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跨学科文化渗透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最新资料_第1页
英语课堂跨学科文化渗透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最新资料_第2页
英语课堂跨学科文化渗透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最新资料_第3页
英语课堂跨学科文化渗透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最新资料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英语课堂跨学科文化渗透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 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就人文性而言, 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纵观当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许多英语教师能针对有明显跨学科知识的教材进行设计处理, 课堂教学会有对应的环节进行文化的渗透以服务学生视野的拓展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但很多教师无法从教材中解读和捕捉到跨学科文化渗透的信息。 于是出现了英语课堂跨学科文化渗透偏形式轻感受、偏

2、单项轻整合、偏重点轻难点的现象。 这导致学生的文化视野受到限制,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本文将对其中表现突出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加以深入分析,并探讨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通常会用诗歌、游戏、free talk等形式进行课堂的导入。 通过课堂导入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 唤醒旧的知识, 为教学新知识作好铺垫。 有经验的教师会通过有语境的活动快速引出要学习的语言主题, 激活相关的句型和单词。 通常教师在进行这一环节的节奏会放得比较快, 以便尽快进入新语言知识的学习, 也习惯把文化渗透拓展放在语言学习、 运用或拓展环节。即使导入环节里的诗歌出现关键信息词可以进行跨学科文化渗透也会一带

3、而过,让人觉得这样的活动是为导入而导入,有点流于形式。【案例 1】某教师在执教外研版英语(一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Module 1 Unit 2 Its More Than Four Hundred Meters high!时,采用了教材编排的活动导入(见图1)。针对这样的导入活动,原本的教学步骤如下Step 1 : 看图回答。教师呈现图中的大树,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Whats this?Whats the tree like?Step 2 : Watch ,Listen and choose.学生带着有备选答案的两个问题“ How tall is it? How old is it?”去观看

4、第一遍视频,引出生词meter 的教学。Step 3 : 教师第二次播放导入活动的视频,学生边观看视频边跟说句子。Step 4 : Talk about the tree.改进后的教学步骤调整如下:在原本第二个和第三个教学步骤之间增加两个教学步骤,新增的这两个教学步骤为Step 3 和Step 4 ,原本的教学步骤Step 3 和 Step 4 调整 Step 5 和 Step6,新增的两个教学步骤如下Step 3 : Look,draw and answer. 学生看树的图,从树根画一根 ?段到树冠,标上单词 tall ,再在单词边上标上 30m。接着教师提问学生: How many flo

5、ors is about 30 meters tall ?Step 4 : Look and count.学生看树桩图后,数看树桩里横切面里的年轮圈, 接着教师说: Let s count how old the treeis.引导学生再观察树桩里的年轮圈之间的间隙,得出间隙有些大,有些小,思考原因是什么。改进后的教学步骤3 通过从树根画一根线段到树冠,让学生很直观理解了单词 tall的意思。问题 “How many floors isabout 30 meters tall ?”让学生形象地明白了30m到底有多高,因为普通楼层每层大约3m高, 30m高的树就有大约 10层楼高,以此学生非常形

6、象地体会到这棵树的实际高度。改进后的教学步骤 4 通过看树桩,再边看边数树桩里横切面的年轮圈,学生很形象地感受到一圈代表树龄一年, 80 年树桩里就有 80圈年轮,之后学生观察树桩里的年轮圈之间的间隙,学到了年轮圈间隙大的年份降雨较多, 而年轮圈间隙小的年份降雨较少的相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改进后的教学步骤 3 和 4 成功地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这棵树震撼人心的 tall 和 old 的特点,也向学生传递了树龄与年轮圈、 年轮圈与降水之间的关系, 实现了巧妙渗透生物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目标。【建议】导入活动虽然不是一节课的中心环节,但它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在

7、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梳理出主题, 并围绕主题的关键信息进行相应的跨学科文化渗透, 可以让主题更加鲜明,帮助学生推开一扇扇不一样的视野之窗,让课堂一开始就变得鲜活而新奇。二、在任务环节抓住话题渗透任务型教学是很多英语教师所钟爱的教学方法。运用任务时,教师通常会做示范,接着请优生配合,然后让学生以小组活动形式去完成和反馈。 通常教师在课堂里运用任务时, 会错误地认为这部分是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 只要有语境、 有信息差、有兼顾听说读写等能力就够了, 很难去触碰跨学科文化的渗透。另外,教师容易受到课标里关于跨文化意识描述的限制,以为只要抓住东西方文化差异、 德育内涵、 名人名言等进行所谓的

8、文化渗透就够了, 无法抓住话题进行单元知识的整合和结合功能句进行有效的语境再创设, 导致无法水到渠成地进行跨学科文化渗透。【案例 2】某教师在执教人教版英语(三年级起点)三年级上册Unit 4 Part B WeLove Animials 时,新授的单词有 pig , bear , cat ,duck 和 dog ,让学生理解文本和操练功能句型之后,师生互动交流如下。T:We know so many animals. Look at this picture(如图 2). What s this ?Ss: It s an island.T: What island do you want i

9、t to be?S1: I want it to be an animal island.S2: I want it to be a fruit island.S3: I want it to be a children island.T: Great ! You have good ideas. But look at the island carefully. Some place has got elephants. What island canit be better here?Ss: Animal Island is better here.T: Now it s your tur

10、n to finish the task.任务是把这 5 只动物安排在动物园合适的区域。 第一步:成立 5 人小组,为岛屿里的五个区域各选一名组员当主人, 成为哪个区域里的主人, 这个主人的名字就为对应区域的字母。 第 2 步:用句型: You are .What s this ? Why? It s a . 进行同组之间不同组员的交流分享。 第 3 步:整组的学生到教室前面作交流分享。评价方式是看谁安排得当并会表达,谁得星就多。【评析】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通过一个岛屿图,用问题“ What island do you want it to be?”引导学生把岛屿变为动物们的家园, 学生通

11、过观察岛屿里不同区域, 根据个人的喜好成为对应区域的主人,学生自然运用“ I am . ”进行自我介绍,同组的成员就用“ You are . ”进行身份的确认,这样就把本册前面几个单元学到的字母巧妙地融合到了这里。接着学生用本单元所学到的句型“Whats this?”对本单元新学的动物成员的安排进行了解,因为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主人,不同的主人会根据个人的喜好对动物进行领取安排, 这样的问答有信息差,有交际的必要。而学生用问题“ Why?”做多个语轮的问答,既是对组员对动物安排是否科学合理的评价, 又是对其进行具体动物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的学科文化的渗透。 比如有些组员就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把 cat

12、 安排在 D区,通过问题“ Why?”,得知 cat 的习性需要树做攀爬,就会考虑到把它安排在 A、E 或 C区, 会把 duck 安排在 D区,因为 D?有沙子, duck 下的蛋可以藏在沙里,离水又近。这样的任务运用,学生通过观察小岛环境,结合动物们的生活习性,真正落实了课题“ We love animals ”,从而得到触及心灵的跨学科文化的体验,而不是停留在听声音、看脚印、看七巧板等浅表阶段去认识动物名称,避免了对动物的 love 只是喊口号而已。【建议】教师要抓住文本的话题和围绕文本的功能句,去创设出运用任务的直观丰富的语境, 再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问题,让问题起到步步为营的引导作

13、用,推动学生的交际及表达,使其不局限于文本的语言形式和框架, 实现在认知上跳出文本但又不脱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爱生命、 懂生命、惜生命等相关方面的跨学科的文化渗透。三、在重难点句型突破时渗透每一节课,教师都要抓住重点句型进行教学。 能否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重点句型里往往包含难点。教师在解读教材时一般都能比较准确地找到课堂教学的难点,常用反复练习、对比教学、分类教学、化繁为简、分解等方法。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句型,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会让学生针对难点的单词或句型进行音、形、意、用的学习,很难从跨学科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活动,存在重视重点句型学习,无法对跨学科的知识部分进行有

14、效的引导和学习的现象,导致的后果是重点突而不出,难点突而不破。【案例3】外研版英语(一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Module 1 Unit1 HowLong istheGreat Wall ?里出现的重点句型是“How longis the GreatWall?Its more than fortythousand lilong.How oldisit?Its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old.”在这四个来自文本的目标句子中,问句是重点, 答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某教师在执教该课时原本的教学步骤如下。Step 1:看图回答。教师呈现重点句型的配图,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H

15、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 How old is it?Step 2 : 听录音仿说。学生观看第一遍视频,针对学生读不好的词组more than做示范带读。边读边出示本课的生词卡how long 和 li 。Step 3 : 玩 Memory games。把这四句话用遮住越来越多词的方法,让学生去回忆说出。Step 1. Look and question.(看图思考提问题。)教师出示逶迤连绵的长城图, 问学生你们想知道长城的什么?学生受图启发提出问题Howlong is it ? 接着出示城墙古朴的长城图,让学生提出问题How old is it?Step 2. R

16、ead, find and underline the answers.(看文本找出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再次阅读文本找到目标问句的答句。其中第一个问句有两个答案,它们是Its morethan forty thousand li long.和Its more thantwentythousand kilometers long.Step 3.学生:What isthe relationshipbetween“li”and “kilometer”发现学生沉默思考不会回答后,给学生呈现一个运动员绕着跑道跑了5 圈 200 米的图说“ That s onekilometer or two

17、li.”又问生: How much li is one km? 学生自然回答出1km is 2 li.Step 4. Read and count.(读算式计算)e.g:4li =?Km, 40li =? Km,20li +10km =? km, 40li +20km =?li。Step 5. Listen and imitate. (听音跟读) Step 6. Look at some s and talk about the Great Wall.改进后的教学步骤能抓住目标句型里长城的两个重要特点,即长度长和历史悠久,有选择性地出示图片,让学生在情景的启示中去提问, 实现以引的方式出现目标

18、句型里的问句。接着让学生自己回到原文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找的过程中引出目标句型里的答句,这样实现了以引的方式而不是给的方式去呈现所有的重点目标句型。教学步骤 3 和 4 能抓住重点句型里的两个长度单位作为难点进行突破,先由一幅5 圈200 米操场跑道图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客观形象的1km和2li的感知图像,接着以读算式计算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反应,在计算的过程中不断用到重点数词forty,twenty 和 two,无形之中帮助学生熟悉了这些数词,促使学生在充分理解和感知难点的基础上,在模仿跟读和看图说话的活动中能有感而发。【建议】教师要对重点句型进行有效的教学,就得从文本主题和目标句型里解读出教学难点里是否存在跨学科的知识部分,再结合这部分的知识站在学生学情的角度进行分析,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