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ⅲ人民版1.1 百家争鸣学案 练习_第1页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1.1 百家争鸣学案 练习_第2页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1.1 百家争鸣学案 练习_第3页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1.1 百家争鸣学案 练习_第4页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1.1 百家争鸣学案 练习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导读】1、阅读教材p3 导语部分,思考并回答:(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具体是指哪家学说? (2)请梳理该主流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 时期:开始形成并初步发展。代表人物: 、 、 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宋明时期:该学说在吸收 思想和 思想基础上,形成 。并成为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明清之际:一些学者对该学说进行批判性反思。2、阅读材料,体会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学说是如何发展的。(1)“任何文化历史都会有转变,只是转变的过程像是抽刀断水,切也切不断。”(2)“若以武侠小说来比喻,儒家是少林寺的练功者,诸子百家是铜人,儒家便在这铜人巷中不断地接招、喂招而成

2、长。儒家在历史上所遇到的最大铜人应该是佛教,但是儒家也因此练成新招式-新儒学。”- 材料出自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新星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23页。第2讲 一、百家争鸣【学习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3、理解早期儒学的形成。【讲授新知】一、 自学探究(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填空)(一)在本课中,百家争鸣主要有哪些派别?它们的代表人物有谁?(二)诸子的思想主张:1、早期儒学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时期儒学的创始人: 。思想:核心: 和 。政治主张 。教育: 。伦理观: 。主要贡献: 学派创始人;私学创立

3、者;整理六经。其言论被编成 一书。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者: 。思想: “ ”学说由孔子的“ ”发展而来提出“ ”(认为“ 为贵, 次之, 为轻”。 发展孔子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 (3)战国末期儒学的发展: 。思想:主张:主张施政用“ ”和“ ”;提出“ ”。 伦理观:主张性 。2、道家学派:老子: 思想;庄子 。3、法家:代表人物 、 (集大成者);主张: 三者合一4、墨家:代表人物 ;主张: 、 二、课堂探究:(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及意义 材料: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

4、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汉书 · 艺文志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二)诸子的思想主张1、儒家(1)孔子:(史料精读)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思考:(1)孔子关于“仁”的论述有何

5、特点?“仁”最基本的精神是什么?(2)联系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思考孔子提出“仁”这一学说的目的何在?材料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第十二子曰:道之以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第二子曰: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第八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6、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颜渊第十二思考:(1)本组史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2)齐景公怎样评价他的主张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提出“礼”的社会目的。(3)孔子的主张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2)孟子、荀子(史料泛读)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夫仁政,必处经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滕文公上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

7、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荀子天论篇听政之大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若是,名声日闻,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荀子王制篇思考:(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荀子的主张?2、其他各派: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2)其政闷

8、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庄子(3)法家有三派:任法一派以商鞅为代表,讲究法律和刑罚的执行;用术一派以申不害为代表,讲究对管理选拔、监督、赏罚和驾驭的方法;重势一派以慎到为代表,讲究运用国君的权势,保持国君的地位。韩非则综合上述三派,提出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用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禁止私学。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思考:(1)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主张。(2)假设现在我校的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请同学们各自站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立场上,谈如何这一

9、现象。三、课堂小结:阅读: 他们是一群富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勇于接受现实挑战,提出和推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秦朝以降的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中治国方略的思想基础,仍不出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范围。 周天秦汉帝王与百家争鸣四、练习:1、(2002上海)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依c兼爱非攻,节约尚俭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2、(2007广东)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3、(2007全国2)古人所谓“慎终

10、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4、(2007北京)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又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信息最不准确的是()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5、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该合乎自然四季的变化,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样的身份地位

11、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的简单、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 乙墨 丙法 丁道 b甲道 乙儒 丙墨 丁法c甲儒 乙法 丙墨 丁道 d甲道 乙墨 丙法 丁儒6、材料解析:1、材料一:“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颜渊和论语·季氏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