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_第1页
《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_第2页
《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_第3页
《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_第4页
《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王玲湘望天门山课堂实录授课教师:王玲湘整理与评析:江海英(徽州区岩寺小学)课前唱赶海。师:同学们赶海唱得非常动听,我想请同学背首诗怎么样?谁会背杜甫的绝句?(许多学生表示不会背,最后一名女生完整背出。)师:真不错。咱们学了古诗就要记住它。师:咱们做个游戏,刚才咱们唱了赶海,我们现在把诗的词填到旋律中去。谁能用绝句的词来唱唱赶海?会吗?生:不会。师:那你来唱赶海,我来唱绝句。(学生唱一句赶海,老师唱一句绝句)师:有意思吗?我们会不会唱让我们荡起双浆?(师生一起唱。)师:用这首歌咱们来填填词,我们一起把绝句的词填到这首歌里面,老师开头,你们慢慢跟着哼。(师生一起唱)师:有意思吧!好!,我们下课再来

2、。有新意!不但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拉近了师生距离,还让学生明白了古诗不但能吟诵还能唱。一、导入1 .引出课题,板书课堂,理解课题。师:咱们先来认一个字,有点难度,因为是甲骨文。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生:古代人创造的字。师:刻在龟甲上的。看清楚了,这是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天”,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师:再看这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门”)生:门。师:对,你看左边一扇右边一扇。(指导学生观察。)师:再加一个字,(教师板书:山)读一读。生:天门山。师:咱们汉字是表意的,就这“天、门、山”三个字,你想一想应该是一座怎样的山?生:很高的。师:你关注了“天”字,那你说的这个山可以叫“天山”。生:很

3、大的山。师:“门”那该是,看看门的形状,生:面对面的。师:左边一座,右边一座。那就是,.生:天门山。师: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了望天门山。(教师板书:望)师:什么叫“望”?生:看。师:怎样看才叫“望”?生:向上看。师:还有吗?生:从高往下看。师:那叫俯视。向远处看就是望。2 .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师:一块儿读课题。(学生读课题。)师: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学生再读课题。)通过出示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课题,还使学生体会到汉字具有表意的特点。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读古诗。师: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拿出你们的课文纸,自由读几遍。

4、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读自己的。(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2 .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师:读几遍了?生:两遍、三遍。师:谁能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师:响亮、大声地读,咱们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是不是读准了。对读的学生和听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师:比较流畅,再读读这词。生:中断、至此回。师:“至”是翘舌音,“此”是平舌音。(学生跟老师学读“中断”、“至此回”)3 .初步指导读诗。师:谁再来读读这首诗?我们要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节奏读清楚了没有。(请一名女同学读)师:听出她的停顿了吗?你给了大家很好的提示这叫“二二二一

5、”,老师还有给你提个建议,读得再慢一点,你跟着老师的手势来。(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古诗第一句。)师:我们一起看老师的手势读后三句,感受一下诗的节奏。注意不要跑到老师手势的前面。(全班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诗句。用手势语这种无声的语言指导学生读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师:有味道吧。诗歌读起来就有歌的味道,唱歌时,我们有时要重唱,今天我们读诗就来叠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句,老师依你们的节奏读后三个字,把握好节奏,我们一起来。(师生合作读诗)师:咱们换一下,老师读一句,你们依着老师的节奏来,老师读一句,你们重复后面三个字。(师生合作读诗)以这种游戏的形式,将诗的读法教给了学生。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生学得轻松,

6、学得愉快,效果好。4 .初步了解诗的内容。师: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不信,我们静静地默读一边遍,这望天门山一句一景,是连环画。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指名汇报)生:楚江、碧水、青山、孤帆。师:有没有补充?生:天门、日边。师:这叫读得细致,找得清楚。瞧,诗中就是写了这些景物,“天门、青山”写的都是天门山,“楚江、碧水”写的都是楚江,前三句从不同视角反复写了天门山、楚江,最后一句写了远处的“孤帆、日”,现在我们都是李白,让我们一起乘着小船去“望天门山”。三、精读感悟1 .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

7、师:什么叫“中断”?生:就是断掉了。师:那“中”呢?生:中间断了。师:就是从中间断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断”的小篆写法。(教师板书“断”的小篆写法)师:中间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全都剪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头,就这个“断”字,你知道天门山是怎么断的吗?生:劈开的。师:用刀给劈开的。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那把利斧,那把刀是什么?生:江水。师:楚江开,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开”(板书)一双大手把门栓给拉开,如果天门山就是一扇门,那么你觉得大手是谁的?生:是楚江。师:楚江是大手,楚江是利斧。“断”和“开”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闭上眼睛想一想。(老师读第一句诗,学生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生:有两座

8、山相对出,楚江水从中间流出来。师:把它冲开了。你看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楚江把山都冲开了,你们感觉楚江怎么样?生:凶。师:换个词“汹涌”。这样汹涌的江水,这样的气势,谁来读。(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通过让学生理解关键词、想象画面,使学生对诗句有了深刻的理解,此时指导朗读,水到渠成。2 .学习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师:李白坐在船上又看到了,生:碧水东流至此回。师:“回”字非常有意思,它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里就是一个旋转的漩涡,它在字典里面有三种意思。(教师翻开字典。)谁给大家读一读?生:一回旋,二回转改变方向,三返回。师:“回”在诗中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由。(指名说)生:一回旋。师:

9、你认为水中间有漩涡,对吗?有不同理解吗?生:我觉得是二,因为我觉得“碧水东流至此回”“东流”就是往回走。师:你是凭感觉走。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师:没有了。那我们把这个字再送回去,你们再读读这句诗。(学生再读本句。)碧水之西向东流,流的时候碰上了,生:天门山。师:于是,它不得不折向北流。那是第几种意思?生:第二种。师:对,是流到这儿改变方向。你们知道天门山相聚有多远吗?老师告诉你们,据记载这两山相聚数公里,也就是江面宽十几里,这么宽的江面,这么汹涌浩荡的江水。这天门山硬生生地让它们掉了个头,你觉得天门山怎么样?生1:雄伟。生2:天门山很宽阔。师:很有力量的意思吗?真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这样的力量,

10、这样的气势,谁愿来读。(指名读。)师:那是浩荡的水,那是山和水在较量,要读好那个“回”字。(再指名读)师:是水和山在较量。一起读。(全班齐读本句。)师:同学们,山是险峻的山,水是浩荡的水,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形成了这样的状景。再读。(学生齐读一二两句。)本环节对于“回”的处理非常好,将三种意思都告诉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答案,还要说明原因。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字带入诗句中去理解,不仅理解了字意,同时也明白了诗句的意思。3 .学习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师:真好。李白顺流而下,这船离青山近了,他又望见,生:两岸青山相对出。(连点三个学生回答)师:有味道!什么叫相对呢?(教

11、师利用绘画帮助学生理解。)师:这两两相对的山,是不是像,.生:门。师:这比喻多好,多么形象啊!山都立在这儿,为什么是“相对出”呢?你们坐过船、坐过车没有?你想想车在路上开,两边的树、两边的景怎么样?同学讨论讨论。生:树一棵一棵地往后去。师:车往前行,树往后去。这就是化静为动。我们一起来想象,这就是眼前的青山,(教师画图,帮助学生想象。)师:这是怎样的山?生:很高很高的。通过画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师:哦!很高很高把后面的山都挡到了。船行到这儿眼前一亮,啊!这两边的山景又扑入眼中,这就是“相对出”。一个“相对出”化静为动。李白就是远客,远客和青山四目相

12、对。你觉得李白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生:高兴、激动。师:我见青山多妩媚。来读出里面的激动。(学生读本句。)师:这么高兴,这么激动的李白。船行到这儿,他想对青山说什么?生:这山的景色多美啊!师:李白是个很浪漫的人,他还会说什么?生:啊!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美的山!师:多么欣喜啊!不仅仅是山啊!他可能还会说什么?生1:啊!这山太高太大了!生2:啊!多么雄伟的山啊!师:是啊!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欣喜的,是愉快的。带着你们的感受一起读。(学生齐读第三句诗。)师:听出喜悦了。4 .学习第四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师:李白的小船在青山间穿行,他抬头向远处看,啊!眼前一片开阔,印人他眼帘的是,生1:孤帆一片日边来。生2

13、:孤帆一片日边来。生3:孤帆一片日边来。师:“日边”指的是什么地方?生: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师:太阳照在水面上什么感觉?生1:很暖和。生2:水变成金色的。师:你也感觉到了太阳的热情,来,读出来。师:孤帆一片,.生:日边来。师:读出你的热情。孤帆一片,生:日边来。(全班一起接读。)师:青山出迎,孤帆来近。李白的心啊,.让我们合作读一读。两岸青山相对出,生:孤帆一片日边来。师:相对出。生:日边来。师:相对出。生:日边来。师:相对出。生:日边来。看似简单重复,实际上是教师一步步提高要求,通过示范,让学生模仿,不用刻意地去说教,学生却学得很好。真是妙!师:李白的心和山水融在了一起。你认为此时的李白心情怎

14、样?生1:愉快。生2:激动。生3:欣喜。生4:兴奋。师:让我们激动中带着欣喜再来读一读。(学生齐读后两句诗。)四、链接拓展师:李白的愉快怎么表达呢?是通过天门山的山水来抒发这一份情。李白的这一份愉快仅仅是因为山水吗?那又是因为什么呢?老师给你们讲一段故事。李白年轻的时候就才华横溢,抱负远大。二十岁的时候,他就把自己比作大鹏鸟,说有一天自己会和大鹏鸟一样直飞想云霄。读,,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课件出示李白的诗,学生齐读。)师:二十五岁的时候,他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课件出示写作背景,指名读。)师:同学们,这就是李白离开家乡一年多的心情。天门山里南京只有几十里水路,你知道他为什

15、么快乐吗?生:他也想去参加。师:你走进李白心里了,你就是马上要举荐的李白,来,带着你的快乐,带着你的欣喜读一读。(学生读全诗。)师: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只有借山水来抒发。同学们,事与愿违,李白四十岁以后终于有机会接近皇帝了,但是,他并没有得到重用。后来,皇帝找了个理由把他撵出了长安。你们觉得这时候李白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此环节的设计破坏了整堂课的气氛,这样设计好吗?我觉得值得大家商榷!生1:伤心过度。生2:失望。师:这个词用得好。李白非常苦闷、非常失望,于是,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生: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课件出示,学生齐读。)师:心情苦闷啊!他想渡黄河,“冰塞川”,他渡不了。

16、他想爬泰山,泰山铺满雪,他爬不了。读出他的苦闷。(学生读诗句。)生: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学生再读诗句。)师:情不同,景不同。同样写水,当心情苦闷时黄河都堵住了。来这组同学读,生:欲渡黄河冰塞川。师:同样是写水,当他心情愉快时,楚江是敞开胸怀欢迎他,来读这三组的同学读一读。生:天门中断楚江开。师:同样是写山,当他心情苦闷的时候,太行铺满雪,读,生:将登太行雪满山。师:当他心情愉快的时候,这两岸青山都欢迎他,读,生:两岸青山相对出。师:是啊!形不同,景不同,一切景与物皆情也。只有少年很有抱负的李白,只有理想指日可待的李白,他的笔下才有这样的望天门山,读,(学生读全诗。)师:同学们,一千多年过去了,这些甲骨文现在已经演变成了楷书,但是,这古字已经嵌入到古诗的灵魂当中,赋予古诗更多的灵性。今天,很多游客来到天门山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李白的望天门山。(教师配乐读古诗。)师:同学们,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天门山还是险峻的山,天门山不仅仅是山,它还是歌,附近的孩子来到天门山郊游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这样一首歌,(课件播放歌曲望天门山)师:是的,同学们,今天也让这些字,这首诗,这支歌,这座山留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再一次诵读,(学生配乐读诗。教师鼓励学生加上动作。)评析王老师的这节古诗教学课上得非常精彩,通过听这节古诗教学课,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整堂课的教学体现了王老师自己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