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内容摘要:2Abstract:2一、引言3(一)有关鲁迅3(二)野草及其思想价值31、有关野草32、野草的思想价值3二、野草里的意象群及意象隐喻4(一)野草里的意象群4(二)野草中的意象隐喻51、鲁迅先生内心出世与入世思想的对立52、希望抗战与绝望抗战两种观念的对立。53、生与死的矛盾6三、“火”的意象及“死火”的多重意蕴7(一)“火”的意象71、秋夜中的“火”72、死火中的火7(二)死火象征的多重意蕴81、鲁迅生命存在哲学的一种象征82、死火象征一种悖论的世界83、觉醒之后的现代性追寻8四、“火”意象的来源8(一)宗教情感的渗入8(二)人生的苦闷和精神体验9(三)古典神话传说9结语9参考文献
2、9内容摘要:鲁迅的野草是一部散文诗集,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本散文诗集蕴含了鲁迅的思想和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以及他对残酷世界的批判,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具有非常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在野草当中,出现了很多的意象群,包括死火等,这些意象群所代表的意象隐喻,是鲁迅所独有的生命体验。在这些意象群中,“火”是一个出现次数较多的意象,在秋夜和死火等都有所涉及。死火象征着多重的意蕴,是作者生命存在哲学的一种象征,象征一种悖论的世界,象征觉醒之后的现代性追寻。而这些意象的来源,有宗教情感的渗入,有作者自己的特有的人生苦闷和精神体验,也有古典神话传说对其的影响。关键字:野草 意象 火Abstrac
3、t:Lu Xun's "Weeds" is a prose poem set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This prose poem set contains the Lu Xun's ideas and his unique life experience, as well as his criticism cruel world, yearning for a better marriage, have a very high ideological and arti
4、stic value. "Weeds", a lot of image groups, including fire death, represented by the image group image metaphor, Lu Xun's unique life experience. The image group, the "fire" more images of a number of occurrences in the "autumn" and "Dead Fire" and so be i
5、nvolved. Dead fire symbolizes the multiple implication, is a symbol of the existence of life philosophy, the modern search for the symbol of a paradox of the world, symbolizing the awakening. The source of these images, the infiltration of the religious sentiments of the author's own unique life
6、 depression and spiritual experience, but also the influence of classical myths and legends of their.Keywords: "Weeds", imagery, fire鲁迅野草中“火”意象及其来源考一、引言(一)有关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二)野草及其思想价值1、有关野草野
7、草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1927年7月由北野草京北新书局出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同样,鲁迅自己曾经说过,自己一生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了关于本书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为本书的英译本写过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说明,收在二心集中。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信
8、中,鲁迅谈到野草时说:“我的那本野草,技术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在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中说:“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难说,大约是不见得再做了,省得人来谬托知己,舐皮论骨,什么是入于心的。”。还叮嘱青年的读者说现在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思想是苦难的,但是可以学习其中一些写景的文章,比如秋夜,雪,腊叶。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鲁
9、迅.书信341009致萧军M 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编成本书的时候,如题辞篇末所记,正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清党的稍后。2、野草的思想价值野草是五四退潮后鲁迅思想彷徨、苦闷的产物,反映了鲁迅彷徨、思索、坚韧战斗的心路历程。整部野草反映了鲁迅在特定时代的特定体验。要想对野草中的“火”意象进行综合考核,必须要对整部野草的思想价值和内涵进行综合把握,然后小细微处入手,对“火”的意象进行探讨。而首当其冲的,即是对野草的思想价值进行探讨。(1)反映了鲁迅的无归宿感作品表现深刻的焦虑与不安,使其处于一种“无物之阵”。这是一种找不到立足点的无归宿感。它不是来自于某一方面的原
10、因,是对自己根本性的忧郁,站在世界“边沿”、“无地”的孤独感和身处“无物”之阵的悲剧感和绝对的无依靠感,一种被抛入世界的悲剧性体念。作者进行的是自我灵魂的严酷拷问,“过客”意识。过客意识,折射出鲁迅的虚无感和孤独感:自己成为了一个倔犟的过客,一个从虚无走入虚无的过客,揭示的是人的意义在于行动的过程,而非目的本身的哲学命题。影的告别“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我只能“彷徨于无地”。(2)反映了鲁迅绝望的抗战绝望反抗是鲁迅反抗绝望的哲学,是在无可挽回的结局后对现实的选择。“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希望。绝望而非失望,是绝望地进行没有希望的抗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鲁迅现实战斗精神
11、的体现。野草总的艺术特征是内敛的抒情的倾向,它所表露的是灵魂的“真”与“深”,是对于人自身存在的困境的自觉体验与突围,表现了人的生存矛盾与心理困惑:生与死,爱与恨、希望与绝望、存在与虚无的缠绕与挣扎。野草也呈现出主题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是鲁迅情绪、情感、性格甚至整个内心世界各个侧面的反映,它是鲁迅从启蒙的文化批判者向启蒙后的战斗者转折过渡阶段的心灵史。二、野草里的意象群及意象隐喻鲁迅将沉积在自己生命最深层的生命体验寄寓于野草的意象世界,正是意象富于隐喻、暗示、多义的特质,为鲁迅渴望表达的生命体验找到了最适合的诗化形式。野草用一种特殊的结构把意象世界组织和建构起来,既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又作
12、出自己对于生命的回答和选择。在这些回答中,意象成为将体验外在化的特殊结构方式。它比普通的叙述语言更能体现现代人体验和精神的繁复深邃。(一)野草里的意象群秋夜是野草的开篇,诗人通过自己所寓秋夜的描写,创造了一个复杂的意象群。秋夜中有很多意象即:枣树的意象:墙外的两株枣树,不但是鲁迅寂寞孤独感的体现,也是他对自己婚姻不满,沮丧无奈的复杂心情的形象体现。那株被着力描写的枣树,是诗人的自喻,表现了诗人的睿智、坚韧、顽强的反封建主义的斗争精神;而另一株未被提起的枣树,则是暗示诗人的妻子。秋夜的意象:这是诗人对封建传统婚姻的批判。在秋夜意象中,喻体的“使人们仰面而不再看见”“奇怪而高”的天空,所喻指的就是
1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封建婚姻。包办婚姻从外表看郑重其事,大摆筵席好像是对青年男女婚姻的一种关心,其实是对青年男女追求幸福婚姻的剥夺,“将繁霜洒在”就寓意了对青年男女婚姻幸福的一种扼杀。恶鸟的意象:是秋夜的转折,也暗示了鲁迅个人感情生活的转折。恶鸟的召唤是使诗人由黑暗走向光明世界,过幸福美好的生活李玉明关于鲁迅<野草>的几个意象的解析(一) 东岳论丛 2005年3月。小青虫的意象:是文章的一大核心。它是小粉红花的延续,从窗外扑向灯光的“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的小青虫们,充满了生命和青春的活力。小青虫的向光性,是隐喻诗人的女学生们勇敢追求真理、光明和爱情。然而小青虫的意象是悲剧
14、性的,它遇见“火”暗示了诗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爱情前途的艰险。 李玉明关于鲁迅<野草>的几个意象的解析(二) 齐鲁学刊 2005年第二期过客中一个孤独者要独自去完成走向“坟”的生命旅程。他在途中遇到了“老翁”和“女孩”的好意和关心。“他人”意象不再是虐杀个性或依附人格的威胁,而是一个孤独生命的协助者和扶持者。鲁迅在这里关心的不是人情伦理问题,而是人的生命存在问题;不是善恶是非问题,而是生命自觉与非自觉的问题。一个生命自觉的个体决不能停滞在生命既成不变。鲁迅还在作品中用一些事物组成一个意象链,如:秋夜中的“火” 隐喻的是爱情,死火里的“死火”是鲁迅的自喻。死后里的“火花”是与秋夜里“他于
15、是遇着了火,我以为这火是真的”遥相呼应的,“眼前仿佛有火花一闪”意象出诗人起死回生,他的爱情和美好生活也起死回生。题辞里的“地火”喻指诗人灵魂里萌生的爱情之火,爱情的火焰犹如熔岩般喷涌而出李玉明关于鲁迅<野草>的几个意象的解析(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第二期。野草是一个有机的意象的艺术世界,不仅各篇的喻体互相联系着,随着恋爱的进程,不断发生着变化,而且各篇的喻指也相互联系着,不断充实着新的意蕴。除了意象的运用以外,野草还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它反映了鲁迅内心深处的理想和渴望,表达了他在黑暗世界重压下的孤独、苦闷、失望、彷徨、求索和希望的情感。象征主义的基本情绪是对生活的悲
16、观和绝望。而野草闪耀着理想的光芒。例如:雪这篇散文诗。雪的主题是希望的延续,如果说希望侧重于表现诗人自己对爱情的态度,是诗人生命意志战胜道德的宣言书。雪比较了以“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为象征的两种生命形态。散文诗一开头,用两句话描述以“暖国的雨”为象征的生命形态,作为以“江南的雪”为象征的生命形态的陪衬。在诗人看来“暖国的雨”虽然不受严寒的侵袭,生活一帆风顺,但是生命没有同严酷的现实搏斗过,就没有冰冷而坚硬的灿烂。“朔方的雪”同严寒、严酷的现实生活搏斗过,比起“暖国的雨”,闪现出了“冰冷而坚硬的灿烂”,是诗人所赞赏的生命形态。野草是一部内心抒发的作品,作者自我感受有很多冲突,有理想和现实的冲
17、突,有自我思想深处的冲突,这些冲突本身是“难于直说”的,因此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大量运用意象和相争的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而这些意象的大量运用,加之意象所能代表的意象隐喻,(二)野草中的意象隐喻前文提及过,在对野草的“火”进行考察之前,要对野草里所反映的整体风格进行分析。只有将“火”的意象放到野草整部作品中,才能凸显出“火”的意象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火”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来源,对于理解把握整部作品都有所好处。1、鲁迅先生内心出世与入世思想的对立影的告别中的“影”,处于明暗之间,这“明暗之间”是鲁迅对自我生存境遇的一种意象化表现,它象征着当时中国社会不阴不阳、不死不活的状态,象征着
18、部分国民精神萎缩、愚弱的状况。鲁迅对这种似人非人的生存状态是最为憎恶的,他宁死也不愿委屈求全地活着。“影”想告别人,离开明暗之间,但他不得不彷徨于明暗之间,“影”最后毅然决然地沉没在黑暗。这隐含着鲁迅对荒诞现实强烈不满,欲弃之而去的出世思想,表现了鲁迅与丑恶现实誓不两立的决绝态度。人们普遍认为鲁迅是一位积极入世者,殊不知他亦具有超然出世的思想。死火中的“死火”要走出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寒气逼人的冰谷,过客中的“过客”要和身后那“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的现实世界诀别,决不回转去等,也表明了鲁迅要走出现实境遇的思想。2
19、、希望抗战与绝望抗战两种观念的对立。野草中有些主体意象的战斗使境遇发生了改变、取得了胜利。如秋夜中“枣树”直刺着天空,使“天空仿佛想离去人间,月亮也暗暗躲到东边去了。”淡淡的血痕中叛逆的“猛士”屹立于天地间,使“造物主、怯弱者,羞渐了,于是伏藏”。这说明鲁迅对战胜境遇、战胜命运是充满希望的,他认为只要韧性战斗,暗夜就会过去,春天就会到来。这样的战士表现了鲁迅绝望抗战的生存选择,即明知境遇不可改变,但仍然要同境遇抗争,使自我生命在这抗争中得到实现,并在抗争中体验生的欢喜。除这样的战士外,在过客中的“过客”、墓碣文中的“死尸”身上也体现出这样一种绝望抗战的精神。鲁迅把这种绝望抗战思想凝聚在生动的物
20、象中,形成了野草中的“死尸”“过客”“这样的战士”等不朽的意象,从而使他的绝望抗战思想可触可感,具有了震撼灵魂的力量。3、生与死的矛盾鲁迅先生是热爱人生的,在好的故事中,他要追回、完成那一篇好的故事,在雪中他赞美如处子皮肤的南方的雪,讴歌展转升腾的朔方的雪,在风筝中他为儿时踩坏弟弟的风筝,扼杀了人性而痛心疾首。然而从野草中,我们还会看到他有走向死亡的思想。死火中的“死火”走出冰谷就会被烧完,烧完就是死亡。过客中的“过客”从东走向西,他的前面是坟墓。西方是太阳下落的地方,坟墓是人死后的归宿,这都象征着死亡。“过客”不停地向前走,也是走向死亡。腊叶中的“腊叶”被留在树枝上与风霜搏斗,等待他的是随风
21、而去,这还是死亡。“死火”、“过客”、“腊叶”选择走向死亡,体现了鲁迅人生观的另一面:向死而生,拥抱死亡。鲁迅在野草·题辞中说:“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他希望“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他称生命“暗暗消去”是自己“唯一的愿望”。这些都说明鲁迅对死亡是神而往之的。鲁迅一生挚爱生命,但他又主张走向死亡。这同样有些令人不可理解,但如果我们对“死火”、“过客”、“腊叶”等意象进行进一步分析,就会对鲁迅的生死观有较全面的了解。对“死火”来说,燃烧是其生命的过程,没有燃烧就没有生,而燃烧就是部分的死亡,生命价值的全部实现,正是死亡的到来,因而生就是走向死,没有死便没有生。“死
22、火”走向死亡即烧完,正是释放出其生命全部美丽的生。同样,“过客”、“腊叶”只有在走向死亡中才能实现其生命的自由。这就是说生与死是同一的,是一张纸的两面,死是生的实现形式,不死就是不生,只有痛痛快快地死,才能完完全全地生,鲁迅对于死亡有大欢喜,就是因为他“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即知道有死才有生。鲁迅用“死火”、“过客”、“腊叶”等意象,隐喻自我生存,正是在向我们昭示,自我像“死火”一样是一定量的燃料,其使命就是将其能量全部释放;自我像“过客”一样是人生之旅的行者,其使命就是从摇篮走向坟墓;自我象“腊叶”一样是枝头的一片叶子,其使命就是由发芽到凋零。“自我”本能全部发挥后死亡,也就完成了其存在的使
23、命,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因而人不必惧怕死亡来临,而应该愉快地同死神拥抱。另外,我们必须认识到鲁迅所神往的死亡是指生命本能完全释放的自然死亡,他对生命本能被压抑的非自然死亡是非常痛恨的。这就是“死火”为什么宁愿烧完,而不愿冻灭,“过客”宁愿不断地走向坟墓,而不愿停下来歇息,“腊叶”宁愿在树枝上凋零,不愿被夹在书本中保存的原因之所在。鲁迅说:“我是诅咒人间苦,而不嫌恶死的,因为苦可以设法减轻,而死是必然的事,虽曰尽头,也不必悲哀。”鲁迅这里说的人间苦是指生命力被压抑,也就是非自然死亡。鲁迅选择走向自然的死亡,就是为了使生命本能不被压抑、浪费,减轻人间苦,实现生命的自由。三、“火”的意象及“死火”的
24、多重意蕴(一)“火”的意象鲁迅在作品中用一些事物组成一个意象链,如:秋夜中的“火”隐喻的是爱情,死火里的“死火”是鲁迅的自喻。死后里的“火花”是与秋夜里“他于是遇着了火,我以为这火是真的”遥相呼应的,“眼前仿佛有火花一闪” 世纪之交的文化选择鲁迅藏书研究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意象出诗人起死回生,他的爱情和美好生活也起死回生。题辞里的“地火”喻指诗人灵魂里萌生的爱情之火,爱情的火焰犹如熔岩般喷涌而出。野草是一个有机的意象的艺术世界,不仅各篇的喻体互相联系着,随着恋爱的进程,不断发生着变化,而且各篇的喻指也相互联系着,不断充实着新的意蕴。1、秋夜中的“火”秋夜的后部分,结构地点发生变
25、化,由后园变为室内,意象主要有火和小青虫。对“小青虫”的理解:李天明认为,“它们肩承着无畏牺牲的悲剧色彩,预示的是一种付诸行动的果断精神”;胡尹强认为,“是小粉红花意象的延续,只是景物的转换带来了喻体的变换”;笔者认为,“小青虫”不是“小粉红花”的延伸,而是“我”内心深处蠢蠢欲动的爱欲。“小青虫”在后窗的玻璃上乱撞,飞进来后又在玻璃灯罩撞的行为,就是“我”有了爱并蠢蠢欲动的心情的真实写照。“小青虫”扑火即“我”要去爱,同时,扑火是危险的,隐含着一种担心,一种对付诸爱的行为结果的担心,这也是野草悲观情绪在秋夜的又一处体现。意象“火”象征爱情之火,“遇到火”即遇到了爱情,“我”的态度是“以为这火是
26、真的”。这是对爱情发自肺腑的肯定:爱情是真的,幸福的。火即爱情之火,小青虫扑火有危险,隐含鲁迅对爱情的担心,但主要表达的是鲁迅遇到许广平的爱后的冲动,因此,小青虫象征爱的欲望。有了火,小青虫会不顾一切地扑,有了爱,人也会不顾一切地去表达,去付诸行动,小青虫扑火隐含鲁迅压抑已久的情感被激发出来,情绪亢奋了,爱欲冲动了,要去爱了,这是全文的高潮,所以,这火是真的。2、死火中的火死火的基本情节是这样的:“我”梦见自己坠在冰谷中,遇到被遗弃在冰谷中冰结了的死火。“我”拾起死火,经“我”的温热,死火惊醒、燃烧了。为了使死火“永不冰结,永得燃烧”,“我”要携带死火出冰谷,死火却说,“唉唉,那么,我将烧完!
27、”将它留下呢,它又说,“唉唉,那么,我将冻灭了!”经过一番犹豫,死火终于和“我”一起跃出冰谷。然而遇到了大石车的碾压。这里,“死火”象征什么,是理解这篇散文诗的关键。本篇写于1925年4月23日,死火是作者心中不死的启蒙信念的象征。“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气体冰结,像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疑这才从火宅中出,所以枯焦”。我与死火,是作者内心的两种声音。“我原是被人遗弃在冰谷中,”他答非所问地说,“遗弃我的早已灭亡,消尽了。我也被冰冻得要死,倘使你不给我温热,使我重得烧起,我不久总须死亡。”“你的醒来,使我欢意。我正在想着走了冰谷的方法;我愿意携带你去使你不冰结,永得燃烧。”“唉唉!那么,
28、我将烧完”“那我就不如烧完”。“我”终于将死火带出冰谷口,但我被大石车碾死了,而死火得以重生。这种冰结的火的意象是一种火热的激情与冰冷,黑暗的现实,及历史文化的强烈的对抗的体现。爱情是造化普施给人类的精神财富,鲁迅是醒了的“人之子”,他的内心世界极为丰富,他自然也憧憬理想的婚姻,美满的爱情。但传统的重压酷如严冰,他的好梦早已被摧毁,那颗憧憬幸福的爱情的种子没有发芽、生长便被扼杀,被深深地埋在心底。这一内心秘密便被典型化为“遗弃”在冰谷中的“死火”,它被冻灭了,冰结了。但在鲁迅的笔下,冰结了的死火却绚烂瑰丽,那“炎炎的形”虽“毫不动摇”却在四壁互相反映,把冰谷映成红珊瑚色。这意味着它毕竞是人间美
29、好的东西。“死火”出冰谷前的犹豫是在爱情问题上的重重顾虑和思想矛盾在艺术构思上的曲折反映。(二)死火象征的多重意蕴1、鲁迅生命存在哲学的一种象征孙玉石认为,“死火”象征了鲁迅内心的矛盾心境,是鲁迅反抗绝望心理与生命哲学的例证 孙玉石; 谈谈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 语文建设, , 2009年 01期 。这种例证在野草其他篇什中也可以找到,影的告别中,“影”也面临“消失”和“沉没”的矛盾交织的生命痛苦;过客里,过客在艰难的跋涉中要么停留下来,要么继续往前走的矛盾心境,都可以有力地佐证死火象征着鲁迅反抗绝望哲学意义。2、死火象征一种悖论的世界李欧梵认为,野草属于精英的文本,有一种根本的神秘姿态,既掩饰着
30、作者的真实意向,也要求读者努力去破译。作者认识到,在他长久求索的终点,并无什么至高的目的,只有死。当他在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框架中寻求确定存在的意义时,发现现在也无其他重大意义,只是一个不断的时间之流,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诗人痛苦的情绪,可视为在希望和失望之间的不断的挣扎。”在李看来,野草在整体上表达的主题是,希望和绝望之间绝境。这些诗篇是一种矛盾心情的反映:诗人一方面是消极的,抑郁的,另一方面,又悸动不安地要求行动。 庞沁文 从野草的意象看鲁迅心灵的矛盾性 晋阳学刊1998年第2期3、觉醒之后的现代性追寻死火一开始就叙述: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这里的“冰山间”显然是一种象征,象征那个艰难的时
31、代。鲁迅用更深广的象征来描述自己的“梦”。鲁迅的小说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觉醒者(或者说启蒙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之间深刻的隔膜感,由此带来的深刻的孤独感。觉醒之后的两难处境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状态,这是现代文学现代性真正的起源,也是中国文学现代性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本质所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起源于五四时代知识分子觉醒之后的两难处境。“死火”的惊醒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现代性追寻的象征。这种现代性追寻是痛苦的,“焦灼”的。 “死火”在我的惊醒之后更充满了痛苦的抉择:要么“冻灭”,要么“燃完”。这种现代性追寻显示了一种积极的价值追求。“死火”最终选择了“燃完”而不是“冻灭”,这显示了鲁迅的
32、“独异”。四、“火”意象的来源(一)宗教情感的渗入鲁迅生活在动荡的年代,而他自己的生活也是非常苦闷的。婚姻的不幸、再婚面临的种种压力、以及兄弟失和都给他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而唯有在此时,宗教情感才得以渗入到他的生命当中。宗教信仰是给人以出路的,在现实的生活中无路可走时,宗教信仰会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来给人的思想带来希望。对于鲁迅来说,受佛教和基督教影响都比较大。目前也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成果。比如汪卫东在<野草>与佛教一文中就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而南京师范大学的<野草>与基督教一文中,对鲁迅所受到的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进行了论述。而从“火”的意象的来源来说,最明显的就是,受佛
33、教的“十八层地狱”的影响,以及基督教的“基督二次再来,遍地降下硫磺”的影响。(二)人生的苦闷和精神体验而五四新文化运动风头正健,野草那种阴郁绝望的情绪与弥漫全社会的高昂的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而随着1927年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日渐转笃,生活渐渐安定,世俗的幸福终于将他从“古代”和梦境中拉回到现实人间中来。加之名声日长,地位日增,鲁迅精神世界非秩序的一面逐渐被社会现实政治所消解,更多地把精力和目光放在对社会运动的参与和对社会的直接批判之中,而从前那些非理性的梦魇则渐渐退隐到思想的深海处。正是在这种思想情感的驱使下,野草才得以问世。在秋夜当中,小青虫扑火的故事的运用,表明鲁迅对爱情
34、的决心。这个故事借用中国古代的“飞蛾扑火”的故事,结合鲁迅当时所遭受到的世俗的压力,反映出了鲁迅的思想。(三)古典神话传说我们说野草深受山海经的影响,也有据可查。鲁迅童年时,保姆长妈妈经常给他讲山海经的故事,还特地买了本插图版山海经送给他,那本“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角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曾是鲁迅“最初看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山海经中的人物、意象不仅在野草中充分体现,且意犹未尽,在故事新编中鲁迅还专门写了补天奔月理水等篇什,可见山海经对鲁迅影响之深。而具体到“火”,山海经就有“火灵兽”的记载:毕方,传说中的火精,灵兽的一种。山海经里记载为:"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其鸣自叫也",是一种很强大的灵兽。再加上妖怪山精们对火的本能畏惧,毕方比其它灵兽更让它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备战时期重要计划2024年酒店经营管理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社区文化墙项目合同协议
- 租赁景区合同收购协议
- 福建房屋出售合同协议
- 租赁合同之补充协议
- 监理合同增加工程量协议
- 私人图书购买合同协议
- 石井工厂供货合同协议
- 私人影院投资合同协议
- 租赁合同转让协议书模板
-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混合气
- GB/T 3098.26-2021紧固件机械性能平垫圈
- 四年级安全教育珍爱生命预防溺水安全知识主题班会
- 《岩石学》课件第二章结构构造
- 实验心理学讲解(思维)课件
- 国家基本药物培训培训课件
- 水生花卉资料课件
- 流动式起重机(固定)定期检验-自检记录
- 耳鼻咽喉科-咽肿瘤
- 高中地理·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幻灯片
- 拟经营的食品种类、存放地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