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原则_第1页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原则_第2页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原则_第3页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原则_第4页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原则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 发生机制1.致敏阶段:反应原初次进入过敏体质的机体,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IgE类抗体。IgE以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结合,使之致敏的阶段。在此阶段形成结合有IgE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称为致敏细胞。含有致敏细胞的机体则处于致敏状态,此状态一般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常见变应原:药物、异种动物血清、植物花粉、尘螨、真菌孢子、动物皮屑或羽毛、昆虫或其毒液以及鱼、虾、蛋、乳、蟹、贝等食物和某些酶类如枯草菌溶素、蜂毒中的磷脂酶 A2 等。2.激发阶段: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细胞上的IgE特异性结合使之脱颗粒,合成和释放活性介质的

2、阶段。变应原同时与致敏细胞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IgE分子结合,使细胞表面的多个IgE受体(FcR 1)交联形成复合物,进而引起细胞内一系列活化反应,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颗粒内储备介质如组胺、激肽原酶等,并能新合成一些活性介质如白三烯LTS、前列腺素D2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除此而外,过敏毒素(C3a、C5a)、蜂毒、蛇毒、抗IgE抗体以及吗啡、可待因等也可直接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3.效应阶段:指活性介质与效应器官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局部或全身病理变化的阶段。型超敏反应引起的病理变化可分为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早期相反应发生于接触变应原后数秒钟内,可持续数小时,主要由组织胺引起

3、;晚期相反应一般发生在与变应原接触后612小时内,可持续数天,主要由LTs和PGD2所致,PAF及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活性介质也起一定作用。二常见临床疾病1.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是最严重的一种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主要由用药或注射异种血清引起。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引起者最为常见。青霉素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和青霉烯酸可与人体内的蛋白质结合获得免疫原性,进而刺激机体产生 IgE ,使之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噻唑或青霉烯酸后,可诱发过敏反应,严重者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初次注射青霉素也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这可能是曾吸入过青霉菌孢子或使用过被青霉素污染的注射器等

4、医疗器械,机体已处于致敏状态之故。其他药物如普鲁卡因、链霉素、有机碘等,偶尔也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血清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又称血清过敏症或再次血清病。常发生于既往曾用过动物免疫血清,机体已处于致敏状态,后来再次接受同种动物免疫血清的个体。临床上使用破伤风抗毒素或白喉抗毒素进行治疗或紧急预防时,可出现此种反应。2.呼吸道过敏反应多因吸入植物花粉、尘螨、真菌孢子等变应原引起,常见疾病有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过敏性哮喘可表现有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3.消化道过敏反应少数人在食入鱼、虾、蛋、乳、蟹、贝等食物后可发生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为主的过敏性胃肠炎。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5、。4.皮肤过敏反应可因药物、食物、花粉、肠道寄生虫及寒冷刺激等引起,主要表现为荨麻疹、湿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3 防治原则1.寻找变应原临床上可通过询问病史,皮肤试验寻找变应原。皮肤试验常用的有:青霉素皮试取0.1ml 含1050单位的青霉素稀释液,在受试者前臂屈侧皮内注射, 1520 分钟后观察结果,如局部出现红晕、水肿、直径1cm全身不适者均为阳性。异种动物免疫血清皮试将1 :100 1:1000抗毒素给患者作皮内注射,于15-20分钟后观察结果,结果判定同青霉素皮试。2.脱敏疗法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抗毒素皮肤试验阳性但必须使用者,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 min)、连续多次注射抗毒

6、素的方法进行脱敏,然后再大量注射进行治疗,不致发生超敏反应。短时间内,经多次注射变应原,体内致敏细胞逐渐脱敏,直至机体致敏状态被解除,此时再注射大量抗毒素不会发生过敏反应。但这种脱敏是暂时的,经一定时间后,机体又可重建致敏状态。脱敏疗法:对某些已查明,但日常生活中又不可能完全避免再接触的变应原如花粉、尘螨等可采用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多次皮下注射相应变应原的方法进行减敏治疗,可防止疾病复发。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反复多次皮下注射变应原,诱导机体产生大量特异性 IgG 类抗体,该类抗体与再次进入机体的相应变应原结合,可阻止其与致敏细胞上的 IgE 结合,从而阻断超敏反应的进行。3.药物治疗使用某些药物

7、干扰或切断超敏反应发生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对防治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抑制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 阿司匹林:为环氧合酶抑制剂,可阻断花生四烯酸经环氧合酶作用生成PGD2。色苷酸钠:可稳定细胞膜,抑制致敏细胞脱颗粒,减少或阻止活性介质的释放。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及前列腺素E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促进CAMP的生成,甲基黄嘌呤和氨茶碱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阻止CAMP的降解,此两类药物均能提高细胞内CAMP水平,抑制致敏细胞脱颗粒、释放活性介质。活性介质拮抗药: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组胺受体竞争剂,可通过与组胺竞争结合效应器官上的组胺H1受体,发挥抗组胺作用;阿司匹林对缓激肽有拮抗作用;多根皮

8、苷酊磷酸盐为白三烯的拮抗剂。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肾上腺素能使小动脉、毛细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常用于抢救过敏性休克;此外,还具有使支气管舒张,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维生素C等,除具有解痉,降低血管通透性外,也可减轻皮肤和粘膜的炎症反应。4. 免疫生物疗法将具有佐剂作用的IL-12等分子与变应原共同使用,可使Th2型免疫应答向Th1型转换,下调IgE的产生。将编码变应原的基因与DNA载体重组制成DNA疫苗进行接种,可成功诱导Th1型应答。用人源化抗IgE单克隆抗体,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介质,治疗持续性哮喘。用可溶性IL-4受体与IL-4结合,阻断其生物学效应,降低Th2细胞应答,减少IgE的产生。4 遗传与环境因素1. 遗传因素: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是多基因参与的复杂基因。某些人接触环境中的普通抗原物质刺激后易发生型超敏反应性疾病,通常称为特应性个体。特应性个体具有异常高水平的循环IgE,分泌型FcR 和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FcR 也增加,表现为家族遗传性。2. 环境因素:“卫生假说”认为,增加超敏反应几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儿童早起接触感染性疾病、暴露于动物和土壤微生物及建立肠道正常微生物群不足。此案例中苗苗婴儿期患湿疹,近2年有6次患上呼吸道感染或无明显诱因时出现轻微喘息,其父有过敏性鼻炎病史。且苗苗接触百合花和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