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检测(必修一第22课-必修二第8课)Word版_第1页
2013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检测(必修一第22课-必修二第8课)Word版_第2页
2013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检测(必修一第22课-必修二第8课)Word版_第3页
2013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检测(必修一第22课-必修二第8课)Word版_第4页
2013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检测(必修一第22课-必修二第8课)Word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3届高三第三次检测(必修一第22课必修二第8课)1“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2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

2、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3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4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5“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自 ( )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B乔冠华在

3、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 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6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A B C D7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 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邓小平访问美国A B C D8“这条线以西的欧陆各国,一直根据自己的民族传统来解决战争所带来的诸多难题,没有受到英美等国的压力或胁迫。而这条线以东的欧

4、洲国家的发展,则被打上了外国势力的明显印记。”上述内容出自( ) A开罗宣言 B大西洋宪章 C联合国宪章 D马歇尔计划9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10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

5、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11.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12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6、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13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14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 )图4 元朝行省图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15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

7、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16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自然经济解体 家庭手工业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 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 B C D17图5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作为历史材料,它( )图5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有助于我们了当时的文化生活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增加

8、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A B C D18图5所示是建于河南安阳的一位中国古代妇女的塑像。在她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 )图5A铁器 B玉器 C瓷器D漆器19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20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

9、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21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22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2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

10、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24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25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26下图是明人绘制的南

11、都繁会图卷,图中传自西方的事物是( )A老者的眼镜 B门前的店幌 C兴盛的商铺 D商人的衣着27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28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29汉武帝设

12、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30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 ) A美洲 B非洲 C亚洲 D大洋洲31有学者认为:“没有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的中兴和辉煌,英国要成为世界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首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难以想象的。”在下列英国创造的所谓“中兴

13、和辉煌”中,属于伊丽莎白时代的是( )A建立了英属北美殖民地 B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D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32图8所示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 )图8A奴隶贸易的兴起 B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C内燃机的应用 D垄断组织的形成33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34右图为英国工业革命时代阿克莱特于

14、1771年建立的纺纱厂遗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该纺纱厂所利用的动力应该是( )A蒸汽动力 B水力动力 C水电动力 D机械动力35右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36受棉纺织厂管理改革的影响,曼彻斯特一家别针工场也对其生产模式进行改革,将原本由一名工人单独完成的整理工艺分成二十余道工序,致使别针的产量增长。类似的工艺改革普遍发生在( ) A16世纪中叶 B17世纪中叶 C18世纪中叶 D19世纪中叶37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使用电灯照明 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航线经过地中海 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A B C D38.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