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特色文化之四_第1页
中国传统特色文化之四_第2页
中国传统特色文化之四_第3页
中国传统特色文化之四_第4页
中国传统特色文化之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中国传统特色文化选介系列 之四张占锦二九年六月2中国传统文化简介系列之四阴阳五行基础知识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五行方面的基本知识 三、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3引 言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的。 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系统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广泛渗透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各个领域。 阴阳五行说包括阴阳说与五行说,二者同根同源,相辅相成。董仲舒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五行说必合阴阳,阴阳说必兼五行。五行是

2、阴阳的物质形质,阴阳通过五行得以体现。阴阳二气化生五行,五行构成世界万物。4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思想。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和实践论深受这种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影响,并从中汲取了重要营养。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内涵包括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二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是易经、易传及道德经等文献。 (一)阴阳的含义 宇宙间万事万物均可分为阴与阳两大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以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阴阳二气运动的结果,阴阳是对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一般地

3、说,凡是活动的、在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亢进的、发散的等都属于阳;在内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衰退的、收缩的等都属于阴。 5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也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阴阳的彼此消长和相互转化构成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运行轨迹。 .阴阳相争:阴阳相争就是指阴阳的相互斗争,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无不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天与地、上与下、寒与热、水与火、动与静、成与败等,阴阳之间相互斗争,相互制约,才能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自然界才能生生不息。 .阴阳互根:阴和阳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阴阳的互根就是指阴阳的统

4、一性,也就是说阴阳双方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的作用。一般而言,阴和阳每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独立存在,都以另一方为存在的条件。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无所谓上。6 .阴阳消长:阴阳双方的对立统一,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彼此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的消长变化总是在阴阳双方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方的太过,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及;一方的不及也必然导致另一方的太过;事物的阴阳双方总是处在此长彼消的永恒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它是事物运动变化中的突

5、变与质变的过程。二、五行方面的基本知识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它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7 (一)五行的含义 五行即水、火、木、金、土。五行学说认为,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神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 水曰润下,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水主智,其性聪,其情善,其味咸,其色黑。 火曰炎上,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火主礼,其性急,其情恭,其味苦,其色赤。 木曰曲直,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木主仁,其性直,其情和,其味酸,其色

6、青。 金曰从革,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金主义,其性刚,其情烈,其味辣,其色白。 土爰稼墙,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土主信,其性重,其情厚,其味甘,其色黄。8 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分别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 9 (二)五行的生克关系 1.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木生火:木性温暖,火隐伏其中,钻木生火,且木柴可维持火的燃烧,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火能够焚烧木,木焚烧后就变成灰烬,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聚土成山,有山必有石,有石必生金,土中孕育着金属矿藏,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金气少阴,温润流泽,且销锻金属也可变为水,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雨露灌溉,使

7、树木生长,所以水生木。1011 2.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木克土:树木可以穿透土壤,专胜散,故木胜土。 土克水:土可以阻隔水流,实胜虚,故土胜水。 水克火:水可以灭火,众胜寡,故水胜火。 火克金:烈火可以熔化金属,精胜坚,故火胜金。 金克木:金属工具可以伐木,刚胜柔,故金胜木。 相生含有相互滋生、促进促长的意思;相克含有相互克制、制约和抑制的意思。五行相生相克,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12 (三)五行生克制化的辨证原理 金旺得火,方成器皿;火旺得水,方成相济;水旺得土,方成池沼;土旺得木,方能疏通;木旺得金,方成栋梁。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

8、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多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弱。 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炎水灼;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衰遇火,必见销熔;火弱逢水,必为熄灭;水弱逢土,必为淤塞;土衰逢木,必遭倾陷;木弱逢金,必为斫折。 强金得水,方挫其锋;强水得木,方缓其势;强木得火,方泄其英;强火得土,方敛其焰;强土得金,方化其顽。13 (四)用以解释朝代更替的五德终始说 五德终始说是我国战国末期阴阳五行家的代表人物齐国人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这种观念认为,五行表

9、现为“五德”,历史朝代的嬗变均遵守五行相生相胜之道。“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后来,历代的最高统治者常常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圣旨开头语),当中所谓“承运”就是意味着五德终始说的“德”运。这种学说在历史上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逻辑,从长期的历史进程和主要朝代的更替情况来分析,我认为,用五行相克传递说来解释五德终始相对更合理一些。其朝代更替顺序是:周火汉水唐土宋木元金明火清水。当然,五德终始说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是不足凭信的。14 (四)用以解释朝代更替的五德

10、终始说 五德终始说是我国战国末期阴阳五行家的代表人物齐国人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这种观念认为,五行表现为“五德”,历史朝代的嬗变均遵守五行相生相胜之道。“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后来,历代的最高统治者常常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圣旨开头语),当中所谓“承运”就是意味着五德终始说的“德”运。这种学说在历史上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逻辑,从长期的历史进程和主要朝代的更替情况来分析,我认为,用五行相克传递说来解释五德终始相对更合理一些。其朝代更替顺序是:周火汉水唐土

11、宋木元金明火清水。当然,五德终始说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是不足凭信的。15 (五)五行学说对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的影响 几千年来,五行生克制化的学说已经深深嵌入古代中国人的思想之中。古人不仅用来解释自然、社会、历史现象,而且还运用到具体事物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 以小说红楼梦为例,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命运就是是参照五行生克的原理来设计的,以昭示他们之间的情缘纠葛实乃命定。 古人还偏爱用五行相生来命名。如明代皇帝从成祖朱棣到思宗朱由检,十五任十一代无不是按五行的偏旁部首来命名:朱棣(木)朱高炽(火) 朱瞻基(土)朱祁镇(金)朱见深(水)朱祐樘(木)朱厚照(火)朱载垕(土)朱翊钧(金)朱常洛(水

12、)朱由检(木)。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祖孙五代也是严格按五行相生之义取名:朱松(木)朱熹(火)朱塾(土)朱鉴(金)朱潜(水)。16 三、阴阳五行学说是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五行学说就被我国古代医学家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健体养生,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支撑,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黄帝内经即是以气和阴阳五行说为指导,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医疗实践的丰富经验,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一)人体的阴阳二气平衡是中医学理论的纲领 中医学认为,疾病就是人体阴阳二气失去平衡而致的。阴虚则内热,阳

13、虚则外寒;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调和,则百病不生;阴阳失调,则百病始生。故而人之所以能生病,乃阴阳失调也。中医治病就是调理人体阴阳,使之重新达到阴阳平衡的过程。这是中医的基本纲领。17 (二)五行生克理论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方法论 中医学用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来阐明五脏之间在功能上的联系。就脏、腑而言,其分配为: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木胆、火小肠、土胃、金大肠、水膀胱。 五行通过与人体脏腑、五官、形体等器官相互联系,又与天干、地支相配合,形成一个以五行为中心的人体构造系统,而中医在进行人体病机辩证时,往往要将系统内诸多因数联系起来考虑。 一是用五行相生的理论来阐释五

14、脏相互滋生的关系。黄帝内经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肝受气于心,心受气于脾,脾受气于肺,肺受气于肾,肾受气于肝。 二是用五行相克的理论来阐明五脏功能的平衡和正常运行。如肾水上交心火,可以防止心火上炎;心火的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肝气条达可以疏泻脾气壅滞;脾气运化能防止肾水泛滥等等。18 (三)五行生克理论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指导原则 随着季节变化,人体对食物的需求相应有所变化,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人的食物也需作相应的调整。古人将五行与四季、五味、五臭相配,构成古代食物养生的理论。 唐孙思邈千金方:“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15、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 五味对人体而言,酸养骨,苦养气,甘养肉,辛养筋,咸养脉。故病在筋,不食酸;病在气,不食辛;病在骨,不食咸;病在血,不食苦;病在肉,不食甘。 通俗来讲:辛走气,气病不要多食性为辛味食物;咸走血,血病不要多食性为咸味食物;苦走骨,骨病不要多食性为苦味食物;甘走肉,肉病不要多食性为甜味食物;酸走筋,筋病不要多食性为酸味食物。19 黄帝内经素问:“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 隋代萧吉五行大义河图:“人食无极咸,使肾气盛,心气衰,令人发狂,喜衄吐血,心神不定;无极辛,使肺气盛,肝气衰,令人懦怯悲愁,目盲发白;无极甘,使脾气盛,肾气衰,令人痴淫泄精,腰背痛,利脓血;无极苦,使心气盛,肺气衰,令人果敢轻死,咳逆胸满;无极酸,使肝气盛,脾气衰,令人谷不消化,喑聋症固。此五脏相制克之义。” 所以,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苦,肾病禁甘。 通俗来讲:肝病禁食辛味,因辛助肺气,肺属金克肝木;心病禁食咸味,因咸能益水助肾气,肾属水克心火;脾病禁食酸味,因酸润木助肝气,肝属木克脾土;肺病禁食苦味,因苦能益火助心气,心属火克肺金;肾病禁食甘味,因甘能益土助脾气,脾属土克肾水。20 肺病者宜食糯米,牛肉、枣、葵等土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