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竞赛试题_第1页
七年级语文竞赛试题_第2页
七年级语文竞赛试题_第3页
七年级语文竞赛试题_第4页
七年级语文竞赛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七年级语文竞赛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2、下面怪体诗如何读?(2分)龙虎虎望山山山湖湖湖湖湖海海海海会仙仙仙仙仙仙仙仙                          ,        &

2、#160;                   。  3、 “白雪公主”这个形象最早来自于:(    )(1分)A、格林童话  B、安徒生童话   C、伊索寓言  D、一千零一夜在“精卫填海”的故事里,"精卫”是(    )(1分)A、一个人    B、一只鸟 

3、;      C、一只猴子  D、一条龙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    )(1分)A、柯南道尔  B、笛福         C、狄更斯    D、莎士比亚“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指红楼梦中的两个人物:       、       。(2分)4、你知道下面

4、的惯用语是什么吗?(4分)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            )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         )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         )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

5、活方式被现代人所向往。请问:被称为“菊月”的月份是:(   )(1分)A、     八月   B、   九月   C、   十月    D、    十一月说出下列对联所隐含的年龄:(1分)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          (  

6、0;   )岁数字猜成语(2分)(         )        (           )     333 555(          )     9寸+

7、1寸=1尺(          )6、 下列流行歌曲的歌词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小芳)B、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还有珠穆朗玛是最高的山坡。(大中国)C、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D、放心着你的沉默,去说服明天的命运。(牵手)7.仿照例句,运用比喻,另写一组句子。(可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句意须前后关联,字数不一定与原句相同。)(2分)例:一棵树,是一艘大地的船。大地的船,为春风升起绿帆。仿

8、句:                                                 

9、0;        。 8. 请你利用中小学生都很熟悉的一首古诗,使上下联完整。(2分)   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   _ ,弃之可惜   杯里酒口口都香甜,  量力而行9. 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2分)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下联为:      

10、;       。10.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2分)    一作曲家带着自己创作的曲子向一位著名的音乐大师讨教。在听演奏的过程中,这位大师不断地脱帽。演奏完毕,作曲家连忙问道:“大师,是不是屋里太热?”大师说:“不热。我有碰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中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这位大师答话的意思是:               

11、60;                                                  &#

12、160;  11、 有位美国老妇人来游仙女山,途中不慎被荆棘划破了裤脚,游兴大减,不肯继续登山,机灵的女导游笑着对她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使得老妇人开怀大笑。高兴地继续跟导游登山观景了。根据当时的情景和女导游的身份,你认为她说的是下面的哪句话?(    )(2分)A、我们仙女山就是这样,荆棘多,但只要你小心点,不就不划破了吗?B、您看我们仙女山的荆棘多么热情好客,拉住您的裤子,不想让您走呢!C、我们仙女山的荆棘多么热情好客,它拉住您的裤子,就是不让您走。D、我们仙女山的荆棘就是这样,它不想让谁走,就划谁的裤子,您最好别走。 12、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13、留心观察街上的店名,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它们语言简洁,内涵丰富。请你说说下面店名的含义。(3分)(1)“好又多”(超市名)                                        

14、       (2)“长寿店”(药店名)                                         

15、0;      (3)“文乐书店”(书店名)                                           

16、  二、阅读理解题(37分)(一)课外文言文阅读(11分)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邻居有烛而不逮                     衡乃与其佣作    

17、               资给以书                           遂成大学        &#

18、160;              1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                              

19、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    

20、0;                                                 

21、0;            15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可以为师矣                 B是以谓之文也C以钱覆其口           

22、;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16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23、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24、60;                                   .(3分)17、写出最少2个其主题与上述故事内容相同的成语(2分)          

25、;                                                  

26、;       (二)阅读梅   香,回答文后各题。(17分)                          梅   香林清玄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

27、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       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侯,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出去。    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

28、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    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

29、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切的缠缚,狂

30、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18用简明的文字概括本文叙述的故事。(3分)                                   

31、60;                                 19富人听了乞丐的话感到震惊,他震惊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3分)          

32、                                                  

33、                                                  

34、                            20第段中加点的词语“可见得”在文章结构上起了怎样的作用?(2分)                 &#

35、160;                                                 &#

36、160; 21. 品读文章第段,联系前文,谈谈为什么“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3分)                                         &#

37、160;                                                  &

38、#160;                                             22文章题为“梅香”,请结合第、段谈谈“梅香”指的

39、是什么?(3分)                                                

40、0;                                                 

41、0;                                      23在生活中,我们也许并不富有,也许常被人漠视,但我们也有“自己心灵的梅香”。读了本文,请谈谈你的感受。(3分)  &#

42、160;                                                 &#

43、160;                                                 &#

44、160;                                   (三)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9分)           &#

45、160;           横向思维与心理枷锁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拿一张白纸,用笔在上面点一个黑点,拿给人们看。接受这个试验的所有成年人,都毫无例外地回答:“一个黑点。” 可是在幼儿园,孩子们的回答却是多种多样的。“这是一顶小草帽!”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这样说。“不,这是烤糊的面包片!”另一个声音喊。“不对,这是一只捏扁的臭虫!”第三个声音纠正道。     为什么孩子看到的和成年人不一样呢?_随着生活的积累

46、和受教育的深化,人们逐渐变得遵循各种陈规去思考和行动。这样,思维就受到种种牵制和羁绊,思路变得狭窄起来。     思路狭窄了,创造力必须受到影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乔奇说过这样一句话:“发明和发现存在于在人人都看到的东西的同时,想到从没人想到过的东西之中。”怎么才能想到没人想到过的东西呢?这需要对大脑有某各“震动”,就好像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想到万有引力一样。     面对这种“震动”,不是每个人都能萌发创造思维的。还必须凿开锁闭我们心灵的“心里枷锁”。才有可能产生萌发创造性的反应,提出崭新的观点和主意。什么

47、是限制人们创造思维的心理枷锁呢?首先,什么事都要找出正确答案。几乎从入学的头一天开始,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对应的正确答案,这话自然不错。可是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思考的目标是这了得到一个潜在的惟一的答案,而这个目标往往是书本上的、现成的、前人的经验总结。思维的结果,还是别人的东西。     事实上,许多问题并不是只有一个答案,正像法国哲学家爱密勒·查蒂埃说的:“世界上最糟糕的事,莫过于只有一个主意了。”     其二,“要合规矩”。有些人想问题不敢越陈规旧习半步,还有些人遇事总是告诫自己:“要实际些

48、,别异想天开。正是这种来自心底的声音,扑灭了许多创造理想之火。”     其三,怕被别人当傻瓜,怕出错,强烈的自尊往往成为束缚创造力的阻力。     其四,“那不是我的专业”,“我没有创造的天赋”,这两种想法同样是心理枷锁。许多人由于不是自己的专业,停止了自己的创造性。许多人怀疑自己的天赋,不敢有创造的设想。我们处于改革的时代。改革的大潮正冲击着这些窒息思维的心理枷锁。只有打碎这些禁锢心灵的枷锁,才能开拓、进取、创造,才能充分的发挥我们的创造力。 24.根据上下文,第2段横线上应填写的一句话是( 

49、;  )(2分) A:这是因为幼稚的孩子没有固定模式的心理枷锁,思想没有框框,能够自由地驰骋。B:这是因为幼儿园的孩子们生活积累少,文化水平低。 C:这是因为成年人生活积累多,文化水平高,能客观地评价人和事。 D:这是因为幼稚的孩子没有固定模式的心理枷锁,可以随意乱说,不受条件框框的限制而说出错误的结果。 25.说出文中画线的词语分别指代的对象。(2分) “这样”是指_             &

50、#160;  “这两种想法”是指_                 26.作者在文中重点阐述了什么观点?(2分) _                27.你认为如何才能打碎这些禁锢心灵的枷锁,培养我们的创造力?(3分) _   &

51、#160;            _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