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体察微观世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分子, 原子》 第一课时课堂教学纪实_第1页
用心体察微观世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分子, 原子》 第一课时课堂教学纪实_第2页
用心体察微观世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分子, 原子》 第一课时课堂教学纪实_第3页
用心体察微观世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分子, 原子》 第一课时课堂教学纪实_第4页
用心体察微观世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分子, 原子》 第一课时课堂教学纪实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用心体察微观世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原子第一课时课堂教学纪实罗珺 邓玉华 江孟儒【编者视角】 在中观世界生活的人,很难建立物质微粒的概念。对微观物质世界的想象,特别是要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及其物质的变化规律,是九年级化学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核心。在新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分追求概念描述的完整性和言语表达的严谨性,而忽视了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认识过程的渐进性。而本课例则是在充分理解以学为本的课程价值观的基础上,打破教材原有编排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出发,体会宏观物质的微观世界,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设计思路】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原子教学内容的第一课时。从现

2、在起,我们将引导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微粒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打破了教材原有的编排思路,做了如下设计。一是在物质微粒性的教学中,将分子、原子纳入物质的微粒性和微粒的基本性质一起学习,使学生对物质微粒性的认识更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二是在微粒基本性质的学习中,采用实验探究法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人手,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主动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特别是对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探究,本课大胆地改进了实验设计,取消了教材中原有的两组对比实验,直接将分别盛有酚酞试液和浓氨水的两个小烧杯罩在一个大

3、烧杯中(如右图),让学生观察现 象 并 提 出 想 探 究 的 问题酚酞变红的原因,培养学生质疑、设问的意识。接着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与想象,经历“头脑风暴式”的发散思维,大胆地提出各种猜想与假设;再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进行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改进后,学生的学习更主动,热情更高。同时,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也能得到提高。【教学纪实】香水弥漫师(:喷香水)同学们,请跟我一起做深呼吸。(大家一起深呼吸)你们闻到了什么?生:闻到了香水的香味。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呢?生 1:漫步花园,闻到花香。生 2:喷洒农药,闻到刺鼻的农药气味。生 3:

4、走进厕所,闻到臭味。 师:我在讲台上喷香水,你们在自己座位上为什么能闻到香水的气味?花园里的花离我们很远,我们都能够闻到花香,农田里喷过农药很久我们还能闻到气味,这是为什么呢?相信大家学完了今天这节课,就能明白并做出清楚的解释。(板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评析: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创设生动直观烧杯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来,与空气反应生成的新物质使 B 烧杯中的酚酞试液变红;是酚酞试液在光照的条件下变红 多活跃的思维!多闪光的智慧!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受到强烈感染,在后面的验证实验中,学生更加积极主动,课堂更加和谐。在探究得出是浓氨水分子运动到酚酞试液中使它变红的结论之后,我用多媒体展示了这一过程

5、的flash 微观动画。可这时学生的表现让我惊讶和诧异“:老师,你的动画中我觉得有不恰当的地方 ”在传统的教学中,面对学生这样的“发难”,老师或许羞愧难当,或许视学生为“眼中钉”,居然敢挑老师的“刺”,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面对学生这样的提问,我欣喜,我兴奋,并坦然承认了动画设计中的不足:“真了不起,老师没想到的,你想到了,希望同学们多向他学习。”这节课中,正是学生惊人的表现弥补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本节课也有稍许遗憾。一是从三维目标来说,知识与技能目标落实较好,但情感态度目标落实不够。在探究微粒间的间隙时,教材上“苯分子照片”和“中国”两字图片的使用挖掘不够,应该渗透现象看本质,挖掘人类思

6、维的伟大,进一步激励学生将来也用原子探针刻上自己的名字,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热情。二是对学生提出的众多假设与猜想,没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筛选出有价值的猜想,再去验证,而是组织学生逐一进行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去验证,这样浪费了时间,又使课堂练习显得仓促。三是教学中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微粒的运动,还应运用学生的抽象思维自己去想象微粒运动的情况,放飞学生想象的空间。由于课堂时间较紧,留给学生动手时间和思维空间也有些不足,这些都应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注意。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思想也是丰富多彩的。要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感受和独特见

7、解,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放飞创新的空间。第二,要转变角色,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伙伴,走进学生的心灵,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第三,要善于捕捉思维的闪光点,用闪光点激发和创造精彩。生:黄豆跑到苹果的缝隙中去了,总体积减小了。师:在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是否也有间距呢?我这里有两支量筒装有等体积的水和酒精,请同学上来读数。生:均为 50 毫升。师:现在请将 50 毫升水倒入到 50 毫升酒精中,静置后,请再读数。生:98 亳升。师(:附板书:50 毫升+50 毫升=98 毫升?故作惊讶状)不是 100 毫升,而是小于 100 毫升,为什么?请解释。生:有些酒精分子跑到水分子间隙中去了,所以总体积减小了。师:只

8、有酒精分子跑到水分子间隙中去了,水分子就不允许跑到酒精分子间隙中去吗?生(:齐答)相互都有。师:此实验说明什么?生:微粒间存在着间隙。(板书:微粒之间有间隙)师:同种物质在三种不同状态时,微粒之间的间隙谁最大,谁最小?生:气体微粒间的间距最大,固态的最小。师:物体为何有热胀冷缩的现象?生:受热时,微粒间隙增大;遇冷时,微粒间隙减小。师:请用微观知识解释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原理。生:温度计内物质的量一定,受热时,微粒间隙增大,体积膨胀,液柱上升;遇冷时,微粒间隙变小,体积减小,液柱下降。分子印象 屏幕展示:拓展与应用(1)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2)请用微粒观点解释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原理。(3)

9、用微粒观点解释水汽化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聚水的原因。(4)设计简单实验证明:微粒在不断地运动。水和酒精分子在相同条件下,微粒运动速度的快慢。用注射器证明气体微粒间有间隙。(学生积极认真地完成了这些作业)师: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今天这节课你的感受。生 1:我了解了物质是微小的微粒构成的。生 2:我知道了生活中一些现象是怎样发生的。生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在洗不同颜色的衣服时要分开洗,因为颜料的微粒在不断运动。生 4:我知道了吃饭时我为什么可以闻到菜的香味。 师:非常好,请同学们用热烈掌声表示鼓励,学以致用,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目的。评析: 拓展与应用设计从解决课本上的问题延伸到解决生活

10、实际问题,再到实验设计;从会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到应用知识发现生活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促进了学生认知的发展。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身边的化学现象加以提炼、应用,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师:在本节课中,同学们进行了自主探究学习,表现非常不错,不少同学都能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做出各种假设,设计实验验证, 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定能探索、解释生活中更多、更奇妙的化学现象。师:作业收集生活中与今天这节课有关的两个现象,并用所学知识解释。(下课铃响)起立,下课。【自我评价】本课是一堂实验探究课,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课前备课时,对氨气分子运动使酚酞变红的实验假设,我认为学生

11、可能提出四种假设:(1)B 烧杯中溶液放在空气中自然会变红;(2)大烧杯上有某种看不见的物质使 B 烧杯中的溶液变红(;3)A烧杯使 B 烧杯中溶液变红;(4)A 烧杯中浓氨水挥发出来的小微粒使 B 烧杯中的溶液变红。而在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可能是 A 烧杯中浓氨水挥发时放出的热使 B烧杯中溶液变红。多“唐突”的假设和猜想!但这样的假设也不无道理,这不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学生创新思想的火花吗?我想,当课堂上面对学生与自己预想的标准有偏颇的见解时,不能按以往的教学惯例,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运用所谓的“教学机智”“,灵活而又巧妙”地把它拉回来,使课堂教学得已“顺利”进行。而要尊重学生的认识,不能残

12、忍地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浇灭他们思维的火花。于是我用鼓励的语言说:“你的假设不无道理,说不定就是我们寻找的正确答案,请同学们的思维再放开些。”在赞许中,又有很多同学提出更多的、富有创新性的猜想与假设,其中有同学提出:是 B烧杯上有某种看不见的物质使酚酞变红;是 A452006.12生 7:假设 7另换一个干净的 B 烧杯,重新加入酚酞试液,观察酚酞试液是否变色。师:请同学们分 6 个组实验验证上述 1、2、4、5、6、7 种假设。 屏幕提示:4. 实验验证生:分组实验。(四人一组)师:请同学们把实验结果告诉大家,相互交流。 屏幕提示:5. 交流评价生 1:我们验证的是假设 1,到现在 B

13、 烧杯中的试液还没有变色,假设不成立。生 2:我们验证的是假设 2,B 烧杯中的试液不变色,假设不成立。生 3:我们验证的是假设 4,浓氨水滴入酚酞试液中,酚酞试液立即变成红色,假设是正确的。生 4:我们验证的是假设 5,加热 B 烧杯中的酚酞试液不变色,假设不成立。生 5:我们验证的是假设 6,换上干净的 B 烧杯,B 中酚酞试液仍不变色,假设不成立。生 6:我们验证的是假设 7,酚酞试液不变色,证明该假设不成立。师:请同学们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B中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是什么?生:(齐答)是 A 烧杯中浓氨水挥发出某种看不出的微粒使 B 中酚酞试液变红的。师:是 A中挥发出

14、的氨气微粒使酚酞变红的。 屏幕展示:6. 得出结论:挥发出的浓氨水的微粒使酚酞试液变红 CAI 课件完整演示浓氨水挥发出的微粒使酚酞变红的微观动画动画质疑生:老师,你的动画中我觉得有不恰当的地方:第一,B 烧杯中酚酞的微粒也应该在运动,你演示的动画中没有运动。第二,我认为微粒的运动应该是向各个方向运动,而动画只有从 A 烧杯运动到 B 烧杯中,是向一个方向运动的,不合理。师:(积极评价)真了不起,老师没想到的,你想到了,希望同学们多向他学习。师:通过这个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更进一步说明什么?生(:齐答)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在不断地运动。评析:采用实验探究法,对浓氨水挥发使酚酞试液变红这一现

15、象进行了探究,让学生学习探究的方法,参与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突破了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浓氨水挥发使酚酞试液变红的事实,发现一些有价值的化学问题。比较准确地表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2)引导学生对浓氨水挥发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作出猜想和假设,并对猜想或假设作初步论证,使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在猜想中得到发展和提高。(3)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动手实验,验证猜想或假设,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学生自选仪器验证,不能用实验验证的,可以写出方案或画出图示,给了学生发展和创新的空间,开放了学习行为,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4)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16、实验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意识,训练了表述和倾听的能力。(5)通过对探究结论的交流、评价和反思,让学生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共享探究成果,增强学习自信心。水的空隙师:值得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刚才演示实验时,浓氨水微粒从 A 烧杯运动到 B 烧杯,你们看见了吗?生:没有。师:品红扩散我们看见微粒在向四周运动,但那并不是构成品红的最基本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用我们的肉眼是看不见的,是很小很小的,而且这些微粒都是在不断运动的。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感受一下构成水的基本微粒水分子有多大。 课

17、件展示动画:水分子(放大 1 亿倍)乒乓球(放大 1 亿倍)地球请大家阅读教材中苯分子放大的照片,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生:微粒确实存在,微粒之间有间隙。师:在我们生活中,湿衣服晾晒为何变干?夏天温度越高,衣服干得越快。生:水的微粒跑到空气中去了,温度越高、水的微粒运动越快。师:同学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如两个同样大小的箱子,装满一箱苹果、一箱黄豆,如果把苹果和黄豆混合,能否装两满箱?生:不能。师:为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442006.12的生活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并以此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探究欲望。问题情境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化学,在轻松愉快的氛

18、围中学习化学。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你们在自己的座位上为什么能闻到香水的气味?生 1:香水的小颗粒运动到鼻孔里;生 2:香水在扩散;生 3:香水分子在运动。师:在化学上,人们把构成香水的分子叫微粒,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吗?构成香水的微粒在不断地运动,构成其它物质的微粒也在不断地运动吗?(板书: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吗?二、微粒在不断地运动吗?)品红游动师: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想,微粒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在不断运动的。生 1:冷热水混合成温水;生 2:在一杯静置的水中滴入红墨水;生 3: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师:同学们设计的实验都非常好,但在课堂上

19、我们不能一一验证,同学们课后可以抽时间自己完成这些实验。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类似“滴红墨水”的实验,将品红的小颗粒加入到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有何现象发生?(学生四人一组做实验,观察现象,做好记录)师: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请描述实验现象。生 1:品红呈丝状向四周扩散;生 2:品红小颗粒逐渐运动,使杯中水变红; 师:是放入的品红小颗粒整粒在扩散吗?生(:齐答)不,是分散成更细小的微粒在运动。师:通过这个实验,谈谈你的认识。生 1:我认为,品红的微粒是存在的,而且它能不断地运动。生 2:通过这个实验,我认为前面的假设是正确的,应该去掉“吗”,将“?”改为句号。师:回答得非常好。(师改问号为句号)

20、氨水飘散师:刚才同学们感知了微粒的存在和微粒在不断地运动,下面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个实验。(演示氨分子扩散并与酚酞试液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想知道什么?生 1:B 烧杯中的酚酞试液变红了。生 2:B 烧杯中的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是什么? 屏幕提示:实验探究 1. 提出问题师:请同学们对生 2 提出的问题大胆猜想其原因,提出假设,可以互相讨论。 屏幕提示:2. 提出假设(生相互积极讨论,谈自己的观点)师:同学们,有哪些猜想和假设?(在副板书上简要板书学生的假设)生 1:B 烧杯中溶液放在空气中自然会变红;生 2:是大烧杯上有某种看不见的物质使 B 烧杯中的溶液变红;生 3

21、:是 A烧杯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来与空气反应生成的新物质使 B 中的酚酞试液变红;生 4:是 A烧杯中浓氨水挥发出来的小微粒使 B烧杯中的溶液变红;生 5:是 A烧杯中浓氨水挥发时放出的热使 B烧杯中溶液变红;师:你的假设不无道理,说不定就是我们寻找的正确答案,请同学们的思维再放开些。生 6:是 A 烧杯使 B 烧杯中溶液变红;生 7:是 B 烧杯上有某种物质使酚酞变红。师:同学们的猜想和假设都很有道理,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逐一证明以上假设。 屏幕提示:3. 设计实验方案生 1:假设 1只需将同样装有酚酞试液的另一 B 烧杯放在空气中看是否变色;生 2:假想 2另取同样的大烧杯罩住装有酚酞试液的 B 烧杯,过一段时间看 B 烧杯中的溶液是否变色;生 3:假设 3,只需将大烧杯内抽成真空就行;师:这位同学的想法很好,但是我们的实验室达不到这样的条件来验证。老师可以明确告诉你,空气中的物质不会使 B 烧杯中溶液变红。因此,假设 3是错误的。生 4:假设 4只需另取浓氨水滴入酚酞试液中看是否变红即可;生 5:假设 5 的验证只需另取酚酞试液于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即可;生 6:假设 6 的验证另取空的 A烧杯和装有酚酞试液的 B 烧杯,用大烧杯罩住,过一会儿,观察现象;【专家点评】本节课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大胆改编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