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宗派佛教的基本问题与唐代儒学的复兴091104_第1页
04宗派佛教的基本问题与唐代儒学的复兴091104_第2页
04宗派佛教的基本问题与唐代儒学的复兴091104_第3页
04宗派佛教的基本问题与唐代儒学的复兴091104_第4页
04宗派佛教的基本问题与唐代儒学的复兴09110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中 国国 哲哲 学学 史史中国佛教哲学中国佛教哲学佛佛教教概概说说四、宗派佛教的基本问题与唐代儒学的复兴四、宗派佛教的基本问题与唐代儒学的复兴参考书目参考书目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3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 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98 中国佛协中国佛教(中国佛协中国佛教(15),知识出版),知识出版社社,1980-2003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人大出版社,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人大出版社,2002三、宗派佛教的基本问题与唐代儒学的复兴三

2、、宗派佛教的基本问题与唐代儒学的复兴(一一)宗派佛教概说宗派佛教概说(一)宗派佛教概说(一)宗派佛教概说 南北朝时期特点南北朝时期特点学派林立学派林立南义北禅南义北禅成实师涅槃师毗昙师摄论师地论师地持师三论师十诵律师四分律师楞伽师 社会统一社会统一 朝廷支持:译经场朝廷支持:译经场 政治宽松政治宽松 文化融合文化融合隋唐佛教的社会背景隋唐佛教的社会背景 隋唐佛教宗派隋唐佛教宗派 天台宗:陈隋之际智顗(天台宗:陈隋之际智顗(538538579579)立宗)立宗 三论宗:陈隋之际吉藏(三论宗:陈隋之际吉藏(549549623623) 立宗立宗 法相宗:唐初玄奘(法相宗:唐初玄奘(600600664

3、664) 、窥基(、窥基(632632682682)立宗)立宗 华严宗:武则天时法藏(华严宗:武则天时法藏(643643712712)立宗)立宗 律宗:唐时盛行律宗:唐时盛行( (道宣道宣596596667667) ) 净土宗:唐以后盛行(道绰净土宗:唐以后盛行(道绰562562645645、善导、善导613613681 681 ) 禅宗:南北分宗于八世纪中叶(南能北秀)禅宗:南北分宗于八世纪中叶(南能北秀) 密宗:密宗: “ “开元三大士开元三大士”善无畏(善无畏(637637735735)、金)、金刚智(刚智(669669741741)、不空()、不空(705705774774) 创始人发

4、祥地教理、教规、修行方法师承关系的僧众团体较为固定的传法道场 宗派佛教的分期宗派佛教的分期 第一期:佛教学理化,传布于文人第一期:佛教学理化,传布于文人 第二期:佛教庶民化,传布于民众第二期:佛教庶民化,传布于民众宗派佛教的基本问题宗派佛教的基本问题 判教论判教论 实相论实相论 真理论真理论 佛性论佛性论 心性论心性论 修行论修行论 法统论法统论判教论判教论 判教、教判、教相判释判教、教判、教相判释 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 判教的依据判教的依据小、大(法华、维摩)小、大(法华、维摩)顿、渐(楞伽)顿、渐(楞伽) 先、后(华严经以先、后(华严

5、经以“日出三照日出三照”:先照高山,: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再照平地为喻)次照幽谷,再照平地为喻)味(大涅槃经以味(大涅槃经以“牛乳五味牛乳五味”:从牛出乳,从: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为喻醐为喻 )粗妙、相待绝待、开合、藏通别圆、显密、本迹粗妙、相待绝待、开合、藏通别圆、显密、本迹实相论实相论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是指称本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是指称本然之真实。然之真实。 其他所谓一实、一如、一相、无相、法身、法其他所谓一实、一如、一相、无相、法身、法证、法位、涅槃、无为、真谛、真性、真空、证、

6、法位、涅槃、无为、真谛、真性、真空、实性、实谛、实际、佛性等,皆是实相之异名。实性、实谛、实际、佛性等,皆是实相之异名。 真空妙有:非空之空、不有之有真空妙有:非空之空、不有之有 天台宗:性具实相、性具三千、三千互具天台宗:性具实相、性具三千、三千互具 华严宗:性起,法界缘起(事、理、理事无碍、华严宗:性起,法界缘起(事、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事无碍)真理论真理论 四谛、三法印四谛、三法印真、俗二谛真、俗二谛中道中道 三论宗:破邪显正说、四重二谛说三论宗:破邪显正说、四重二谛说 天台宗:七种二谛说、三谛圆融说天台宗:七种二谛说、三谛圆融说 法相唯识宗窥基:四重二谛说法相唯识宗窥基:四重二谛

7、说 中国佛教真理论特点:真理圆融论中国佛教真理论特点:真理圆融论佛性论佛性论 “佛者觉义佛者觉义”,“性者种子因本义。性者种子因本义。” “界界”:因义;本性义;种族义:因义;本性义;种族义 问题:何谓佛?佛的本性?佛性的范围?问题:何谓佛?佛的本性?佛性的范围?佛性的特征(善恶、本有始有、性修)?佛性的特征(善恶、本有始有、性修)?众生能否成佛?成佛的根据?成佛的时众生能否成佛?成佛的根据?成佛的时间?成佛的方法?自力他力?等间?成佛的方法?自力他力?等 众生悉有佛性一分无性(法相唯识宗)众生悉有佛性一分无性(法相唯识宗)吉藏大乘玄论十二家佛性义吉藏大乘玄论十二家佛性义 以众生为正因佛性以众

8、生为正因佛性 以六法为正因佛性以六法为正因佛性 以心(识)为正因佛性以心(识)为正因佛性 以冥传不朽为正因佛性以冥传不朽为正因佛性 以避苦求乐为正因佛性以避苦求乐为正因佛性 以真神为正因佛性以真神为正因佛性 以阿赖耶识为正因佛性以阿赖耶识为正因佛性 以当果为正因佛性以当果为正因佛性 以得佛之理为正因佛性以得佛之理为正因佛性 以真谛(真如)为正因佛性以真谛(真如)为正因佛性 以第一义空为正因佛性以第一义空为正因佛性 以中道为正因佛性以中道为正因佛性以众生或人为正因佛性以众生或人为正因佛性由心识讲佛性由心识讲佛性在理上成立佛性义在理上成立佛性义心性论心性论心:集起意:思量识:了别心:集起意:思量识

9、:了别通常而言,三种涵义:通常而言,三种涵义:其一,泛指一切无形的精神作用其一,泛指一切无形的精神作用其二,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指阿赖耶识其二,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指阿赖耶识其三,自性本来具足的真心其三,自性本来具足的真心 “性性”1 1)不变不改的性质)不变不改的性质2 2)各类事物所具有的性,)各类事物所具有的性,“性分性分”3 3)绝对的真理,真实无妄的理性)绝对的真理,真实无妄的理性4 4)德性,如善)德性,如善、恶恶、无记三性无记三性心与心与神、心与物、心与理、心与佛神、心与物、心与理、心与佛心性与法性、凡性与佛性、心性与法性、凡性与佛性、性净与性觉、性善与性恶性净与性觉、性善与性恶性本

10、有与性始有性本有与性始有性的体、相、用性的体、相、用性与情、性与理性与情、性与理性具与性起性具与性起宗派佛教心性论的主要特点:宗派佛教心性论的主要特点: 其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坚持其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坚持 其二,性的善恶问题的提出和解其二,性的善恶问题的提出和解答答 其三,对修心的重视其三,对修心的重视 其四,成佛问题的追究其四,成佛问题的追究 其五,向内求觉的修行方式其五,向内求觉的修行方式 修行论修行论 南义北禅南义北禅教观并重教观并重 教观、止观(定慧)、行位(修行阶教观、止观(定慧)、行位(修行阶次)、修行境界、顿渐(觉悟方式和途次)、修行境界、顿渐(觉悟方式和途径)径)法统论法

11、统论 法统确立的标准应该包含两个方面:法统确立的标准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传自佛陀;二是浓厚的与他宗一是传自佛陀;二是浓厚的与他宗相区别的宗派特点。相区别的宗派特点。 神会:一代只许一人、正统、衣法神会:一代只许一人、正统、衣法佛教与中唐学术转型佛教与中唐学术转型 架构:本体论与心性论的统一架构:本体论与心性论的统一 内容:内容: 成佛成圣成佛成圣 实相理本、心本实相理本、心本 诸法与实相关系理事关系诸法与实相关系理事关系 色心、心性关系心理关系色心、心性关系心理关系 性善性恶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性善性恶气质之性、天命之性 悟返观内照悟返观内照 境行果的统一知行合一境行果的统一知行合一 方法方法

12、 判教三教合一判教三教合一 法统论道统论法统论道统论(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佛性即诸法实相佛性即诸法实相佛性即心性佛性即心性修行则返本归源修行则返本归源(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 李翱的复性论李翱的复性论 人之为圣,性也人之为圣,性也 凡圣之别,在于圣人得天命之性,不为情所凡圣之别,在于圣人得天命之性,不为情所惑;百姓溺于情,不知其本惑;百姓溺于情,不知其本 弗思弗虑情则不生无以惑其性弗思弗虑情则不生无以惑其性 动静皆离寂然不动至诚尽人之性、尽动静皆离寂然不动至诚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

13、育、与天地参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 1.实相与佛性的打通实相与佛性的打通 1)佛性佛性 “佛者觉义佛者觉义”,“性者种子因本性者种子因本义。义。” “界界”:因义;本性义;种族义:因义;本性义;种族义(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 1.实相与佛性的打通实相与佛性的打通 1)佛性佛性 问题:何谓佛?佛的本性?众生问题:何谓佛?佛的本性?众生能否成佛?成佛的根据?成佛的时能否成佛?成佛的根据?成佛的时间?成佛的方法?自力他力?等间?成佛的方法?自力他力?等涅涅槃槃经胜

14、经胜鬘鬘 经如来藏经经如来藏经吉藏大乘玄论十二家佛性义吉藏大乘玄论十二家佛性义 以众生为正因佛性以众生为正因佛性 以六法为正因佛性以六法为正因佛性 以心(识)为正因佛性以心(识)为正因佛性 以冥传不朽为正因佛性以冥传不朽为正因佛性 以避苦求乐为正因佛性以避苦求乐为正因佛性 以真神为正因佛性以真神为正因佛性 以阿赖耶识为正因佛性以阿赖耶识为正因佛性 以当果为正因佛性以当果为正因佛性 以得佛之理为正因佛性以得佛之理为正因佛性 以真谛(真如)为正因佛性以真谛(真如)为正因佛性 以第一义空为正因佛性以第一义空为正因佛性 以中道为正因佛性以中道为正因佛性以众生或人为正因佛性以众生或人为正因佛性由心识讲佛

15、性由心识讲佛性在理上成立佛性义在理上成立佛性义(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 1.佛性与实相的打通佛性与实相的打通 2)实相实相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是指称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是指称本然之真实。本然之真实。 其他所谓一实、一如、一相、无相、法身、其他所谓一实、一如、一相、无相、法身、法证、法位、涅槃、无为、真谛、真性、真法证、法位、涅槃、无为、真谛、真性、真空、实性、实谛、实际、佛性等,皆是实相空、实性、实谛、实际、佛性等,皆是实相之异名。之异名。 真空妙有:非空之空、不有之有真空妙有:非空之空、不有之有实实 相相 法华经认

16、为:法华经认为:“佛所成就第一希有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穷尽诸法实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穷尽诸法实相。相。”众生迷,乃迷于诸法实相;佛悟,众生迷,乃迷于诸法实相;佛悟,乃悟于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全部佛学乃悟于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全部佛学的核心。对诸法实相的表达是隋唐佛教的核心。对诸法实相的表达是隋唐佛教的重要内容。的重要内容。 境和果的合一境和果的合一(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3.实相与佛性的打通实相与佛性的打通 竺道生(竺道生(355355434434) “无我本无生死中我,非不有佛性我也。无我本无生死中我,非不有佛性我也。”

17、(注维摩诘(注维摩诘经卷三)经卷三)“为说无我,即是表有真我也。为说无我,即是表有真我也。”(大般涅槃经集解(大般涅槃经集解卷十八)卷十八)般若通过扫一切相显示实相,涅槃则直接以佛性明真际般若通过扫一切相显示实相,涅槃则直接以佛性明真际“从理故成佛果,理为佛因也。从理故成佛果,理为佛因也。”“”“体法为佛,法即佛体法为佛,法即佛也。也。”“善性者,理妙为善,返本为性也。善性者,理妙为善,返本为性也。”返迷归本,穷理尽性返迷归本,穷理尽性佛佛 性性 自竺道生(自竺道生(355355434434)以来,)以来,“众生悉众生悉有佛有佛性性”的思想为人们普遍接受。竺道生对的思想为人们普遍接受。竺道生对

18、“佛佛性性”内涵的分析,使得佛学从般若性空转向内涵的分析,使得佛学从般若性空转向了佛性妙有。了佛性妙有。 隋唐佛教宗派对佛性的探讨,是在竺道生的隋唐佛教宗派对佛性的探讨,是在竺道生的基础上,用各大乘经典的基本宗旨,对基础上,用各大乘经典的基本宗旨,对佛性佛性的涵义、佛性与法性、的涵义、佛性与法性、佛性佛性的普遍性(成佛的普遍性(成佛的可能性、佛性的遍在性)、佛是否具恶的可能性、佛性的遍在性)、佛是否具恶等等问题问题进行了丰富而深入的阐发。进行了丰富而深入的阐发。 (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 2.佛性与心性的打通佛性与心性的打通心:集起心:集起意

19、:思量意:思量识:了别识:了别通常而言,三种涵义:通常而言,三种涵义:其一,泛指一切无形的精神作用其一,泛指一切无形的精神作用其二,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指阿赖耶识其二,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指阿赖耶识其三,自性本来具足的真心其三,自性本来具足的真心(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 2.佛性与心性的打通佛性与心性的打通 “性性”1 1)不变不改的性质)不变不改的性质2 2)各类事物所具有的性,)各类事物所具有的性,“性分性分”3 3)绝对的真理,真实无妄的理性)绝对的真理,真实无妄的理性4 4)德性,如善)德性,如善、恶恶、无记三性无记三性 地论师、摄论师:

20、第八阿赖耶识是众生解脱的关键地论师、摄论师:第八阿赖耶识是众生解脱的关键 地论师:阿赖耶识是真常净识地论师:阿赖耶识是真常净识 摄论师:阿赖耶识本质虚妄,但留有由第九阿摩罗识的流摄论师:阿赖耶识本质虚妄,但留有由第九阿摩罗识的流变而残存的纯净的识,故为真妄和合的统一体。变而残存的纯净的识,故为真妄和合的统一体。 大乘起信论:真心本觉说大乘起信论:真心本觉说 一心:众生心一心:众生心 二门:心真如门,心生灭门二门:心真如门,心生灭门 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心与有生有灭的生灭心相和合,即名阿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心与有生有灭的生灭心相和合,即名阿赖耶识赖耶识 阿赖耶识有觉(心性不生不灭)与不觉(生灭)两个方面

21、阿赖耶识有觉(心性不生不灭)与不觉(生灭)两个方面(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 2.佛性与心性的打通佛性与心性的打通心性在宗派佛教中的地位心性在宗派佛教中的地位 心性论是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旨心性论是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旨趣最为契合之处,也是中国佛教理论的核趣最为契合之处,也是中国佛教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中国佛教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心内容,在中国佛教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地位。(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宗派佛教心性论的主要特点:宗派佛教心性论的主要特点: 其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坚持

22、其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坚持 其二,性的善恶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其二,性的善恶问题的提出和解答 其三,对修心的重视其三,对修心的重视 其四,成佛问题的追究其四,成佛问题的追究 其五,向内求觉的修行方式其五,向内求觉的修行方式 (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 3.禅宗的自心是佛禅宗的自心是佛 直显本心、顿悟成佛直显本心、顿悟成佛 4.李翱的复性论李翱的复性论 人之为圣,性也人之为圣,性也 凡圣之别,在于圣人得天命之性,不为情所惑;百凡圣之别,在于圣人得天命之性,不为情所惑;百姓溺于情,不知其本姓溺于情,不知其本 弗思弗虑情则不生无以惑其性弗思弗虑情则不生无以惑其性 动静皆离寂然不动至诚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动静皆离寂然不动至诚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三)判教与法统(三)判教与法统 1.判教论判教论判教,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