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赤壁赋作者及工作单位教材分析赤壁赋是粤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即文言文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此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识记和理解文言词语、句式,揣摩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体会骈散相宜的结构之美,提高阅读古文散文的能力。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阐述哲理。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因此赤壁赋是本单元的重点讲读课文之一,它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学情分析高一
2、的学生经过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现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重点由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另外,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文章中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能对他们起到良好的教育和启发作用。以赤壁赋为载体,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重点字词及句式,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
3、的了解,分析文赋的内容,提高学生阅读及赏析古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并结合课文注释,提高学生朗读古文及把握文章情感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 导入 二、作家作品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
4、,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那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主要作品:东坡集、东坡乐府2、与苏轼有关的合称:(1)三苏:苏洵(
5、父)、苏轼、苏辙(弟)(2)宋四家(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3)苏辛:苏轼与辛弃疾他们皆是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4)唐宋八大家(散文):韩愈、欧阳修、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3、散文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
6、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抄写在书本显眼处 文学常识,必须识记了解本文体裁 三、整体把握 1、研习第一段 疏通文字之后,提问:(1)本段的层次怎样划分? 明确: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笔法,如一首诗歌前的小序。 第二层,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是月出之前的情况。 第三层,第五七句,先写景后叙事,是月出之后的情况。 (2)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
7、境界? 明确: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 然物外的境界。 (3)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明确:以喜悦为主。 2、研习第二段 疏通文字后提问:(1)本段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 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 (2)本段刻画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本段刻画了一个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3)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什么不同? 明确: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4)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美
8、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5)本段的“悲”从何体现? 明确: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 能够清晰回答 本文较易理解,感情明显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6)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明确: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
9、分形象、真切。 (7)本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转折过渡。 3、研习第三段 疏通文字之后提问: (1) 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 (2)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明确:悲伤。 (3)“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明确:“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 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就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遭遇到挫折的时
10、候,往往就陷入到这样的苦闷和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4、研习第四段 疏通文字之后提问: (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本段的感情色彩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明确: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
11、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四、合作探究5、 研习第五段 疏通文字后提问: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本段感情色彩是“喜”。照应了开头飘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1、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12、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客人一曲洞箫,“倚船而和之”,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脉也因之曲折流转,曲流中跃起浪花。 第3段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连用了两个问句,这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通过主客的问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
13、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着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对人生有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而更开阔,文章又一次再涌波澜。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这里的景和情犹如长江在经历了蜿蜒曲折、波涌浪叠、惊涛拍岸之后,辽阔而祥和地汇入大海。 总之,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
14、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2、就文章的构思,表达方式或语言特点作个性化鉴赏。提示:1、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
15、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江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笔下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作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报表县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 再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
16、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3、名家点评示例: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 。”(引自评注古文辞类纂)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第一段:夜游之乐 美事: 美景: 美感: 第二段:主客异现 主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质量测试(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 天津市河北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检测(二)政治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 牛津译林版《Reading 1 The ghost in the park》公开教案下载初中英语
- 2025年中考物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重难点03 密度测定的不同方法(原卷版)
- 2025年中考化学【热点·重点·难点】热点题型03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原卷版)
- 2025合同法下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效力问题
- 韵达物流运输合同协议
- 长期供货协议和购销合同
- 门窗工程清场合同协议
- 长沙租房录像合同协议
- DB3307T 128-2023 共富工坊建设与星级评价规范
- 2025标准购房合同协议书范本
- 口腔科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类
- 五年级数学下册每日计算小纸条
- 脑心健康管理师培训汇报
- 2024年学校安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小班健康教案及教学反思《叠衣服》
- 家装设计师个人简介范文
- DL∕T 5210.6-2019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第6部分:调整试验
- 3.2.2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结构及工作原理课件讲解
- 安全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考试培训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