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物学_第1页
口腔微生物学_第2页
口腔微生物学_第3页
口腔微生物学_第4页
口腔微生物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 厌氧菌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厌氧菌的分类 * 1、严格厌氧菌(Strick anaerobes) 在超过0.5%氧含量的环境下即不能生长的菌类。 2 温和厌氧菌(moderate anaerobes)* 在不超过3%氧的培养环境中仍能生长并且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6090min)后仍能传代的菌类 * 3、微厌氧菌(Microacrophilic) 3-8%含氧环境及10%CO2空气环境中能生长的菌类。第二节 氧及氧化作用对厌氧菌的影响* 一、缺乏细胞色素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 二、缺乏过氧化氢酶(Catalase)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ose)* 三、缺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x

2、ide dismutase)* 四、分子氧干扰厌氧菌的繁殖* 五、氧化还原电势作用(Eh)* 氧化还原电势(Eh):指的是局部的氧气密度,用微伏特计量,阳性电压表示氧化环境,阴性电压为还原环境。阳性氧化还原电位适宜于需氧微生物寄居,而阴性氧化还原电位则有利于厌氧微生物滋生。第三节 厌氧菌分离培养的方法* 一、造成厌氧环境的方法* 1、抽气换气法* 2、发生器法第三节 厌氧菌分离培养的方法* 二、厌氧培养方法* 1、厌氧袋法(Bio-Bag)* 2、厌氧罐法(Gaspak anaerobic jar)* 3、厌氧箱(Anaorobic chamber)(golve box)三、厌氧菌分离培养的操

3、作要求* 1、培养基* (1)要求丰富的营养物质* (2)要求新鲜的培养基2、标本收集* 3、标本稀释、接种、培养: * 4、鉴定:* (一)   常规鉴定: * (1 ) 观察菌落形态 * (2 ) 观察菌体形态 * (3 ) 分纯和耐氧试验 * (4 ) 生化试验 * (二)   特殊鉴定 * 3、鉴定要点* 分解甘露醇、山梨醇* 在MSB培养基(选择)上的典型菌落* 粘附试验阳性第四章 常见口腔厌氧菌第一节 革兰氏阳性球菌Streptococcus * Gram-positive * Spherical cells or may be oval o

4、r elongated to short rods Occur in pairs, clusters or chains * Facultatively anaerobic and capnophilic to obligately anaerobic There are now 3 groupsPyogenic streptococciOral streptococci - This group is divided into the S. oralis and S. mutans subgroupsOther* 一. MS菌群:过去统称为变形链球菌(S.mutans)* 1、 

5、性状:* (1)革兰氏阳性球菌,成链状(短链或长链),在MSB培养基(轻唾培养基)上典型的菌落为灰白或兰色,粗糙、坚硬、不透明 、边缘不齐,能嵌入生长,菌落中央可以有圆形透明的多糖珠,少数菌落呈粘液型,为不规则的圆形,半透明如粘液样。变链在含有蔗糖的液体培养基内生长,可以附着在试管壁上。 (2)营养要求高,在微氧、厌氧环境中生长(在微氧环境中生长更好),不溶血或不完全溶血(-溶血)。 (3)能分解甘露醇、山梨醇,能将蔗糖合成葡聚糖(glucan) 3、鉴定要点 在MSB培养基(选择)上的典型菌落 分解甘露醇、山梨醇 粘附试验阳性4、变链的生态学:变链在口腔中仅存活在硬组织的表面,有如下特征:(

6、1)它可以蔗糖合成不溶性多糖(2)它是同型发酵乳酸型(3)它可移植于牙面(4)它比其他链球菌更为耐酸变链在口腔中仅存活在硬组织的表面,有如下特征:(1)它可以蔗糖合成不溶性多糖(2)它是同型发酵乳酸型(3)它可移植于牙面(4)它比其他链球菌更为耐酸* (5)、致病作用:* 变链是龋病的主要致病菌,其致龋株含有溶原性噬菌体,致病能力在于能利用蔗糖合成细胞外多糖,粘附于牙齿表面,参与菌斑的形成,同时产酸使牙齿表面脱矿而引起龋病。当此菌超过一定数量4×105,即有致龋的可能,所以,临床上常以其为指示菌预防检查龋的活动性。(6)、变链菌群的敏感药物及影响其附着的物质:* 药物:洗必肽、氯化钠

7、、单氟磷酸钠、氟化铵银、厚朴、黄连、黄柏、金银花、茶叶;* 影响附着:葡聚糖酶、果脯糖 二、其他微厌氧链球菌 * 1、  血链球菌(S.sanguis ): * 菌体为圆形或卵圆形,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链状,0.81.2um ,在MS 培养基上呈粗糙、高凸、坚实、表面如霜玻璃样,有时可见多糖水珠,边缘不规则,色灰蓝,嵌入琼脂,在牙菌斑中占优势,约占菌斑链球菌的1/2 ,还可引起细菌性亚急性心内膜炎。 2、  唾液链球菌(S.Salivarius):* 菌体为圆形或卵圆形,短链或长链。 * 3、  轻链球菌(S.Mitis ): * 菌体为圆形或卵圆形,在牙菌斑中所占

8、比例较高。 4、  S.Milleri* 在MS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呈花瓣样、淡兰色,多见于龈沟龈上菌斑。 三、专性厌氧链球菌 * 1、  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us ): * 菌体为革兰氏阳性,常由于拔牙进入血循环引起细菌性亚急性心内膜炎。 * 2 、  消化球菌属(Peptoccus ): * 革兰氏阳性,为条件致病菌。 * 四、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兼性厌氧,革兰氏阳性,排列不规则,堆聚呈葡萄串状,可由粘膜损伤而引起葡萄球菌性口炎,也可引起混合化脓性感染,与链球菌等侵入根尖周围引起牙槽脓肿,蜂窝织炎及间隙感染,与手术创

9、伤感染也有一定的关系。 第二节 革兰氏阴性球菌 * 一、韦荣氏菌属(Veillnella):正常存在于口腔内主要是三个菌种-小韦荣氏菌(V.Parrula),不典型韦荣氏菌(V.Atypica),特殊韦荣氏菌(种)(V.Dispar)。* * 二、奈瑟氏菌(Neisseria):* 分布于口腔的唇舌、颊部、菌斑及唾液中,为兼性厌氧。 * 韦荣氏菌属* 1、  性状: 为专性厌氧菌,生长需要中间代谢产物如乳酸盐(lactate)、丙酮酸盐(pyrurate)、苹果酸盐(malate)、延胡索酸盐(fumarate)。 * 2、  致病性: 可以产生内毒素,典型的脂多糖,有抗原

10、性,大部分构成混合性感染,致病力弱。韦荣氏菌在牙菌斑的生态系中和龋病的病原学中起重要作用,除甲酸以外,乳酸属口腔细菌产生的最强酸,因而参与牙釉质的溶解,而菌斑中的韦荣氏菌能代谢乳酸使之转为弱酸范围,主要为丙酸,从而减少变链菌的致龋作用。 第三节 革兰氏阳性杆菌 * 一、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因发酵糖产生大量乳酸而命名,共25个菌种。* 二、放线菌(Actinomyces) :主要存在于龈袋(龈上、龈下)和牙菌斑内、根管内,* 三、其他: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 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真杆菌属(Fubacterium)丙酸蛛网菌属

11、(Arochinia propionia) 一、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 * 1、性状:* (1) 革兰氏阳性,无动力,无芽孢杆菌 * (2 ) 主要是微厌氧菌,在厌氧环境中也能生长,嗜酸性,最适PH5.5-6.0 ,PH3.0-4.5 环境中也能生长 * (3 ) 生化反应:根据对葡萄糖发酵不同可将其分为同型发酵型及异型发酵型,前者主要产生乳酸(约65% ),后者产生乳酸少(小于65% ) 生化反应:根据对葡萄糖发酵不同可将其分为同型发酵型及异型发酵型,前者主要产生乳酸(约65% ),后者产生乳酸少(小于65% )* 2. 与人的关系:* 乳杆菌在人类口腔中的移植规律为出生

12、2岁时仅暂时存在于口腔中且数量很少,为中嗜酸性,乳酪乳酸杆菌的一些种,在菌斑(龋洞处)能产生大量的酸,使PH下降,牙齿脱钙,促进龋齿的产生和发展。龋齿的活动状态与唾液乳酸杆菌计数之间有明确的相互关系,在龋蚀的牙本质菌丛中此菌占较多的比例。 二.放线菌(Actinomyces)* 主要有 伊氏放线菌(A.israelii) 内氏放线菌(A.naeslundii) 龋齿放线菌(A.odontolyticus) 粘性放线菌(A.viscosus) 麦氏放线菌(A.mgeri) 牛型放线菌(A.bovis)* 1、性状: 革兰氏阳性杆菌,A.a菌体是棒状,常为多型性, 可在厌氧、微厌氧环境中生长。*

13、2、致病性:* 伊氏放线菌常引起颌部放线菌病,颌面部术后感染,其特征为慢性肉芽肿、化脓,皮肤出现窦道,并有黄色的“硫磺颗粒”随分泌物排出,颗粒中有许多放线菌菌丝。从持久感染的根管中可分离出伊氏菌,而且根尖肉芽肿组织中存在伊氏菌,因此,其与根尖放线病有关。内氏菌在幼儿口腔中占优势,粘放菌的比例随年龄而递增,在青少年(13-19岁)和成年人牙菌斑中占优势。内氏菌在舌颊部占多数。粘放菌比内氏菌易移植于干净的牙面上,对牙齿的亲和力较强,在人类的牙石及根面龋中常分离到粘放菌,牙龈炎、牙周炎的病灶中常分离到粘放菌和内氏菌。 第四节 革兰氏阴性杆菌* 一、类杆菌属(Bacteroides) 为革兰氏阴性、专

14、性厌氧、无动力、无芽孢杆菌。* 二、放线共生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 comitans)* 三、嗜二氧化碳菌属(Capnocytophaga) 分为3个种: 黄褐二氧化碳嗜纤维菌(C.oohraciea) 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C.sputigena) 牙龈二氧化碳嗜纤维菌(C.gingialis)* 四、梭形杆菌属(Fusobasterium)* 五、其他与口腔感染有关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一、类杆菌属(Bacteroides)1.分类:牙龈紫质单胞菌(Porphyromanus gingivalis)-牙龈类杆菌(B.gingivalis)- 人口内、动

15、物牙髓紫质单胞菌(Porphyromanus endodontalis)-牙髓类杆菌(B.endodontalis)-口内固有、牙髓腔内不解糖类杆菌(B.asaccharolyticus)-不解糖紫质单胞菌(P.asacchrolyticus)-口腔、全身产黑色素普氏菌()产黑色素类杆菌(B.melaninogenieus)-口内口外小齿类杆菌(B.denticola)-口内口外* 颗氏类杆菌(B.loescheii)-口内口外* 中间型类杆菌(B.intermedius)-口内口外* 躯体类杆菌(B.coporis)-口内口外* 莱氏类杆菌(B.lerii)-动物* 恒猕猴类杆菌(B.mac

16、acal)Human Black-Pigmenting Anaerobic Rods * Prevotella * melaninogenicaNo disease * loescheiiNo disease * denticolaNo disease * intermediaGingivitis, ANUG, Periodontitis * nigrescensEndodontic infections * corporisEndodontic infections * pallens? (newly isolated)Human Black-Pigmenting Anaerobic Rod

17、s* Porphyromonas * asaccharolyticaNo disease * leviiNo disease * endodontalisEndodontic infections * gingivalisPeriodontal disease * catoniae? (newly isolated)2、性状:革兰氏阴性杆菌,专性厌氧* 3、致病性:* (1)可以引起全身的化脓性感染* (2)与口腔疾病-牙周及牙髓的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 牙龈紫质单胞菌-是成年人牙周炎的重要致病菌之一,具有多种致病因素:* a 荚膜-抗白细胞吞噬* b 表面菌毛结构-对细胞有强的吸附力 * c

18、毒素-主要是内毒素(脂多糖)-刺激破骨细胞,促进骨质吸收* d 破坏牙周组织的各种酶-纤维蛋白酶、胶原酶、蛋白水解酶(IgA、IgG、补体水解酶)使牙周纤维组织溶解,附着丧失,磷酸脂酶促进骨吸收,胰蛋白酶和氨基肽酶分解组织蛋白 二、放线共生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 comitans)* 1、性状:A.a* 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在厌氧、微氧中及含5-10%二氧化碳的氮气中生长,有3个血清型-a、b、c。 * 2、致病性:* (1)降低宿主抵抗力:a 白细胞毒素 b PMN趋化抑制因子 c 淋巴细胞抑制因子 d 杀上皮毒素* (2)骨吸收因子:a LPS b

19、 非LPS骨吸收因子 c 荚膜* (3)组织破坏因子:a 成纤维细胞抑制因子 b 胶原酶毒性因子 c 内毒素(脂多糖)-破坏牙周组织 d白细胞毒素-破坏多形核白细胞,在全身引起心内膜炎。 - 目前认为它是青少年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属嗜血杆菌属,改称放线共生嗜血杆菌(伴放线嗜血杆菌)(Haemophilus actinomycetem comitans)。三、嗜二氧化碳菌属(Capnocytophaga)* 1、性状: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为长杆状,似梭形,两端稍钝,生长要求二氧化碳环境-5-10%二氧化碳 * 2、致病性:* 内毒素-抑制人的纤维母细胞增殖,使白细胞的游走性减弱及形态异常。* 该

20、菌与青少年牙周炎有密切关系,其中以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在牙周炎病因学上意义最大。 四、梭形杆菌属(Fusobasterium) * 1、性状: 革兰氏阴性菌,专性厌氧。 * 2、致病性: 在口腔坏疽性疾病中为主要病原。 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革兰氏阴性菌,梭形核杆菌,专性厌氧,培养物有特殊的“恶臭味”,是牙周病龈下菌丛的优势菌。 五、其他与口腔感染有关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 1、侵蚀艾肯氏菌(Eikenella corrodens)* 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杆菌,是人口腔、上呼吸道和肠道的正常菌群,在牙周病损害部位检出率高。 * 2、沃廉氏菌属(Wolinella)* 有2个种:*

21、产琥珀酸沃廉氏菌属(W.succinogenes)* 直肠沃廉氏菌属(W.recta)* 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无芽孢,极生鞭毛,具有震颤运动性,严格厌氧,在成年性牙周炎齿槽骨丧失的牙周部位及牙周炎活动区检出率较高。 第五节 与口腔疾病有关的其他微生物* 一、螺旋体(Oral spirochetes)* 主要寄居在牙龈沟内及牙邻面区,可与梭形杆菌共同形成病原微生物而引起口腔感染,与进行性牙周炎关系密切,在口腔中有以下几种:* 包柔氏奋森氏螺旋体(T.Borrelia Vinentil)* 大牙密螺旋体(T.mucrodentinrm)* 小牙密螺旋体(T.microdentinum)* 蚀疮溃疡

22、螺旋体(T.phagedenis)* 折光螺旋体(T.refingens)* 口腔螺旋体(T.orale)二、支原菌属(Mycoplasma)*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呈高度多形性,一般为大菌落,100300nm,菌落形似煎荷包蛋,也有球形、杆形、丝状、分枝状等多种形态。* 它不同于细胞,也不同于病毒。支原体用普通染色法不易着色,用姬姆萨染色很浅,革兰染色为阴性。支原体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或细胞培养中生长,营养要求比细菌高。 * 支原体兼性厌氧,在5%10%CO2、80%90%湿度的条件下,生长较好,支原体细胞中的主要成分胆固醇及蛋白质均来自培养基。生长需714d. 二、支

23、原菌属(Mycoplasma)* 目前已知的支原体有80多种,人体支原体十几种,唾液支原体和口腔支原体(M.orale)、是上呼吸道常居菌 * 为口腔固有菌,可从菌斑、牙石、感染根管、龋病、牙周疾病中分离出。三、酵母(Yests)* 为口腔常住菌,其中最常见的是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us),唾液的pH和酵母带菌率有关,pH越低则带菌率越高。白念是一种小而椭圆、芽生、薄壁酵母样细胞,有假菌丝,革兰氏染色阳性,直接涂片可见厚膜孢子及芽生孢子,可引起雪口、抗菌素性口炎,义齿性口炎、口角炎等,此外,白斑癌变中白念的作用已引起重视。四口腔毛滴虫(Trichomonas tenax Mu

24、ller)* 口腔毛滴虫(Trichomonas tenax Muller, 1773)寄生于人体口腔,定居于齿龈脓溢袋和扁桃体隐窝内,常与齿槽化脓同时存在。生活史仅有滋养体阶段,外形似阴道毛滴虫,呈梨状,有4根前鞭毛和1根无游离端的后鞭毛,波动膜稍长于阴道毛滴虫,核单个,位于虫体前部中央,含丰富染色质粒,轴柱较纤细,沿虫体末端伸出,以纵二分裂法繁殖。T.tenax四口腔毛滴虫(Trichomonas tenax Muller* 口腔共栖性原虫,是否致病尚无定论。据文献资料认为与牙龈炎、牙周炎、单纯龋齿、冠周炎等有关,曾有呼吸道感染及扁桃体陷窝内查见本虫报告。实验诊断可用牙龈刮拭物作生理盐水涂

25、片镜检或作培养。滋养体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大,在室温下可生存36天,借飞沫或污染的食物、餐具间接传播。* 接吻是本虫的直接传播方式;也可通过飞沫、食物、餐具等传播。平时注意口腔卫生是预防本虫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五、口腔龈阿米巴第五章       菌斑 第一节 菌斑的化学成分 * 菌斑由细胞和非细胞成分组成,其中20%为固体,80%均是水分,在固体物质中45%为蛋白质,15%为糖,12%为脂肪。第二节   菌斑形成* 一、附着机制:* 1、口腔内一些菌利用口腔内存在的蔗糖,通过葡糖基转移酶(GTF,glucosytransfera

26、se)作用产生葡聚糖,与牙体表面获得性膜附着,并且又不断的吸附其他细菌等物质而形成菌斑(plaque)。* 2、有的细菌具有绒毛外膜,使细菌吸附于牙面。* 3、静电作用:细菌在一般情况下带负电荷,彼此之间以钙桥方式结合。* 4、口腔中某些细菌可合成胞外多糖,与牙面以氢键连接介导某些细菌粘附。* 细菌的凝聚作用:唾液中的凝集素、特异性抗体与非特异性糖蛋白凝固因子,由唾液介导使细菌凝集。 * 二、菌斑形成的过程 1 获得性膜的形成(acdquiredpellicle ): 获得性膜定义: 指唾液成分在牙体表面沉积而形成的一层1-10微米厚、结构均匀、 无细胞成分的薄膜。在几秒中内可以形成,1-2小

27、时迅速增厚后趋缓。 获得性薄膜是细菌附着的必须条件。 获得性膜的构成:二、菌斑形成的过程2、细菌附着-菌斑的形成 3、菌斑成熟三、菌斑形成的影响因素:* (1)       口腔咀嚼动作、舌运动,使菌斑不易积聚。* (2)       唾液粘稠度小,则菌斑不易堆积。* (3)       饮食-纤维素食物-则菌斑少;食物含蔗糖量多,则菌斑增加。* (4)     &#

28、160; 口腔卫生、刷牙方法正确、坚持刷牙则菌斑少。* 用药:药物牙膏-抑菌,菌斑减少;应用药物漱口剂,则菌斑减少 第三节、菌斑分类 * 二、龈下菌斑(Subgingival plaque): 位于龈缘下,受多种因素影响:* 1、  在龈沟内使菌斑免受口腔清洁活动(刷牙、唾液冲洗及吞噬作用)。 * 2 、独特的生理条件:龈缘处的菌斑妨碍龈沟液向外流动和上皮细胞向外移出,同时能封锁唾液进入龈沟,造成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形成相对缺氧环境。 可分为: * 1、  附着性龈下菌斑: * 位于龈沟和牙周袋内,直接附着于牙面或牙结石表面的菌斑,以G+ 杆菌、球菌、丝状菌为主。 * 2 、

29、  非附着性龈下菌斑: * 为不直接附着于牙面的龈下菌斑,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和能动型细菌,生活于附着性菌斑的外表面和龈沟上皮之间,与结合上皮和龈沟上皮直接接触,菌体本身或代谢产物可直接侵入到上皮下结缔组织,造成损伤。 第六章、龋齿的细菌学 * 龋齿是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属于内源性感染,在其四大病因-微生物、食物、宿主、时间中,菌斑内细菌是最主要的因素。* 微生物在龋齿发生的病因学上的根据是:* 1、  无菌鼠+蔗糖+链球菌致龋* 2、  无菌鼠+蔗糖不致龋* 3、  用抗生素喂养动物则不发生龋或龋产生的范围减少,程度减轻* 4、  未萌出的牙

30、不产生龋齿,但同一牙暴露于口腔微生物丛时则形成龋齿* 5、  口腔细菌能在试管内使釉质和牙本质脱钙,并发生龋状病变* 6.组织学证明微生物侵入龋齿釉质及牙本质,能从龋齿病变中分离培养出来 一、  对龋齿的认识* 脱钙是龋齿发生的主要阶段,产酸菌可引起脱钙,乳酸杆菌不是唯一产生乳酸的微生物,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在有龋者(早、晚期龋)唾液及菌斑中一般都有乳酸杆菌* 2、  乳酸杆菌在菌斑及釉质表面所占比例增加则龋齿病变发展* 3、  在肉眼可见龋齿出现前的36个月,唾液中乳酸杆菌增加一、  对龋齿的认识* 4、 

31、 当龋齿病变数目及大小增加时乳酸杆菌增加,而龋洞充填后乳酸杆菌减少* 5、  龋易感性增加时乳酸杆菌增加* 6、  摄入氟降低至一定程度时,唾液中乳酸杆菌及龋的活动性均增加* 7、精制糖类食物摄入量增加时,可在牙釉质表面发现乳酸杆菌,在其接触部位的牙面产生和 自然龋相似的病变 纵向研究 患龋率高的口腔中S.Mutans和Lactobacilli比例增高,在有活动性龋的口腔中80%有变链,在龋齿发生前变链即可增多,而乳酸杆菌在龋发生时增多,因此认为引起龋齿的细菌和使龋病发展的微生物是不同的。* 动物实验证明:* MS的作用与感染牙的部位、Eh有关。二、与龋齿有关的口腔微生物的

32、测定1、窝沟裂隙龋: 主要微生物有-变链、唾链、血链等。* 2、光滑面龋: 变链是最重要的一种微生物。* 3、牙本质深龋: 乳酸杆菌为优势菌。* 4、根面龋: 根部表面受菌斑及衍生物的侵入的一种缓 和的进行性病变,主要致病菌是粘性放线菌。三、致龋过程1、附着:* (1)细菌细胞壁上的带阳离子的受体与沉积在牙面上的含粘蛋白的获得性膜上的侧方基通过Ca+附着。* (2)通过细菌产生粘性的粘肽物质、不溶性葡聚糖,促使菌体粘附到牙齿硬组织表面,促进菌斑形成。* (3)变链的细胞壁上含有脂磷壁酸,对羟磷灰石具有高度的亲和力,且能在葡糖基转移酶聚集和结合到细菌表面等过程中起作用。*  三、致龋过

33、程* 2、变链对蔗糖的利用:* (1)合成胞外多糖:* 葡聚糖(gluan)* 果聚糖(frutan)* (2)合成胞内多糖:利用无氧酵解途径发酵产酸。* 糖的分解代谢: 3、致龋过程 (1)大量变链或中等的变链和乳酸杆菌加少量的韦荣氏菌吸附牙面形成菌斑。* (2)细菌产生的不溶性葡聚糖等使菌斑形成,细菌不断吸附,菌斑增厚。* (3)菌斑内细菌代谢产物增加酸性物质增加pH5.5以下脱钙,龋形成。 牙菌斑致龋必须具备的2个条件* (1) 牙菌斑内含有大量在短时间内能产生高浓度酸的细菌* (2) 物质通过菌斑基质的扩散相当缓慢,菌斑内的酸通过相当长时间才扩散到外环境。Stephan 曲线( A p

34、lot of the pH of plaque before and after a glucose mouth rinse. )(1)the pH drops due to acid produced by bacteria ferment-ing the sucrose. At a pH of 5.3 enamelbegins to dissolve. (2) the PH rises due to the buffering action of plaque and saliva. (3)one side of the arch is brushed and the pH rises t

35、o neutral value of 7.0. (4) a second glucose rinse causes the plaque pH on the unbrushed side to again drop below 5.3. The brushed side also drops but not below the critical pH level (After Stephan and Miller, 1943) * 当酸形成速度快于向外扩散的速度时,酸才可以菌斑中使菌斑pH下降至5.5以下,造成釉质脱矿。菌斑内pH因含漱糖液而引起的pH动态变化如Stephan曲线所示。当进食糖

36、类食物数分钟,糖进入菌斑,细菌发酵产酸pH下降。当菌斑内酸由于种种原因减少(如由于将牙齿溶解而消耗,由于扩散,由于菌斑中所形成的氨和唾液及菌斑的缓冲液中和,强酸转为弱酸,由于菌斑内韦荣氏菌的利用等)菌斑内环境的pH也就回升。*  * 龋病的发酵过程实际上是牙釉质表面脱矿和再矿化过程,当牙齿无菌斑时,唾液中有足够的钙、磷以防止釉质的溶解;当牙齿表面存在菌斑时,釉质表面pH更低,且菌斑内的细胞间液(plaque fluid)的成分也与唾液不同;当菌斑内的pH下降到可以溶出相当量的牙釉质时,此时的pH为临界pH,通常为5.5。四、龋齿的流行病学* 1、  MS菌群是人口腔内的正常

37、菌。* 2、  MS菌的c血清型在人群中分布最多,为流行型。* 3、  不同年龄,MS在口腔内的分布数量不同。* 4、  有龋和无龋的口腔中MS菌群的数量不同,龋多则菌多,数量达4×105时,有致龋的可能性,乳酸杆菌为105时,可有活动性龋发生。* 5、  蔗糖食用量增加,有利于细菌生长,菌斑量增加。*  *  五、龋齿活动性试验(Caries active test-CA)= * 1、  MSBB test ( 粘附试验) * 2 、  Carifat 发酵法 * 3 、  R-D disc

38、test 六、防龋途径* 1、  抑制细菌* 2、  改变菌体遗传因子* 3、  GTF抗原性* 4、  酶* 5、  改变糖的种类* 6、  生物拮抗作用* 7、  牙体表面处理* 8、  机械法 -刷牙*  第七章    细菌与牙髓病 一、感染途径* 1、  通过龋洞直接进入或通过牙本质小管* 2、  通过洞型制备(穿髓或经牙本质小管)* 3、  从牙周袋进入(经侧枝根管或牙本质小管或经根尖血管、淋巴管)* 4、  通过牙釉质釉板或

39、死区* 5、  通过牙髓组织的摄菌作用* 6、  从邻近的根尖病损(经根尖或侧枝根管0* 7、  在牙冠完整、牙髓密封的情况下,因外伤 等造成牙髓坏死的组织中都可以感染细菌。细菌来源主要是龈沟。二、感染根管的细菌* 1、  细菌的种类:* 感染根管是以厌氧菌为主体的混合性感染。* 2、  致病力:* (1) 杀白细胞素* (2) 内毒素(所有G杆菌细胞壁LPS),可以激活另一条补体激活途径,使细胞溶解。* (3) 外毒素* (4) 使细胞破坏的酶* (5) 免疫反应*   三、根尖脓肿* 脓肿的感染来源:* 内源性 外源性*

40、 龋(穿髓) 器件操作* 菌血症 根尖脓肿 意外感染* 邻牙感染* 牙周炎(淋巴管) 外伤*  四、感染根管的标本采集:              * 1 、    消毒、隔湿 * 2 、    去龋、开髓 * 3 、    无菌操作,采集标本 * 4 、    标本保持在厌氧环境中送实验室接 种 *   第五章 &#

41、160;     菌斑 第一节 菌斑的化学成分 * 菌斑由细胞和非细胞成分组成,其中20%为固体,80%均是水分,在固体物质中45%为蛋白质,15%为糖,12%为脂肪。第二节   菌斑形成* 一、附着机制:* 1、口腔内一些菌利用口腔内存在的蔗糖,通过葡糖基转移酶(GTF,glucosytransferase)作用产生葡聚糖,与牙体表面获得性膜附着,并且又不断的吸附其他细菌等物质而形成菌斑(plaque)。* 2、有的细菌具有绒毛外膜,使细菌吸附于牙面。* 3、静电作用:细菌在一般情况下带负电荷,彼此之间以钙桥方式结合。* 4、口腔中某些细菌可

42、合成胞外多糖,与牙面以氢键连接介导某些细菌粘附。* 细菌的凝聚作用:唾液中的凝集素、特异性抗体与非特异性糖蛋白凝固因子,由唾液介导使细菌凝集。 * 二、菌斑形成的过程 1 获得性膜的形成(acdquiredpellicle ): 获得性膜定义: 指唾液成分在牙体表面沉积而形成的一层1-10微米厚、结构均匀、 无细胞成分的薄膜。在几秒中内可以形成,1-2小时迅速增厚后趋缓。 获得性薄膜是细菌附着的必须条件。 获得性膜的构成:二、菌斑形成的过程2、细菌附着-菌斑的形成 3、菌斑成熟三、菌斑形成的影响因素:* (1)       口腔咀嚼动

43、作、舌运动,使菌斑不易积聚。* (2)       唾液粘稠度小,则菌斑不易堆积。* (3)       饮食-纤维素食物-则菌斑少;食物含蔗糖量多,则菌斑增加。* (4)       口腔卫生、刷牙方法正确、坚持刷牙则菌斑少。* 用药:药物牙膏-抑菌,菌斑减少;应用药物漱口剂,则菌斑减少 第三节、菌斑分类 * 二、龈下菌斑(Subgingival plaque): 位于龈缘下,受多种因素影响:* 1、 

44、在龈沟内使菌斑免受口腔清洁活动(刷牙、唾液冲洗及吞噬作用)。 * 2 、独特的生理条件:龈缘处的菌斑妨碍龈沟液向外流动和上皮细胞向外移出,同时能封锁唾液进入龈沟,造成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形成相对缺氧环境。 可分为: * 1、  附着性龈下菌斑: * 位于龈沟和牙周袋内,直接附着于牙面或牙结石表面的菌斑,以G+ 杆菌、球菌、丝状菌为主。 * 2 、  非附着性龈下菌斑: * 为不直接附着于牙面的龈下菌斑,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和能动型细菌,生活于附着性菌斑的外表面和龈沟上皮之间,与结合上皮和龈沟上皮直接接触,菌体本身或代谢产物可直接侵入到上皮下结缔组织,造成损伤。 第六章、龋齿的细

45、菌学 * 龋齿是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属于内源性感染,在其四大病因-微生物、食物、宿主、时间中,菌斑内细菌是最主要的因素。* 微生物在龋齿发生的病因学上的根据是:* 1、  无菌鼠+蔗糖+链球菌致龋* 2、  无菌鼠+蔗糖不致龋* 3、  用抗生素喂养动物则不发生龋或龋产生的范围减少,程度减轻* 4、  未萌出的牙不产生龋齿,但同一牙暴露于口腔微生物丛时则形成龋齿* 5、  口腔细菌能在试管内使釉质和牙本质脱钙,并发生龋状病变* 6.组织学证明微生物侵入龋齿釉质及牙本质,能从龋齿病变中分离培养出来 一、  对龋齿的认识* 脱钙是龋齿发

46、生的主要阶段,产酸菌可引起脱钙,乳酸杆菌不是唯一产生乳酸的微生物,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在有龋者(早、晚期龋)唾液及菌斑中一般都有乳酸杆菌* 2、  乳酸杆菌在菌斑及釉质表面所占比例增加则龋齿病变发展* 3、  在肉眼可见龋齿出现前的36个月,唾液中乳酸杆菌增加一、  对龋齿的认识* 4、  当龋齿病变数目及大小增加时乳酸杆菌增加,而龋洞充填后乳酸杆菌减少* 5、  龋易感性增加时乳酸杆菌增加* 6、  摄入氟降低至一定程度时,唾液中乳酸杆菌及龋的活动性均增加* 7、精制糖类食物摄入量增加时,可在牙釉质表面发现

47、乳酸杆菌,在其接触部位的牙面产生和 自然龋相似的病变 纵向研究 患龋率高的口腔中S.Mutans和Lactobacilli比例增高,在有活动性龋的口腔中80%有变链,在龋齿发生前变链即可增多,而乳酸杆菌在龋发生时增多,因此认为引起龋齿的细菌和使龋病发展的微生物是不同的。* 动物实验证明:* MS的作用与感染牙的部位、Eh有关。二、与龋齿有关的口腔微生物的测定1、窝沟裂隙龋: 主要微生物有-变链、唾链、血链等。* 2、光滑面龋: 变链是最重要的一种微生物。* 3、牙本质深龋: 乳酸杆菌为优势菌。* 4、根面龋: 根部表面受菌斑及衍生物的侵入的一种缓 和的进行性病变,主要致病菌是粘性放线菌。三、致

48、龋过程1、附着:* (1)细菌细胞壁上的带阳离子的受体与沉积在牙面上的含粘蛋白的获得性膜上的侧方基通过Ca+附着。* (2)通过细菌产生粘性的粘肽物质、不溶性葡聚糖,促使菌体粘附到牙齿硬组织表面,促进菌斑形成。* (3)变链的细胞壁上含有脂磷壁酸,对羟磷灰石具有高度的亲和力,且能在葡糖基转移酶聚集和结合到细菌表面等过程中起作用。*  三、致龋过程* 2、变链对蔗糖的利用:* (1)合成胞外多糖:* 葡聚糖(gluan)* 果聚糖(frutan)* (2)合成胞内多糖:利用无氧酵解途径发酵产酸。* 糖的分解代谢: 3、致龋过程 (1)大量变链或中等的变链和乳酸杆菌加少量的韦荣氏菌吸附牙

49、面形成菌斑。* (2)细菌产生的不溶性葡聚糖等使菌斑形成,细菌不断吸附,菌斑增厚。* (3)菌斑内细菌代谢产物增加酸性物质增加pH5.5以下脱钙,龋形成。 牙菌斑致龋必须具备的2个条件* (1) 牙菌斑内含有大量在短时间内能产生高浓度酸的细菌* (2) 物质通过菌斑基质的扩散相当缓慢,菌斑内的酸通过相当长时间才扩散到外环境。Stephan 曲线( A plot of the pH of plaque before and after a glucose mouth rinse. )(1)the pH drops due to acid produced by bacteria ferment-

50、ing the sucrose. At a pH of 5.3 enamelbegins to dissolve. (2) the PH rises due to the buffering action of plaque and saliva. (3)one side of the arch is brushed and the pH rises to neutral value of 7.0. (4) a second glucose rinse causes the plaque pH on the unbrushed side to again drop below 5.3. Th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