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阴性菌的耐药现状及对策_第1页
革兰氏阴性菌的耐药现状及对策_第2页
革兰氏阴性菌的耐药现状及对策_第3页
革兰氏阴性菌的耐药现状及对策_第4页
革兰氏阴性菌的耐药现状及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革兰氏阴性菌的耐药现状及对策前言v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历史和现实的教训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抗生素一旦问世,很快就会产生耐药株,产生耐药株的时间周期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目前,细菌的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的严重问题,。革革兰氏阴性菌的耐药现状及对策兰氏阴性菌的耐药现状及对策v世界卫生组织将“控制抗菌素耐药性”作为201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v本文就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现状及我们的对策作一些简要的阐述。内容提要内容提要v细菌主要耐药机制细菌主要耐药机制v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现状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现状v细菌耐药及对策细菌耐药及对策细菌主要耐药

2、机制细菌主要耐药机制细菌的耐药机制一,固有耐药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耐药基因来源于亲代,染色体介导。二,获得耐药 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耐药表型。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多为质粒介导。细菌的耐药机制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1,灭活酶的产生。2,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3,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4,主动外排机制。5,细菌自身代谢状态改变。耐药机理耐药机理( (一一) )v产生灭活酶产生灭活酶v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内酰胺酶内酰胺酶v氨基糖苷的修饰酶:钝化酶、灭活酶,酶促氨基糖苷的修饰酶:钝化酶、灭活酶,酶促修饰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因不能与核糖体靶修饰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因不能

3、与核糖体靶位作用位作用,使其失去抗菌活性。修饰酶主要包括使其失去抗菌活性。修饰酶主要包括乙酰转移酶乙酰转移酶(AAC) 、磷酸转移酶和核苷转、磷酸转移酶和核苷转移酶移酶 v喹诺酮类主要是喹诺酮类主要是DNA旋转酶旋转酶;v红霉素乙酰化酶等红霉素乙酰化酶等v它们使抗菌素在到达它们使抗菌素在到达(细菌细菌)靶位以前被修饰、靶位以前被修饰、被灭活,发挥不了抗菌活性被灭活,发挥不了抗菌活性,耐药机理耐药机理( (二二) )v靶位改变靶位改变v抗菌药物对细菌作用位点就是靶位抗菌药物对细菌作用位点就是靶位v如如内酰胺酶主要作用位点是青霉素结合蛋白内酰胺酶主要作用位点是青霉素结合蛋白PBP(MRSA)v氨基

4、糖苷类是核糖体的三酸式亚基氨基糖苷类是核糖体的三酸式亚基v喹诺酮类主要作用靶位是拓扑异构酶喹诺酮类主要作用靶位是拓扑异构酶和拓扑异构酶和拓扑异构酶IV.v这些靶位点发生改变后,抗菌药物就结合不上去,这些靶位点发生改变后,抗菌药物就结合不上去,造成耐药造成耐药耐药机理耐药机理( (三三) )v摄入减少(膜通透性下降)摄入减少(膜通透性下降)v在细菌表面有很多外膜孔蛋白,是引起水溶性抗菌素在细菌表面有很多外膜孔蛋白,是引起水溶性抗菌素通过的一些通道通过的一些通道v大通道是外膜孔大通道是外膜孔F蛋白,小通道是外膜孔蛋白,小通道是外膜孔C蛋白蛋白v外膜孔蛋白减少或丢失,抗菌药就进不去,在细外膜孔蛋白减

5、少或丢失,抗菌药就进不去,在细菌中达不到有效药浓度,造成耐药菌中达不到有效药浓度,造成耐药耐药机理耐药机理( (四四) )v主动外运(外排泵)主动外运(外排泵)v即外排系统过度表达即外排系统过度表达v这一机制一旦被激活,就能把抗菌药物从细这一机制一旦被激活,就能把抗菌药物从细菌内排到细菌外,达不到有效药物浓度菌内排到细菌外,达不到有效药物浓度药机理耐药机理耐( (五五) )v细菌产生生物被膜细菌产生生物被膜v细菌生物被膜是指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的由细菌自身产生的胞外多聚基质包裹的菌细胞结构群体。v是细菌在不利于其生长的环境下,产生藻酸盐多糖使细菌相互粘连,形成膜状物并附着于病灶的表面或

6、导管内的一种现象。 v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的研究结果表明,约65的感染性疾病与细菌生物被膜有关,这也是抗感染治疗面临的新挑战。v 与浮游细菌相比,生物被膜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抗性可提高101000 倍,现有药物难以清除生物被膜,造成感染反复发作。v 如绿脓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可以产生生物被膜耐药机理耐药机理( (六六) )v细菌缺乏自溶酶细菌缺乏自溶酶v对抗菌药物产生耐受性有六个机制,一个细对抗菌药物产生耐受性有六个机制,一个细菌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机制同时存在菌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机制同时存在v多重耐药菌往往有多个机制在同一个细菌中多重耐药菌往往有多个机制在同一个细菌中同时存在,造成很多

7、种抗菌药物的同时耐药同时存在,造成很多种抗菌药物的同时耐药靶位改变膜通透性泵出 机制替代途径灭 活 酶(抗生素)细菌耐药示意图11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灭活酶产生灭活酶产生抗生素靶位点改变抗生素靶位点改变 孔蛋白改变,细胞壁孔蛋白改变,细胞壁/膜膜 通透性改变通透性改变灭活酶灭活酶- 内酰胺酶内酰胺酶( (一一) )v灭活酶种类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内酰胺酶。-内酰胺类抗生素都共同具有一个核心-内酰胺环,其基本作用机制是与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达到杀菌作用。产生-内酰胺酶是细菌对-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细菌产生的-内酰胺酶,可借助其分子中

8、的丝氨酸活性位点,与-内酰胺环结合并打开-内酰胺环,导致药物失活。 v到目前已发现400种左右v新的种类不断发现v对内酰胺抗生素造成威胁灭活酶灭活酶- 内酰胺酶(二)内酰胺酶(二)v1995年Bush等将其分为四型:v第1型为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头孢菌素酶(AmpC);v第2型为能被克拉维酸抑制的内酰胺酶;v第3型为不被所有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的金属内酰胺酶(需Zn2+活化),可被乙二胺四乙酸和P-chloromercuribenzate所抑制;v第4型为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青霉素酶。v临床常见的内酰胺酶有超广谱内酰胺酶、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金属酶。分解的底物都是分解的底物都是内酰胺抗内酰胺抗

9、生素,是临床最常使用的一类抗菌药生素,是临床最常使用的一类抗菌药v如产生耐药,增加临床选择抗菌药物压力如产生耐药,增加临床选择抗菌药物压力G G- - 杆菌耐药的播散主要是杆菌耐药的播散主要是-产生各种产生各种内酰胺酶并且耐药性在细菌中播散内酰胺酶并且耐药性在细菌中播散它它有染色体介导和质粒介导有染色体介导和质粒介导染色体介导染色体介导:天然耐药细菌天然耐药细菌, 主要是垂直传播,传播性稍低主要是垂直传播,传播性稍低些些质粒介导质粒介导:获得性耐药获得性耐药 ,通过接合性质粒(plasmid)、转座子(transposon,Tn)、整合型噬菌体(bacteriophage)进行水平传播。不受菌

10、种和菌族的限制它可从大肠转到肺克,不受菌种和菌族的限制它可从大肠转到肺克,从肺克转到阴沟,这种耐药一旦出现威胁极大从肺克转到阴沟,这种耐药一旦出现威胁极大最令人关注的是质粒介导的头孢菌素酶,超广谱酶最令人关注的是质粒介导的头孢菌素酶,超广谱酶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容忽视的问题-耐药细菌的传播耐药细菌的传播 灭活酶灭活酶- 内酰胺酶内酰胺酶( (三三) )v超广谱-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lactamases ,ESBLs) ESBLs是一类能够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单环类抗生素的-内酰胺酶, 属Bush分型中的2型-内酰胺酶,其活性能被某些-内酰胺酶抑制剂(棒酸、舒巴坦、他

11、唑巴坦)所抑制。ESBLs主要由普通-内酰胺酶基因(TEM-1,TEM-2和SHV-1等)突变而来,其耐药性多由质粒介导。自1983年在德国首次发现ESBLs以来,目前已报道的TEM类ESBLs已有90多种,SHV类ESBLs 多于25种。TEM型和SHV型ESBLs主要发现于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亦发现于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和其他肠杆菌科细菌。Patricia A. B.,Extended-Spectrum -Lactamases in the 21st Century:Characterization, Epidemiology, and Detection of This Im

12、portant Resistance ThreatJ,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2001,14(4):933951ESBLs的分类的分类根据基因同源性和水解底物的不同,可分五类根据基因同源性和水解底物的不同,可分五类1、TEM系列系列2、SHV系列系列3、CTX-M系系4、OXA系列系列5、其他亚型、其他亚型TEM系列、系列、 SHV系列美,英多系列美,英多CTX-M系列中国多,这和我国大量应用头孢噻肟、头孢曲系列中国多,这和我国大量应用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有关松有关灭活酶灭活酶- - -内酰胺酶(四)内酰胺酶(四)v头孢菌素酶(AmpC酶) 属Bush分类中

13、的1型(型)-内酰胺酶。v通常将其分为由染色体介导产生的AmpC -内酰胺酶,产生菌有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v由质粒介导产生的AmpC -内酰胺酶,主要由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产生。vAmpC酶可作用于大多数青霉素,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类抗生素。v而第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不受该酶作用。该酶不能被-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vAmpC -内酰胺酶的产生有2种可能:在诱导剂存在时暂时高水平产生,当诱导剂不存在时,酶产量随之下降,三代头孢菌素、棒酸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诱导型AmpC酶的强诱导剂;染色体上控制酶表达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AmpC酶持续稳定高水平表达。由高产AmpC酶耐

14、药菌引起的感染死亡率很高。 头孢菌素酶(AmpC酶)v实际上,所有的革兰氏阴性菌都能产生染色体介导的AmpC头孢菌素酶,在多数情况下为低水平表达;在肠杆菌、柠檬酸杆菌、沙雷氏菌、铜绿假单胞菌中可高频诱导产生,且常为高产突变株。当临床出现上述细菌感染,开始几天三代头孢菌素治疗敏感,而随后发生耐药时,我们可怀疑为高产AmpC酶的细菌感染,四代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受其影响,可供临床选用。含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不能用于治疗产AmpC酶菌株的感染。碳青霉烯酶 v碳青霉烯酶是指所有能够水解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一类-内酰胺酶。分别属于Bush分型中的3型和2d、2f亚型。其中3型酶又

15、称金属-内酰胺酶,由染色体、质粒或转座子介导,可见于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和多数肠杆菌科细菌。而2d、2f亚型碳青霉烯酶为丝氨酸酶,又称非金属碳青霉烯酶。其中2d型仅见于不动杆菌,2f型可见于部分肠杆菌科细菌。v在嗜麦芽菌中有在嗜麦芽菌中有固有的固有的碳青霉烯碳青霉烯酶酶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来源于药物的因素v抗菌药物均具有选择耐药细菌的能力,其广泛使用可导致选择性压力增加。v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现状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现状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现状v一、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的革兰氏阴性菌v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v鲍曼不动杆菌、变形杆菌属及其他肠杆菌属TEM系

16、列、系列、 SHV系列美,英多系列美,英多CTX-M系列中国多系列中国多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现状vESBLs还与多重耐药(MDR)有关。因为ESBLs质粒上常常携带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基因。因此产ESBLs的细菌不但对所有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耐药,对其他大多数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也耐药。产ESBLs细菌的流行状况v头孢菌素对50株产ESBLs 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体外抗菌活性MIC(ug/ml)抗生素 R() I(%) S (%)头孢噻肟氨曲南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吡肟57.734.617.37.77.742.353.830.823.151.9011.651.969.240.

17、4产ESBLs细菌的流行状况抗生素R()I()S()氨苄西林/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100.055.819.232.711.50.028.953.825.05.80.015.426.942.382.7酶抑制剂类抗生素对50株产ESBLs 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体外抗菌活性MIC(ug/ml)产ESBLs细菌的流行状况v喹诺酮、氨基甙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50株产ESBLs 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体外抗菌活性MIC(ug/ml)v抗生素R()I()S()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65.434.60.00.00.013.50

18、.00.034.651.9100.0100.0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现状v二、产染色体介导型-内酰胺酶(AmpC酶)v及超级广谱-内酰胺酶(SSBLs)的革兰氏阴性杆菌vAmpC酶不被克拉维酸、舒巴坦及三唑巴坦抑制,因此产AmpC酶的细菌不但对所有三代头孢菌素耐药,对-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及头霉素类也耐药,并且常常对氨基糖甙类和喹诺酮类耐药,仅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四代头孢敏感。此类酶主要由阴沟肠杆菌产生。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现状v产ESBLs同时携带由质粒介导的AmpC酶的细菌称为产超级广谱-内酰胺酶(super spectrum beta lactamases,SSBLs)的细菌。其耐

19、药状况非常严重,对目前几乎所有的抗生素耐药,仅对碳青霉烯类敏感。产AmpC酶及产SSBLs细菌的流行状况v 头孢菌素对60株阴沟肠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MIC(ug/ml)抗生素高产AmpC酶S()(38株)单产ESBLsS()(10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S()(12株)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吡肟15.813.20.010.597.425.037.5050.00.00.00.016.7产AmpC酶及产SSBLs细菌的流行状况v 酶抑制剂类抗生素对60株阴沟肠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MIC(ug/ml)抗生素高产AmpC酶S()(38株)单产ESBLsS()(10株)同时产AmpC

20、酶和ESBLsS()(12株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0.00.07.928.955.32.50.05.050.087.50.00.00.08.316.7产AmpC酶及产SSBLs细菌的流行状况v喹诺酮、氨基甙及碳青霉烯类对60株阴沟肠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MIC(ug/ml)抗生素高产AmpC酶S()(38株)单产ESBLsS()(10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S()(12株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47.457.9100.0100.050.062.5100.0100.025.041.7100.0100.0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现状

21、v三、铜绿假单胞菌v铜绿假单胞菌在1993年时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6,1993年也是第一年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目前为止上海地区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对于头孢他啶的耐药性也达到20左右。相对来说对头孢吡肟、头孢哌酮和阿米卡星这些药物耐药率低些。 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现状v2007年中国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性v此表为2007年全国情况,都来自于三级甲的医院,所以耐药率更加高。除阿米卡星耐药率在20左右,其他都在30以上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现状v四、嗜麦芽窄食单胞菌v对多种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类天然耐药。主要是由于其外膜微孔蛋白低拷贝数所致的低外膜通透性以及产染色体介导的

22、-内酰胺酶两种耐药机制。v染色体介导的-内酰胺酶有两种,分别为非金属碳青霉烯酶和金属酶。均能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v非金属碳青霉烯酶较少见,虽然对亚胺培南有很强的水解作用,但可被克拉维酸抑制。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现状v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的流行状况v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没有一种抗生素100%敏感。不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及长期大量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发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定植或感染的危险增加。v相对敏感的药物包括:替卡西林棒酸、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多西环素。敏感率普遍在60%70%之间。细菌耐药的对策细菌耐药的对策医医 院院v建立感染控制程序,有效防止

23、感染的发生建立感染控制程序,有效防止感染的发生v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管理和药品管理委员会,规范抗生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管理和药品管理委员会,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定期轮换和策略性替换用药素的使用,定期轮换和策略性替换用药v培训感染病专家,建立感染病专家会诊制度培训感染病专家,建立感染病专家会诊制度v控制医院感染,改进措施以阻止感染和耐药病原体的传播控制医院感染,改进措施以阻止感染和耐药病原体的传播目目 标标v预防或延缓新耐药菌的产生预防或延缓新耐药菌的产生v减少已经存在的耐药菌减少已经存在的耐药菌v具体策略:具体策略:一、使用抗生素的十要素v医务人员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遵循:1、避免将抗生素用于单纯的咳

24、嗽和感冒;2、避免用抗生素来治疗病毒感染,如病毒性咽炎;3对于健康妇女的非复杂性膀胱炎,抗生素使用限制为三天;4、窄谱抗生素可奏效的情况下不用广谱抗生素;5、抗生素处方应尽可能以细菌培养和药敏的结果为依据;6、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需要修改抗菌治疗方案;7、外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确定合理的给药时间和给药期间;8、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时,要防止细菌尚未完全清除的情况下过早的停用,亦要避免在没有督察的情况下长时间滥用;9、在选用抗生素时要考虑价格/效力比。10、实行策略性换药 v 二、重视耐药菌的监测v细菌室要关注耐药菌的监测和耐药机制的检测 ,要把细菌耐药问题作为重点工作之一。要定期总结本院、本地

25、的细菌药敏结果,广泛向医护人员宣传。发现新的耐药菌株,要认真核实结果,尽快向业内同道报告。要尽可能多地开展细菌耐药机制的检测。获得了细菌耐药状况的数据要及时分析,为临床提供合理选择抗生素的指导,为制定抗生素使用指南提供依据。酰基侧链(R1)的空间位障作用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双氯西林双氯西林(耐酶青霉素类)(耐酶青霉素类)青霉素青霉素(苯唑、氯唑、氟氯西林)NSSN+NH3CNCONHOOCH3COORNR2R3SO3R1CNHOOAztronemcefotaxime (R=CH2-O-CO-CH3)头孢噻肟氨曲南ESBLESBL菌株感染治疗药物菌株感染治疗药物1. 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等):最适宜

26、,疗效最确切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等):最适宜,疗效最确切2.复合制剂:复合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复合制剂:复合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一般用于轻、中度病人,重度病人可能会死亡他唑巴坦,一般用于轻、中度病人,重度病人可能会死亡3. 头霉素:如头孢西汀、头孢美唑等,国外敏感率可达头霉素:如头孢西汀、头孢美唑等,国外敏感率可达6070,国内只有国内只有404. 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国内耐药率达环丙沙星国内耐药率达80,如为超广谱菌株,如为超广谱菌株,基本上不选用;阿米卡星敏感和耐药各占基本上不选用;阿米卡星敏感和耐药各占50

27、,常联合用药,不单独,常联合用药,不单独使用使用 AmpCAmpC酶菌株感染的抗生素选择酶菌株感染的抗生素选择v首选碳青霉烯类、四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吡肟、头孢匹首选碳青霉烯类、四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吡肟、头孢匹罗罗),或替莫西林等,或替莫西林等v不合并产不合并产ESBLs者用四代头孢效果好,如合并时目前较有效的是者用四代头孢效果好,如合并时目前较有效的是碳青霉烯类碳青霉烯类v喹诺酮、氨基糖苷类只能作为辅助或联合用药喹诺酮、氨基糖苷类只能作为辅助或联合用药非发酵糖非发酵糖G G- -致病菌致病菌不动杆菌问题不动杆菌问题v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分离率较高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分离率较高v敏感性最高的抗菌

28、素仍然是碳青霉烯类敏感性最高的抗菌素仍然是碳青霉烯类v其次是头孢哌酮其次是头孢哌酮/ /舒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他唑巴坦,v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大约只有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大约只有505060%60%,甚至,甚至v更低更低不动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铜绿假单胞菌的问题铜绿假单胞菌的问题v院内获得性,在痰标本中分离最多院内获得性,在痰标本中分离最多v如引起败血症死亡率可达如引起败血症死亡率可达70%v对所有广谱抗菌药物耐药已升高至对所有广谱抗菌药物耐药已升高至2037%v敏感抗生素主要有阿米卡星(敏感抗生素主要有阿米卡星(83%)、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81

29、%)头孢他啶(头孢他啶(79%)、亚胺培南(、亚胺培南(75%)、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72%)、)、头孢吡肟(头孢吡肟(71%)。)。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耐药机制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耐药机制四、抗菌药的PK/PD理论 v时间依赖的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如-内酰胺类),主要PK/PD参数为TMIC (或T/MIC),通常取血清浓度超过MIC的时间为4050%的给药间隔,即T MIC为4050%时,治疗率可达90100%。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包括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包括-内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红霉素及糖肽类抗生酰胺类,林可霉素类,红霉素及糖肽类抗生素等素等 T 是预测抗菌药物临床疗效的关键参数是预测抗菌药物临床疗效的关键参数MIC: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时间(T:通常表示为给药间隔的%或24小时的%) 为40%(10h)或更高时抗菌药物有效性良好抗菌药的PK/PD理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包括喹诺酮类,氨基:包括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糖苷类, 四环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四环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甲硝唑。甲硝唑。 剂量、给药间隔时间和TMIC的关系五、MPC和MSWvPK/PD可量化评价抗生素对敏感细菌的累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