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致青年教师》有感——就体育特长生的管理与培养的思考_第1页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就体育特长生的管理与培养的思考_第2页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就体育特长生的管理与培养的思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读致青年教师有感就体育特长生的管理与培养的思考假期里有幸拜读了吴非先生告别讲台之作致青年教师一书,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已有十三教龄的年轻教师而言,无论是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还是对教学理论的研究、以及对本学科教学管理的钻研都略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细细品味先生的教学心得,在众多文章中最为我触动的是吴老师作品第三辑心里装着学生的心之“你一定能写好”这一篇,就本学科一群特殊学生的特点来谈谈自身的学习感受。文中所提到的案例显现出教师准确、及时的赞美与赏识就学生而言是多么的重要。记得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她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

2、他就学会了自爱。由此可见,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孩子对学习、生活乃至整个人生观的态度。对于每一名教育工作者而言,要学会关爱学生,善用赞赏的眼光看待所有的学生。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需要拥有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行为举止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优与劣,及时予以孩子无限的关注、关心与关爱。体育特长生是校园里非常独特的小群体,往往因为人数少而成为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他们太缺少关注,太缺乏科学的管理与教育,他们往往在运动场上龙腾虎跃,而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在竞赛场上勇于拼搏、永不服输,而在文化课学习中一筹莫展;特长生在教练眼中是骄子,文化课教师眼中的懒虫、班主任掌心中的刺。如何改变这种状态,是我

3、们高中体育教师共同的心愿。 现行的体育特长生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重“特长”轻“全面”的培养理念导致了学生畸形发展。在众多教育者眼中体育长生是“另类”学生,认为体育特长生升学只靠体育成绩,与其他学生的学业要求截然不同,只要他们在体育方面出成绩、拿金牌就行了,这样既能给学校增光添彩,又可以为自己升学创造有利条件,而校长和教师对大多数体育特长生糟糕的文化成绩和个别体育特长生较差的思想表现心知肚明,但是,真正想办法帮助教育去提高他们的学业和思想素质的确实很少,学生的文化学习基础越来越差,学业上会越来越困难,因为丧失自信心而放弃学习的人会越来越多。事实上,体育特长生要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尤其

4、是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当学生因失败和挫折产生急躁心理,要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让每个特长生成为“全面+特长”的优秀人才。 2、 重“竞赛”轻“育人”的“唯特长”观念影响了学生和谐健康成长。取得荣誉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便是牺牲学生的学业,体育特长生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是训练和学习,学训分离的现实更加重了矛盾的激化,体育教师管训练,班主任管思想、学习,二者之间缺少沟通,没有整合教育力量合,达不成有效的管理效果。另外,学校对体育特长生进校后的文化学习没有什么具体要求,学生也就过高自我约束与压力,以至于破罐子破摔,因此,我们也就经常看到很多学生一旦开始体育

5、特长训练,学业成绩就越来越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没有建立硬性的特长生文化补习制度,很多学生原本学习基础不好,加之繁重的训练和比赛任务耽误了功课,事后学生拖欠的学习无人问津,现在的中小学课程繁重,对一般学生来讲,稍有放松就会跟班困难,而对原本基础就不好的体育特长生来讲就更是望尘莫及了。对于大班额的教学要求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对体育特长生“因材施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一般不会去迁就这部分学生的“低水平”。因此便出现了体育特长生因为这堂课没听懂,下堂课更不懂,“欠帐”越来越多,“距离”越拉越远,造成学业的恶性循环,最后不得不放弃学习把命运赌在风险极高的体育特长训练上了。

6、 3、 重“机械管教”轻“情感教育”的简单粗暴教育管理方式僵化了师生关系,恶化学生身心和谐成长。体育特长生教育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与道德情感,人既是理性的,更是有感情的,感情决定着思考方向,理性决定着思考结果。作为教育工作者,做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工作,特别要注意方式与方法,找准工作的切入点,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现实中,我们发现普遍存在简单体罚和打骂训斥的现象。教练员要多以鼓励人的自主发展为主,以爱为基石,以正确地认识人、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积极开发人的心智,提升人的德性、人格为根本。体育特长生的思想教育必须根据青少年情绪发展特点和个性、自我感知和性别的差异,及时化解体育特长生的负

7、面情绪的方法;同时,要着力培养体育特长生的集体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通过榜样激励、形成互助小组、开展主题班会及组织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等方式和方法,让体育特长生感受到师生间的关爱,真正体会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产生集体归属感;开展挫折教育,增进体育特长生的意志品质,以开家长会、家访、教师和家长联谊会等活动,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形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互动,为体育特长生的意志品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4、重“赛前”短期管理,轻“全程式”系统管理,影响了学生的特长和文化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对体育课余训练认识的偏颇,学校领导疏于特长生日常的全程系统性的管理,往往大赛在即便马

8、上“高度”重视起来,开动员会给教练员、运动员加油鼓劲,希望比赛取得好的竞赛成绩,而学生返校后便偃旗息鼓,又将体育特长生的管理事宜束之高阁了。这样的管理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学校体育工作和教练员的成长。而应该把中学体育特长生的业余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纳入学校或教务处的工作计划之内,定期检查,特别是文化课跟不上中等水平的学生应停止训补课,比赛后要及时总结鼓励,以鞭策运动队师生进步。有关领导、班主任和教练员要经常深入课堂、运动队检查作业,定期召开运动队领导组会议,听取情况,及时处理,外出比赛专派文化课教师跟队在空余时间补课,在假期集训期间,安排一定时间补上相应的文化课。 结论与建议体育

9、特长生培养与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认为,体育特长生的培养需要在良好的政策机制运行下三支优秀的团队整体协同作战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即优秀的校长、优秀的教练和优秀的家长。 1、 强化校长的职业责任意识,不断提升学校体育课余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一所成功的学校离不开一名出色的校长,校长的体育教育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学校的每一名教师和学生,在校长的领导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把体育特长生培养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落实在每一个环节上。对于学校来讲,体育特长生占学校总人数的比重并不多,但对于每一个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是唯一的个体,都给予了百分之百的希望,本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理念,学校理

10、应切实全面关心和教育每一名体育特长生,借鉴吴先生的“你一定能写好”变“你一定能学好”的教学理念。学校应成立体育特长生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和体育组长以及总教练组成,定期研究和解决体育特长生教育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同时还要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如定期召开体育教师与班主任联席会和体育特长生家长座谈会,制定体育特长生思想品德评价办法、建立体育特长生文化课学业补习制度,等等。通过建章立制来保障体育特长生的培育工作的科学有效。体育特长生文化教育纳入各级领导和教练员的考核范围。目前大多数学校把体育特长生分散编排在各个平行班级,这样会给管理、文化课教学、训练比赛带来诸多不便,对于体育特长生

11、相对较多的学校,建议将体育特长生实行集中编班,加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不但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教育教学规律,而且便于各科教师合理地安排教学,便于体育教师统一安排训练,便于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和班级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公平竞争的氛围和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加强教练员培训制度,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和和职业道德水平,规范教练员执教行为,提高科学育人水平。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都有其独特的成长方式和轨迹,体育特长生更是一个特殊的教育对象,需要教练员为主的教育团队悉心雕琢。首先,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要科学制定的训练计划,合理安排的运动负荷,防止学生因负荷过大、体力消耗过大

12、而影响文化学习,防止因为计划安排不当而引发的训练伤害事故,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同时,教练员还要加强训练科学的学习与研究,不断借鉴和探索先进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提高课余训练的水平与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提高训练质量。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科学实用的训练计划,做到训练目的明确,训练方法实用有效。同时,要鼓励体育特长生参加各项校级、年级和班级集体活动,全面自由发展,并建立严格规范的运动员考核办法,为中学体育特长生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体育特长生心理品质。教育工作者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及时化解学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

13、康和违背客观规律的反常心理,提高他们自我辨别和自我反省能力,优化体育特长生的心理品质。针对体育特长生好胜斗勇的心理,一方面要肯定他们的创造性,同时,也要耐心地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实践证明,开辟多种心理宣泄途径,解除学生心理困扰,适当表现或宣泄都有利于学生心理情绪的呵护和调适。教育过程中强化体育特长生对自我特殊的心理、生理特征的认识,在鼓励他们适当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的同时,让他们明白宣泄不等于可以任意发泄,宣泄是心理调节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任意发泄则会带来许多危害,甚至会导致犯罪,要引导他们通过正当的方式缓解和排除不良情绪,使自己更加阳光和健康。 4、 健全制度,加强对示范性高中体育特长生培育与管理的制度建设,逐步规范学校和教练员行为。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管理监督职能,定期对体育试点学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