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十篇_第1页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十篇_第2页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十篇_第3页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十篇_第4页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十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十篇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1、回顾课文内容,理清作者写作线索,感受作者写作特点。2、以读促写,打开学生习作思路,让学生有话可说。3、结合课文内容,想像一只小鸟的后来,进行续写。4、对学生的习作片段进行评改指导。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想像一只小鸟的后来,进行续写。教学难点:对学生的习作片段进行评改指导。一、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只小鸟”(板书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只从快乐又变成了悲惨的小鸟。(板书)二、细品快乐和悲惨(一)快乐:我们先来感受小鸟的快乐吧!请你读课文1、2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小鸟的快乐?(二)悲伤:我们知道后来这只小鸟变成了一只非常悲惨的小鸟,你从哪些句子里读到的?三、总结提升看,作者在写这只小鸟时,紧紧抓住了小鸟的声音,动作写出了小鸟的可爱,对老鸟的动作描写间接的写出了小鸟的可怜,还用上了比喻句,如果让你写,你除了写小鸟的动作,声音,你还会写什么呢?(外貌、想象语言、心理活动等等)四、下笔写昨天上完课后,同学们就一直非常关心小鸟的后来,小鸟后来到底怎样了呢?请你结合学习课文后你的理解来说说。五、

3、现场点评抽生展示写作作品,现场点评。六、板书:一只小鸟动作、声音比喻句教学设计方案 篇2目标定位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4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登高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3加强背诵指导。学习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

4、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代表作、组诗“三吏”“三别”。2写作背景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

5、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美文欣赏浣花溪畔落沙鸥有这么一位诗人,他有豪情万丈,志在报国,他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在友人庇护下,于蜀中浣花溪畔看尽群鸥翻飞。这就是你吗?一代诗圣,壮志凌云的杜甫。你少年好学,漫游吴越,遍览齐赵,过着“裘马轻狂

6、”的生活,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过而立,进京赶考,终因小人阻挠而功名难就。长安十年,困顿潦倒,三次献赋,一片至诚。安史之乱,兵荒马乱,仍未能消除热情,只身一人,迢迢千里,奔赴灵武,只为能在新即位的肃宗之前一展才华。拜得左拾遗之职,是你的宿愿,也是你的执着,然而你为人耿直,重情重义,便是你遭人攻击的一个致命弱点。当房管获罪,被贬入狱时,你急疏肃宗,竭力相救,于是,你冒犯龙颜,你触怒小人,直至被贬为华州司马参军,是你的宿命,你的无奈。遭遇的坎坷至此,便只能挥别朝廷,经秦入蜀,在蜀地找一片属于自己无奈的天空。成都草堂中,你似乎找到人生的快乐。“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在浣花溪的潺潺

7、流水中,你送走了五载春秋。你不再需要四处觅封侯,不再需要提防小人。“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其乐融融,不亦乐乎?严武之死,将这恬淡宁静生活终结。告别浣花溪,你开始新的漂泊。一叶孤舟,载着孤寂的你,别蜀出峡,漂泊于长江之上。“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月夜,你一人站在船头上,眺望远方,你是否想起了浣花溪畔的日子,你是否记起了家人,你是否记起了严武君?回首往日,你还有雄心壮志,吟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吗?在唐朝由兴盛急遽走向衰败的时代,你崇高的政治理想,伟大的才情抱负,终究还是被碰得头破血流。你饱尝现实社会的冷酷,悲叹自己命运的多舛,真可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的,你一生就

8、像沙鸥,四处游荡,有家难回,骨肉分离,仕途坎坷,屡被贬黜。你没有李白那样洒脱,能“斗酒十千恣欢谑”;你也永远不会豪迈的宣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因此,你只能沉郁,你只能压抑,只能在儒家忠君思想的禁锢下,一面同情百姓的疾苦,又常常为帝王辩护,你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痛苦矛盾中磨砺着。当你拖着病体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处时,九九重阳,一派萧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气磅礴,更是悲凉沉郁。当你再逢李龟年时,江南风景依旧,但已是物事人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无尽沧桑无尽凄苦全在其中,一生的落魄潦倒,最后的孤单飘荡,最终只能在江湘舟中默无声息地终结。你走了,告别了人

9、世间的冷酷辛酸,这对于你,是一种释然吗?学习步骤一、听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1理性的把握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在读这首诗时你就要真这样想,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的把握。(板书:理性的把握)这应

10、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2感性的表现好的诵读,能够感染听者,对深化诗歌的意蕴起到极大的作用。好的诵读包括这几个条件: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读者应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其它还有语调、表情、动作、音乐等。如本诗,语调低沉、忧伤;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可以有一个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的动作。诸多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意境”。本诗的意境就是“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的。实际上,诵读者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听众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

11、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象,因而也就进入了诵读者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这些都是感性,是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二、赏析文本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

12、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鸟就是王维的化身。我们也要化身为杜甫

13、,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师生共读)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

14、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试

15、读,很沉郁)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全体读)小结: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着不同,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

16、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就是抒情。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生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登台,是九九

17、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沈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

18、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生齐读、单读)4赏析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从句法角度还能讲出些道理来。比方,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

19、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

20、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

21、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师生共读)5结束赏析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过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课在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三、作业布置1背诵全诗2译成白话诗翻译时要发挥想象,补充形象,再创意境,充分创造本诗“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的基调氛围。板书设计诵读

22、要领:理性的把握: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走进诗人内心感性的表现: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情感蕴藏:首联哀婉孤独颔联沉郁高昂颈联愁苦沉痛尾联忧愤无奈教学设计方案 篇3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随机事件的概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课。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随机事件的概率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概率的入门课,也是一堂概念课。不仅要学习随机事件和概率的概念,而且要初步感受概率的实际意义和思考方法,将直接影响到对后续概率课程的学习。这节课不仅是全章内容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向学生指明了概率课程的研究方向就是进一步揭示随机事件的规律性。概率是一个非常重要

23、的数学分支,它真正直接地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反过来服务生活。同时,概率也是每年高考的必查内容之一,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以及生活中的随机事件的概率的计算,都是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必备的数学素养。二、教学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含义和两者的区别和联系。(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概率的定义与性质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基石,其中也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因此,

24、我确定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如下:2、教学重点:事件的分类;概率的统计定义;概率的性质。3、教学难点:随机事件的发生所呈现的规律性。4、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教学辅助。三、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也在初步形成中,但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思维活跃却不够冷静、严谨,因此较片面。虽然概率来源于生活,却也要深刻地挖掘生活中的事例,学生会因为一点阻碍而产生厌学情绪,同时由于这堂课主要学习的是概念,学生会觉得枯燥而产生烦躁的心理。四、过程分析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主体,更是课堂的主角。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带动所有学生的积

25、极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尽力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知识的主动者,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走出学习数学概念的烦琐与困境。五 、教法与学法在课标的说明与建议中提出:概率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正确理解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并尝试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错误认识在初中教材中,已经对随机事件和概率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和分析,因此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但是初、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并不完全相同,对比而言,高中教材的表述更加严谨,而且知识体系建立得更加完整,后续内容更加抽象。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能简单的回顾、

26、对比,而是要打下更好、更准确、更严谨的基础。 在经历用试验的方法探究概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统计意识、发展概率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及交流与协作精神。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课前在全班同学中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是:学校要举办“三分球投篮”大赛,那么你会推荐班上哪位同学参加呢?调查结果:高一(3)班郑同学得票最高。问题1:全班三分之二的同学选择李同学参加比赛,但是大家能确定这位同学在比赛中第一个球能投进吗?学生齐答:不能确定。师:为什么不能确定?学生齐答:因为它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师:正确。我们把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

27、不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那么同学们还能举出生活中随机事件的例子吗?学生1:明天会下雨。师:好,这是随机事件。那么从事件是否发生这一角度思考,除了随机事件,还有其他吗?(学生思考片刻)学生2:除了随机事件以外,还有一定发生和一定不发生的事件。比如: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这是一定发生的。掷一枚色子出现7点,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师:那么,我们把这两种事件分别称作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08页。(明确三种事件的概念)问题2:既然三分球的命中都有随机性,为什么大家会选择李同学参加比赛,而不是其他同学呢?学生齐答:郑同学赢的可能性比其他同学大。师:大家根据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齐答:平

28、时比赛时这位同学的投篮命中率比较高师:也就是说大家使用投篮命中率来估计的。那么命中率是怎么计算的?学生3:是把投篮命中的次数除以投篮总次数。师: 这实际上就是频率,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用频率估计概率。在此基础上,导出课题。(二)试验探究问题3:怎样用频率估计概率?师:抛掷一枚硬币正面(有数字的一面)向上的概率是二分之一,这个概率能否利用刚才计算命中率方法通过统计很多掷硬币的结果来得到呢?接下来大家一起来做试验。为了减少误差,在动手操作之前,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试验的规范有哪些?(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互换观点想法,教师巡回指导,听取学生不同观点,对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鼓。最后,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29、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1。质地均匀的1元硬币一枚。2。在同一高度(以数学课本竖直放置高度为准)竖直下抛,落地不计。3。全班共分15个小组,每小组抛30次,记录正面向上的次数。师:现在开始试验。(大约五分钟后,学生试验结束,统计试验结果,填入电子表格1)表1(小组抛掷情况统计表)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做出各组频率折线图师:请同学们观察图表,你能估计抛掷硬币出现正面向上的概率是多少吗?学生4:大概在0。5到0。6之间。师:那就是还不能确定具体的数值是多少。也就是说数据还不稳定。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数据更稳定,能观察出明显的规律呢?学生:(思考片刻,几乎齐声回答)多做几次试验。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把各小组

30、数据进行累计,得到表2表2(各组累计硬币抛掷统计表)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做出累计数据频率折线图师:再次观察图表,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学生5:发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正面向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0。5师:这种说法还不够严谨,认真观察图表,能说得更准确吗?学生6:应该说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正面向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0。5,并在0。5附近摆动。师:好。接下来我们利用计算机进行抛硬币的模拟试验。 增加试验次数,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发现在大量重复试验下,正面向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0。5,并在0。5附近摆动。)师:历史上有许多数学家为了弄清其中的规律,曾坚持不懈的做了成千上万次的掷硬币试验。师:观察频率在0。

31、5附近摆动幅度有何规律?学生7:再次说明大量重复试验下,正面向上的次数稳定在0。5,并在0。5附近摆动。)师:你们认为出现的规律与试验次数有何关系?学生8:总体上试验次数越多频率越接近0。 5,即频率稳定于概率。师生共同小结:至此,我们就验证了可以用计算投篮命中率的方法来得到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问题4:为什么可以用频率估计概率?师:其实,不仅仅是掷硬币事件有规律,人们在大量的生产生活中发现:对于一般的随机事件,在做大量重复试验时,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一个事件出现的频率也总在一个固定数附近摆动,显示出一定的稳定性。 由于大量重复试验的频率具有稳定性,由此可根据这个稳定的频率来估计概率。归纳:

32、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概率m/n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P(A)=P。问题5:随机事件的概率P(A)有什么范围?对一个随机事件A,用频率估计的概率P(A)可能小于0吗?可能大于1吗?学生9: P(A)=m/n 因为0mn,所以0P(A)1。 用频率估计的概率P(A)不可能小于0,也不可能大于1。(三)巩固练习1。某射击运动员在同一条件下的射击成绩记录如下:计算表中相应的“射中9环以上”的频率(精确到0。 01);这些频率稳定在哪一个常数附近?根据频率的稳定性,估计这名运动员射击一次时“射中9环以上”的概率(精确到0。 1)。2。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1)抛

33、一枚硬币有可能出现正面,有可能出现反面。(2)在上面的掷硬币试验中,掷一枚硬币正面出现的概率为0。5,是否连续掷两次质地均匀的硬币,一定是一次正面朝上,一次正面朝下呢?(3)掷一枚硬币正面出现的概率为0。5,所以抛掷一枚硬币16000次时,很有可能出现8000次正面朝上。问题6:频率与概率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学生思考、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不能概括、归纳得完整,由教师直接出示答案。(四)总结反思问题7: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教师梳理、概括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揭示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五)作业及实践活动1。请同学们下课后多注意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件。2、书本P11

34、3 练习1。2。3课堂教学设计说明(1)在初中的学习的基础上,有些学生具备了用试验的频率来估计概率的经验。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做”,缺乏思考,导致在分析问题、分析数据时会出现偏差。因此从学生熟悉的命中率入手,首先说明这种方法来源于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得出投篮命中的可能性不相等,由此引发认知冲突,导入新课。(2)选择抛掷硬币试验的原因:所需条件容易实现,可操作性强;硬币试验历史上积累了大量数据,更有利于问题的说明。规范试验的条件,使数据更真实有效。合理分组,可以减少课堂时间消耗,同时在培养动手能力与探索精神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3)对图表的分析本节内容的难点,需要把对数据、图表的直

35、观印象转化为抽象的概率定义。注重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把图形上的规律用数去描述,把数据上的规律用图形去验证,这几个图表的给出可以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率地得到相关的试验数据及整理描述数据,为分析数据作准备。(4)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辨析,进一步揭示概率的内涵概率是针对大量重复试验而言的,大量重复试验反映的规律并非在每一次试验中反映出来。 反过来,试验次数太少时,有时不能合理估计概率。(5)通过小结与反思,明晰频率与概率的联系与区别,渗透辩证思想,同时,深化新知,突破难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对核心思想方法有了更深的体会。 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

36、力。教学评析:一、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根据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学习数学概念数学来源于现实世界,又反应现实世界。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对教学内容并非一无所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应当关注他们是否具备与进行的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知识与方法。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概率的概念,并且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对随机事件的大量感性认识。任课教师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三分球投篮命中率)引入,创设了一个生动的学习情景,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益于学生理解随机事件意义,体现数学的本质。无论是在随机事件概念、还是在概率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都将学生带回到现实中,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身处现

37、实问题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借助综合、概括、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对常识性材料进行精微化,向科学概念发展,达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二、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概念的本质在课标的说明与建议中提出:概率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正确理解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并尝试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错误认识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取决与这种方法能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掌握课堂知识,能否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锻炼思维,提升能力。学习不是教师“灌输”知识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通

38、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内化为能力,知识可能随时间推移,会逐渐遗忘,但能力会不断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合理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环节,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显得尤为关键。在本节课中学生动手进行抛硬币试验正体现了主动探究,建构新知的过程。学生在动手试验的数学活动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感悟在大量重复实试验中,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发生的的频率所呈现的规律性的基本事实,体会试验结果的随机性和规律性之间的关系,顺理成章的形成了概率的统计定义。三、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恰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揭示概念的本质教师为上好这节课,

39、作了精心的准备,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丰富的、直观、生动的信息,创设了浓厚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思考。本节课主要利用了多媒体设备的两大优势:一是强大的图表计算功能,二是计算机的可视化。在师生的共同探究过程中,利用Exel的计算功能和绘图功能,迅速统计小组试验所得数据,准确绘制频率折线图,不仅迅速、准确,能够同时从数、形两方面观察试验结果,而且有效的配合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为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判断、概括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较为广阔的空间,收到较好的效果。使得多媒体不仅仅表现“描述”式的数学,而且表现了需要深层思考的数学概念。教学设计方案 篇4一、教材分析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2机

40、械效率;3实验探究滑轮组本节主要包括“的机械效率”三大方面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功”和“功的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以及“机械效率”这两大内容又是“实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因此本节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是功的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机械效率的学习也为学生在初三学习热机效率和电机效率打下伏笔,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教材乃至整个初中物理教材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二、学情分析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分析,学生在前面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功的计算为本节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在初二上学期学习速度概念时学生经历了利用比值的思维去解

41、决两个相关变量的关系为本节引入机械效率概念做了铺垫。从心理发展阶段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初级发展阶段,教学设计主要从学生已学知识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进行研究。从非智力因素分析,划片招生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有着较大差别,从而导致他们对学习的需要、兴趣、动机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有的放矢,尽可能照顾到大多数群体,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学习物理的信心与兴趣。三、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过程,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讨论法,体验引入机械效率的完整过程、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3、在小组合作展示环

42、节中,学会利用机械效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4、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了解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并逐步养成用机械效率评价机械的意识。四、教法学法1、教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观察比较法、讨论法、理解记忆法、联系学习法等五、教学用具水桶、沙子、矿泉水瓶子、单个滑轮、滑轮组六、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会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的”“折”;理解19个新词语的意思,能用“逐步”“无忧无虑”造句,领悟“可是”在语句中表示的转折作用,能用“说它可是”的句式说一段话。2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二、过程

43、和方法: 1、品词品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2、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事物的兴趣。【教学重点】 运用摘录法概括两段课文的段落大意,整体感悟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教学难点】体会猫难以捉摸的性格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教学准备】 1、课外阅读老舍的文章数篇,初步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2 、布置学生观察猫。第一教时【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课文大意并给课文分段,完成作业第一、二题。【教

44、学流程】一、谈话导入1、 板书:猫。知道猫吗?谁能说说你印象中的猫?2、 指名说。3、 揭示课题。(1)如果学生能说得比较细致,就及时予以鼓励:你真会观察!已经学会了和大作家老舍先生一样去仔细地观察事物了。揭示课题。(2)如果说的只是粗线条的:你们所说的猫如果要老师画出来的话,我就画不出来了,因为你们没有把猫的形象说具体、细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老舍 先生笔下的猫是怎么样的。揭示课题。4、 齐读课题。5、 说说老舍。老舍原名舒庆春,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语言大师,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等。二、自学课文1、要求:(1) 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记记新词的字形,联

45、系上下文想想词义。(2) 读读想想:你喜欢这些猫吗?(3) 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大猫,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猫?2、交流反馈(1) 做作业本第一、二、三题。做完后集体交流反馈。(2) 你们喜欢这些猫吗?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自由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3) 说说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大猫,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猫。分段。第一段:第13自然段第二段:第4自然段第二教时【教学目标】精读课文,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的小猫的可爱,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教学流程】一、复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二、教学第一段1、自由朗读第一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2、指名说。方案一:学生能直接说出“猫的性格的古怪”。1、知道“古怪”这个词语

46、的意思吗?(猫的性格特别,难以捉摸)2、再反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样写了猫的性格的古怪的?3、集体交流指名说。每说一处,教师投影出示。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充分利用老师、优秀学生的示范朗读,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读美,读出感受。(加点词语为教师板书)A、猫很老实:很乖、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B、猫很贪玩:出走一天一夜、任凭也不、要不怎么呢?。C、猫很尽职:闭息凝视、一连几个钟头、非不可。D、猫高兴的时候温柔可亲:蹭、抓痒、踩梅花、丰富多腔地叫唤。E、猫不高兴的时候一声也不出:无论F、猫很胆小: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G、猫很勇敢:不要说就是。4、

47、看黑板上的板书,老舍先生写出那么多的猫的性格(齐读),你有什么话想说吗?(这些词语的意思都有些矛盾)看看课文上事怎么把他们联系起来的。(说它的确可是)5、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出示:说它温柔可亲吧,的确是呀,_可是 。6、猫的性格这样古怪,作者喜欢吗?再读第一段,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喜欢猫?(1)比较:(男女生分别读一句)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脏脚印。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师:读出了什么感情?(女同学读出第一句中的讨厌感情,男同学读出第二句中喜欢的语气。)(2)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师:猫的声音有长有短,有高有低,好像生:(接答)像唱歌

48、、说话指名读这句句子。(3)老师觉得猫捉老鼠时,老舍爷爷也特别喜欢。 谁能来模仿一下猫捉老鼠的样子。体会“尽职”、“闭息凝视”的含义。出示填空:闭息凝视( )一连就是几个钟头( ) (专心、耐心、决心)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指名读猫捉老鼠的句子,读出专心、耐心、决心。7、课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再读读第一段,找出刚才没有读的句子。读出味道。8、想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看来,这段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作为第一段的段落大意,这种方法叫做摘录法。方案二:学生只是零碎地说猫的性格的具体表现1、上述教学步骤3。2、看黑板上的板书,老舍先生写出那么多的猫的性格(齐读),你有什

49、么话想说吗?(猫的性格有些古怪)具体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都有些矛盾。看看课文上事怎么把他们联系起来的。(说它的确可是)3、接上述教学步骤58。三、教学第二段1、自由读第二段,按照上述的方法想想这段主要围绕哪句来写的?(满月的小猫更可爱)2、反复读读这段,想想你是怎么体会到这一点的?3、交流(1) 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2) 一根鸡毛,一个线团耍个没完没了。(顽皮)(3) 跌倒马上起来,再跑再跌。(敢于尝试,不怕失败)(4) 撞疼了也不哭。(勇敢)(5) 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这么小的猫还懂得找地方玩,真可爱)(6) 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枝折花落。4、尽管小猫如此顽皮,淘

50、气,但我会责打它们吗?(不会)我会讨厌它们而不要它们吗?(不会)为什么?作者是十分喜欢猫的。满月的小猫就像一群孩子,他们淘气、天真、生气勃勃,实在太可爱了。四、读着读着,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喜欢上了这些猫,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全文。五、(本环节看情况而定,如果时间来不及就移入第三教时)老舍先生真不愧为语言大师,他把古怪的大猫和满月的小猫写得如此可爱。1、他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猫的可爱的?(是从逗人喜爱的样子,逗人喜爱的性格,逗人喜爱的动作等等,让人感受到喜爱之情的。)2、你喜欢小动物吗?说说家里的小动物可爱之处。3、同学们举的这些例子,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好像我们亲眼看到、亲身体验到的一样,不仅

51、具体,而且真实,这是我们写好“喜欢的小动物”片段的基本条件。4、写的时候,要注意抓住特点,要有重点,要安排好顺序。语言要朴素,多说平常话,像课文里的语言那样,除了写它逗你喜爱的样子、活动、性格之外,别忘了用“喜爱”的字眼儿抒发一下你的感情。5、学生仿写片段,教师巡回指导。6、集体交流。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丰硕的果实。懂得看问题要全面。2.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每天、可爱造句。3.渗透学法顺序学习法。4.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悟出事与事有联系,句子与句子有

52、联系。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准备1.六张小葫芦图。2.一张教学用图。教学过程第一节一、借助拼音自读课文1.芦字在本文中读轻声。2.邻是后鼻音,要读准字音。二、认识自然段学生边读边标出自然段。三、熟读课文思考:1.葫芦开始长得怎样?后来有什么变化?结果怎样?2.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种葫芦的人很爱葫芦,希望葫芦快快长大?3.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4.画出描写小葫芦的词语。第二节一、导入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做一个小游戏摘葫芦。挂图请六位同学到前面来,每人摘一个葫芦,看一看背后的字,在黑板上组成一句话我要的是葫芦。今天我们学习第九课我要的是葫芦板书9

53、我要的是葫芦齐读课题二、理解课文内容展书学生自由读课文弄清课题在第几小段?课题中的我指的是谁?范读全文有几小段?(四小段)挂板先写什么?葫芦开始长的怎样在第几小段?(第一小段)读一段这段有几句话?每句什么意思?请学生读一句,说一句。读第一句什么意思?(种葫芦的人,先搭一个架子)板书贴葫芦架子读第二句什么意思?(细长的藤上长满了叶子。)长满什么意思?(特别多,茂盛。)板书贴叶子读第三句什么意思?(花谢了,长出小葫芦。)板书贴葫芦读第四句什么意思?(那个人喜欢小葫芦。)读第五句什么意思?(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板书贴人我们知道这五句话的意思,还要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板书:长满绿叶挂小葫芦(叶子)(果实)请学生用因为所以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