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议论文单元综合训练 粤教版必修4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议论文单元综合训练 粤教版必修4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议论文单元综合训练 粤教版必修4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议论文单元综合训练 粤教版必修4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议论文单元综合训练 粤教版必修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资料第二单元过关检测(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演练(20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为背景,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时至今日,很多“60后”对那段不平凡的岁月还。 (2)一首锦瑟,实为义山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如镜花水月,映入历史。他的深情、执着、聪慧以及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令人,回味绵长。 (3)每一次返校的清晨,母亲总是为我收拾行李,为我准备早餐,送我到车站。现在想来还,眼睛不自觉地总是湿湿的。 A.历历在目念念不忘记忆犹新B.念念不忘

2、记忆犹新历历在目C.记忆犹新念念不忘历历在目D.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念念不忘解析:三个成语都有“记得清楚,没有忘记”的意思。“记忆犹新”重在记忆保持不变,它所记忆的,都是过去的事情。“念念不忘”所“不忘”的可以是过去的事,也可以是目标、理想等,它既能以事为对象,也能以人为对象。“历历在目”重在情景清晰重现,它所“在目”的,都是过去的事,既能以事为对象,也能以人为对象。第(1)句强调对过去的记忆,选用“记忆犹新”。第(2)句强调不忘记,选用“念念不忘”。第(3)句强调情景重现,选用“历历在目”。答案:C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家电下乡”的热潮,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电器

3、大世界的百台电视刚运到桃花乡,就被老乡们抢购一空。B.宣传、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循序渐进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C.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这份情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强盛所依。D.世界经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受资金、人员、技术等劳动要素不流畅的影响造成的。解析:A项,“热潮”与“受到欢迎”不搭配;B项,语序不当,应为“学习、宣传”;D项,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答案:C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换句话

4、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天地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A.B.C.D.解析:衔接密切,承题干首句,启下;是对“至理”的阐释。其中是一假设,一实际,正反论证关系;是一问一答,设问关系。句中提到“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句紧承设问;句和题干最后一句联系密切。所以选B项。答案:B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

5、5字。(5分)发展高科技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因此,在发展高科技的同时,以人文文化作为高科技的向导。高科技能否正确发挥作用,造福人类,不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人文教育,才能使高科技真正服务于人,而不至于迷失目标。在科技的作用日益巨大的今天,要警惕唯科学主义思潮的泛滥,会给人类造成灾难性后果。 解析:先把握语段整体,再结合横线前后的相关内容来填写;填写的语句要简洁、准确,注意字数。处要根据横线后面的“以人文文化作为高科技的向导”,处要根据横线后面“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人文教育”的提示来填写,处应是对“唯科学主义思潮的泛滥”进一步解释。参考答案:要加强人文文化的建设而取决于科

6、技工作者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观点(意思对即可)5.剪纸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请描述右面这幅剪纸作品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6分)解析:仔细观察剪纸,画面上有胖小孩、鲤鱼和荷花。剪纸都有喜庆的意思,据此揭示寓意。参考答案:画面内容:一个胖小孩怀抱一条肥大的鲤鱼,小孩身后两侧是荷叶、荷花。寓意:年年有鱼或连年有鱼或喜庆有鱼。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25分)说深刻林凯“深刻”一词常常被人们提及,可是什么是深刻,人们却很少思考。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被“深刻”所迷惑,将本不深刻的东西视为深刻,将原本深刻的东西视为不深刻,造成这种一反一正认识的原因有二:一是很少有人怀疑自己

7、所讲的问题,二是少见多怪。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深刻”的,一是“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的”,二是“内心感受程度很深的”。这两种解释告诉我们,深刻一是指思维,二是指感受。感受,人们好理解,一辈子没见过红颜色,第一次看见,那肯定是印象深刻。但是,思维就不那么简单,因为要达到事物或是某一问题的本质,不是眼见为真。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哲学问题一书中讲到康德时说:“康德认为他称之为物自体的物质客体根本是不可知的,可知的乃是我们在经验中所遇到的客体(他称之为现象)。”中国的老子讲:“前识者,道之华也。”这两位东西方文化巨人讲的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我们眼睛看到的常常只是表象,不是本质。那么怎么样才算看到本质呢?

8、我们常说鲁迅的杂文写得深刻。深刻在什么地方?就在于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也许有人会说,封建社会怎么吃人呢?谁也没看见封建社会有什么血盆大口。殊不知,这个血盆大口不是长着獠牙的嘴巴,它是用一种无形的东西,即封建的意志,更进一步说就是皇帝个人的意志束缚着你的行为、思想,而且它还口口声声说一切都是为你着想,让你心甘情愿做奴才。无形之枷锁有时比獠牙还厉害,它可以剥夺一个人方方面面的权利。人类有时也很麻木,一旦习惯了某种生活方式,他就会不觉得这种生活方式让他失去了什么。长期不在自由下生活的人,并不知道自由的可贵;长期不思考的人,也并不知道思考的意义。结果就是你不让我自由,我就不要自由,你不让

9、我思考,我就不思考,只要让我吃饱饭就行。此种麻木的思想,被鲁迅意识到了,也就是说鲁迅看见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他看到了人类社会本质上的不公平、不合理,甚至扭曲的地方,也就是在专制者眼里从不把人当人看的现象。深刻绝不是奇谈怪论,不是谁的喊叫和辱骂声大谁就深刻,不是你想到了我没有想到就是深刻,也不是你敢说我不敢说就是深刻,更不是因为你看的书多能引用几句名人的话就是深刻,深刻与这些统统无关。深刻存在于事物自身,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运动的规律,改造规律必定受规律的惩罚。人类社会也如此。在过去的六十年中,我们曾一度改造人的灵魂,结果是自己害了自己。其主要原因,还是自己对自己认识的不足,自己没有把自己看成是正

10、常人,而看成是超人。用社会学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是有限的。所以,康德讲“物自体”,老子讲“前识者,道之华也”,都是提示要从事物的本质上认识事物的大道理。谈论社会改造、一心想变革文化的人,也应该从这个大道理中寻求启示,寻找你要找的东西,这样就会离真理更近一些。除此之外,那些空喊冠冕堂皇口号革命的人,多是用自己的手革自己的命。假如是理想者的话,也是用自己狂妄的理想去实践野心家的理想,与自己的理想没有多大关系。从历史上看,这种悲剧多发生在文化人身上。这个世界不缺少深刻,就跟不缺少美一样,缺少的是发现深刻和美的眼睛。比如万有引力,它本身就存在,不过是你认识不到,而牛顿认识到了,我们就应该

11、说牛顿是深刻的。再如地球是围着太阳转,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布鲁诺认识到了,所以他是深刻的,而且深刻得让许多人不相信他的深刻,他的悲剧恰恰就是对世俗观念的背叛。这样说来深刻并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它是既简单又朴素的:一是事物本身存在的动因,二是我们能准确地说出这种存在的动因。如果套用一句佛家的禅语就是:我说对了。当然,一个“对”字给你带来光明,但你确实要从黑暗中走过。(选自文汇读书周报,有删改)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6分)A.所谓深刻,一是指感受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二是指思维深,让他人内心感受强烈,印象深刻。B.康德认为他称之为“物自体”的物质客体根本是不可知的,可知的乃是我们在

12、经验中所遇到的客体(他称之为现象),老子说“前识者,道之华也”,这些都说明我们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而不是本质。C.奇谈怪论,大声喊叫和辱骂,敢想敢说,看的书多,能引名人的话,这些都不算深刻。D.在过去的六十年中,因我们对自己认识不足,没有把自己看成是正常人,而是把自己看成超人,导致我们曾一度改造人的灵魂,结果是自己害了自己。E.像“地球围着太阳转”这样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一般人都缺少发现它们的眼睛,而布鲁诺发现了,所以,布鲁诺是深刻的。解析:A项,曲解了文意。原文的意思是思维深刻,“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感受深刻,“内心感受程度很深”。B项,将“或然”误为“必然”。原文是“我们眼睛看到的常常只

13、是表象,不是本质”,“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并且间隔不久”,表“可能如此”,去掉它语义就变为“必然如此”了。答案:AB7.下列选项不属于“思维深刻”范畴的一项是()(5分)A.一辈子没见过红颜色的人第一次看见红颜色。B.鲁迅的杂文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C.揭示事物自身运动的规律。D.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解析:A项,“一辈子没见过红颜色的人第一次看见红颜色”是感受深刻,而非思维深刻。文本中表达得很明确,做题要坚持回归文本。答案:A8.文末画线的句子耐人寻味,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解析:第段内容主要是举牛顿、布鲁诺的例子说明:透过事物表象挖掘出了常人看不见的本质就是

14、深刻;“而且深刻得让许多人不相信他的深刻,他的悲剧恰恰就是对世俗观念的背叛”,结合布鲁诺遭受火刑的事实可知,要达到深刻的境界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历一个艰辛的过程。所谓“句不离段”,本句虽然是形象的表达“一个对字给你带来光明,但你确实要从黑暗中走过”,其中“带来光明”“要从黑暗中走过”分别比喻“认识深刻”和“认识的道路曲折”,透过喻体抓住本体是比喻题型的解题钥匙。参考答案:透过事物表象挖掘出了常人看不见的本质(或“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事物本质一致”)。认识客观规律和事物本质(达到深刻的境界)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历一个艰辛的过程。9.请概述文章各段落的主要观点。(8分)参考答案:现实生活中

15、,人们往往将不深刻与深刻的东西混淆。深刻既指感受上的印象深,又指思维有深度(“思维有深度”答为“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也可)。鲁迅的杂文写得深刻,在于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深刻存在于事物自身,在于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深刻是既简单又朴素的:一是事物本身存在的动因,二是我们要能准确地说出这种存在的动因。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25分)一种文学史论点认为:宋明“理学”主张以“理”灭“情”,走到极端,等于灭绝了人性感情,于是引起文学的反抗声音,致力于宣扬“情”的美好及其所受的压抑遏制,如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牡丹亭,演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是其“冲破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作。由此,遂又进而

16、引起评论,说红楼梦是继承发展了牡丹亭,是更强烈彻底的以“情”反“理”,云云。是这样的吗?说是说非,不由个人爱憎,应从曹雪芹书中的客观内涵来审断,即红楼梦一书虽曰“大旨谈情”,究其本意,是否即可从此一句话引申出一个“唯情主义”的认识结论来?事实并不十分难晓,稍加梳理,便可分明。先说“理”到底是什么。汉字的“理”,本是从“玉”而作,本义即玉石的纹理之美。由此而生的引申义,即层次、条理、秩序以至规矩、规律,皆属于“理”。那么,人类社会一旦形成而且发展,其为“众人的关系”的组织法则、管理规定、道德观念,自然要随时代条件而产生变动。这种“理”是可以沿、可以革、可以制、可以废的,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基本关系

17、的必要性,却是不能一概消除的否则结果是混乱、争夺、欺凌、吞噬儒者多讲“理”,少讲“情”,用意是顾虑“情”会泛滥,“情”需要“社会、伦理、道德化”。其实,仁、义、礼、信,哪个又不是“情”在内主呢?比如,“无情的仁爱之心”,实际上会有这么一种“纯理性”的“仁德”(观念行为)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深究此义。他重情,但不废理。他的小说中内证分明,不难列举。书到第58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是全书的一大关目,作者在回目中第一次把“情”和“理”摆在了平列的地位而大书特表,非同等闲字样。这回书说的是,宝玉病起,园中散步见藕官因悼念死去的同伴菂官在清明节这日为之烧纸受到不睦婆子的挟制。宝玉设

18、词救之,但又嘱他不可在园中烧纸(“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这是非理的做法。事后,宝玉从芳官口中探知:藕官、菂官因做戏而相爱恋,菂官一死,藕官痛不欲生,故旧情不绝,为之焚祭。然他又与现在的蕊官相爱,一如昔时之于菂官此又何解?盖藕官自有一番“痴理”,以为夫妻死别,不应从此独身自守,而应续娶,方合理,只要不忘了亡者的旧好就是真情了。宝玉听了这一席话,合了己意,大为赞叹欣喜。雪芹原文的这段文字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从作者思想上讲,都是异常重要的关节所在。一面是“情真意重”一句要言,同时一面则是不可妨“大节”与不能“不是理”。其次,再说与“理”密不可分的那个“礼”。礼,居孔门

19、“六艺”之首,与“乐”同为华夏古文化的冠冕。礼是“仪式”“理”的体现或形式化。礼者何?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层次秩序交互关系是也。所以宝玉明确指定:礼须合乎孔子之训,而祭亡者烧纸钱是“异端”。孔子一句概括“礼”的话:“祭如在。”宝玉则以“诚”“信”“敬”三字为之疏解阐发。诚、信,是什么?就是一个“真”,虚伪的对立面。所以,宝玉憎厌世俗的“峨冠礼服”的祭吊之假礼,只求一炉一水,一茶一果,便召来受者之享佛、神、鬼三者也只享真情诚意。以上说明,宝玉并非俗论所说的以情反理,这只是人为的“强词”和浅见,夸张了宝玉的“叛逆性”和“反封建”。实际是什么?是反世俗,叛虚伪,但也未拒绝未轻薄孔子的古训。宝玉再次讲

20、情与理,是在晴雯屈死之际。此处宝玉又有一段奇论“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有灵验。”在此,乃又见明文正笔将“情”和“理”两者并列。可知理与情偕,万物无外。这种思致,绝非“以情反理”的任何意念在。(周汝昌红楼梦和中国文化节选,有删改)10.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6分)A.一种观点认为,牡丹亭写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是“冲破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是对宋明理学以“理”灭“情”主张的反抗。B.清明节这日,藕官为悼念同伴菂官在园中烧纸为之焚祭,受到不睦婆子的挟制,宝玉因藕官的一席话“合了己意”而设词救之。C.造成人类社会混乱、争夺、欺凌、吞噬等结果的原因,是作

21、为一种维系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纽带“理”被一概消除。D.礼,居孔门“六艺”之首,与“乐”同为华夏古文化的冠冕。礼与“理”密不可分,礼是“仪式”,是“理”的具体体现或形式化。E.宝玉以“诚”“信”“敬”三字疏解阐发祭礼的精神,他憎厌祭吊之礼,只求以一炉一水,一茶一果,便召来受者之享。解析:B项,“宝玉因藕官的一席话合了己意而设词救之”不合文意,原文写宝玉与藕官的对话(“宝玉听了这一席话,合了己意”)是在“设词救之”之后;C项,因果关系表述不当,原文是“(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必要性,却是不能一概消除的否则结果是混乱、争夺、欺凌、吞噬”,是条件关系,并非因果关系;E项,“他憎厌祭吊之礼”不合

22、文意。答案:AD11.下列有关“情”与“理”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5分)A.面对“理”与“情”,儒者少讲“情”,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情”需要“理”的节制,“情”需要社会化、伦理化和道德化。B.“无情的仁爱之心”说法不能成立,因为仁以“情”为内主,实际上也不会有“纯理性”的“仁德”这种观念行为。C.红楼梦第58回回目“茜纱窗真情揆痴理”,将“情”和“理”平列,但情是“真情”,理是“痴理”,可知本回内容重情废理。D.宝玉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含有情与理和谐一体,万物皆然的思想。解析:C项,“可知本回内容重情废理”不合文意。“痴理”并非无理,而是“合理合礼”之意。答

23、案:C12.从全文看,“理”字有哪几重意思?(6分)参考答案:汉字的“理”,本是从“玉”而作,本义是石的纹理之美;引申义为层次、条理、秩序以至规矩、规律等;人类社会中的“理”是指协调众人关系的组织法则、管理规定、道德观念等;宋明理学中的“理”是指与“情”相对的、压抑遏制人性美的封建礼教等内容。13.作者不同意说红楼梦是一部以“情”反“理”的作品,依据是什么?(8分)参考答案:红楼梦不废理。如藕官的一番“痴理”,包含了要遵守作为社会规范的“理”。红楼梦不反礼。如宝玉认为行为要合乎孔子的遗训,为祭亡者烧纸是“异端”,是“非礼”的。四、作文(50分)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右面是一幅名为

24、“愚公新难”的漫画,画的是愚公及子孙四人,愚公一手握话筒,一手拨号码,脑海中始终盘旋着那句话。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本次作文的图画材料是一幅漫画,名为“愚公新难”,画面有愚公及其子孙共四人,愚公一手握着话筒,一手拨电话号码,脑海中盘旋着一个信念“再难打也不怕,反正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儿子死了还有我孙子”,像当年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一般非要打通电话不可,决心之大溢于言表;儿孙们一个个排着队、叉着腰,充分做好随时接过父辈班的准备。材料影射、隐喻或讽刺了某种社会现象,学生需要对材料所影射、隐喻、讽刺的现象发表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考生可以选择图画

25、的寓意、标题或人物的举止神态等不同角度切入构思作文。以下作文立意可视为切合题意:一、从图画的寓意角度1.“再难打也不怕”:下情上达的公民意识可贵。2.“打通电话需几代人完成”:政府、领导应关注民生,提高办事效率;要让政府与老百姓的沟通渠道畅通无阻;听取民声应落到实处,而不能光有“摆设”。二、从画面标题的角度1.从“愚公遇到新难题”角度:社会不断变化,难题就会不断出现,前进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2.从“愚公遇到新难题怎么办”角度:学会与时俱进,才能获得新的发展;新难题,新思维;愚公移山的精神不能丢;新时代也要继承优良的传统。三、从愚公言行举止的角度1.只要有恒心,有耐心,有毅力,任何难题都可解决。2.当一种方法解决不了问题时,就要寻找新的方法,否则难题将永远无法解决。3.既要有“愚公式”的坚韧,又要有科学的头脑。4.通讯设备的落后,制约着人们的有效沟通。无论选择怎样的角度,只要文章能根据画面及其寓意展开合理联想,并能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就属于切合题意;若离开画面构思则属偏离题意;若有扣画面联想,但寓意理解不很准确,则属于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