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地形_第1页
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地形_第2页
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地形_第3页
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地形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地形西高东低是我国地形特征之一。 高原和山地都集中在西部。 这里有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它的高度在 4,500 米以上。环绕着青藏高原的有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丘陵和平原则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在地貌上,中国可以分成“西部高原”和“东部低地”两大部分,即“高原中国”和“低地中国”两部。 分界线基本上可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西北地势高,气温低。在冬季,蒙古高原成为冷空气形成和南下的中心或发源地; 但是,在夏季,东南海上湿气却吹不到高原, 使我国的气候也因此分成西北干旱区和东南多雨区。 西北区以沙漠、戈壁和冰川等地形为主; 东南区则

2、以流水和海岸地形为主。 由此可见祖国地形的丰富多采。在西部高原区中,青藏高原是高于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这样,祖国地形由西向东分成三个地形阶梯, 逐级向东下降, 两级之间都有一个急坡区分开,使地形上好象三个巨大的梯级, 每级就是一个地形面。最高一级地形面青藏高原面海拔4,500 5,200米第二级地形面蒙古高原海拔1,000 2,000米黄土高原同上云贵高原同上第三级地形面东部丘陵地海拔500 米以下东部平原海拔50 米以下大陆架海拔0-200米需要说明的是大陆架。 这是第四纪以来由于海面上升而淹没了的从前的陆地部分。因此,大陆架水深不大,一般不会深于 200 米。大陆架的外缘(即

3、大陆坡)坡度变急,和海盆分界明显。海盆一般深度都在 4,000 米以下。地壳变得很薄, 岩性也变为由另外一种火成岩所构成。 它是一个比重较花岗岩要大的玄武岩层。而大陆却以比重较轻的花岗岩为主要成分。大陆坡即反映这两种不同性质岩层的分界处, 故坡度变大。 大陆架即指渤海、黄海全部和东海、南海沿岸广阔的 -200 米以内浅水区。(1)世界唯一的最高的地形面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地形面,但它的形成至今不到1,000 万年,在地质史上还算是很年青的。 说它年青,是在这高原面上, 找到了一些热带低丘陵上才有的湿热化作用形成的红土层, 以及一些古代低地的马 (学名三趾马)的化石。这种马生存的年代不

4、到 2,000 万年。因此说明青藏高原在 1,000 万年前还是个低地, 气候炎热。今天的地势高寒是在这以后才慢慢抬升起来的。抬升的原因,是由于印度板块不停地插入青藏高原底部所致。这里所谓“板块”,是指构成地壳的坚硬地块。 它包括整个岩石圈和岩石圈下面的地幔层(或称为中间层)的上部。青藏高原是欧亚板块的一部分,印度半岛也是印度板块的一部分。 由于中生代以后, 印度板块不断向北和东北迁移。当它和青藏高原相撞后,印度板块即插入青藏高原下面。这样,青藏高原就被慢慢地抬高起来,由低矮丘陵地变成高原了。这就是说,青藏高原区地壳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叠合起来的,故能成为世界最高的高原和山区。地震测量资料表

5、明:正常的地壳厚度一般为 35 公里,而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却达到 70 公里。正好说明这里的地壳是由两层地壳重叠而成的。加厚的青藏高原地壳一直向北伸展到昆仑山。 那里地壳厚度还在67 公里以上。然后,地壳突然变薄,形成一个厚度突变带,到塔里木盆地就只有 42 公里厚了。地形上,也就是高达 6,000 米的昆仑山,降为 1,000 米的塔里木盆地。表示第一级青藏高原面和第二级蒙古高原面之间是有一个突然下降带, 地形在这里突然下降了三千到四千米。 七级地震即沿这一地形急降坡发生,表示这个断裂带目前仍在进行断裂活动。 例如民丰 1928 年即有 7.2 级地震发生。(2)破碎的第二级地形面第二级地形

6、面的形成年代是很古远的。蒙古高原的地面是个准平原面。所谓准平原面是个侵蚀面, 即地表本来是个高山深谷的崎岖地形, 在外力长期作用下,最后由于“山夷而川实” (即山地被蚀低,谷地被填高)的缘故而变成略有起伏的平原面地形。 蒙古高原面就是由于一些岩石被侵蚀低和一些洼地因沙泥停积而填高所形成的准平原面。它形成在白垩纪,距今已有 1 亿年。以后,这个夷平面(即准平原面,因它切平了各种褶皱和断层所成山地而得名) 再受地壳的上升运动影响, 不断抬升,才形成了今天的蒙古高原面,高达 1,000 米以上。在这抬升的漫长岁月中, 有时抬升得快, 有时慢,有时还下沉。因此,高原面上有些地面是形成在 3,000 万

7、年前的第三纪时期, 即把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所成的山地夷平而形成的地形面。 因为白垩纪以后, 即进入喜马拉雅山期的造山运动, 蒙古高原面被抬升了, 又再被外力烛平。 造山运动一般是有快有慢的, 因此,一个大造山运动也可分为几个时期。 所以蒙古高原面不能整个保存下来, 而往往是, 有些部分由于不断上升, 到今天还呈高大山脉地形; 有些地方却长期在断陷活动中, 今天还呈盆地的地貌。 蒙古高原西部即可为例, 这里的天山就是在高原面上不断被抬升起来, 成为高达 5,000 6,000 米以上的山脉。而在它的两侧,则断陷成为盆地,今天天山仍然是个断裂活动区,地震是经常发生的。如 1914 年木垒 7.5 级

8、地震、 1902 年阿图什 8.5 级地震等。今天天山山顶上还保存了未抬升前的准平原面地形,它是宽广的山上高原面地形,已成为夏季良好的牧场。同理,今天的阿尔泰山、阴山、贺兰山和秦岭等等,都是这第二级高原面上升起的山脉, 而四川盆地却是在云贵高原面上下陷而成的。 长江三峡东即为东半部第三级地形面分布区。这里是和青藏第一级高原面交接处,地壳厚度也变化急速,例如青藏高原以70 公里厚的地壳向东分布到长江上游。而四川盆地地壳厚度只有40 公里。这个地壳厚度急变带也就是地形上的急坡带。四川盆地海拔 500800 米,而贡噶山却高达7,000 米以上。强烈地震即在云南、四川北部、西北部地形急坡区发生。如永

9、胜 1515 年发生 8 级地震(韩慕康等, 1982)、1850 年在西昌、 1948 年在理扩、 1978 年在炉霍的地震等。(3)低平的第三级地形面第三级地形面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 地势较低,时代也较新, 目前不少海岸地方仍不断淤成陆地。 第二级地形面在这里被强烈破坏, 多已呈丘陵地形,且多已被河谷平原所穿插。 少数成为山地突起于丘陵之上, 如有名的泰山、衡山、黄山等等。它们已不呈高原形态,只在山顶部位保存了一些平缓起伏的山原面或侵蚀面, 看得出原来也是个起伏和缓的古老夷平面来。广大的大陆架浅水区, 属于第三级地形面的一部分。 因为在第四纪冰期时,雨水都变成积雪留在大陆,于是海水变少,海

10、面降低达 130 米,因而渤海、黄海和大部东海和南海都是平原地带, 它发生在距今不到 15,000 年前。今天,人们还可以在渤海中部采到巳灭种的披毛犀牙化石, 在东海中部(东经 126°185)120 米地方也采到浅水或淡水交界处生长的牡蛎,说明当日海水很浅且是河口区。 冰期过后,气候变暖,大陆的冰川、积雪、冻土溶化,大量的水流回海洋,海面迅速回升,把大陆低平部分淹没。并且沿着河谷、盆地侵入,形成今天沿海无数的港湾。只有在大河出口处(如黄河、淮河、海河、长江等等)才有三角洲和平原的形成。所以这个面形成也很新。它的面积也很大,占我国面积 35% 以上。如果以 5,000 米以上为第一地

11、形面计,则青藏高原面约占全国面积19%;以 1000 米以上为第二地形面计,约占全国面积 46%; 如以 1,000 米以下为第三个地形面计,约占全国面积 35% 。具体各级高度分配比例如下。资料来源:任美锷等:中国自然地理纲要,1982如果按地图上的等高线计算,情况又有不同。表列如下:由上表可知,第一地形面面积多达 42%,因包括在第一,第二地形面内低于 1,000 米地方面积不少。 第一地形面偏大, 因 3,000 米以上即算入第一级地形面之故。从地貌类型计算各类地形面积,列表如下。资料来源 : 据北京地理研究所中国地貌区划(1959)修改上表平地和沙地包括高原、 盆地内平原, 故比例数偏

12、大。 高原因只计平地,高原上的山、丘不计,故又偏小。山地和丘陵因把盆地和高原上的山和丘计入, 故又偏大,尤以山地为突出。 盆地一类因分别归入平原和丘陵、山地中,故无形中取消了这类地形的量算。但是,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也不少,第三才是丘陵。这个基本概念是正确的。可以改正不少人认为我国“山多平地少”的观点。(4)为什么我国地形会分为三级我国地形由西向东级级下降, 主要是由于地壳厚度的影响。 印度板块北移插入青藏高原之下, 塔里木地块又插入昆仑山之下, 故此青藏高原被抬升了。在两块地壳插入处就成为地形上的急坡区, 在构造上则是个断裂区。第二级地形面是个老地面 (白垩纪已形成) ,

13、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也能找到,如在非洲、南美洲的中部高原区内。因此,这个地面是经受了多次地壳运动作用,产生变形,可以称为断裂或破碎地形面。 在我国也是如此。在这个面上,形成了不少山脉、盆地。由于它的地壳没有加厚,所以它所成的地形也不会很高,一般地壳为40 公里以上,故地形只有在1,000 2,000 米上下。并且它和第三级地形面差别也不大。这是因为地壳厚度在第三地形面区也有多于35 公里的。但在第二地形面和第三地形面之间,仍然有一地壳厚度递变带,大致相当于地壳由 43 公里到 37 公里的一段。地形上即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线。 黄河由黄土高原流入华北大平原,即在这个地形急坡区切开山地成三门峡

14、; 长江由四川盆地流入江汉平原,也在巫山切过成为著名的三峡。 沿着这一地壳厚度递变带也有地震发生,表示地壳在断裂中。例如磁县 1830 年 7.5 级地震和 1966 年邢台 7 级地震等。第三地形面再往东去, 便到了海沟和海盆, 那里地壳更薄,地形面也再突降一级, 到达海盆。这里正是大陆和海盐分界的急坡区,称为“大陆坡”。第二和第三地形面间急坡区的形成, 是由于太平洋板块向西迁移, 受到欧亚(北面)和印度板块(南面)顶托所致。它把地壳挤压而使这里升起成为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地壳也由一般厚度(35 公里)加厚到 40 公里以上。什么力量促使印度、欧亚和太平洋板块的移动呢?这是因为坚硬

15、的地壳下面是一层可塑的上部地幔层, 它在不停地运动着, 使得浮载在它上面的岩石圈也随着它的运动而移动。 已知印度板块地幔上部移动是受在印度洋中地幔上部涌流的驱动而向北和东北移动; 而太平洋板块是受太平洋中部的地幔涌流驱动而向西移动的。 这就使中国大陆受到三方面的挤压。 这种现象,近来已被卫星测出的重力异常图所证明。 因为地表重力场能反映出地幔物质密度的差异( 100400 公里内)。重力正异常区反映地幔上部向下部移动,这时浮在上面的岩石圈也会随着它移动, 当和板块相撞时,便插入到对方板块的下面去, 如印度板块插入青藏高原那样。 而重力负异常区则是反映上地幔在移动着。 第二地形面正是负异常区, 表示它们正是受压运动区, 故能隆起成为高原面。 而在应力不均匀处发生断裂, 使地壳厚度递变区形成。因此,认为我国第二级地形面形成较老,即在白垩纪燕山运动后即已定型,还可以说得通, 但也不能说后来变化不大。例如渭河地堑平原的形成,银川平原和河套平原的形成都是在白垩纪以后才断陷形成的。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