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课标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佛教、道教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2.结合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的成果,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增加 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3.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成果及影响。4.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这一时期我国文化成就出现的原因。同课前自主预习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过程(1)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2)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作 为
2、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3)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5)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2.佛教盛行的影响(1)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2)不断有人出来反佛。其中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最杰出的代表。(3)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 出复兴儒学。问题探究1:魏晋时期儒学受到冲击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佛教盛行:当
3、时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人们纷纷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 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2)道教在民间的传播: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道家的“无为”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在下层民众中拥有众多信徒。(3)儒学本身存在问题和缺陷。二、文学艺术1 .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发展,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 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2)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上“诗圣”二_2.艺术(1)书法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
4、,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夔体和桃件最为有名。(2)绘画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隋唐的画坛,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 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3)石窟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很多。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知识点拨汉字的发展演变(1)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一-金文一一小篆一一隶书一-草书一一楷书一一行书。(
5、2)发展字体形成发展特点著名书法家小篆创景工秦代字体略长,笔圆圆勾,富于图案美秦代:李斯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女7E/楷书形成于汉末字形方止,规矩严整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行书晋代开始盛行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东晋:王羲之(“书圣”);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草书形成于汉代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最 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 情东晋:王羲之;唐代:怀素和张旭、科技1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1)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2)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
6、整的农书。(3)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2 .隋唐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1)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2)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 器。(3)唐朝天文学家僧二立一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4)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四、中外文化交流3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1)从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印度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字。(2)当时为了求得佛教真解,一些中国名僧西行取经。4
7、.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1)旦生 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2)唐朝高彳曾鉴真6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5 .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同样活跃,尤以唐朝为盛。问题探究2:唐朝文化有哪些特点?提示:(1)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2)能够兼容并蓄,具有开放性,带有佛教文化的色彩,体现了社会的开放风气。(3)总结过去,开拓未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反映了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历史背景。同课堂互动探究,探究点一儒学的与时俱进一一三教合流回史料探究史料一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 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
8、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一一韩愈原道史料二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渐流行。公元819年,韩愈向唐宪宗上论佛骨表, 指出:“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 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乞以此骨 (佛舍利)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 之疑,绝后代之惑。”思考:(1)史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
9、归于佛”?(2)概括史料二中韩愈的观点。信息解读(1)注意史料中的时间信息“秦” “汉” “晋、魏、梁、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儒学在秦代、汉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情况,从三教合一的角度分析隋唐时“不入 于老,则归于佛”的原因。(2)从史料中“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乞以 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可得出韩愈的观点。提示(1)儒学在秦代遭焚书之祸,汉初黄老之学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 冲击儒学地位。原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学失去原有的统治地位。佛、道两 家吸收儒学,也讲“仁义道德”。(2)观点:佛教是外
10、来之物,与中国传统不合;反对崇佛(或要求禁绝佛教)。|论从史出A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1)佛、道盛行,冲击儒学,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2)儒学地位不独尊,与佛道并存,且通过援佛道入儒来更新儒学,最终发展为“三教 合一”。(3)儒学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传统力量而缺少成熟的文化政策做保证,魏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动荡对儒学冲击较大,隋唐统一,复兴儒学迫在眉睫。E典例剖析【典例1】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的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 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
11、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审题指导定时空:本题考查唐代儒、佛、道的发展。抓关键:材料关键信息体现了唐代政治地位变化较大的是佛教和道教。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项皇帝的好恶不可能决定宗教的兴亡。错误B项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错误C项三个时期只有儒教地位相对稳固。正确D项材料不能体现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错误答案C|答题技巧A三辨备选项一辨:是否符合历史史实;观点是否正确。二辨:是否符合题干内容(与材料无关或与材料主旨相左的排除)。三辨:是否与题干要求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探究点二兼收并蓄一一唐代文化的繁荣史料探究史料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
12、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一一张国刚唐代 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思考:依据史料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信息解读依据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可得出唐代思想 文化的特点,原因从国家政策、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方面分析。提示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
1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I论从史出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1)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2)唐朝的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广泛地吸收各族文化,丰富了文化 的内容。(3)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融合,也丰富了唐文化的内容。(4)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5)多种多样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典例剖析【典例2】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
14、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审题指导定时空:本题考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地位。抓关键:材料中“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 “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是关键。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项皇帝的好恶不能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错误B项任何艺术成就都是时代的产物,时代不断发展,艺术成就会不断被“超 越”。错误C项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整个社会呈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因此,王羲之刚劲有力的书法风格受到推崇,除了其
15、自身的艺术水平外也 是盛唐气象的产物。正确D项真正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的是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而不是朝代更替。错误儿尔兼容并包、宽容开放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秦汉恢弘大度国家统一,生产发展,民族联系加强,文化迅速发展隋唐兼容并蓄、全面繁荣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频繁ThCTt平民化、世俗化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明清承古萌新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 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课堂归纳小结 网络构建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I,III I儒学、道教与文学艺术科技 中外文化交流中日 中印 中亚 /理学 一医学 农学 数学 书法 绘画佛教的发展
16、r诗 歌教材必背1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学发展。2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唐朝达到高峰。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4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上兼容并包,注意吸收各族和外来文化的 优秀成分。后随堂巩固验收1 .唐高祖认为:“武创业,文守成,百世不易之道也。若乃举天下一之于仁义,莫若 儒。”由此可知()A.唐初儒、道、释并行的局面结束B.唐统治者推动了儒学的创新C.唐初统治者注重用儒学维护统治D.唐初儒家思想重获正统地位解析根据材料“若乃举天下一之于仁义,莫若儒”可知唐高祖认为儒学对维护封建专
17、制统治的重要性,故 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道、佛的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没有体现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也没有体现儒家思想重获正统地位,故B、D项错误。答案C2“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 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 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解析 儒者陶渊明、 道士陆修静、 僧人慧远三人分属不同时期的人物, 一起品茗畅谈、 乐而忘返的故事的虚构,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
18、融合的趋势,故答案为C项;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材料信息联系不大,排除A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排除B 项;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唐宋尤其是宋代风格以写意为主,排除D 项。 答案 C 3 梁书儒林传序记载,曹魏开始,“乡里莫或开馆,公卿罕通经术。朝廷大儒,独学而弗肯养众; 后生孤陋, 拥经而无所讲习。 三德六艺, 其废久矣”。 这表明魏晋时期 ()A.儒学出现了危机B.崇学风气的衰退C.朝廷不重视办学D.经学为世人诟病 解析 通过材料明显可以看出, 在曹魏时期儒学在民间的教育荒废了, 而且朝廷的大儒也不再肯接受别人, 而是自己独立学习, 所以导致了儒家的三德六艺被荒废
19、, 在整体上反映出当时儒学出现了危机,难以继续适应时代要求,故选Ao材料只是提到人们不再学习儒学,这不代表崇学风气的衰退,当时玄学可是非常盛行的,排除B;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历代统治者、学者对儒学教育都非常重视,排除 C;材料没有提及经学的弊端,排除 D。 答案 A 4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A.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B. “隶变”方便书写交流有助于国家的统一C.隶书的出现是书法艺术成熟的主要标
20、志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解析 根据材料反映的隶书容易书写、 辨认的特点可以推理得出, 隶书可以使下层民众逐渐书写和掌握。 因此秦始皇采用隶书, 有利于中央政令的贯彻, 由此可知“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故答案为 B 项。 A 项说法正确,但没有认识到这一变化的政治意义,排除;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臻于成熟,排除C项;材料不是单纯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排除D项。 答案 B5 1900 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 ,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对此解释最全面的是()A 金
21、刚经是我国最早的雕版印刷品8 .唐代的雕版印刷术技艺高超C.雕版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佛教的传播D.唐代的雕版印刷术为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解析 根据材料“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 印品雕刻精美, 图文浑朴凝重, 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的是雕版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佛教的传播,C选项符合题意。 金刚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不能证明是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A 选项排除。唐代的雕版印刷术技艺高超的说法过于片面, B 选项排除。唐代的雕版印刷术为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D 选项排除。 答案 C课后作业 ( 八 )一、选择题1 相传东汉末年牟子所著的 牟子理惑论 序称:
22、 “厌世之前, 牟子以儒学而非道教;速及厌世, 又合佛道而抗儒学。 至于魏晋, 玄学作为儒学的怪胎, 与佛道二教既融合又抗争,在高下不让的争论之后, 三教退而求同存异, 形成互摄”。据此可以推知,魏晋时期 ()A.初步形成三教合流的局面B.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斗争激烈C.主流意识形态完成了构建 解析 依据材料“在高下不让的争论之后,魏晋时期儒佛道三教形成了合流的局面,故答案为胎, 与佛道二教既融合又抗争”及所学知识可知,D.佛教和道教威胁儒学正统地位三教退而求同存异, 形成互摄”来看,A 项。 B 项依据材料“玄学作为儒学的怪佛教在魏晋时期既与中国本土文化激烈斗争又相互融合,排除; C 项根据所
23、学知识可知,主流意识形态在西汉时期已经完成构建,排除; D 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答案 A2老子姓李名耳,唐朝皇室与其同姓,故从李渊始,皇帝便以老子后裔自居。武德八年(625 年) ,李渊规定道教置儒、释之上,为三教之首,确立了崇道政策。其目的是()A.促使儒释道三教合一B.引导人们安于现状C.为道教增添世俗色彩D.借助神权巩固皇权 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治国思想。 从材料信息看, 唐朝之所以尊崇老子, 是因为唐朝皇室和老子同姓,由此唐朝皇室借助老子崇道政策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即借助神权巩固皇权,故选 D 项。李渊规定道教置儒、释之上,为三教之首,不能促使三教合一,排除A 项;唐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不
24、是引导人们安于现状,也不是为道教增添世俗色彩,排除B、 C 两项。 答案 D3据唐释道宣统计:“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这一局面 ()A.表明隋代奉行文化宽容B.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导致多元文化开始出现 解析 材料表明, 佛教在隋代得到扶持,出现繁荣和发展局面, 佛教的传播、佛经的译介,使传统文化得以丰富,故答案为 B 项。 A 项,材料不能说明隋代奉行文化宽容政策,排除; C 项, 儒学自汉朝确立为正统思想, 直到新文化运动其统治地位才被动摇, 与“隋代”不符,排除; D 项,“开始”的说法材料信息不能表明
25、而且也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B4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道教修行方式包括:大量抄写经文,积累修为;想象自己仙境遨游,并把这些经历用“一笔疾书”的方式记录下来。这在当时有利于()A.印刷术的普及B.市民文化的兴起C.道教的正统化D.书法艺术的发展 解析 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 佛道盛行, 出现了抄写经文以及“一笔疾书”记录的现象,这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 选项 D 正确;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唐朝, 选项A 不符合史实, 排除; 市民文化兴起与商品经济发展相关, 材料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排除 B 选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于正统地位的依然是儒学,选项 C 排除。 答案 D5下列选项中对
26、下图所示字帖的解读错误的是()1015«&<1七支/I i? vtF t fK 1* 及0D fl I ' s' £ k I' f > / " ,L_r IT J 4 * JJI f I a4r 力王羲之书丧乱帖A.该字体开始盛行于晋代,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B.作者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C.问世时期,“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D.创作背景为儒学独尊确立扼制了学术思想自由发展解析依据图示可知,反映的是王羲之的行书,结合所学可知,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 魏晋时期,儒学独尊确立是在西汉,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丧乱帖
27、属于行书,开始盛行于晋代,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A正确,不符合题意;王羲之擅长草书和行书,B正确,不符合题意;丧乱帖出现于晋朝,此时“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故 C项正 确,不符合题意。答案D9 .某学者描述中国古代审美精神的时代变迁时以佛教雕塑艺术为例,“秀骨清像、飘 逸绝尘的形态被健康丰满、慈祥和蔼的形态所替代;对悲惨现实、痛苦牺牲的描绘倾诉被对 欢乐和幸福的幻想所替代;雕塑与壁画强烈对比的矛盾美被相互补充的和谐美所替代。”这位学者描述的时代变迁是()A.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B.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C.从隋唐到宋元D.从宋元到明清解析由“秀骨清像、飘逸绝尘”;“悲惨现实、痛苦牺牲”、“矛
28、盾”等特点可知, 前一个时代社会黑暗,国家分裂,政治动荡,新旧交替;而后一个时期“健康丰满”、“欢 乐和幸福”、“和谐”具备了富足、稳定、自信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A、C项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材料描绘的正相反。D项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无法满足“健康丰满”、“和谐”的概念。答案B10 中国的绘画艺术独具魅力、异彩纷呈。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原始社会一一彩陶画一一鹳鱼石斧图11 魏晋南北朝顾恺之女史箴图C.隋唐时期一一吴道子一一送子天王图D.北宋时期一一张择端一一人物龙凤图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人物龙凤图是研究战国时期楚文化的珍贵资料,与张 择端无关,表述错误,故 D符合题意。A项,鹳鱼
29、石斧纹彩陶缸腹部绘有鹳鱼石斧图,体现中国新石器时代美术创作上的最高成就,表述正确,排除。 B项,女史箴图为中国 东晋绘画作品,作者为顾恺之,表述正确,排除。C项,送子天王图是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一幅作品,表述正确,排除。答案D12 下图是唐吴道子的名作一一 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该画反映了()A.中外文化的融合B.天人合一的意境C.画风的神秘和浪漫D.世俗化的审美情趣解析送子天王图是中国古代画家以中国绘画技法和佛教内容相结合创作的作品, 体现了中外文化白融合,故选 A项;天人合一是汉代儒学的思想主张,在该画中没有体现, 故排除B项;该画的画风并不属于神秘和浪漫,也没有体现世俗化的审美情趣,故
30、排除CD项。答案A13 据记载,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医学方面如印度眼科医术的传入,阿拉伯治疗 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药学方面如东南亚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等。这 说明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 ()A.朝贡贸易体制的盛行B.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C.健全的医学管理制度D.密切的中外文化交流解析材料中“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医学方面如印度眼科医术的传入,阿拉伯治疗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药学方面如东南亚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等” 反映了唐代中印、中阿医药学交流频繁。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中外医药学 文化的交流,故答案为 D项。A项,朝贡贸易体制虽然在当时盛行,但
31、是材料主要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立意,而非朝贡贸易,排除; B项,政治格局统一是医药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也是 唐代文明昌盛的政治前提,但是材料并未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环境,排除;C项,唐代医学管理制度虽然较为健全, 这也是唐代医药学发展的原因之一, 但是材料并未提及, 而且材料强 调医药学的发展水平,并非单纯的讲述医学的发展,排除。 答案 D14 齐民要术序 中说: “今采捃经传, 爰及歌谣; 询之老成, 验之行事; 直自农耕, 终于醯醢 (酿造、 腌制之法 ) 。资生之业, 靡不毕书, 号曰 齐民要术 。 ”这段话体现了 ()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D.古代重视农
32、业经验总结 解析 材料主旨为齐民要术创作资料来源以及验证,该书是对农业技术的总结,选项 D 正确; 材料未强调农业技术重要与否, 选项 A 排除; 齐民要术 的产生非政府行为,选项 B 排除; 材料强调农书创作过程中将先前农业经验进行验证, 并非农书与农业关系, 选 项 C 排除。 答案 D15 .旧唐书文宗本纪 载:“(大和九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版(即 印刷的历书) 。”这可以说明唐朝时()A.纸已成为主要书写工具B.技术进步已影响政府管理C.政府对印刷业控制严格D.活字印刷术已应用于民间 解析 根据材料“不得私置历日版( 即印刷的历书)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对于唐朝民
33、间雕版刻印的历法书, 唐代政府曾下令禁止民间私自印刷历书, 这体现出技术进步已影响 政府管理,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印刷业的发展状况,故A项排除;C项包含在B项之中;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发明的,故D 项错误。 答案 B 12西魏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285 窟壁画:“西方的日月神阿波罗、狄安娜,与中国的日月神伏羲、女娲同时出现;印度的金刚力士 ( 药叉 ) 与中国的大力士乌获,聚于一窟。风格上敦煌式西域风格与传自南朝的秀骨清像汉式风格并存。 立体感表现上, 印度明暗法与中国的色晕法,各展风采。”从材料可知敦煌文化 ()A.是中外文化交汇的产物B.是历经数世纪锤炼的结晶C.使中外文化趋于一致D.使中外
34、文化的差异性扩大 解析 题干中提及敦煌莫高窟第285 窟壁画中中国、 西方、 西域、 印度等风格的壁画同时出现,故选A项;题干提及的是莫高窟第 285窟壁画有多种风格的壁画,而非历经时间洗礼,排除B项;题干中壁画中有多地风格,排除C项;题干中提及的是莫高窟第 285窟壁画多地风格集于一窟,排除D 项。 答案 A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 佛教哲学的思辨之繁富与巧密超过中国传统儒学以及魏晋时期流行的玄学。 因此, 到东晋南北朝时代, 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 当然, 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不加改造地照搬, 而是在消化佛教哲
35、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 使佛学本土化。 相继崛起于隋唐时期的禅宗、 天台宗、 华严宗、 净土宗, 便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宋、 明时期, 新儒学派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使之与易、 老、 庄三玄相糅合, 传统儒学与外来佛学相摩相荡,终于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构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中国传统文化。摘编自张岱年等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在明末的西学东渐中,耶稣教士利玛窦发现士大夫在中国具有特别的影响力,乃选择上层路线,注意与官僚、 士大夫接触, 以扩大自己的影响。 由于儒学是当时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 他还采取“合儒”的传教策略: “知儒教之不可攻破, 则附会六经中上帝
36、之说以合于天主, 而特攻释氏以求胜。 ”利氏确立的这些传教策略在当时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传 教士在中国站稳了脚跟。明清鼎革之后,耶稣会迅速与清朝合作,但在遭遇“康熙历狱”,尤其是礼仪之争后, 罗马教廷否决了利玛窦的传教路线, 造成官方的禁教, 乾隆以后, 天主 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渐次式微。摘编自邹小站著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佛教在华传播的历程,并简析其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2) 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时期佛教与明末清初天主教在华传播手段的相似之处,并简析天主教在华传教结局与佛教相异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佛教和天主教在华传播的历程, 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 佛教在华传播的历程,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谁动了我的时间课件
- 2025年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优化服务合同
- 2025二手集装箱国际运输与销售合同
- 2025年度农业现代化人才招聘与乡村振兴战略合同
- 2025版通信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合同示范
- 2025版文化创意产品原创设计授权协议书
- 诺如病毒知识培训小结课件
- 纪念白求恩精美课件
- 红酒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电子产品买卖合同样本版
- DL∕T 1804-2018 水轮发电机组振动摆度装置技术条件
- 新版学校班主任工作手册模板
- HG-T 5367.5-2022 轨道交通车辆用涂料 第5部分:防结冰涂料
- 国家公祭日成品课件
- QCT268-2023汽车冷冲压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 八年级下册英语补全对话及答案
- 大便失禁课件
- (正式版)QBT 8003-2024 化妆品用原料 水杨酸
- 麻醉不良事件上报流程
- 精准施肥技术的优化与创新
- 秋季驾驶员安全教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