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乳酸菌分类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_第1页
适用于乳酸菌分类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_第2页
适用于乳酸菌分类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_第3页
适用于乳酸菌分类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_第4页
适用于乳酸菌分类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09年第 2期 (总第 135期 综 述! "!"! ! ! ! ! ! "! "乳酸菌是一群形态代谢性能和生理学特征 不完全相同的能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乳酸的革 兰氏阳性细菌 。 目前在自然界中已发现的乳酸菌 在细菌分类学上可以划分为 43个属,包括 373个种及亚种, 其中绝大多数是厌氧菌或兼性厌氧 菌, 乳酸菌的自然宿主是人类 、 动物和植物, 在发 酵过程中的关键代谢产物是乳酸 。 由于其代谢产物对人体健康有益, 所以在各类食品中, 如酸牛 乳 、 干酪 、 巧克力和各类保健药品中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 。分类鉴定是微生物学的一个

2、重要领域, 建立 一套精确快速的分类鉴定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 传统的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是利用形态学和生 理学特征及其差异来进行的, 但是这种经典分类 学方法的弊端是耗时耗力, 并且在区分一些形态 相近的菌株方面存在局限性 1。 随着分子生物学 的飞速发展, 从分子和基因水平来鉴定乳酸菌已成为可能 , 许多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正在被用来 进行乳酸菌的分类鉴定,如 16S rRNA 基因间隔 区 (Intergenic Spacer Region , ISR 的序列分析技术 、 随机扩增多态 DNA 技术 (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 变性

3、梯度凝胶电泳标 记技术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 DGGE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 (Re -striction FragmentLength Polymorphism , RFLP 、 扩 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AFLP 、 DNA 芯片 技术 、 肠 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分析技术 (Enterobacte -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 Sequences, ERIC 以 及 重 复 基

4、因 外 回 文 序 列 分 析 技 术 (Repetitive Extragenic Palindromic Sequences, REP 。 本文将就以上几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方法 原理以及各自的优缺点进行阐述 。116S rRNA 序列分析原核生物含有 3种类型 rRNA :23S 、 16S 和5S rRNA , 它们分别含有 2,900, 1,540和 120个核 苷酸 。 5S rRNA 虽然容易分析, 但是核苷酸太少, 没有足够的遗传信息用于分类研究; 而 23S rRNA适用于乳酸菌分类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张家超, 孙志宏, 刘文俊, 张和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

5、育部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摘 要:介绍了几种适用于乳酸菌分类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及其原理 、 优缺点和研究现状 。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技术; 乳酸菌; 分类鉴定中图分类号:TS2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87(2009 02-0089-05Review on the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for the Classificationand Identification of Lactic Acid BacteriaZhang Jiachao, Sun Zhihong, Liu Wenjun, Zhang Heping*(Key

6、Laboratory of Dairy Bio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Huhhot ofInner Mongolia 010018, P. R. ChinaAbstract:The principles, methods and applicability of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used for classification and i -dentification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were reviewed.Key words:molecular bio

7、technology; lactic acid bacteria; 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收稿日期:2008-08-07;作者简介:张家超, 男, 硕士, 研究方向为乳品生物技术; *通讯作 者:张和平,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0660135, 30760156 , 教育 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 (NCET-06-0269 , 国家科 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 (2005DKA21208-12 。89含有的核苷酸几乎是 16S rRNA 的两倍,分析十 分困难 。 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 16S rRNA

8、 的全长 约为 1540bp ,片段长度适中信息量较大且易于 分析 。上个世纪 60年代末, Woese 首次采用寡核苷 酸编目法对生物进行分类, 通过比较各类生物细 胞的核糖体 RNA 特征序列, 认为 16S rRNA 序列 作为微生物分类鉴定的依据最为 合适 。 因为 rRNA 结构既具有保守性, 又具有可变性 。 保守性 能够反应生物物种的亲缘关系; 可变性则能够揭 示出生物物种的序列差异, 是种属鉴定的分子基 础 2。 在对 16S rRNA 序列进行测定后, 可以通过 序列比对分析来完成其种属归类 。近几年, 随着测序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测序 的市场化,使得 16S rRNA 序列分

9、析技术在乳酸 菌鉴定中得到广泛应用 。 P. Parola 等 3应用 16S rRNA 序列分析技术,通过分析序列成功分离鉴 定出了败血病人体内的干酪乳杆菌 (Lactobacillus casei 。 2002年 Booysen 等 4将分离自麦汁中的乳 酸菌进行了分类研究,通过对其 16S rRNA 序列 分析, 成功的对实验菌株在亚种水平上进行了鉴 定和区分 。 乌日娜等 5结合传统生理生化鉴定方 法与 16S rRNA 序列分析技术将实验室一株益生 菌鉴定为干酪乳杆菌 (L. casei 。 2001年, Corseffi 等 6同样运用 16S rDNA 序列分析技术, 成功的对

10、分离自 25个小麦酸面包中的 317株乳酸菌在种 的水平进行了分类鉴定 。 2000年 Terence R 等 7对 猪排泄物中的一种能够产抗生素的菌株进行了 DNA 序列分析,在分析其 16S rRNA 序列的同时 进一步对其 4232bp 质粒进行分析,最后以 16S rRNA 基因大于 99%的同源性将其鉴定为罗伊乳 杆菌 (L. reuteri 。2随机扩增多态 DNA 技术 (RAPD 随机扩 增多态性 DNA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 RAPD 标 记 技 术 是 由 Williams 8和 Welsh 同时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类鉴 定方法

11、 。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随机引物 (一般为 8-10bp 通过 PCR 反应非定点扩增 DNA 片段, 然后应用凝胶电泳分析扩增产物 DNA 片段的多 态性, 来完成其进化遗传分析 。在应用中 RAPD 技术的优点是简单便捷, 在 不知道基因组 DNA 的任何序列信息的情况下就 可以进行鉴定; 缺点是重复性差, 鉴定结果不稳 定, 很难在种以及亚种的水平上准确鉴定 。 2007年 Isabel Lopez 等 9对 120株植物乳杆 菌中的 46株应用传统生理生化方法和 RAPD-PCR 技术进行了遗传学特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RAPD-PCR 技术更能显示出这 46株植物乳杆菌 之间的同源

12、性 。 Ulrich Schillinger 等 10从酸乳酪中 分离出 20株益生菌, 使用 RAPD-PCR 技术与 11株模式菌株电泳图谱进行比对分析, 鉴定出这 20株菌属于嗜酸乳杆菌 (L. acidophilus 和干酪乳杆 菌 (L. casei 。 G. Spano 等 11从红葡萄酒中分离出 一株能产生瓜氨酸和氨, 并能起到降低精氨酸作 用的菌株, 经过 RAPD-PCR 技术鉴定为植物乳杆 菌 (L. plantarum 。 Hayford 等 12也用此方法对玉米 发酵进行研究, 发现在玉米发酵中的优势菌种是 发酵乳杆菌 (L. fermentum 。3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标

13、记技术 (DGGE 1979年 Fischer 和 Lennan 13最先提出了用于 检测 DNA 突变的一种电泳技术 变性梯度凝 胶电泳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 DGGE 技术 。 1993年 Muzyer 等 14首次将 DGGE 技术应用于微生物研究, 并证实这种方法用于微 生物种属鉴定是十分有效的 。DGGE 的基本原理是:DNA 分子中 4种碱基 的组成和排列差异,使不同序列的双链 DNA 分 子具有不同的解链温度 。 当双链 DNA 分子在含 梯度变性剂 (尿素 、 甲酰胺 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中 进行电泳时, 因其解链的速

14、度和程度与其序列密 切相关,所以当某一双链 DNA 序列迁移到变性 凝胶的一定位置, 并达到其解链温度时, 即开始 部分解链,部分解链的 DNA 分子的迁移速度随 解链程度增大而减小,从而使具有不同序列的 。 DNA 片段滞留于凝胶的不同位置,结束电泳时, 形成相互分开的带谱 。 理论上认为, 只要选择的 电泳条件如变性剂梯度 、 电泳时间 、 电压等足够 精细,一个碱基差异的 DNA 片段都可以被区分 开 。2007年, Milica Nikolic 等人 15通过 PCR-DGGE 的方法成功鉴定了当地自制山羊奶干酪中的乳酸 菌 。 2006年, G. Spano 等 16运用 DGGE

15、技术成功分析 了红葡萄酒中的酒类酒球菌 (Oenococcus oeni 和植 物乳杆菌 (L. plantarum ,并指出植物乳杆菌 (L. plantarum 是发酵初期的优势菌种 。 Kingsley C Anukam 等 17运用 DGGE 技术和 16S rRNA 序列分 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采自尼日利亚健康女性阴 道的 241株乳酸菌进行了鉴定, 鉴定结果表明惰 性乳杆菌 (L. iners 是优势菌株, 占 64%, 另外有 7.3%属于加氏乳杆菌 (L. gasseri , 有 6%属于植物张家超等:适用于乳酸菌分类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90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09年第 2

16、期 (总第 135期 乳杆菌 (L. plantarum , 有 3%属于卷曲乳杆菌 (L. crispatus , 有 2.7%属于鼠李糖乳杆菌 (L. rhamno -sus ,有 2.7%属于阴道乳杆菌 (L. vaginalis , 有 1.3%属于发酵乳杆菌 (L. fermenti , 有 1.3%属于 瑞士乳杆菌 (L. helveticus , 有 1.3%属于唾液乳杆 菌 (L. salivarus 。 Randazzo 等 18也报道了将 DGGE 分析与 RT-PCR 相结合的技术来研究干酪生产 过程中微生物的构成和代谢活性 。尽管 DGGE 电泳技术在研究群落动态和多

17、样性方面存在很多优势, 但是该技术无法给出代 谢活性 、 细菌数量和基因表达水平方面的信息 。 因此必须与其它技术相结合才能弥补不足 。4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 (RFLP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Bostein 19首先提出利用 限 制 性 片 段 长 度 多 态 性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RFLP 作为标记构建遗传图 谱 。 RFLP 基本原理是利用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 识别并切割基因组特定片段的 PCR 扩增产物, 得 到大小不等的 DNA 片段 , 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 泳分析这些片段, 便可以获得个体的差异, 从而 达

18、到鉴定辨别的目的 。最近几年, PCR 与 RFLP 相结合的技术被普 遍的应用于乳酸菌的分类鉴定中 。 2003年, Elif Yavuz 等 20应用 RFLP 技术对分离自当地的酸酪 中的 150株乳酸菌进行分类研究, 并与九株标准 菌株 RFLP 图谱比较分析,在种的水平上对其进 行了鉴定 。 John W 等 21应用 PCR-RFLP 对拟南芥 中的细菌群落进行了菌群分析, 通过与模式参考 菌株比对, 将分离细菌进行了鉴定, 其中植物乳 杆菌 (L. plantarum 为优势菌群 。 2002年 Giraffa G 等人 22对分离自当地不同乳制品中的 35株德式 乳杆菌 (L.

19、 delbrueckii 和保加利亚乳杆菌 (L. bulgaricus 在亚种水平上进行了鉴定; 并通过比 较使用 RFLP 蛋白基因编码技术与 16S rRNA 序 列分析技术最终得出结论, RFLP 蛋白基因编码 技术在亚种水平的鉴定中较之 16S rRNA 序列分 析技术更为有效 。 Randazzo 等 23应用此技术对分 离自绿橄榄中的部分乳酸菌进行研究, 发现大部 分菌株为干酪乳杆菌 (L. casei 和短乳杆菌 (L. brevis 。5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 (AFLP 1993年荷兰科学家 Zabeau 和 Vos 24率先提 出并发展建立起来一种 DNA 多态性分析

20、的新方 法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AFLP , 它可以用来检 测整个生物基因组的多态性 。AFLP 的基本原理是对基因组 DNA 酶切片 段进行选择性扩增 , 将获得的扩增片段通过琼脂 糖凝胶或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检测, 根 据带型中一些特征条带的出现或消失, 检测出不 同扩增片段长度的多态性 。 一般而言, 首先使用 两种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对整个基因组 DNA 进 行酶切反应, 然后将所得的两端具有不同黏性末 端的酶切片段与特异人工接头在 T4连接酶的作 用下进行连接, 形成选择性扩增的模板, 然后用 带有选择性碱基的特异引物进行选择性扩增 。 为 使得扩增效果更好, 反应一般分两步进

21、行, 即预 扩增和选择性扩增, 最后将获得的扩增产物通过 琼脂糖凝胶电泳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再经 EB 染色或银染后, 清晰呈现片段长度的多态性 。 该技术建立初期用于植物育种的研究, 后来 发展成为可以分析任何来源 DNA 指纹图谱的一 项通用技术, 近些年来被广泛的应用于乳酸菌的 分类鉴定 。 2007年 Matteo Busconi 等 25首次应用 AFLP 技术对小牛肠道中的乳酸菌菌群进行了分 析, 他们选取了两只健康小牛肠道中的 311株乳 酸菌使用该技术完成了分类鉴定, 这些乳酸菌被 无一例外的分类到 8个属,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乳杆菌属 (169株 , 其次是链球菌属 (

22、99株 。 同 年, Zhechko Panayotov Dimitrov 等对 49株分离自 健康人类排泄物的乳酸菌进行了分类鉴定, 通过 对比使用 RAPD 、 PFGE 以及 AFLP 三种分子生物 学技术得出结论:RAPD 技术是最迅速最便捷的 技术, 但是重复性不好, 鉴定结果不甚准确; PFGE 技术虽然鉴定结果稳定且准确, 但是耗费人力物 力财力最大, 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而 AFLP 技术操 作相对简单便捷, 而且鉴定结果准确, 完全可以在 种的水平上甚至于亚种的水平上对乳酸菌准确分 类鉴定,因此 AFLP 技术必将成为乳酸菌鉴定的强 有力的工具 。 2001年 Torrian

23、i 等 26使用 AFLP 技术 成功区分开了植物乳杆菌 (L. plantarum 、 戊糖乳杆 菌 (L. pentosus 和类植物乳杆菌 (L. paraplan -tarum 。 Ventura 采用 AFLP 技术, 不经过预扩增, 在其中一个预扩增引物加上一个选择性核苷酸 组成一对引物, 将 47株约氏乳杆菌 (L. johnsonii 为 7个亚类 。6DNA 探针技术及芯片技术DNA 探针技术是 20世纪 70年代在基因工 程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又称核酸分 子杂交技术,具有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等特点 。 91因为 DNA 探针技术方法特异 、 敏感又没有放射 性,且

24、不需要进行复杂的纯培养和扩培菌等过 程, 所以在微生物的鉴定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 DNA 探针技术的原理是:两条不同来源的核 酸链如果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 , 就能够特异性的 结合而形成分子杂交链 。 若在已知的 DNA 或 RNA 片段上加上可识别的标记 (如用 32P 同位素 标记 、 生物素标记 , 就可制成 DNA 探针, 用以检 测未知样品中是否有与其互补的基因序列, 并可 进一步判定其与已知序列的相同程度 。 乳酸菌 DNA 探针技术是指利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DNA 后再用 DNA 探针来检测产生的 DNA 片段 。 Du Toit 利用 DNA 探针技术从 297株乳杆菌中成功 筛

25、选出了益生菌 。 2003年, Stackebrandt 等也应用 此项技术对采自当地酸牛乳中的 48株乳杆菌在 种的水平上成功进行了分类鉴定, 鉴定结果表明 干酪乳杆菌 (L. casei 是明显的优势菌群 。基因芯片是利用核酸杂交原理对未知分子 进行检测 。 将核酸或核酸片段按照一定顺序排列 在固相支持物上组成密集的分子阵列 。 按照其结 构基本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将待测 DNA 分子样品固定在固相支持物上并与一系列游离 的标记探针杂交, 杂交探针或是单一的或是混合 的; 另一种是按照预先设定顺序将寡核苷酸固定 于固相支持物上,再与标记的 DNA 样品进行杂 交,然后由已知的寡核苷酸序

26、列确定被检测的 DNA 样品 。具体做法是将固相介质 (如玻璃片 通过适 当机制进行位置固定, 再利用高速机械手和连续 点样技术将多个 DNA 均匀地点在固相介质上, 为使点样精度保持恒定, 要求多针头具备单次取 样 、 连续点样的功能, 且自动取样的同时保证高 通量和高精度, 然后由系统直接通过程序控制连 续点样操作 。 信号的强弱由共聚焦的芯片检测器 测量 。 2006年, Bernard Berger 等人 27对 12株嗜酸 乳杆菌群 (L. acidophilus group 应用基因芯片技 术以及其他分子标记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 清晰阐释了这一嗜酸乳杆菌群之间的相似性和 细微

27、差异性 。7基因间重复序列分析技术1990年, Sharples 等在对 Escherichia coli tls 菌株基因组中 ds 的 3 末端区进行分析时首次发现 了 ERIC 片段, 命名为 “ 基因间重复单位 IRU(In -tergenic Repetitive Unit 序列 。 随后, Hulton 等也 鉴定出了相同的重复序列, 并命名为肠细菌基因 间保守重复序列 (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 -genic Consensus , ERIC 。ERIC 的中心有一段保守性很高的反向重复 序列 , 该序列长约 44bp 。 Versalov

28、ic 等以 ERIC 的 核心序列设计了一对反向引物 (ERIC15 -ATG TAA GCT CCT GGG GAT TCA C-3 , ERIC25 -AAG TAA GTG ACT GGG GTG AGC G-3 , 认为 ERIC-PCR 扩增的是两个相邻的 ERIC 保守序列 之间的区域 , 由于不同的细菌基因组上的 ERIC 重 复序列的数目和分布不同, 从而得到由一系列大 小不同片段组成的 DNA 指纹图谱 。 此后, 这项技 术就被广泛用于细菌分类和菌种鉴别 。重复基因外回文序列分析技术 (Repetitive-Element PCR , REP-PCR 是以 PCR 为基础发

29、展起 来的一种针对原核生物的 DNA 指纹图谱技术 。 REP-PCR 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特定的引物扩增细 菌基因组 DNA 的重复序列 , 这些序列在进化过 程中高度保守, 扩增位于这些序列之间的不同区 域可得到不同的图谱, 扩增产物经凝胶电泳便可 以分析其多态性 。 经实践研究证明该方法具有简 便快捷 、 重复性好 、 分辨率高等特点, 所以这项技 术也成为一种鉴定乳酸菌的新方法 。2001年, Francise Berthier 等对当地两个干酪 厂生产的八块干酪中的 488株嗜温乳杆菌运用 ERIC-PCR 技术进行了分类鉴定,其鉴定结果显 示,这 488株嗜温乳杆菌可以被分为 3个种群

30、, 其中副干酪乳杆菌 (L. paracasei 是超级优势菌 群, 占到了总数的 98.7%。 Ventura 等采用多种分 子标记方法对 16株约氏乳杆菌进行分类研究, 其中用 ERIC 标记分为 6个亚类, 用 REP-PCR 标 记则分为 4个亚类, AFLP 标记分为 7个亚类, ERIC 标记与 AFLP 标记比较有 90%-96%的相似 性,这也表明这些分子标记技术具有多重共线 性 。8展望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其快速 、 准确 、 灵敏的优 点逐渐成为微生物分类鉴定的主要手段, 但是还 没有任何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单独用来鉴 定乳酸菌; 而传统的表型 、 生物化学方法鉴定乳 酸菌耗

31、时耗力, 鉴定结果不稳定, 只有将分子生 物学方法和传统鉴定方法结合起来鉴定乳酸菌 才会更加准确 。 不难想象, 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 改进 、 实验操做的逐步规范以及商品化试剂盒研 制进程的加快, 分子生物学技术必将在乳酸菌的 分类鉴定以及进一步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家超等:适用于乳酸菌分类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92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09年第 2期 (总第 135期 参考文献1余勃 , 陆兆新 .AFLP 技术在食品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田 J.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02,29(3 :75-78.2雷正瑜 .16S rRNA 序列分析技术在微生物分离鉴定中的应用 J.湖北生态技术学院学报

32、 , 2006,4(1 :4-7.3Parola P, Maurin M, Alimi Y, Juhan C, Brouqui P. Use of 16S rRNA gene sequencing to identify Lactobacillus casei in Septi -caemia Secondary to a Paraprosthetic Eenteric FistulaJ.Euro -pean Journal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1998,17:203-205.4Booysen C, Dicks L M

33、T, Meijering I.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during the malting of two different barley cultivar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02,76:63-73.5乌日娜 , 张和平 , 孟和毕力格 . 酸马奶中乳杆菌 L. casei Zhang , ZL12-1的 16S rDNA 基因序列及聚类分析 J.中国乳 品工业 , 2005,3

34、3(6 :4-9.6Corsetti A, Lavermicocca P, Morea M. Pheno-typic and molecu -lar identification and clustering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and yeasts from wheat (species Triticum durum and Triticumaes -tivum sourdoughs of Southern Ital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01,64:95-104.7Terence R, W

35、hitehead, Michael A, Cotta. Sequence analyses of a broad host-range plasmid containing ermT from a tylosin-re -sistant Lactobacillus sp. isolated from Swine Feces J.Urrent Microbiology, 2001,43:17-20.8Tilsaal -timisjarvi A, Alatossava T. Development of oligonu -cleotide primers from the 16S-23S rRNA

36、 intergenic sequences for identifying different dairy and probiotic lactic acid bacteria by PCR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1997,35:49-56.9Isablel ópez, Carmen Torres, Fernanda, Ruia -larrea. Genetic typification by 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 and randomly amplifie

37、d polymorphic DNA (RAPD of wild Lacto -bacillus plantarum and Oenococcus oeni wine strainsJ.Euro -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10Ulrich Schillinger, Nuha M, Yousif K, Lilijana Sesar, Charles A, Franz P. Use of group -specific and RAPD -PCR analyses for rapid differentiation of Lactobacillus Str

38、ains from Probiotic yo -gurtsJ.Current Microbiology, 2003,47:453-456.11Spano G, Beneducel L, Depalma L, Quinto M, Vernilel A, Mas -sal S. Characterization of wine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by PCR -DGGE and RAPD -PCR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trains able to degrade arginin

39、e J.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6,22: 769-773.12Williams G, Kubelik A R, Livak K J. DNA polymorphisms am -plified by arbitrary primers are useful as genetic markers J. Nucleic Acids Research, 1990,18(22 :6531-6535.13Muvzer G, Smalls K. Application of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40、electrophoresis (DGGE and temperature gradient gel elec -trophoresis (TGGE in microhial ecology J.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998,73:127-141.14Muyzerg, Wallec, Uiitterlindenag. Profiling of complex microbial populations by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analysis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m

41、plified gens codingfor 16S rRNA J.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93,59:695-700. 15Milica Nikolic, Amarela Terzic -Vidojevic, Branko Jovcic, Natasa Golic, Ljubisa Topisirovic. Characterization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isolated from Bukuljac, a homemade goat's milk cheese J.International Jou

42、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08,122:162-170.16Spano G, Lonvaud-Funel A, Claisse O, Massa S. Invivo PCR-DGGE analysis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and Oenococcus oeni populations in red wineJ.Current Microbiology, 2007,54: 9-13.17Kingsley C, Anukam, Emmanuel, Sazuwa O, Jeom A, Dgregor Reid. Assessment

43、of Lactobacillus species colonizing the vagina of apparently healthy Nigerian women, using PCR-DGGE and 16S rRNA gene sequencing J.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6,22:1055-1060.18Randazooc L, Torriani S, Akkermans A D L. Diversity dynamics and activity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p

44、roduction of an artisanal Sicilian cheese as evaluated by 16S rRNA analysisJ.Applied and Envri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2,68:1882-1892.19Hayford A E, Petersen A, Vogensen F K. Use of conserved ran -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fragments and rapid pattern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Lactobacillus fermentum in ghanaian fermented maize doughJ.Applied and Environmen -tal Microbiology, 1999,65:3213-3221.20Elif Yavuz, Hatice Gunes, Cisem Bulut, Sebnem Harsa, Fazil A, Yenidunya. RFLP of 16S -ITS rDNA region to differentiate Lactobacilli at sp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