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_第1页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_第2页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_第3页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_第4页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节 预防医学的几个基本概念1、预防医学的定义与内涵 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定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一级学科。预防医学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针对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运用基础、临床医学和环境卫生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研究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影响健康和造成疾病的主要因素,应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和原理,探索病因和分析致病因素的作用规律,通过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实施预防,达到保护和促进健康的目标 。预防服务

2、是最经济有效、受益面最广,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提高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临床医生必须将预防保健与医疗工作相结合。2.与疾病自然过程有关的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目的 措 施 增进健康 健康教育 环境保护 提高抗病能力 合理营养 良好行为生活方式 生活劳动 卫生设备 体育锻炼 心理卫生 特殊防护 预防接种 清除病因 婚前检查 禁止近亲结婚 保护高危人群 是投入少、效率高、最积极的预防措施,是预防医学最重要的奋斗目标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 目的 措 施 早期发现 病例发现、周期性健康检查 ; 早期诊断 社区筛检、 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 早期治疗 早期

3、、合理用药 防止带菌(虫) 防止恶化 防止慢性化 心理治疗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目的 措 施 防止病残 防复发、转移 力求病而不残 力争残而不废 力求早日出院 康 复 功能性恢复 心理康复指导 家庭护理 社会服务 社会教育爱护病残3.预防医学发展的两次变革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传染病、病原体细菌、免疫方法疫苗、抗菌药物抗菌素、预防措施消毒、隔离等、成就传染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使疾病谱发生明显的改变。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疾病慢性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病、肿瘤等)、意外死亡等;病因生物、环境、心理、社会等取得成果。从历史角度 人类消灭天花、脊髓灰质炎等烈性传染病的过程离不开预防医学的作用,离不开

4、全社会的参与。今天人类征服号称“世纪瘟疫”的艾滋病,更需要从预防入手。即使在抗生素广泛应用的今天,单纯依靠药物也无法避免细菌感染性疾病对人类的伤害。征服病魔,单纯靠临床用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预防医学的作用。4、健康的概念最早粗浅的认识是无病就是健康。结实的体格和完善的功能,并充分地发挥其作用。WHO 宪章中,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各种变化;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体重适当,体型匀称,头、臂、臀

5、比例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头发光泽,无头屑;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影响健康的因素环境因素; 行为生活方式; 卫生服务; 生物遗传因素。 5、医学模式与疾病谱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生物医学模式现在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依然严重地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2)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正在增加。3)我国是世界上受地方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 4)职业病的危害十分严峻。5) 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日益突出。6)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 。“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

6、知”。缺乏运动、过量饮食、营养结构不合理、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与这些疾病密切相关。只要采取预防措施、坚持文明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1992年,世界健康大会维多利亚宣言)即一半以上的死亡可以预防。第二节 食 物 中 毒 一、概 述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 ) 的定义: 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食物中毒的分类: 1. 细菌性中毒:致病菌及其毒素 2. 真菌性中毒:真菌及其毒素 3. 动物性中毒:有毒动物或一定条件下产生大量毒素的可食动物性食物 4. 植物性中毒:含有毒成分的

7、植物、在加工过程中未能破坏或去除有毒成分、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大量有毒成分的可食的植物性食物 5. 化学性中毒:有毒的化学物、营养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不合格的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食物中毒的分类:我国部分省市食物中毒病因统计病因 件数()总数 1131(100.0)细菌性 441(36.3)动植物性 131(11.6)化学性 293(25.9)原因不明 266(23.5) 1999年我国食物中毒按病因分类 中毒原因 中毒人数(%)死亡人数死亡率 细菌性食物中毒1851(37.03) 73.8自然毒食物中毒 905(18.10) 18 19.9化学性食物中毒1442(28.85) 77 53.4病因

8、不明的食物中毒801(16.02) 11.2 合 计4999(100) 10320.61999年我国食物中毒按就餐形式分类我国部分省市食物中毒病因统计就餐形式 中毒人数 死亡人数学生集体食堂 2043 0家庭(包括家庭婚宴) 386 75饮食服务单位 2491 14其它场所 79 14合计 4999 103食物中毒的特点: 1. 发病与某种食物有关。不食者不发病,停止食用发病即停止 。 2. 潜伏期短,多呈爆发性。 3. 临床表现相似。多以胃肠道症状为主,病程较短。 4. 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二、细菌性食物中毒(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 1.发病率高,以夏秋季为主; 2.病程短,

9、病死率低,预后好; 3.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二)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病机制感染型: 活菌 内毒素致病菌 繁殖 毒素型: 肠毒素(外毒素)混合型: 活菌 肠毒素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属食物中毒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肉毒毒素中毒(三) 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类 型 中毒机制 潜伏期( h ) 临床特点 污染食物沙门菌属 感染型 636 高热、黄绿色水样便 动物性食品 混合型 致病性大肠杆菌属 感染型 448 发热、米泔水样或脓血便 各类食品 毒素型 副溶血性弧菌 感染型 1220 发热、脐部阵发性绞痛 海产品,咸菜 混合型 血水样或粘血便 葡萄球菌

10、 毒素型 16 剧烈呕吐伴腹痛、水样便 奶制品 肉类自制发酵食品肉毒杆菌 毒素型 1248 肌肉麻痹,神经功能不全 罐头 1)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诊断依据流行特点:临床表现:中毒食品及污染来源细菌学及血清学检验结果动物实验2)细菌性食物中毒治疗原则迅速排除毒物(催吐,洗胃等) 特殊治疗对症治疗:治疗腹痛、腹泻、电解质紊乱等。特殊治疗:合适的抗菌素(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一般不用);肉毒杆菌性食物中毒早期使用多价抗毒血清3)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原则(1) 加强食品卫生的监督与管理,防止食品在加工、运输、销售、贮存过程中被污染;(2) 低温保存食品,控制细菌繁殖和毒素形成;(3) 食品加热充分,彻底杀灭病

11、原菌和破坏毒素;(4)执行卫生法规及管理条例,加强对食品加工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卫生培训,进行就业前和定期体检。(四)非细菌性食物中毒河豚鱼中毒、毒蕈中毒、含氰甙植物中毒、砷中毒、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一、有毒动植物中毒(一) 河豚鱼中毒 中毒机制与临床表现:河豚毒素:阻断神经肌肉间的传导作用 肌肉麻痹 扩张外周血管 血压下降防治措施:治疗措施:尚无特效解毒药,尽快催吐、洗胃、导泻以尽快排出毒物并对症治疗。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防止误服。(二) 毒蕈中毒毒素类型及中毒特点: 1. 胃肠炎型:急性胃肠炎症状。 2. 神经、精神型:神经兴奋或抑制等。 3. 溶血型:胃肠道症状、溶血性黄疸、肝、 脾肿大等。

12、4. 肝肾损害型:早期急性胃肠炎症状,重症者假愈期后出现肝肾损害。5.光过敏性皮炎型:皮肤暴露日光部分肿胀、疼痛或皮疹。常见的毒菇类:毒伞类、环柄菌类、生长在畜粪上的菇类治疗措施: 1. 迅速排出毒素:催吐、洗胃、活性炭吸附导泻、灌肠等措施 2. 特殊治疗:神经精神型阿托品溶血型 肾上腺皮质激素肝肾损害型巯基解毒剂(二巯基丙磺钠或二巯基丁二酸钠)预防措施:加强宣传与管理,防止误采与误服。二、化学性食物中毒引起中毒的常见毒物:农药、亚硝酸盐、砷化物引起中毒的原因:污染、误服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管理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一) 食物中毒的调查 1. 一般调查:判断中毒与食物的关系,找出可疑食

13、品并立即封存。 2. 采样检查:明确中毒的性质。 3. 明确中毒的原因,追查污染的来源与途径,以便采取处理和预防措施。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1)明确诊断和抢救病人 2)现场调查3)现场处理 4)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1. 积极处理病人; 2. 重点可疑食品的处理; 3. 病人呕吐物和排泄物的处理; 4. 引起中毒的可疑人员的处理; 5. 对引起中毒的加工场所的卫生整改措施; 6. 总结上报当地卫生防疫部门。第三节 职业病的防制1、职业性有害因素 在生产环境及生产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分为四类:1、化学因素1)生产性毒物 2)生产性粉尘2、物理因

14、素1)异常气象条件 2)异常气压 3)噪声、振动 4)非电离辐射5)电离辐射3、生物因素屠宰、皮毛加工、森林作业4、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劳动过程中的强迫体位、劳动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厂房布局不合理生产过程中缺少必要的防护设施2、职业性损害 1)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劳动能力。职业病的范围医学上:立法意义上:1957年14种,1987年9类102种, 2002年10类115种。国家法定职业病由原来的99种增加到115种,新增加的病种有钡及其化合物中

15、毒、铀中毒、一甲胺中毒、放射性肿瘤、放射性性腺疾病、放射性甲状腺疾病以及尘肺病等。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健康损害的新趋势 1)低毒物质中毒增加; 2)致病因素变的复杂; 3)“清洁生产”行业发生中毒增加; 4)脑力劳动、工作紧张、工效学等问题造成的工作有关疾病增加; 5)新材料、新工艺等存在潜在危险等。职业病的特点病因明确。病因多数可定量检测,有明显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接触同一种职业有害因素的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职业病病例发生,很少出现个别病例。早期发现,及时合理处理,预后良好。职业病的诊断职业史 ;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 ;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等 ;综合分析,参考国家有关标准

16、,由法定的医疗卫生机构,三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集体诊断 。2)工作有关疾病工作有关疾病的发生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关,这些有害因素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造成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已患的疾病加重,从而表现为接触人群中某些常见病的发病率增高或病情加重。职业特征:作用轻微的职业性有害因素,虽然有时不至于引起病理损害,但可引起一些体表改变,这些改变仍在生理范围之内,可视为机体的一种代偿性或适应性变化。腕管综合征,颈、肩、腕等慢性肌肉骨骼损伤;工作中精神过度紧张导致健康损害;长期接触高温和噪声的工人高血压的发生率增高;生产性毒物和职业性中毒金属毒物中毒、有机溶剂中毒、苯化合物中毒、刺激性气体中毒、窒息性气体中毒、职业性中毒的防制广东省有万人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有患职业病的条件;自年以来,全省新发现严重职业中毒种,其中种为国内最早发现。 1989至2001年,全省共报告职业病4848例,其中新发尘肺病2486例,死亡1160例;急、慢性职业中毒1656例,死亡107例。 据调查,全省的职业病漏报率为120%,因此,1989至2001年职业病实际发病总数应为10666例,平均每年800多例;死亡数应为2787例,平均每年死亡214人。2001年报告发病总数是1997年的2.78倍,平均每年递升6.95%。 3、职业病的防制1)基本措施(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