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历史必修3宋明理学同步测试_第1页
岳麓历史必修3宋明理学同步测试_第2页
岳麓历史必修3宋明理学同步测试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单元 第4课(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主要社会原因是()A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B寺院经济的发展C社会经济的落后 D儒学内容陈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得到迅速发展,使儒学出现了危机。答案:A2.右图墓砖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融合的发展B宋代佛教取代儒学占据思想统治地位C社会安定,人们安居乐业D宋代“三教合一”潮流盛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由“僧俗同乐”可判断是“三教合一”现象。答案:D3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廉、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

2、炎黄子孙。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C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解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他还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答案:C4“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解析: 本题以对联中双关联的形式考查

3、学生对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理解。朱熹是南宋儒学大师,正是在继承儒家学说的基础上系统地阐释了“理学”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极大发展。答案:B5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重要史实和分析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理学是以儒学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两教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南宋朱熹为集大成者。“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答案:C6(2011·徐州学业水平检测)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

4、“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C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D实现儒学的道德化解析:思想是为政治服务的。王阳明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本质意图是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答案:B7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是()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倡导“经世致用”学说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 BC 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宋明理学吸收了佛、道两教思想,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过程。答案:B8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宋明理学的特点是()进一步思辨化,闪烁着理学家们的哲学智慧注重伦理

5、道德吸收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更加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A BC D解析:宋明理学引入世界本原的哲学理论体系,弥补了以往儒学的不足;注重伦理道德是其思想核心;“灭人欲”就是抑制人的自然欲望,与佛、道的禁欲主义如出一辙;宋明理学由程朱理学发展为阳明心学,实际上就是将道德标准由外在的规范转变为内在的自觉,人的道德主体性不断加强。答案:D9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A内心世界 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解析:王阳明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

6、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的斗志。答案:A10(2011·南京高二检测)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解析:“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和行都产生于心”是王阳明的思想,故A、C不是其共同点;“探究万物”以明理是朱熹的主张,故D不是其相同点;双方都认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B为双方共识。答案:B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宋)智圆材料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对儒学的发展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思想主张?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在明确题目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阅读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利用所学知识处理这些信息。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