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讲课稿_第1页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讲课稿_第2页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讲课稿_第3页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讲课稿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精品文档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中国人可以不信神佛,不惧鬼怪,但有一种亘古不变的情怀却始终萦绕在 他们的心问,这就是-乡土情怀。安土重迁的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植于百姓的心 中,无论你身在何方,经历着何种人生,对故乡的思念和依恋总是牵引着你, 成为你内心深处恒久不变的向往。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体现于文人骚客的的诗 词歌赋中,那反复咏叹的对家乡的眷恋和思乡的痛苦被逐代沿袭和加深,成为 了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就提出了 “小国寡民”的思想。“邻国相望,鸡犬之 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近乎扭曲的对乡土的依赖感虽然消极,但 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对

2、乡土的看重。而这其中包含的浓浓的乡土情结在庄子那 得到了传承。庄子曾云: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 十九,犹之畅然。”久旅而归,见到旧国旧都,纵然旧国之中,人物已变;丘 陵之上,草木荒芜;比之昔日,十失其九,只有一分相似处,还是畅然有感。 将旅者与十失其九的旧国旧都联系起来的正是对乡土的依赖和眷恋,尽管世事 变迁,这样一种归属感依然像亲情的纽带一样联系着人与土地。屈原曾在“九章涉江”中写到“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而陶渊明更是在“旧园田居”中感 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多情的诗人已经开始通过动物们的行为来象征 人们对乡土的那近乎本能的依赖和思念。动物们尚且怀念家

3、乡,连死都要向着 家乡的方向,更何况感情丰富的人们呢?到了汉朝,由于国家的需要,很多女子因为和亲远离故乡,最著名的当属王昭君。历史上的王昭君未留下只言片 语,她的心情我们不得而知,但无数的诗人从自己的情感出发,叙写了她离家 的孤寂和思想之情。从杜甫的 j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安石的j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到姜夔的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 江北”,再到欧阳修的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诗人们感叹的不仅 是那个娇弱宫女的遭遇,更是在咏叹深植于整个中华民族根基的乡土情结,那 种思乡的苦痛成为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基调。唐代的文人们也反复咀嚼着对家乡 的思念,吟出一首首广

4、为流传的诗歌,比如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 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 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以及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 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梅花,夜雨,月光这些明明很普通的事物,却因为与 故乡的联系而引发了观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触景生情,熟悉的事物引发了诗人 对故乡的怀念,这是一种剔除不去的感情,无论身在何方,人们的血液中总流 淌着乡土情怀。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也更加直白。 文天祥那发自肺腑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激励了多少仁人志 士,这一片忠心不仅是对国家的热爱,更是对生他养他

5、的土地的誓言。纵观中华历史,任时代变迁,人们不约而同表现出了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民族如此依赖足下的土地?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我 们可以一窥究竟。“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 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直接靠 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的。”而中国社会恰恰是乡土性的,中华文化的起 源与发展都与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如陈序经在“东西文化观”中所说, 中国文化是“植根于土壤”的“植物文化”早在5000多年前,西方文明还处于荒 芜的时候,中国文明就发初了。在黄河和长江的哺育下,中华文化开始兴起, 成为世界最为古老

6、的文化之一。依仗着肥沃的平原和水源丰沛的河流的供养, 农耕文明迅速发展壮大。然而古时,人们的力量微薄,对于很多事情都没有掌 控力,变幻莫测的天气雨水和不定的收成更加深了人们的无力感。而土地代表 着产量,影响着生计,象征着美好的生活,土地就在他们的脚下,是他们触手 就可及的,就像斯嘉丽的父亲对她说的,土地是这世界上唯一不会变的东西, 只有土地是最可靠的。这样一种建立在农耕基础上的文明必然使得人们对土地 产生一种依赖感和归属感,因此人们幻想出了土地神,为表尊敬还为他建了土 地庙。祭祀土地神就是祭祀大地,人们把收获的谷物和水果贡献给土地神,感 谢他所带来的丰饶的生活并祈祷平安以及好的收成。直到现在,

7、许多地方尤其 是乡村仍然存在土地庙。而且,在农耕文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文化也 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乡土性。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让人们对家庭的依赖深 入骨髓,即使在今天,“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依然深入人心。一开始,家庭 是生活劳作的基本单位,人们的生活需要和情感诉求都能在家庭中得到很好的 满足,因此家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因而像端午节,中秋节, 春节等一大批注重合家团聚的传统节日被延续并流传下来,成为了中华文化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需求,因此 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去更广阔的世界闯荡。身处异地,人们变得更加脆弱敏 感,更多的思绪在脑海中激荡

8、,回忆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以往,于是乡土情 怀的内涵也变得更加广阔。人们怀念的不只是故乡的那片土地,更是融入了自 己美好回忆的一整块记忆,是不可剥离的一部分生命。正如柯灵所说,乡土的 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 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归根结底,中国乡土观 的背后是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深沉持久的文化,而对故乡的怀恋就是对广义中国文化的怀恋。虽未亲身经历,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的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安土重迁的传统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判断。每次读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都有强烈的 共鸣,诗中描写的

9、母亲那殷殷的期盼令人动容。高中第一次离家,躺在坚硬的 木板床上,月光辗转照在窗台,也照进了我深藏的心。那时候,我第一次想象 在母亲密密缝的时候游子的内心。母亲送走的是心头肉,而游子离开的是记载 了曾经一切的故乡。我迎着那月光,回想我曾经拥有的一切。我的骄傲我的坚 强我的辉煌,都遗留在我已离开的故乡。离开了故乡,我什么都不是,我要在 没有回忆的地方开始打拼,一切都是未知的。就像离开了母亲怀抱的孩提,我 感到深深的恐惧。到了大一开学,送走父母,又一次从一个陌生的环境开始。 还是躺在硬硬的木板床上,月光如练,一如三年前的那个夜晚。有一丝夏日的 风穿过,我闭上眼睛,脑子却异常清醒。我终于后知后觉的感到,心的某一块 早已留在了故乡,从三年前的晚上开始,那一块就空了。这三年我战胜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