晕测量,并辅以原生晕测量。物化探剖面测量主要任务是开展方法试验,研究矿体异常和非矿异常,探讨方法的有效性。具体安排是:垂直重要矿层、矿化蚀变地质体、生物标志分布带,在矿权区中部(A-A)、西部(B-B)布置两条综合测量长剖面,先测中部(A-A)综合剖面,然后再测西部(B-B)综合剖面。5.3.4土壤地球化学面积测量开展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结合综合剖面测量方法试

30、验成果,在矿权区分期开展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具体安排是以E 26°5630为界,先在找矿标志较明显的中西部开展化探工作,面积约49.56 km2。采用100m×20m的网度布设取样点,测线方向以垂直区内主要矿层、构造线、蚀变带、生物标志带的总体走向为准。采样深度2050cm,原始样重不小于500g。5.3.5激电中梯测深在委托勘查区地质填图和化探面积性测量的基础上,选择成矿有望地段或化学异常区开展偶极偶极测深,或剖面性激电中梯测量。5.3.6地质填图地质填图分为110000地质填图和1/5000地质测量。在矿权区内开展110000路线地质填图,大致圈定区内主要地层、构造、

31、矿化蚀变体、生物标志带,初步圈定找矿靶区。填图方法以路线穿越为主,追索为辅。观测路线网度一般为100×50米,在重点地段进行加密,非重点地段可以适当放稀。在化探扫面和1:10000地质填图的基础上,在委托勘查区内,选择成矿有望地段或化探异常区,开展1:5000地质测量。填图方法以路线穿越为主,追索为辅。进行轻型山地工程揭露,对矿体、矿化体进行系统采样化验,基本圈定成矿远景区的地层、构造、矿体、矿化体、找矿标志带,作出成矿远景初步评价。5.3.7工程揭露轻型山地工程的布设主要目的是:结合地质工作和物化探异常进行浅部有限揭露验证,对于浮土覆盖深、轻型山地工程揭露效果差的成矿远景地段,必要

32、时施工少量钻孔揭露验证,以查明成矿特征及远景。5.3.8 整理资料、综合分析野外工作过程中,要求及时整理各种原始资料,编制出综合性图件,不断提取新的找矿信息,同步指导野外地质找矿工作。综合分析收集到的各种地质、遥感、化探、钻探、矿产开发资料,充分研究工作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化蚀变特征,总结成矿地质规律,建立综合找矿标志,对委托勘查区找矿远景做出评价。5.3.9 编制预查报告及下一步勘查设计系统综合分析、研究地质、化探、遥感、钻探、测量各项成果,对矿体的产状、规模、矿化类型、矿石品质及找矿远景等作出总结,及时编写提交委托勘查区的预查地质报告。根据预查地质找矿成果,分析总结下一步找矿工作的思路,编

33、制提交下一步勘查工作设计。6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6.1测量一般地质点采用手持式GPS定位,对重要的地质点、井探(含前人施工的)、槽探(含前人施工的)的端点及拐点、钻孔孔位等,用毫米级GPS或全站仪进行实测,测量精度符合现行规范要求。6.2遥感地质充分利用遥感地质信息,对解译成果进行验证,对已知矿点外围或空白区进行路线穿越或追索,要求初步圈定地层的分布范围,控矿断裂或褶皱构造的分布形态,判读矿层或矿化标志的延伸方向,推断其规模、产状。编制相应的影像解译及成矿预测图,指导区内地质找矿工作。6.3综合剖面测量垂直重要矿层、矿化蚀变地质体、生物标志分布带,进行12000遥感、地质、物探、化探综合剖面测量

34、,主剖面两条,分布在矿权区的中部、西部,剖面方位按北北东20°方向布设,以了解区内含矿地层、矿化蚀变体、生物带的矿化相关性。剖面测量线及点位采用GPS定位测量。按10-20米间距观测记录,采集光谱分析样品,在厚层土壤区,采集土壤样,以B层粘土为主;在露头发育地段,采集原生晕样,了解各重要找矿标志带的原始含矿丰度,建立地质化探综合找矿标志。在测制地质剖面过程中,由于植被和浮土的覆盖较为严重,单靠地表地质测量是不够的,因此在沿线应有多处的探槽和探井的揭露相配合。另外,在综合剖面测制的过程中,较系统地采集岩石标本,以研究区内含矿地层的岩性特征。6.4土壤地球化学测量6.4.1采样采样严格按

35、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规定执行。测线方向以垂直区内主要矿层、构造线、生物标志带的总体方位为准。其位置用GPS和地形、地物等特征来确定,点位误差要求小于10米;采样时以采样点为中心,在其5米范围内以采B层粘土为主,深度25-50cm左右,样重约500克。遇重分析样应加大采样量一倍。6.4.2加工加工流程包括:样品晾晒、干燥、过筛(10目不锈钢样筛)、混匀、称重、包装等。 样品加工为无污染加工,样品加工时,应自始至终保持加工间、加工器具的清洁。每个样品加工完后,样筛、样布都应清扫干净,防止污染,应确保没有错号、漏号、装错试料袋及丢失样品现象,加工后每个正、副样都应称重。样品加工要严格按加工流程图进行(

36、见图7 )。6.4.3分析采用直读光谱法定量分析Cu、Co、Pb、Zn、Cr、Ni等元素。样品采用化探定量分析,各元素的分析数据须报出下限和上限,分析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按“有色地质化验测试规定”中的样品分析要求执行。6.4.4室内资料整理1确定异常下限依据找矿方向、目标及分析结果,用统计计算法对各测区分析的主要元素的背景值及异常下限值进行计算。计算时采用对数和算术两种数据方式,将大于X(X平均值,标准离差)的含量数据剔除,由于考虑到化探样品的代表性问题,为了更客观、科学地选取背景值和异常下限值,结合测区具体实际情况,确定异常下限值。2 编制图件编制实际材料图、元素数据平面等值线图及综合异常图。

37、500g 原样干燥揉碎 野 抛弃 过-40目不锈钢筛 外 混匀缩分 粗 60g 60g副样装袋 加 正样60克送细磨 .工 细磨至-200目 外 装袋 (无污染) 送 委 混匀缩分 托 .加10g送光谱 工50g定量分析 . 分 析 定量分析待定样图7. 样品加工流程图6.4.5异常检查的方法及内容 对从初步异常分类、排序中筛选出的找矿有望异常,组成异常检查小组,采用以地质化探剖面和地质观察为主等方法进行检查。 检查的重点是每个异常的主元素浓集中心地段。在露头好的地段对主要地层(岩性)、构造及蚀变、矿化则采集原生晕样品,了解各地质体中的找矿指示元素的含量特征。发现矿化蚀变体后,逐步向外追索,并

38、以探槽揭露,查明引起异常的地质体,初步掌握其产状规模和矿化蚀变特征等地质情况,并采集地质拣块样,进行主异常元素的化学分析,确定异常属性、主要找矿对象及进一步工作意义。6.4.6 质量检查各作业组每天工作后要及时进行自检,做到图、记录、样品“三统一”,无差错,图面要清洁,记录项目要齐全。质检人员对各作业组及全区进行不少于5%的野外采样点、标志设立、采样位置、样品性质等内容的检查,同时进行重采样检查。重采样重点布在异常中心和矿化地段及工作薄弱地段。质检人员要定期对加工流程执行情况、加工台帐等进行检查,并过筛抽查过筛率,对正、副样称重检查。野外采样记录使用统一的采样记录本,填写用2H铅笔,记录要求清

39、晰、整洁。填写的内容包括点线号、样袋号、采样层位深度、物质成分,岩石出露情况及地质、地貌特征等。样品加工: 首先对野外采集的样品进行一一核对验收,确定无误后进行样品粗加工。加工流程包括:样品晾晒、干燥、过筛(10目不锈钢样筛)、混匀、称重、包装等(详见土壤样品加工流程图)。 样品分析项目:Cu、Co、Pb、Zn、Cr、Ni、等。6.5激电中梯测量在委托勘查区用双频激电仪器进行激电中梯测量。采用频率为高频4Hz,低频4/13Hz;中梯测线按北北东20°或南北方向布设,AB1500m,MN40m,线距100m,点距20m。一线供电三线观测(旁侧100m)。测深工作:在原生硫化矿有望发育地

40、段采用偶极偶极测深,采用频率为高频4Hz,低频4/13Hz;ABMN50m,N6,线距50m。工作装置如图8。M2 N2 M4 N4 M6 N6A B M1 N1 M3 N3 M5 N5 AB为供电极; MN为IP测量极; ABMN50m图8 激电中梯测量装置图6.6地质测量地质点定点采用 GPS(60CS)全球卫星定位仪来完成。记录的主要内容有:点号、点位、点性,及对各类地质体的地质现象进行描述,内容包括:岩石类型、岩性、矿物成分、岩层厚度和产状等。尤其对各种构造现象和矿化蚀变作用等应作出详细的描述。并深入研究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含矿层位、矿化类型、矿石物质成分、控矿构造、矿化控

41、制因素,以及矿化蚀变带的分布范围、形态和产状等。在地质图填图过程中应采集各类蚀变体、矿化体、构造破碎带等地质体的标本和样品,以了解不同地质体中元素的含量特征及其变化,以便发现更多的矿化信息。地质体的标定:地质图中应标定直径大于1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50m、长度大于250m的线状地质体;长度大于250m的断层、褶皱构造。对于含矿蚀变构造带及其它矿化地质体,厚度不论大小,均应在图上表示出来。厚度较小者,可用适当的花纹、符号放大或归并表示。本区观察路线的布置以解决地质找矿问题为准则,采用主干路线与辅助路线相结合为原则。路线布置以穿越法为主,辅以追索路线。对重要含矿层位、蚀变带、矿(化)带、矿

42、(化)体应尽量沿走向进行追索,并定点控制,观测路线网度一般为100×50米,成矿有利地段的调查路线应视具体情况适当加密,非重点地段可以适当放稀。重要的地质界线和地质体应有足够的观察点控制。重要地质现象、矿化蚀变体应附有必要的素描图或照片。当发现重要含矿层位、矿化带、矿体(点)、蚀变带时,应采用适当的轻型山地工程揭露和控制。野外地质观察记录格式应统一,点位准确,记录与手图要一致。记录内容应丰富翔实,真实可靠。地质现象观察要求仔细,描述要求准确,除详细描述岩性特征外,对于侵入岩石的组构特征、露头显示的构造特征、接触关系、矿化蚀变现象等均应有详细描述记录,并有相应的照片或素描图。点与点之间

43、的路线亦应有连续观察记录。重点穿越路线、重要含矿层位、矿(化)带、矿(化)体、蚀变带的追索路线应有信手剖面加以重点说明。6.7山地工程6.7.1槽探、浅井工程对于地表所发现的矿化蚀变体或者重要的地质界线、构造断裂带以及矿化异常地带等,必要时可动用浅部轻型山地工程揭露。工程布置的方向应尽可能垂直矿化蚀变体的走向,在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短距离工程追索揭露。对于浮土覆盖较浅的地方可采用探槽揭露,对于浮土覆盖较深的地方,一般超过3m时,宜采用浅井揭露。对于施工探井与探槽,其密度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受严格的网度要求限制,初步确定早期探矿工程间距在200-400米之间,不得大于400米。对施工的槽、井探工程均

44、需进行正规的地质编录和系统的采样化验。6.7.2 钻探工程预查阶段主要是施工深部探索验证钻探工程,其密度一般视具体情况而定,网度以普查网度的双倍为佳,施工过程中地质人员应及时对岩芯进行编录,对获得的地质特征进行总结,系统采集各类岩、矿石样本,并按规范进行划样和劈芯取样送检。岩芯钻探的要求:岩芯采取率不得低于75%,矿芯采取率必须达到80%以上,终孔孔径不小于75mm,其它要求将严格按照岩心钻探规程六大指标执行。尽量采用钻探新工艺,提高和保证钻探工程质量。岩矿芯管理:钻机在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岩矿芯由钻机机长负责管理,施工结束后,运回岩芯库存放,不得缩减岩矿芯保管。6.8取样与化验6.8.1 薄片

45、、光片的取样与鉴定样品对野外不能准确定名的岩石应采集有代表性的薄片标本;对矿化(蚀变)体应采集代表性的光、薄片样;采样要求:新鲜基岩;样品规格3×6×9cm;光片样应在矿化最好地段采集。在预查工作阶段,对岩石(特别是钻孔中揭露的新鲜岩石)应系统地采集岩石、矿石样品,进行岩矿鉴定,确定其名称、查定蚀变围岩、矿物组合特征,全面客观分析和整理矿权区地质资料。对不同结构的矿石,进行光片鉴定,查明矿石的结构构造、金属矿物与脉石矿物的镶嵌关系等,为矿物物相分析、选矿试验提供地质依据。6.8.2 化学分析样品取样1、槽、井探工程的取样矿体和围岩顶、底板各1m范围,按矿石的类型、矿化强度,

46、分类取样。取样方法为刻槽法。由于委托勘查区矿体均匀性较差,样槽断面规格10cm×5cm。一般情况下,单个样长为1.00m,最长1.50m,最短0.50m。对井探工程,样槽一律沿一壁垂直布样,若遇有较大的漂石,也可采取错位法布样。对槽探工程,若为第四系残坡积层,采用垂直法布样,若为不同风化程度的基岩,则采用垂直层面法布样。如果基岩的倾角较平缓,不能连续布样,可按层序法错位布样。当样槽布置好后,先清理槽面,后用切割机切出间距为10cm的两条平行的槽壁,再在地面铺好取样布,最后用手工锤击法凿取样品。单个样长1m的样品重量控制:对新鲜岩石、中等程度风化的矿石、顶底板围岩样,单个样品标准重量约

47、12.5kg,误差小于10%;第四系松散层、全强风化带的矿石及围岩样,单个样品标准重量约8.5kg。样品重量误差控制在10%以内。2、钻孔岩芯取样方法对矿芯和围岩顶、底板岩芯各1m范围,按矿石的类型、矿化强度,分类取样。样长一般情况下为1.0m,最长不得大于1.50m,最短不小于0.50m。采用对开切割法取样,切面垂直矿层层面。3、采样登记取样完成后,及时进行称样重和取样登记,并记录样槽方位。6.8.3 化学样品的加工对全部样品均按初碎细碎细磨流程进行加工,最终样品粒度为-200目。要求在加工过程中样品质量总损失率不得大于5%,样品的缩分误差不得大于3%。分析样品的制备按切乔特公式分步缩分、加

48、工。缩分公式为:QKd2式中:Q 样品的最低可靠质量(kg) K 缩分系数,取0.10.2 D 样品中最大颗粒直径(mm)6.8.4 化验分析1、基本分析根椐邻近矿区的矿化类型,结合本委托勘查区预查结果,本区矿石分为可能为原生矿和氧化矿两种类型。其中氧化矿的主元素是钴,铜含量普遍较低,难于达到综合回收利用的最低质量分数;而原生矿中,铜、钴二者均为有用元素。因此,对不同的矿石类型,基本分析的元素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氧化矿以化验Cu、Co为主,原生矿则化验Cu、Co、S。Cu、Co采用原子吸收法分析,S采用化学分析法分析。6.8.5 分析质量检查1、内部检查对基本分析样、组合分析样,分别按批次送

49、样数目的10%,4%抽取内部检查样进行分析,了解偶然误差。当样品数量较少,基本分析的内部检查样品数量不少于30个,组合分析的数量不少于10个。样品来源于副样,取样后进行密码编号后再送化验室分析。2、外部检查在基本分析样正样中,按基本分析样品数量的5%抽取外部检查样品,以检查分析的系统误差。取样后,进行密码编号,再送具有化验资质的化验室进行化验分析。当样品数量较少,基本分析的内部检查样品数量不少于30个。3、化学分析误差处理对基本分析、组合分析及内部检查、外部检查的分析结果误差处理,参考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T0130)。矿石分析允许双差计算公式如下:Y=c×20x-0

50、.60 x3.08%Y=c×12.5x-0.182 x3.08%式中:Y计算相对双差值(%);C修正系数,取1.0;X测定结果浓度值(%)。基本分析的与内、外部检查的相对双差值(%)按下式计算:Yi=(X0iXn(y)i)×200/(X0i+Xn(y)i)式中:Yi-第i个样品的分析双差(%);X0i-第i个样品的基本分析结果(%);Xn(y)i-第i个样品的内(外)部检查分析结果(%)。6.9地质编录原始地质编录工作包括实测剖面、地质填图、槽探、钻探、采样等项目。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是观察研究地质现象的现场记录和观察研究手段的记录,必须做到及时、真实客观。对不同的工作项目,采

51、用不同的记录表格,如钻孔原始编录表、坑探原始编录表、槽探原始编录表、实测剖面记录表等。对重要的地质现象必须进行拍照,并存档备查。原始地质编录整理是根据各种测量成果和对标本、样品的鉴定、测试成果,对现场编录进行修正、补充和归纳、整理,编制各种素描图,并按规定的格式整饰。现场编录和综合整理而编制的图件,是详查工作的基础图件,除编录人、综合整理人进行自查外,还必须经过包括委托勘查区技术负责人在内的第三人按100%的全面检查,确定其合格率和准确率达100%。6.10 室内资料整理室内资料整理工作要求,执行DZ/T0214-2002及其它相关规范标准。原始资料的整理必须及时完成、及时检查核对。7.主要实物工作量委托勘查区工作面积较大,本次设计的物探、化探工作量应在方法试验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确定,钻探工作量则视前期找矿效果来具体确定。主要实物工作量有:(1)110000遥感地质152km2;(2)110000物化探测网 49.56km2; (3)110000路线地质测量100.0km2;(4)12000地质物化探综合剖面测量15.0km;(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