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必修一第1、2课 训练案(100分)1、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当时A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 B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C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答案】B根据材料主旨商周时期国君遇到重大问题时需征求“国人”意见,“国人”可以通过舆论干预朝政,而且召公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舆论,可见商周时期依然有原始民主色彩,选项B不正确;商周时期尚未建立君主专制,选项A排除;选项C表述绝对,排除;材料未体现阶级矛盾,排除D。2、西周分封的诸国,主要
2、分布在七个地区:其一为王畿所在的渭水流域;其二为黄河汾水流域;其三为洛阳、开封、安阳三角地带;其四为成周的近畿;其五为鲁南、苏北一带;其六为豫南、鄂北一带;其七为鄂南、湘赣一带。这说明西周分封的着眼点是A防止地方离心力 B加强对东方的控制 C强化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控制农业生产区【答案】D结合材料七个区域和课本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可知,王室封国主要分封在渭水流域、黄河汾水流域及洛阳开封安阳等地,这些地区都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所以西周分封制的着眼点是为了控制农业生产区,故A正确;分封制加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防止其离心,但不是分封制的主要着眼点,故BCD不选。3、殷商尊神,
3、祭祀是头等大事,巫师也就是职业的音乐家、舞蹈家。西周对参加祭祀乐舞人数有明确规定,如“天子八佾,诸候六佾,卿大夫四佾”。据此对乐舞理解正确的是A强化了当时等级秩序 B推动了中国舞蹈发展 C是当时贵族生活需要 D与当时的政治相通【答案】D根据材料可知,祭祀是国家大事,因而商周统治者对祭祀乐舞的专业化、制度化有严格要求,表明对祭祀的重视和礼乐制度的特点,体现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不在于阐述等级关系,故排除A。B项题干未体现,故排除。祭祀乐舞服从政治需要,故C项表述错误。4、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中提到“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从有余的地方取出来,以补不足),这些封君与周
4、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西周的政治机制A有利于边疆的开发与拓展 B有利于西周中央高度集权C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D有利于稳定社会政治秩序【答案】D从材料中的“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来看,西周是通过以血缘宗法关系为主的多种方式,巩固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机制有利于稳定社会政治秩序。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与地方诸侯之间的关系,不是民族关系,排除
5、C项。5、辟雍是周天子进行祭祀祖先、布政、施教等活动的综合性场所。周天子在开放空间通过礼乐仪式将传统风俗习惯和国家治理规范传递给无数受众。由此可见,辟雍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聚集宗室功臣,巩固集权政治 B调和贵族关系,促进社会和睦C区分血缘亲疏,维护等级秩序 D传递知识信仰,增强文化认同【答案】D从材料中的“周天子在开放空间通过礼乐仪式将传统风俗习惯和国家治理规范传递给无数受众”来看,辟雍在当时的主要社会功能是通过传递知识信仰,来增强文化上的认同感。故答案为D项。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起集权政治,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血缘亲疏,排除C项。6、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
6、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水平在某些方面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这表明西周分封制A有助于王室对地方管理 B推动边远地区经济发展C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D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区域【答案】B由“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到“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说明由于分封制的实施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故B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周王室对于地方的管理,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材料说明周边地区开发,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7、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楚)成王恽元年,初即位。使人献天子,天子赐祚,
7、日: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注:“夷越”是古代对长江中下游以南各族聚居地区之称)这说明当时A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B南方各族严重威胁西周的统治C诸侯国兼并战争频繁 D夷越地区由中央王朝直接管辖【答案】B根据题干材料“夷越之乱侵中国”可知,西周时期南方夷越各族严重威胁了西周的统治,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神权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与楚国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诸候国之间的战争,排除C项;秦朝平定岭南才将夷越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管辖之下,排除D项。8、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
8、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C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答案】A材料反映了分封制的实施对华夏民族形成的影响,原族群受到了分封制的猛烈冲击,打破了原族群的隔绝状态,有利于各族群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故A项正确;B项的错误在于“彻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反映了分封制有利于各族群的交流,有利于原族群的发展,C项错误;D项的错误在于“完成”,不符合史实,故排除。9、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
9、,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A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 B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C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 D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答案】C根据材料“都由天子任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周代的“命卿”制度,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周天子控制地方诸侯,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专制”;B项说法错误,错在“有效限制”;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D项排除。10、分封制下的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
10、并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一现象说明A分封制瓦解推动社会各阶层双向流动 B儒学家积极入仕扩大了国家统治基础C宗法制构建的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嬗变 D士大夫成为旧的社会解体的主要力量【答案】C根据“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并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士大夫”称谓含义发生变化,故C正确;“士大夫”称谓变化,但春秋战国时期仍然是贵族政治,没有推动社会各阶层双向流动,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学家积极入仕”,排除B;生产力的发展是旧的社会解体的主要力量,
11、D错误。1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有历史必然性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答案】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立贤之利过于立嫡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反映了嫡长子继承制可以减少其他子嗣争储之心,有利于国家稳定,这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故D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而是强调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故A错误;材料没有从历史必然性
12、的角度分析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故B错误;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并非材料主旨,故C错误。12、楚国都城郢集中反映了楚文化的精华,与中原列国都城相比有其独特性,但楚国郢都又是最能体现周代都城建制之礼的最典型的都城之一。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确立了天子至高无上的意识 B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C中原文化征服了长江中下游 D儒家文化主导各国都城修建【答案】B材料认为楚国都城最能体现周代都城建制之礼,说明楚国与周存在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天子至高无上的信息,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征服”,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文化,排除D。13、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畿和诸侯封国普遍实行国野制,以周人
13、为主体的国人压迫和剥削野鄙地区被征服的野人。战国以降,各国大规模登记户籍,消除国野差异,使其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这一现象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C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D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B结合题意可知西周至春秋时期国野分治,战国以来,国、野差异逐渐消除,国家通过户籍制度,利于农业生产和对外战争,故选B项。材料主要涉及先秦政治制度的变化,并没有涉及到国家土地制度的确立,故A项错误。C、D两项题干并未涉及,故错误。14、先秦时期,吴国的国君本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但燕国四周是戎
14、狄的天下,其臣民中也有不少戎狄成分。因此,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材料旨在说明当时A“中国”的范围不断扩大 B华夏族被周边民族同化C“中国”已形成明确定义 D民族交融进程不断加速【答案】D材料中的吴国、燕国具有荆满、戎狄的习俗文化的色彩,被排除在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国”之外,实际上表明民族融合现象,故D正确;周王室与吴国、燕国仍有政治上的从属关系,故A错误;西周至春秋时期,周边民族逐渐被华夏族所同化,故B错误;这一时期周王朝通过分封制扩大了影响,且春秋诸侯争霸加强了中原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此时“中国”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故C错误。15、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
15、突出问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这反映出A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B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D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答案】D材料并不是说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除A;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过程中字形歧异的问题,没有提到书写材料的变化,并且战国时期的书写材料仍以竹木简牍为主,排除B;百家争鸣现象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材料中的时间是战国时期,排除C;材料中战国时期的文字发展演化之所以出现字形歧异的问题,其原因在于战国时期政治分裂影响文字统一,故选D。16、下面为秦国部分著名人物的原籍和主要事迹。据此
16、表可知人物原籍主要事迹商鞅卫国在秦孝公的主持下进行商鞅变法张仪魏国为秦四出“连横”,瓦解诸侯对秦的“合纵”进攻范雎魏国帮助秦昭王制定“远交近攻”的战略李斯楚国与秦王赢政共定“并六国之策”王翦楚国击溃楚军的主要军事将领A楚国是最后一个被秦国所灭的国家 B战国时期的人才都流向秦国C重用外来人才助推秦的崛起与统一 D秦国的统一策略具有连续性【答案】C根据上图中人物的原籍和主要事迹结合所学秦统一的原因可知重用外来人才是秦的崛起与统一的重要原因,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秦统一的过程,故A项排除。B项说法绝对化错误,排除。秦统一策略的连续性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排除。17、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
17、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一是通向东北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答案】C根据材料“一是通向东北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可知,秦朝建立后所修建的通向个方向的交通网络客观上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故C选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全国已经统一,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秦朝建立的交通网络的影响,无法得出中央对地方加强控制的结论,
18、故B选项错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长期发展和融合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故D选项错误。18、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大的阳数,而紫禁城中用九之处也颇多。皇宫三大殿的高度均为九丈九尺,角楼结构为九梁十八柱,宫门为“九路钉”,横竖均为九排,共八十一颗。皇宫的佛堂中佛重八十一斤和九十二斤,都为九的倍烽和余数。另外,从紫禁城的器物上看,用九之处也比比皆是:九龙壁、九龙柱、九龙杯、九桃壶、九鼎等。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 B建筑功能齐全,体现了壮观与威严C专制社会皇权思想的集中体现 D蕴藏着易学的思想【答案】C依
19、据材料“九丈九尺”“九龙壁、九龙柱、九龙杯、九桃壶”等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大的阳数”可知故宫的建筑体现出了皇权专制的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故A项错误。“建筑功能齐全”说法绝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易学在材料中的建筑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19、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材料意在说明A郡县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B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其危害小于分封制C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D郡县制与分封制互有利弊,应相互借鉴【
20、答案】B据材料 “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说明郡县制的害处并不比分封制多,由此可知B项正确;郡县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材料并未提及,A项错误;材料提及秦朝推行郡县制,但是这并不是题干设问要求,排除C;D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20、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C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 D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答案】C依据材料“秦始皇创制皇
21、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可以看出秦朝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A项中的消亡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加强皇权,不是强调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和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故BD项错误。21、观察下图,图中空缺的应是A谏议 B监察 C诏令 D考察【答案】B秦朝在中央和地方上都设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通过监察来保证各级官吏听命于皇帝,这是秦朝皇帝实施权力的重要途径,故B正确;谏议是专掌议论的官员,不符合题意,排除A;诏令是以皇帝名义发布的公文的统称,不符合题意,排除C;考察是指实地观察调查或审察考核,不符合题意,排除D。22、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
22、,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的影响。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材料中“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浓厚的家国色彩,联想到国家政治结构具有浓厚的家族色彩,从而解题。23、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名称主要职能名称主要职能郎中令宫中警卫宗正皇室宗族卫尉宫门警卫廷尉司法和首都警卫少府皇家财政及官府
23、手工业典客少数民族事务太仆宫廷车马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和税收奉常宗教、礼仪和教化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答案】D由秦朝九卿职能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都是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的,国与皇家实际上融为一体,这体现了家国同治,故选D。仅从九卿的职能无法得出秦朝是否统一的结论,排除A;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九卿是中央官制,材料没有提及地方制度,没有对比,故强干弱枝的结论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C。24、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
24、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模越庞大,组织越严密。由此可知A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 B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C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答案】D材料“君主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摸越庞大,组织越严密”说明君主的独裁专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限制,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官僚集团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故A项排除;专制君主必须要依
25、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说法太绝对,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故C项错误。25、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这反映出A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B书写材料发生变化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D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答案】D材料并不是说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除A;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过程中字形歧异的问题,没有提到书写材料的变化,并且战国时期的书写材料仍以竹木简牍为主,排除B;百家争鸣现象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材料中的时间是战国时期,排除C;材料中
26、战国时期的文字发展演化之所以出现字形歧异的问题,其原因在于战国时期政治分裂影响文字统一,故选D。20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命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材料反映了秦始皇旨在A改革前代的历法及服色 B极力丰富皇帝制度内涵C炮制一整套的繁文缛节 D赋予秦朝建立的合法性【答案】D从材料“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更命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秦始皇这些做法为其统治赋予了合法性,故D项正确;AC项是材料的具体表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皇帝制度,故B项排除。26、有学者指出:君主政体的
27、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该学者这样评价君主制的依据是A君主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B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僭越的C君主制违背历史发展趋势 D皇位在家族内可世袭传承【答案】A根据“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可知,该学者认为君主制即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政体下,君主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故A正确;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反映君主制的随意性和独断性,无法体现君主制违背历史发展趋势,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皇位传承问题,排除D。27、下表反映
28、了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对表所反映的情况的合理解释是A姬姓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 B秦汉郡县往往沿袭先秦古国国名C兼并战争严重破坏先秦文明 D以郡统县的传统发端于秦汉时期【答案】B从表中内容看,先秦时代,山东地区封国林立,随着秦汉大一统王朝的来临,这些古国渐趋埋灭,而后继朝代的大多郡县名却以这些古国名为名,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莒薛封国均非姬姓封国,A项本身正确,但材料无法得出;兼并战争严重破坏了西周的分封制度,破坏先秦文明的说法过于绝对,且缺乏材料依据,故C项错误;以郡统县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D项错误。28、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
29、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 B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C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 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答案】B由“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可以看出,秦国当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B正确;材料不能看出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材料信息也不能反映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排除AC;材料信息只是反映出秦国征收赋税情况,不能说明“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排除D。29、“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
30、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对以上叙述解读正确的是,它A忽略了秦始皇的历史贡献 B夸大了纷争的社会进步作用C指出了皇帝制的确立背景 D捕捉了中央集权制的演进规律【答案】D材料的主旨是突出国家形态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材料没有否认秦始皇的历史贡献,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纷争的社会进步作用,排除B;皇帝制度为秦始皇首创,是他个人设计的,与材料“国家形态”不符,故C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经实行郡县制,秦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符合材料观点,故D正确。30、秦始皇虽以法家手段统治中国,焚书坑儒、禁绝百家,但是正如李斯撰稿的碑文的陈述,秦王朝高举的意识形态,其实与儒家价值相当符合,也
31、是着重于儒家提倡的孝、悌、忠、贞。这反映了秦朝A统治思想发生变化 B儒法价值趋向融合 C注重规范伦理秩序 D始终坚持外儒内法【答案】C【解析】儒家强调伦理规范秩序,“儒家价值相当符合,也是着重于儒家提倡的孝、悌、忠、贞”正是这一思想的反映,故C正确;秦朝是法家思想占据主导,故A和B错误;D是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特点。123456789101112131415BDDDDBBACCDBBDD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CCCBCBBDDDABBDC31、(20分)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
32、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 商朝的族裔源头与文化传承都承接于东夷部族,鬼神信仰对东夷人生活具有主导性的意义,其最崇敬的至高神就是上帝。商朝统治阶层深信自身天命来自上帝的授权,而周王朝通过不懈的奋斗灭亡商朝的事实裂解了长年被普遍认同的“血统天命观”,开启了特有的“德性天命观”。周建国初期,统治阶层对于天
33、命的确保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使得从商朝的亡国到周朝的立国,不止是王朝的更迭交替,更反映出中华文化的枢纽蜕变。摘自网络论中华文化的枢纽演变从商朝的鬼神信仰到周朝的人文精神(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周朝相比商朝有哪些制度性的变革,并指出其历史进步性。(10分)【答案】(1)变革: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是诸侯之长(盟主),周朝实行分封制,周王是诸侯之君;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礼乐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宗法制度。进步性:改变了夏商时期国王仅为松散的方国联盟之盟主的状况,强化了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有利于扩大疆域,巩固统治;有利于缓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强化家国观念。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中原文化
34、(周礼),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有利于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文化的枢纽性蜕变指什么,并分析其原因。(10分)(2)变化:从血统天命观到德行天命观,从鬼神信仰到注重人的价值。原因:吸收了历史教训和经验夏桀和商纣深信天命,暴政导致众叛亲离,失去天命的支持;商汤有仁爱之心,灭夏;周文王实行仁政,得到民众的支持,使周得以兴起;周武王继承父业,成功灭商;周初统治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希望永保天命。民众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作用增强。(任答四点8分)32、(20分)材料一 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简,睡虎地秦墓的墓葬主人叫“喜”,是秦王朝一名与法律有关的低级官员。这些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经过分类整理,其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甲店社群活动方案
- 美德健康志愿活动方案
- 碑刻博物馆新年活动方案
- 美容砍价活动方案
- 组织电商大型活动方案
- 电玩开业活动方案
- 申论打卡活动方案
- 端午节节活动方案
- 研培赛一体活动方案
- 石狮酒馆活动方案
- 2025年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招聘笔试模拟题与解析
- 2025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电力公司员工招聘6人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学校(上沙)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
- 2025年适老化家居市场分析报告
- 社区宣传工作知识培训课件
- 瑜伽相关知识培训课件
- 导乐师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移动式皮带输送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ETL开发规范流程与案例分析文档
- 高校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 2025年通信技术认证考试-应急通信认证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典型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