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考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_第1页
面对高考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_第2页
面对高考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_第3页
面对高考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_第4页
面对高考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一个人的遭遇 教案设计【课前导学】 1、整理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请同学们谈谈对二战的认识,可以在台上展示相关资料。 【课堂讲学】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和平的愿望,战

2、争的罪恶 2、启迪学生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和生命。 二、教学方法: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三、教学课时:1 课时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让我们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去感受那血雨腥风的时代。 (二)、课文探讨 解题:一个人的遭遇 1、 一个人指的是谁? 是怎样的一个人? 索科洛夫(凡尼亚)参加二战的军人 2、他们分别有怎样的遭遇? 索科洛夫 上了前线战争刚爆发,木工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 被俘受尽折磨 在战争中,他走过了一条苦难的

3、艰巨道路:他被俘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苦工; 逃出集中营 “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一方面挨打,另一方面要挨饿;说明战争能给人的肉体上带来痛苦,反衬出战争的灾难和罪恶。 妻女被炸死 从索科洛夫由激动、兴奋到极度悲痛这样的心理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战争对于人的精神伤害,说明战争的罪恶和残酷。 儿子牺牲 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失去所有的亲人更为痛苦的事呢!这样的一种悲痛欲绝的心理正是由于战争造成的! 得到一个新的儿子 3、体会情感变化转折 战争被俘(痛苦)-带人逃回(惊喜) 家毁妻亡(痛苦)-儿子幸免(惊喜) 妻死家亡(痛苦)-儿有出息(惊喜) 儿死沙场(痛苦)-又得新儿(惊喜) 日

4、念亡人(痛苦) 4、请学生谈对此的感受,揭示主题 控诉战争的罪恶,战争对人的摧残 文中提到另外一个人的作用 5、如何描写这个小孩 凡尼亚【明确】分别从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方面来描写: 外貌“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得要命,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语言“走到哪儿,睡到哪儿。”爸爸“在前线牺牲了”,“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 (凡尼亚成了流浪儿!) 动作“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他用两只小手勾住我的脖子。一直没有松开。他又把自己的小脸蛋,贴在我那没有刮过的腮帮上,好象粘住了一样

5、。” (凡尼亚的动作近似疯狂,可以看出他对于亲情和父爱的渴望,反衬出战争的罪恶) 6、这说明了什么?(一个人的遭遇) 希特勒入侵苏联,给全体苏联人民造成的灾难是无法描述的 遭遇战争、失去亲人、泪浸枕头的只有索科洛夫一个人吗? 不是。不是一个人,而是战争中的所有人都受害,受摧残苏联人以平均每个家庭牺牲一个人的代价赢得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其实,不只是一个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是一个民族在战争中的遭遇,是人在战争中的遭遇。索科洛夫的泪水浓缩了民族的苦难,他是一群人的代表,是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是“熟悉的陌生人”。 (三)、小结 这篇小说曾经倾倒了千千万万个读者,小说在苏联广播时就令莫斯科大街上行

6、人驻足聆听,泪眼模糊;它传到我国后,也使多少人泪飞如雨,译者也是噙着眼泪翻译它的。读完全文后,你觉得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看看当今的世界,仍然有地方战火纷飞,仍然有人包括孩子在流着鲜血,仍然有人还在参拜二次大战中的战犯。为了索科洛夫们的遭遇不再重演,为了凡尼亚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爱好和平的人不再为战争而流泪,让我们为和平而祈祷吧! 启示 :珍爱和平,珍爱生命。【课堂练习】见作业本【课外探究】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读懂了索科海味人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在战争中,最不

7、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小手触动了有良知才的悲悯之心。 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 “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整理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设计【课前导学】一、整理简介:伯尔,191

8、7年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是家中的第八个孩子,自幼家境贫寒,渡过了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二战期间,他应征入伍,在俘虏营中渡过了六年,后被保释。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波罗姆。有人说伯尔是德国的“良心”他的作品始终在讨伐战争,1985年他去世以后,连联邦总统都亲自为他抬棺材送行。二、文本初读:小说给我们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我”一个原中学八年级的学生,现在成了德国伤兵【课堂讲学】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本文,了解主人公的战争遭遇,从而理解当时的

9、战争环境。2、体会文章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3、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破坏,体会本文的主题。二、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2、理解本文的问题与主旨的关系。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战争是什么?是一颗子弹贯穿身体时在地面上翻滚时,那种彻底的疼痛和将死的恐惧吗?是一枚炮弹在眼前炸开时意识的丧失和肉体的摧残吗?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平息,生命依然在流血然而,那些战争的追随者们可曾明白:他们为什么要举起手中拿罪恶的武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来感受一位17岁少年的生命悲歌!(二)、阅读课文,思考:1、课文中的“我”的叙述给人造成了怎样的

10、悬念?“我”始终在思考哪两个问题?明确:是不是自己的母校;到底受了什么伤2、“我”最终证实了这就是自己的母校,同学们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小组讨论)明确:美术教室的布置; 门上的十字架;香蕉上写下的多戈万岁;“我”的手迹。对于“我”整个漫长的人生来说可能是一瞬间,然而这三个月可以发生沧桑巨变。课文在描写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始终抓住学校的环境。3、课文始终在描写学校的环境,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来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地方,可传播人类文明的地方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美术教室成了“停尸间”,战争给人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和哀伤。4、在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索科洛夫

11、明白自己是为了家国而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明确:“我”虽然回到了自己的战地医院接受了治疗,并没有表现出对于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想到的是自己的名字有可能会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永留史册。然而,他可知晓像他这样不明原因上战场而因此走上不归路的又有多少人呢?5、最后,“我”有没有明白自己的遭遇?为什么要以“牛奶”来结束全文?明确:那黑板上的手迹、那彻底的疼痛让“我”顿悟“牛奶”、画画都已成为了梦想,炸弹炸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更是一个人的未来和一个人的心灵。(四)题目的意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是一个典故“公元前480年,波

12、斯入侵希腊,300多名希腊士兵在温泉关英勇抗敌,并刻下了那段铭文:流浪人,你若是到斯巴达,请告诉那里的公民们,说我们死守诺言,长眠在这里。如今,它出现在美术课堂上,让那些充满战斗激情的热血青年走上战场,是对德国军国主义思想的一种讽刺和否定。(五)扩展延伸:“我”是在德国军国主义教育思想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有着满腔的热情,对战斗充满了憧憬,然而他们可曾明白:自己到底充当了战争的什么角色?无论是侵略者还是受害者,结局如何?在筱敏的这一代和那一代的理想中说道:“军国主义的教育目标是:用希特勒的话说:全世界要在这一代的青年面前都骇的倒退,我要的是具有强烈主动性、主人气概、不胆怯、残忍的青年,在他们的身上

13、不允许有软弱,也不允许有温和。我要从他们的目光中看到骄傲的神色和野兽般的狂野。”(学生齐读)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到,他的这种残忍使很多无知而血气方刚的青年走向了不归之路,主人公“我”失去了两只手臂和一条腿,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悲惨呢?战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六)总结:当我们结束这一课的时候,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停止,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吞噬新的生命,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战争的罪恶,思考战争给人带来的伤痛。【课堂练习】伊拉克儿童哭泣的双眼(PPT)配乐朗诵(背景音乐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你见过孩子那惊慌失措的眼神吗?你见过孩子那绝望无助的眼神吗?你见过孩子那野兽般复仇的眼神吗?而此时此刻,伊拉克的

14、孩子们正遭受着战争的摧残而此时此刻,他们看到了什么?那交织的火舌,震耳欲聋的爆炸还有那漫天的硝烟身边渐渐冰冷的亲人【课外探究】阅读史料,谈谈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了六十年,在这六十年间,曾对世界人民犯下战争罪行的法西斯国家对它们的历史是怎样看的呢? 安妮日记教案设计 【课前导学】一、走近整理 安妮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安妮一家到荷兰避难。后来,中立的荷兰也被德军占领。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密室里。安妮以她14岁少女的眼光记述了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随着盟军捷报频传,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尽甘来的日子不远,孰料盖世太保却先一步得到密报,将他们抓

15、进集中营。隔年安妮因伤寒在集中营里病逝,此时距离德军投降仅一个星期。 1947年,死里逃生的安妮父亲将她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这本日记已转译成54种文字,共印刷3000万册。她避难的房子已辟为安妮故居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缅怀那不堪回首的人类悲剧。KRO电视台女发言人莫尼克说,“我们知道她不是荷兰人,但提名委员会认为她为荷兰作出了贡献。而且,很多人都赞成安妮当选荷兰伟人。” 安妮故居博物馆女发言人帕特里夏说,不论安妮是不是荷兰人,都丝毫无损于她是荷兰一部分的事实。因为“她的遗产属于荷兰,她的日记用荷兰语写成”。 二、关于安妮日记 安妮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

16、起初,她这日记是纯为自己而写。后来,1944年有一天,荷兰流亡政府的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GerritBolkestein)在伦敦广播电台宣布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搜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的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他特别提到信件与日记,作为例子。 安妮收听到这段话,为之动心,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根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这才开始将她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文字,删去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忆增加一些内容。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学术界编纂的安妮的日记:评注本(The Diary of Anne Frank:The CriticalEdition,

17、1989),将安妮第一次写成、未经整编的日记称为A版,以别于第二次所写、经过整理的版本,这第二种版本,一般称为B版。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1944年8月4日,藏在“密室”(SecretAnnex)的八个人被德军逮捕。蜜普·吉斯与贝普·弗斯库吉尔,也就是在同一幢建筑工作的两位秘书,发现安妮的日记散落一地。蜜普·吉斯将这些纸页收好,藏在一层抽屉中,未加阅读。战争结束,安妮被证实已经过世,她便将这批日记交给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OttoFrank)。 奥托·弗兰克斟酌许久,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他从A与B

18、版中选材,编成篇幅较短的一种版本,后来称为C版,全世界读者历来读到的安妮日记(TheDiaryofayoungGirl)就是这个版本。 【课堂讲学】一、教学目标:1、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二、学习方式:运用“问题探讨”方式进行学习。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整体感知 所选的9则日记,除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表现了安妮在不幸生活中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第2则主要写了关于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和毒气室

19、的情况,写了人们在纳粹占领下的恐惧。提出的问题:我也是德国人,但是被希特勒剥夺了国籍。 第3则写外面混乱的局面,人们妻离子散,生活在恐惧之中,每个小时都有成百成千的人送命。提出的问题:“没有人能置身于冲突之外,整个世界都在战争,虽然同盟国比较顺利了,但结局还不知道在哪儿。” 第4则写在飞机空袭时,由于自己是犹太人,不能暴露,跑向防空洞和躲在密室一样危险。提出的问题:因为得知墨索里尼下台的消息,想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和平的希望。 第5则写躲在密室的苦闷心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 第6则写八个人躲在密室的感受。 提出的问题:在黑暗和危险中,渴望得到自由。 第7则听说战

20、后要征集与战争有关的日记和书信,想到外人无法想象躲藏起来的犹太人的生活。提出的问题:不是身临其境,以后的人们能了解战时犹太人所受的苦难吗? 第8则这一天的思考最有深度。除了对战争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在感受到解放即将到来时,还憧憬了自己的未来,向往乐观向上的人生。提出的问题:“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四、问题探讨 1、在特殊的环境里,与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记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这样说:“没有日记,也就无我。”并且,在日记中虚拟了一个“吉蒂”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她为什么这样做? 寻

21、找对话对象,战胜心灵上的独孤。 2、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她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大家可以查阅20世纪30年代前后德国社会政治方面的资料,除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还可以去请教历史教师。) 1929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4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下。那一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被迫带领全家迁居荷兰。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中,这种声音很微弱

22、。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女孩要考虑得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深沉。 3、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这样想?她的日记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和对和平的向往。 4、在第8则日记中,安妮这样写道:“战争不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

23、,芸芸众生和他们的罪过一样大”安妮的这句话是否正确?请大家讨论。 探讨时可以注意一下习惯说法。习惯说法一般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之争。我们也习惯上把战争作为一小撮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当负的责任。这在安妮那样具体的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 安妮作为纳粹排犹的受害者,她的思考是深刻的。 5、在所选的最后一则日记中,安妮写道:“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对这句话该

24、怎样理解? 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就此提出人的内心世界是邪恶的,那也不符合整理的思想逻辑。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这是很正常的。 6、安妮虽然无法回答却一直在思考战争的根源,并且认为“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历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你是否赞同这一见解?为什么? 指导:(1)这里强调“所有人”,照应了前文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战争发动者的罪过一样大这一见解;说明要接受蜕变的是所有人。而非几个战争狂。 (2)这里的“蜕变”是个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说所有的人都必须彻底改变思想,认识到战争是所有参加侵略行为的人的罪行,并且每一个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在接受着它无情的折磨,所以无论罪行大小,思想根源是一致的,不蜕变这种内在的思想根源,人类迟早还要受到战争狂魔的迫害。 【课堂练习】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试分析其好处。 (1)炸弹又如雨一般落下来。 指导:说明炸弹的密集。 (2)我从一个房间徘徊到另一个房间,在楼梯里上上下下,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不断用身子撞那沉暗的笼子的铁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