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等奖_第1页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等奖_第2页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等奖_第3页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等奖_第4页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等奖这是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

2、件及相关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由辛弃疾的名字导入:同学们,辛弃疾,姓什么?请大家用“辛”字组词:艰辛、酸辛、辛辣、悲辛。这些词,几乎就是辛弃疾一生的写照了。连他自己也这样自嘲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那么辛弃疾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辛酸、悲辛、艰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走近辛弃疾。二、诵读1、师范读2、自

3、由读,注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3、请学生单独朗读,并作朗读指导。三、赏析赏析指导:诗言志,读诗,就是要读出字里行间所含蕴的“志”。熟悉辛词的人都知道,辛弃疾的词,常常借景物言志,用典故言志。读这首词,我们就要注意体会景中情,参透典中义:板书诗言志上片借景抒情下片用典抒情(一)赏析上片:请咱班的女同学齐读上片,然后展示上片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师示范赏析“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并请大家依照示例,鉴赏“落日楼头江南游子”一句。1、“落日楼头江南游子”这句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除写景言志外,词人还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情感,找到这些动词,感受词人此刻的心

4、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却无人理解自己的满腔怨愤,词人激愤到把栏杆拍遍。但是,就是把栏杆拍遍,又能如何呢?朝堂一片主和之声,无人理解他重用他,一腔悲愤只能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无人会,登临意!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但是,辛弃疾,他会吗?(二)赏析下片1、请男同学齐读下片。2、多媒体展示问题:(1)词人用到了哪些典故?作者借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了什么感情?典故 作者态度张翰莼鲈之思 乐于归隐 休说,耻于归隐许汜求田问舍 钻营私利 羞见,为国忘私刘备雄才大略 才气,渴望建功桓温木犹如此 时光流逝 可惜,时不我待由“休说、羞见、可惜”可知,词人心境的痛苦。所以词的结句,词人说:倩

5、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等奖第2篇【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4、学会赏析名句,领悟诗歌的哲理。【重点、难点】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赏析名句,领悟哲理。【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二、文学常识:1、关于作者:望岳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杜甫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 诗圣 ”之称。他的诗被誉为“ 史诗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 “三吏”

6、“三别”, 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了解“五岳”: 东岳泰山( 1532 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 1997 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 1512 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 2017 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 1440 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东西南北中 泰华衡恒嵩)三、朗读诗歌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 )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 )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

7、体朗读诗歌。四、感知探究1、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间互相交流,掌握诗句的含义。 )完成后,教师再点名检查、集体点拨自学情况。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2、细读诗歌,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句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3、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那么每句分别五、背景介绍六、 品情感,赏名句1、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温馨提示:赏析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1、分析内容 2、抒发情感 3、蕴含哲理 4、运用修辞 5、炼字角度)1 )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举目四望所有

8、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表达了作者希望登上山顶,俯视群山的意愿。2 )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七、拓展延伸1、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3、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4、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明全诗主旨并 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5、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等奖第3篇教学目标1.

9、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3.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2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辛弃疾的词,借助这首词,能够更好地了解作者,体会作者的豪放词风及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3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评论(0) 学时重点 评论(0)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今天,就让我们一

10、起来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链接·储备】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

11、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活动3【测试】检查预习1、作者: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 幼安 号 稼轩 ,山东历城人。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 (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背景: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辛弃疾通判建康,当时他正值壮年有为,但朝士都庸俗之辈。词人此时已南归八年,虽几番上书奏御敌之策,但都无下文。英雄失意,年华虚掷,难得一遂报国之愿。这年,他登临建康赏心亭,写下这首词,借以倾吐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2、注音:

12、 玉簪( zn )螺髻( jì ) 鲈鱼堪脍( kuài ) 揾英雄泪( wèn )活动4【活动】整体感知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这首词,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豪放。2.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活动5【活动】质疑探究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借景抒情 。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

13、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2.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求田问舍,

14、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尤如此”,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年华的愤慨和苦痛。3.总结整合:用简练的语言总结这首词。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层层展开主题。结构曲折而严谨。而且典故使用贴切精妙,浑然天成。不愧为传世之作。活动6【测试】达标测试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 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运用了比喻 修辞。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

15、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 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3.“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活动7【讲授】拓展提升1.作者、风格和时代北宋豪放派:苏轼 婉约派:柳永 秦观南宋豪放派:辛弃疾 婉约派:李清照 姜夔2.名句背诵检查,感知婉约词豪放词不同风格A.雨霖铃中诗人想象别后的羁旅生活写出的最使人触动离愁别恨的两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B.鹊桥仙中体现一种崇高而旷达的爱情观的一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C

16、.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险要形势的三句是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意境:空旷辽远。语言:大气豪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

17、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链接·储备】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

18、也同中有异。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活动3【测试】检查预习1、作者: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 幼安 号 稼轩 ,山东历城人。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 (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背景: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辛弃疾通判建康,当时他正值壮年有为,但朝士都庸俗之辈。词人此时已南归八年,虽几番上书奏御敌之策,但都无下文。英雄失意,年华虚掷,难得一遂报国之愿。这年,他登临建康赏心亭,写下这首词,借以倾吐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2、注音: 玉簪( zn

19、)螺髻( jì ) 鲈鱼堪脍( kuài ) 揾英雄泪( wèn )活动4【活动】整体感知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这首词,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豪放。2.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活动5【活动】质疑探究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借景抒情 。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

20、愁苦。“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2.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

21、气” 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尤如此”,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年华的愤慨和苦痛。3.总结整合:用简练的语言总结这首词。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层层展开主题。结构曲折而严谨。而且典故使用贴切精妙,浑然天成。不愧为传世之作。活动6【测试】达标测试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 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运用了比喻 修辞。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22、。“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 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3.“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活动7【讲授】拓展提升1.作者、风格和时代北宋豪放派:苏轼 婉约派:柳永 秦观南宋豪放派:辛弃疾 婉约派:李清照 姜夔2.名句背诵检查,感知婉约词豪放词不同风格A.雨霖铃中诗人想象别后的羁旅生活写出的最使人触动离愁别恨的两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B.鹊桥仙中体现一种崇高而旷达的爱情观的一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C.念奴娇赤壁怀古

23、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险要形势的三句是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意境:空旷辽远。语言:大气豪放。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等奖第4篇【教学三维目标】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优秀教学设计一、知识与能力1、说出辛弃疾生平(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2、感受辛弃疾词的豪放风

24、格(意境:空旷辽远。语言:大气豪放),体会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3、懂得词的艺术手法:借景抒情、用典。讲述景物(“断鸿”“落日”)和典故中(张翰、许汜、刘备、桓温)所蕴涵的深层含义(国势衰颓、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乐于归隐、谋取私利、雄才大略、叹时光流逝)。4、背诵这首词。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2、合作学习,讨论与交流。通过分析景物,深入地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胸怀大志,热爱祖国。2、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

25、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方法】倾情诵读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感受形象,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课件、黑板【教学过程】一、 激情导入,名诗对接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

26、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

27、呢?2、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师: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3、抽读 (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喝彩!4、译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5、质疑 (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

28、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

29、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